中台之上(一):重视业务架构,不要让“业务的归业务、技术的归技术”

很多企业都将促进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作为发展战略,也都想学学阿里的中台战略,其实,除了中台战略之外,基于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来实现组件化开发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优选路径,是弥合业务与技术之间“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未来,业务不再仅仅是业务,技术也不再仅仅是技术,谁先实现思维方式的改进,谁能更好地联动整个企业,谁就能赢得竞争的先手,而业务架构能力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且是超越中台之上的作用。

\n

阿里中台

\n

阿里的中台是个累积的过程,从 2009 年建立共享事业部开始,几经曲折,但是一直在积累,直到 2015 年正式发展成中台战略。可见,这是个演化过程,这也符合多数人对架构的认知:大型架构、好的架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是根据实践不断磨合调整得来的。

\n

阿里的中台大约有十几个共享业务单元,包括用户中心、商品中心、交易中心等。淘宝、天猫、聚划算等 25 个大型业务应用都是由中台的共享业务单元支持的,共享业务单元则由阿里云平台支持。共享业务单元的划分原则其实不是可以简单掌握的,要综合考量设计、运营和工程因素,尽可能遵循“高内聚、低耦合”、“数据完整”、“业务可运营”和“渐进”的原则。阿里在划分中台时非常重视其业务价值和基于业务的设计,而且有业务架构岗位,每个共享单元都有业务架构师。但总体来讲,其业务架构仍然是领域性的。这点在本人与阿里专家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也认为阿里仍然缺少更高一层的抽象,也就是常说的企业级业务架构,但是显然这一层比较难于设计和维护。

\n

阿里系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高并发、可扩展,也就是说,规模带来的复杂度对阿里而言更具挑战性。因此,业务通过中台进行共享支持后,基础设施必须能够消解这种压力。阿里采用去中心(也就是去 ESB)的 HSF 分布式服务框架,以支持服务的点对点调用,解决 ESB 可能产生的瓶颈问题;采用微服务设计方式,提高变化响应,并通过大力推行DDD(领域驱动开发)设计模式,提升设计效率;自研设计了分布式数据层框架 TDDL(Taobao Distributed Data Layer,又称“头都大了”)以及分布式数据库 DRDS;研发了支持分布式事务处理的 AliWare TXC;支持高效故障定位和运维监控的鹰眼平台;实现了限流和优雅降级设计,以及做保障的全链路压测平台、业务一致性平台等。这是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提供针对电商业务特点的支持。

\n

总结起来,阿里中台是其自身在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演进和磨合出的架构,其架构即体现了电商的业务特色,也包含了完整的技术支持体系。由于其灵活支持和快速响应能力,成为了互联网架构的优秀实践案例和设计标杆。也正因如此,目前很多人提到“中台战略”基本上就会想到阿里,毕竟他们是主打这张“牌”的。

\n

中台背后

\n

互联网行业历来有“胜者通吃”的传统,阿里如今在业务和技术上的成功也使得“中台”这个词名声大噪,好像一颗“银弹”就此诞生了。应该说,阿里确实很成功,业务规划做的很好,符合自身行业特点和需要;技术上独步青云,因为有些场景只有他们有,也只有他们做到了。目前阿里在开源和标准制定方面也走在第一线,“云栖大会”红红火火,IEEE的区块链金融标准制定工作也有阿里一份,阿里更是在JAVA标准方面做了很多世界范围的工作,为软件领域做了很多贡献。但是,熟悉架构设计的朋友也都很清楚,软件工程上是没有“银弹”的,而阿里的优秀也不是学学“中台”就可以移植的。

\n

2018年12月份,我跟阿里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发人员又有了一些接触,使我对阿里的认知又深入了一些,不过我毕竟是个“外人”,有些说法难免有失偏颇。

\n

从我的了解来看,阿里技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其滴水穿石般逐渐形成的企业文化。阿里在管理上首先有个明确的“底线”,也就是对诚信问题的“零容忍”和带有末位淘汰性质的考核机制,“底线”把员工“逼”到了一个必须有较强自律性、自我负责的状态;其次是有一个开放的“上限”,阿里的员工晋升主要是拼个人实力,每年有评审时间,每个人要通过方案讲解等方式向评委会展示自己的年度成果,打分够了就晋升,而不会像一般大型企业那样有各类明的、暗的类似于晋升限制,并且有多种序列供员工选择,前中后台,不同条线的员工大致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晋升高度,方便员工转岗;“底线”和“上限”之间就是鼓励培养浓厚创新精神和好奇心。这样一套体制可以让员工相信凭自己的实力能够赢得一片天地,而这种氛围,可以让很多传统企业,甚至在一些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中也存在的组织壁垒、部门主义、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尽管不会完全消除。应该说,阿里这些年的成功,包括中台战略的落地在内,与这种企业文化的逐渐形成和稳固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是照搬阿里的中台技术,那么学习者可能只是获得了一套工具、一套技术栈,并不会真的改变自己。而且,有一点也不得不提及的,如果企业的业务规模远达不到阿里这么大,那么有些技术手段或者工具其实发挥不出最大价值,但依然要付出一定的学习和迁移成本。获得一把狙击步枪并不代表你就成了狙击手,学习阿里中台,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能够让技术真正发挥其价值的环境,不要仅仅关注技术本身。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需要认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业务和技术的发展规划问题。

\n

中台之上

\n

阿里其实挺重视业务架构设计的,每个共享单元都有自己的业务架构,这恰恰是很多企业没有的。业务架构本身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历史却依旧不温不火的领域,但是在阿里却发展的挺好,虽然他们的建模方式选择的是DDD方法。DDD方法是一种从业务设计直通技术设计的系统分析方法,但其特点是面向领域级,对企业级设计支持有限,阿里对该方法的使用也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12月的DDD峰会上,除了阿里等公司实践介绍外,也出现了一个业务架构专场,讲的是画布分析法。应该说,随着软件设计的发展,人们对标准化、可复用设计方向的追求日益强烈,而近年对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要求不断提升,重视业务架构的人也在不断增多。数字化社会、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新名词,但是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不菲,收效却不高,究其根本,多是在业务架构上下的力气太少,而在缺乏清晰规划的情况下对技术又依赖过重、寄望太高,导致了业务向技术传导的不畅和技术对业务的理解不深,使双方无法顺利“牵手”。很多技术人员依然保持着“业务的归业务、技术的归技术”这种设计思想,割裂了业务和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业务人员也苦于无法深入理解设计,往往对实现“一头雾水”,无法帮助技术人员合理应用新兴技术。

\n

业务架构是连接企业顶层战略和技术实现的桥梁,是连接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桥梁,业务架构基于企业目标进行业务能力和流程的整体规划,对业务能力进行标准化、组件化,实际上,遵循业务架构设计方法,不断基于自身的实践进行积累和调整,任何企业都能发现适合自己的架构,包括适合自己的“中台”规划,之后再根据企业业务规模和发展预期选择合适的技术栈。

\n

业务架构并非“银弹”,因为你不能简单照搬别人企业的架构套在自己身上。它是一面镜子,镜子中照出的只能是你自己,而照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赋能”的过程,赋予你认清自己的能力,“自知者明”。没有这个过程,企业很难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能力建设方向,更别提企业转型了。

\n

业务架构真正的威力还是在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构建上,这个过程足以将一个企业完整、深刻地联结在一起,这不是领域级设计可以解决的问题,是真正的“中台之上”。

\n

相关文章银行建中台跟阿里建中台有什么不同?

\n

作者介绍:付晓岩,原国有大行资深业务架构师,负责业务架构设计、项目管理,热衷新技术探索与实践,具有丰富的银行业务经验和企业级项目业务架构设计经验,曾主导客户关系、金融市场、同业、资管、养老金等多个领域核心系统的业务架构设计。公众号:晓谈岩说。

\n
付晓岩:虽然做了六年的企业级业务架构,但是总觉得业务架构不是个好讲的东西,业务架构离不开业务模型,所以讲它就会搬出一堆枯燥的模型来,甚至会让人觉得业务架构就是建模。但建模只是个手段,建模的目的是把现象总结成模式,再从模式中找到结构,将业务上看到的结构传递给技术,如果二者能够基于同一结构思考,沟通上将产生最大的便利,这就是通用语言的基础,其实说通用语言,还不如说通用结构,因为说语言,经常会把人带到语法层面,纠结于规则、概念、标准之类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我总结建模的原则无非是把握整体、穿透现象、保证落地,建模即不能死守规则、冥顽不化,也不能脑洞大开、信马由缰,必须从一开始就关注如何落地。建模不是建个自圆其说的乌托邦,而是传给后续过程的设计图纸。业务建模可以有前瞻性,但是所谓的前瞻性是能够看清分阶段实施路径的前瞻性。 业务架构是不断演进和迭代的,它有生命力,可以成长,如果架构管理工具本身支持历史记录和模式比对,你也可以看到企业架构的演进历史,而不是只看得到现在,只能听别人讲讲过去,过去是可以看见的。这种可视化的历史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人是从历史中学习未来的,毕竟有很多行业还是需要积淀的。 但是,业务架构的形成过程的确是在一种看起来科学的方法论下,不完全科学地操作的,这点我曾经也很纠结,后来软件架构的书看多了,再加上到项目中的观察,也逐渐释然了。软件架构其实很羡慕建筑架构,觉得建筑架构有力学基础做支持,有很多可以计算的东西,但是软件架构却没多少能算出来的。在开源思想时兴之前,行业内部交流分享较差,都比较愿意看别人的架构,而不想亮出自己的,很多研究者都抱怨这个非常需要标准的行业反倒是很隔离的。开源为架构和软件带来新的成长方式,共享让思维发展更快、普及更快,但是,软件架构本身却只是增加了大量的案例,依旧难以标准化,哪怕是同一个行业的企业,给这家做的软件也不一定能直接搬到另一家去,很多商用化了的系统软件也还是离不开个性的本地化改造过程。云计算带来的 SaaS 虽然让软件应用省去了许多部署过程,但是,依然难以改变这个行业个性化程度严重的局面。软件架构尚且如此,业务架构也就不需要纠结了。 业务架构设计可以很快,也可能很慢。快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架构师自身炉火纯青、天生慧眼,设计能力超强;二是原有业务模型已经很清晰,可以快速分析业务变化,形成架构设计,我们可以追求的是第二种,这也意味这首次建模,尤其是首次建设企业级模型,不要过快,对模型设计方法、业务流程分析、标准化过程,都要细致点儿,基本功扎实了,才有后边的“敏捷”。企业级转型没有轻松的,不少企业是把转型仅当成一个项目,而忽视了对自身的调整。一个普通士兵变成一个特种战士,不是因为给了他一身价值 10 万的装备,而是经过了地狱般的训练。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人的思维不转变,哪来的企业转变呢? 为了推动企业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业务架构设计人员永远不要忘记,业务架构最重要的职责不是传递需求,而是藉由自身的努力,推动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桥梁作用才是业务架构最重要的职责,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一个快速响应内外部变化的企业级业务系统。 其实中台并非万能,客观地讲,一个优秀的架构设计人员是不会“迷信”于任何一种架构设计方式的,也不会执着甚至偏执于方法间的争论,没有哪种设计方式是完美无缺的,软件行业没有“银弹”,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坚持与灵活的结合,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总结和改良,如果一个方法没有被坚持数年以上,可能连入门都谈不上吧。我对中台认识更多还只能算个一般观察者,论述中难免有失,感谢读者朋友们能够宽容地看我一路“叨叨”下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