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台的那些事儿
一、前言
中台作为中国互联网技术领域最玄幻的名词之一,曾经充斥在各种技术大会和公众号,面试高阶产品研发人才不探讨下中台都觉得差点儿意思。围绕中台诞生了无数热帖、无数架构图,各路大神现身说法布道授业解惑。你也说中台,我也说中台,仿佛万物皆可中台。各大出版社不甘落后,以中台为名的书一本本新鲜出炉,《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数字化转型的道与术》、《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中台战略》、《数据中台》、《中台实践》等等。
技术圈永远不缺新概念,创新是永恒的旋律,当 ChatGPT、Deepseek 掀起新的热点,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台,记得几年前许多公司言必提中台的场面,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回想中台提出的2015年,已是十年之前,而“互联网下半场”也提出了九年,所谓中台元年的2019年,则是六年之前。
中台架构诞生以来毁誉参半,作为新概念承载希望也带来诸多失望。本就抽象的架构理念,并不是现成的产品或者工具可以即插即用,多数企业并不适用。中台架构的本质是组织战略,关乎组织能力水平,而非简单的系统架构,更不是几套系统而已。曾经喧嚣一时的中台如今已成了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甚至昨日黄花。随着互联网浪潮盛极而衰,中台褪去曾经的夺目光彩,在某些文章里还成了反面教材,可谓经历了完整的生命周期,到了可以平心静气聊聊它的时机。关于中台的话题,不如在十年之后的2025年做个小结,不必再纠结费神咬文嚼字,争孰是孰非。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年我们曾经关注过的“中台”,该怎样提出、理解、验证、对待新概念,是终身学习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至于讨论中台是个什么鬼什么东西是谁的刀谁的命谁的药谁的病谁的坑谁的锅是送分题还是送命题是不是中邪是不是玄学不做会死做了会不会死得更快是不是已到末路要不要拜拜,有这功夫不如让中台再飞一会儿……
二、什么是中台
中台是平台,是将多个前台部门的共性能力沉淀到一个部门形成的平台组织,是支撑并赋能多种前台业务的共享能力平台,“官方”的说法是“企业能力复用平台”。技术人员特别容易理解,但也容易片面地把平台理解为“平台系统”,忽视掉”企业能力“,也忽略掉人的因素。
三、中台的作用
中台的价值在于能力复用,支持同类业务快速裂变,减少重复建设。所谓“敏捷前台、稳定后台”或者“厚中台、薄应用”。
不严谨的比喻一下,中台建设是“合并同类项”,如果一个企业有多种类型业务,每种类型业务有多个独立业务,可以存在多个中台。比如电商业务可称为“电商中台”、社交业务可称为“社交中台”。
四、中台建设的标准
中台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现了一种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互联网公司能搞中台,不代表其他公司也能。况且互联网公司的中台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是趟出来的。中台战略适合当时的电商巨头,因为其有多条电商业务线,有经验丰富的电商人才队伍。当年我在某老牌电商,不同品类协同很烂,连实体书和电子书都协同不起来,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虽然国内企业发展很快,现代化管理水平仍然偏低,因此2B的企业产品服务市场一直很难搞,简单一句话“市场不成熟”,折射出的是管理不成熟。所以中台建设的标准不是看是否有系统,而要看是否有业务平台部门,这个部门能否有效运转带来收益。
五、中台怎么搞
搭建业务中台有两个前提:
第一是业务上有多个同类型不同场景的产品;
第二是对于此类业务有经验丰富可谓行业翘楚的强大团队。
那么建设中台有两种可能的收益:
第一是合并同类项,减少重复建设,打通部门墙,降低成本;
第二是有业务创新机会,要快速试错,敏捷响应,通过中台提高效率。
在降本和提效两方面中台只要能达成一个,投资回报为正,就值得搞。如果不满足这样的前提硬要上中台,多半就会搞成闹剧。
六、靠谁来搞中台
自己来,
自己来,
自家中台自己来,
自己挖的坑自己埋,
自己种的果自己摘,
买不来,
偷不来,
自己动手小乖乖。
为什么要自己来?因为中台沉淀了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中台系统要承载这个能力,不是从外面买来就能用的,也不是找专家做个咨询就能点石成金的。
七、结语
十年之前,
我不懂中台,
不愁也不忧,
每天还是一样追逐各种技术潮流,
深入渐渐清晰的架构。
十年之后,
我们聊中台,
还可以探究,
只是那种热度再也找不到追捧的理由,
一切架构难免最后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