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今年是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50年。据说这本书的最新翻译本在中国已经是第8次印刷,销售超过20万册,可我严重怀疑有多少人真正读完这本书。我最早看到这本书是从作家徐星手里借的“内部发行”版。当时是1985年,我大学毕业,分在《北京文学》杂志社,他则是正红透大半个天的青年作家,刚发表了小说《无主题变奏》,粉丝众多。有人说他的小说是受了《在路上》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响,他否认,他说他是在写了《无主题变奏》之后才看的《在路上》,他更喜欢英国工人作家西利托的《长跑者的孤独》,我相信他的话。

    我初读《在路上》,其实没留下特别的印象,也可能是徐星借给我的时间太短,我看的也匆忙。其中只记住了——萨尔、迪安和玛丽卢3人裸着身子开车,引得对面开来的司机分神,差点拐入路沟,留下两条偏离的车辙——几个好玩的细节。后来又看了漓江出版社的版本,那时我正拼命写类似风格的小说,所以很亢奋,而最近读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最新译本,也许是年龄大了,感觉就平和了许多。我开始在小说热闹的颓废的奔走的虚无的行为和情绪中体会到作者的悲哀之心。当时我看他们的浪迹天涯,感觉他们就像是一群无忧无虑而又兴致勃勃的流浪汉,这其实是我年轻时神往的生活。但是今天看他们,他们在我心中引发的却是悲伤和无奈。我甚至开始同情他们的这种无望之旅。“在方向盘前面那个疯狂的埃哈伯(美国小说《白鲸》中的船长)操纵下,这条道路正在眼前飕飕地飞快展开,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穿过这片呻吟的大陆。当我闭上眼睛时,我看到的只是展开的道路进入我的身体。(注:此段文字没有采用最新版《在路上》的译文,我以为上面的翻译才能更恰当地体现原文的含义)”这段被评论家称为带有梅尔维尔(《白鲸》的作者)风格的文字,体现了宗教意义上的谦卑和包容。也是“垮掉派”的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谈到《在路上》时说:“受难是他作品中最基本的特点和主题。第二个特点就是人生无常。”(见《垮掉的行路者:回忆杰克·克鲁雅克》译林出版社2000年9月)所以,这种境界决然不是年轻时的我等能够理解的,而80年代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疑似《在路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小说,因而也引起了关于“伪现代派”的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说法就是,我们的年轻人并不具备《在路上》中人物的真实处境和天性,我们的小说都是不自觉的模仿,是所谓的西方哲学强加或渗透给我们天性的一种间接的情感。现在看来这种盲从与今天我们流行文化中的“哈日”“韩流”现象没有本质的区别。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在路上》的产生当然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由,这便是我们众所周知且又臭名昭著的“美国梦”,所以有人将这部小说与《白鲸》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相提并论是有道理的。如果说《白鲸》预示着“美国梦”的破灭,那么《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和《在路上》则是对“美国梦”的逃离。马克·吐温将密西西比河变成了一条逃亡之河,它将黑奴从奴隶制中拯救出来,也把主人公哈克从父亲的专横和小镇“文明”的生活中摆脱出来。而《在路上》则更像是纯粹的精神层面的逃避。美国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剑桥美国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中谈到“汽车”和“道路”的繁荣与通畅对大萧条后美国社会的影响。他说:“汽车”和“道路”所引发的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使“美国人民正在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两者既是美国文明的新标志,同时也提供和造就了人们的焦躁不安和逃离它的新方法。“《在路上》一书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它把这种新的躁动不安和关于道路的美国经典神话联系起来,并且用这种躁动不安来表达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价值观,……‘路’代表了战后那种情感开朗奔放,行动无拘无束的美国精神。”小说主人公迪安等人的流浪式的奔走与其说是有目的的追寻,不如说是纯粹的对于运动的梦想,一种毫无方向,毫无意义的癫狂般的刺激与发泄,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是“神圣的傻瓜”。这些或许才是那个时代美国青年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路上》无疑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但是人们对它的争议直到今天没有停止。写过《冷血》的新新闻主义作家杜鲁门·卡波蒂就曾挖苦说:“凯鲁雅克的风格不是写作风格,而是打字风格。”他的小说是打印在一张12英尺长的卷纸上,几乎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他的好友,也是“垮掉派”作家的霍尔姆斯在读他的手稿时说感觉像在读中国的竹简。而小说出版的当年,《纽约时报》甚至讽刺凯鲁雅克压根不会写作,他把这本书奉献给公众是一种耻辱。客观地说,从阅读的角度看,小说中确实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和细节描写,正如美国评论家米尔斯坦所说:“有的片段美的令人窒息。”但是这些段落和句子都点缀或隐藏在他平凡即兴的口语化的叙述中,没有耐心或者不喜欢他的读者很难体验。这就是我上文说的我怀疑有多少中国读者真正读完了这本书的原因。读他的书你不要期望传统小说所要求的故事,你必须怀着谦虚的态度,去寻找、去发现甚至要猜测(中文翻译肯定丧失了书中不少的精彩)文中令人感动和叫绝的部分。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如果追根溯原,《在路上》以及它所代表的“垮掉派”写作显然受了40年代美国波普(bop)爵士乐运动和抽象派的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波普爵士乐的即兴发挥,主张清新、自然的演奏风格,还有表现主义提倡的绘画是一个动作、一个事件、一种阅历,而不是一件经过加工而完成的物品的极端理论,这些具有行动意义的创作思想无疑对凯鲁亚克的写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和转变,因为他之前出版的小说《小镇与城市》还基本是传统形式的写作。他戏称自己是“奔跑的普鲁斯特”,他用语言实践着爵士音乐不绝如缕的演奏,用放浪形骸体验着“行动绘画”的自由和激情,这种融合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写作方法也恰好汇入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反对传统,拒绝和嘲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的“青年反文化”的潮流之中。

    除了《在路上》之外,凯鲁亚克还写了《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重庆出版社2006年7月)《孤独旅者》(重庆出版社2007年6月)《地下人》以及他唯一的剧本《垮掉的一代》(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等8本作品。这些书都是作者在《在路上》屡遭退稿期间写的,风格也与前者近似。在我看来《荒凉天使》是他最悲哀孤愤的作品,而《孤独旅者》应该是他的短篇集,有些篇章更像是诗或散文,尤其是《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而我比较偏爱《纽约场景》,它是纽约醉生梦死生活状态的绝妙拼贴。也有专家称(比如美国评论家伊哈布·哈桑,著有《当代美国文学1945—1972》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达摩流浪者》和《地下人》才是他最好的作品,可惜这些还都没有翻译成中文。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成名后的凯鲁亚克并没有获得人们的真正理解,男人都恨他,甚至扬言要揍他,而女人只想和他上床,他也开始厌恶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的自己,他最悲哀的是人们关注他的人远远超过对他小说的关注。他说:“作家应当如同影子,像影子一样仅仅是人行道的一部分。”1969年他死于酒精中毒。在最后的几年里,他几乎和塞林格一样过起了隐居生活。写过《兔子,跑吧》的厄普代克应该是最不喜欢凯鲁亚克的美国作家之一,因为在写作上他简直是一个精雕细刻的工匠,而凯鲁亚克的文字常被人嘲讽像印刷机的圈筒一样流畅。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凯鲁亚克:“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善良的东西,一种感情上十分善良的东西。”这个迟到的发现也许并不被死去的凯鲁亚克买账,但我以为它应该抓住了一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人的最本质的方面。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神圣的傻瓜,善良的杰克·凯鲁亚克:纪念《在路上》50年

 

11-23 81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