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吞噬世界,得开发者得天下

扫描上方二维码直达精彩回顾

整理 | 伍杏玲

出品 | 程序人生(ID:coder_life)

前不久,64 岁 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退休失败,加入微软搞开源一事引起开发者热议,C#、Delphi、TypeScript 之父、.NET 创立者 Anders Hejlsberg 等人纷纷恭喜他。

“虽然大家看到 Anders 等第一时间祝贺 Guido,但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有小花絮:在 10 年前微软技术大会上,我问 Anders 怎么看待 Python 时,Anders 回‘不行’”。微软(中国)CTO 韦青爆料道。

“很多知名编程语言之父都在微软工作。我从 GNOME 社区开始从事开源,其实 GNOME 创始人 Miguel de Icaza 也早就加入微软。2015 年,我们开源社将 Anders 请到中国参加 2015 Apache Roadshow,并在开源社举办的 2018 中国开源年会邀请到 GitHub CEO Nat Friedman 和CSDN 蒋涛圆桌对话。”投身开源 10 多年,只管热爱,不问西东的开源社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产品经理陈阳,眼眉弯弯地笑谈开源往事。

“Anders 来中国时,我们组织了他与中国用户的见面会,由于全球大神级的人物来中国的机会很少,我们在社区发布该消息后,立即有 500+人报名,但场地只能容纳 100 人……”SegmentFault 思否 CEO 高阳回忆道。

“2010 年,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邀请 Eclipse 之父、《设计模式》作者、VS Code 负责人、现微软技术院士 Erich Gamma,那时他已经答应要来了,但在来之前两天正好遇到冰岛火山爆发,他被困在当地机场来不了。”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泰稳遗憾道。

我们需要一个打引号的‘中国 GitHub’,即中国社区需要中国的治理模式,如今 GitHub 创造属于它的模型,这仅代表 GitHub 开发者,而中国开发者有自己的特色。”CSDN 创始人&董事长、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表示。

什么?原来国际开源大佬有这样的故事?等等,为什么要建立“中国 GitHub”?

还想听更多关于开源的“料”?

由微软、CSDN 联合重磅打造,致力于用「用技术驱动商业变革」的《刷新 CTO》第八期为你揭晓!

在本期节目中,CSDN 创始人&董事长、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微软(中国)CTO 韦青,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泰稳,SegmentFault 思否 CEO 高阳,开源社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产品经理陈阳等大咖齐聚,由微软(中国) Azure 开源产品市场经理康馨月主持,以《开源吞噬世界,得开发者得天下》为主题,从企业、业界、社区多角度洞察国内外开源发展现状,围绕开发者在开源生态建设的难题,分享微软优秀开源落地应用经验,深扒开源技术给开发者和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助力开源的普及与发展。

大咖犀利观点抢先看:

人人都是开发者时代,GitHub 一亿小目标可实现

 

据最新《 2020 年度 GitHub Octoverse 报告》显示,GitHub 上开发者数量达到 5600 万,新增 6000 万个存储库以及 19 亿个 contribution。GitHub 预计到 2025 年,开发者人数达 1 亿。

Q:这个一亿小目标能实现吗?能解读下本次报告透露的重要讯息吗? 

蒋涛:GitHub 早期还没融资、只有几十人时,我曾去拜访过。在 2011 年、2012 年左右, 其用户约为 170 万,差不多那时候它拿到融资了。

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2015 年,GitHub 用户 1000 万;2017 年,用户达 2400 万。2019 年是 4100 万,2020 年是 5600 万,今年去年对比增加了 1500 万用户,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预计 3-5 年用户可破亿。据官方报告显示,其用户不全是开发者群体,还有其他群体。如今知识工作者也要学编程,也要当程序员,所以我认为“程序员”一词是带上引号的,其边界不断在扩大,呈现“人人都是开发者”趋势。

据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开发者中,北美地区的开发者数量占 34%,亚洲数量占 30%,欧洲占 26.8%。其中亚洲里中国占不到 80%,不过我认为 60-70% 算较高的数量。

对于开源代码,其代码仓的数量呈倍增趋势。我们追踪过其数量,当前约有近 2 亿代码仓,报告显示今年增长 6000 万代码仓,其数量非常巨大。

关于开源项目,我们来看一组对比:开源软件开发平台和仓库 SourceForge,最早只有一两万开源项目,现在活跃的项目有上千万;而 GitHub 拥有 2 亿个代码仓,但约有 1800 万~2000 万有活跃度的开源项目。

陈阳:从 2016 年起到现在,开源社区和 CSDN 合作《中国开源年度报告》。今年报告中新增了一个版块:GitHub 全域数字分析,我分享两个有意思的点:

一是 TOP 10 项目里微软的贡献占据比例相当高。据全域分析负责人表示,从该比例看出,微软发起的开源项目处于GitHub开源生态中较核心的位置;二是我们发现 GitHub上活跃度排名较高的是开发者账号是自动化协作机器人,我们相信未来开源中使用自动协作机器人的情况将越来越多。

高阳:自动化是重要趋势,GitHub Marketplace 上有很多机器人工具。在做开源的过程中,需要回复很多信息。例如当个人项目火起来后,每天有数十人、上百人过来提问题,人工回复的精力有限,自动化工具可较好地解决这问题。

韦青:蒋老师谈知识工作者参与到开源开发,这预示一种趋势是开源已超出最初狭隘的理解。在外部环境和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开源跟免费不收费、安全不安全、可靠不可靠没关系,它是一种开发范式的改变。我们应思考如何让它更好地发展软件事业、软件产业、软件行业。所以大家不要把开源想得特别窄,开源不代表免费贡献代码,开源和免费这是两码事。我们需要将开源做一种开发范式、一种软件精神来对待,不用局限早期狭隘观点。

 

开源等于免费?打破开源的那些误解

 

霍泰稳:几年前大家会把“开源”和“免费”联系起来,现在少了。如今大家对开源的认知已上升到一定层次,大家将开源看成是一种精神或者是一种文化。我举个例子,一位开发者好好地在企业干活,为什么还要让他做开源?无疑这对他的职业成长是有价值的。因为很多企业,尤其是发展较快的互联网企业,关注开发者在 GitHub 上是否拥有项目,或活跃程度。

在这里纠正一个误解,有人担心将自己的代码放在 GitHub 上,别人下载编译就可以卖产品了。我认为这个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别人下载你的代码时,代表你往前进一步,不用担心别人超越。思维开放的人可能会想:你拿了我的源代码去售卖,但会将代码贡献回来,反过来刺激这项目未来更好地发展。

开源等于免费?高阳这么说

高阳开源软件的概念源自于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这里的 Free 是自由的意思不是免费,不应该被强关联在一起,正如有一句话说“免费的往往可能是最贵的”。虽然开发者在做开源时花费额外的时间,但是参与开源项目的过程中,你获得的收益不一定是钱,还有其他的东西。

我眼中的“开源”,一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变化,由原来封闭集中式的开发,到开放式的开发,让更多人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由于开源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很多创新项目在开源中诞生;三是开源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说开源不是不赚钱,它会带来其他收益,国外有很多开源公司因基于开源项目,其背后运作的公司拥有较高市值。中国今年有很多初创的开源公司,通过开源的方式让商业化做得更好,获得新的融资机会。

蒋涛:大家刚开始做开源的时候,不是从商业化角度出发,而是将自己的代码贡献出来后,为了让它的生命力会更长。因为这扩大了代码边界,让更多人使用它、贡献它、测试它。代码闭源时,只能让你的用户来测试,从经济学上,开源存在内在驱动力的。

从商业角度看,开源软件的商业化经历了三代:

  • 第一代以 Red Hat 红帽为代表,将开源软件打包成 package,以光盘的方式销售,红帽即是从此起步,到今天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公司。

  • 第二代属于 Open Core,将基础版开源,但商业版和专业版闭源,或是开放核心但要收费,以 Hadoop 等为代表。

  • 第三代商业化模式云原生,从“软件吞噬世界”到“开源吞噬软件”,来到“云原生吞噬开源”的现在,代码全部开源,但是开源系统越来越复杂,想要很好地运用这套工具,可以由开源公司提供云原生系统、SaaS 服务、私有云服务。这个模式目前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例如 ElastciSearch、MongoDB 等开源上市公司。

今年有很多中国开源公司获得融资,年初涛思数据获 2000 万美元,不久前,PingCAP 破记录,获 2.7 亿美元的融资。在投资领域里,约在七八年前美国已出现开源公司,最近三五年这些企业陆续上市。所以当前开源公司拥有非常好的时机,现在有一批开源企业走在商业化的前面了。

 

从“舌战群儒”到达成共识,我在微软做开源

 

优秀的开源项目、公司离不开良好的生态建设,那么从企业和社区的角度来看,如何做呢?中国需要建另一个 GitHub 吗?对此,专家们分享了对开源社区、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陈阳亲述投身开源 10 多年,只管热爱,不问西东

陈阳:我在开源社区工作了十几年,当时开源社区有个假想敌——微软。所以当我要加入微软做开源时,我很犹豫。让我改变的是在微软组织的一场圆桌讨论上遇到Gianugo Rabellino,他不仅是微软开放技术社区资深总监,还是 Apache软件基金会的VP理事,我心想:原来微软有这么多真正做开源的人!

在圆桌上,听完Gianugo的关于开源基金会开源治理之道分享之后,我毫不犹豫加入微软全职做开源。微软公司要转型无疑是像一艘航空母舰在行驶,我作为航空母舰放下来的一艘救生艇、先遣部队,为微软在开源领域的探索,做了一些工作:

2014 年,微软开放技术在中国成立。那时我常处于“舌战群儒”状态,经常和别人辩论、解释微软为什么做开源。今天我不需要再去解释了,因为数据已摆在这里,微软无疑是开源最大的拥抱者。例如微软 Azure 作为最早拥抱开源的项目,今天已成为 GitHub 非常活跃的项目。

2014 年 10 月,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说:“微软爱 Linux”,如今我们用行动证明微软做到了。顺便给大家八卦下,2014 年,我加入微软时股价是 40 美元,现在微软的股价增长 5 倍,大家担心的开源商业模式,其实不用怀疑的。

韦青:分享我在微软工作多年的感受;微软的工程人员都是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群体有非常强烈“软件怎么开发”的理念在支撑。当这批工程师认识到软件开发将是开源时,很多障碍就消失了。萨提亚是软件工程师出身,他不会给开源贴标签说开源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这样的逻辑:开发人员在哪,我们在哪;软件如何开发最有效,我们就怎样开发。

从微软来看,大家不要有固化思维,不要强调一定是要开源或要闭源。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咱们就用什么样的方式。作为软件公司,需要找到最高效的开发手段,什么效率最高、哪个最有生命力,咱们就用哪个,这是微软的体会。

高阳:我作为第三方社区角度来看,无论是社区开发者、用户、或是我,近几年来对微软的理解有较大改变。2014 年,正值 SegmentFault 思否社区创立两周年之际,我们入选了“微软创投加速器”,当时微软给我们提供非常多帮助,涵盖云资源、在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融资相关的情况。我才发现:原来微软还在做这样的事情。

从那我明显感觉到微软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骨子里有基因的变化。它不仅支持创业者,还支持很多开源社区,如 Python 社区、Java 社区。在萨提亚说微软热爱 Linux 后,微软工程师向 Linux 做贡献,我记得有个数据显示该贡献占比还挺高的。

从用户层面上看,原来在 iOS 平台上没有微软 Office,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我看到微软另一个开放点是:我的用户在哪里?我该怎样把产品优化地更好来服务用户?于是 iOS 平台上也有了微软生产力工具。最近微软的 Microsoft 365 应用也率先的原生适配了苹果 M1 Mac。

从上述说的,微软对开源社区态度的变化,到支持初创企业建设生态,再到面向用户对其他平台开放的心态,我观察到微软不断地走向开放,并重新赢得大量用户和开发者的心。

 

OpenSource 和 InnerSource 双循环的开源精神

韦青眼中的OpenSource(开源) 和 InnerSource(内部开源)

Q:说到企业和开源社区,最近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是“InnerSource”(内部开源),微软提倡内部开源,这和通常说的“开源”(OpenSource)有什么区别?

韦青:在今年 4 月微软 Build 2020 开发者大会,Azure 和麦肯锡发布《Developer Velocity:  How software  excellence fuels  business performance》报告,报告认为未来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开发者、软件能力。软件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报告以 13 个维度、46 个驱动点来阐述,其中最大的驱动点是传统软件开发工具。另外,它将开源分为OpenSource(开源) 和 InnerSource(内部开源)。

高阳:内部开源和外部的开源是“双循环”。

韦青:据报告显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如何接受开源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体现在内部应用上。以前是将开源和闭源做对立两方,如今不是对立关系了。你可以是闭源的,但是内部得有开源精神。内部开源精神也需要积极参加外部的开源,并培养成文化。

GitHub 本身有企业用户,需要企业认证使用,所以我们本身将 GitHub 当作一个 InnerSource 平台使用。例如将 Azure 上的 AKS、CDCI 流程迁移到 Github 上。所以我们要积极拥抱开源和贡献开源,但同时不排除内部有闭源,但用开源在执行的精神。

陈阳:当我们评估企业是不是真正做开源、开源模型是否成熟时,需要查看是否建立开源办公室。如今微软开源办公室是从以前微软开放技术演变成的,我很高兴看到许多互联网大厂在建自己的开源办公室。

高阳:我就 InnerSource 举具体的例子,据报告显示,现在超过 90% 公司在开发软件时大量使用开源技术和产品,开发者不需要重复造轮子,节省大量生产力。对于微软而言,拥有几万个工程师和众多业务线。

我和开发者朋友聊天时发现,很多时候各部门工程师互相跨部门沟通较少,但引入开源文化、内源的协同方式后,让跨部门的沟通多了起来,同时减少重复造轮子现象。原来在大公司里,类似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几十套,各部门只用自己的那套。正因为开源文化,内源协同方式、体系建立起来后,将工程师共同遇到的问题形成虚拟小组来解决共性问题,如此来减少浪费生产力和劳动力。

这种内源文化同时将给行业带来更大进步,可能从内源走向外部开源。另外,外部开源也可以引入到内部,假如外部有较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就不需要自己开发,将它引入进来,形成良性循环方式。

主持人:内部开源和外部开源像两个齿轮一样,共同带动、旋转、滚动。

韦青:成为“开源闭源的双循环”。

韦青:我补充一点,大家不要将“不要重复造轮子”理解成“我可以不具备造轮子的能力”,这是两码事。

谁能不重复造轮子?就是能造轮子的人。当他发现成本太高或速度太慢时,于是用工程手段去拿最好、最高效的造轮子方法使用。假如大家误解开源精神为“我不会造轮子、我也不想去学造轮子,拿一个轮子直接用”,变成“彼之霜,吾之蜜糖”或“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这样的话,人很容易就变懒了,这是很危险的事。

开源精神是让你共同提高能力,并强调贡献。别看微软热爱开源,但从没放松对微软程序员能力水准提高的要求,开发者不断做贡献,因为贡献代表你已经掌握该技术,不是抄袭的。所以你可以不用造轮子,但一定得会造轮子。

 

要建立“中国版 GitHub” 吗?

 

蒋涛对“中国版 GitHub”的理解

蒋涛:从当前来看,我们需要一个打引号的“中国版 GitHub”,即中国社区需要中国的治理模式,如今 GitHub 创造了属于它的模型,这仅代表 GitHub 开发者,而中国开发者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需找到自己的特色,我是如此定义这件事情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环境是不同的,且中国存在分层的现象。回想美国社区、基金会的运营模式,它和西方文化背景相近的,一是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二是相对反权威;三是投票制,还有西方的交流方式、生活和工作分开,习惯使用工作邮箱等,由于他们从小的教育是这样的,所以社区治理结构也如此。

中国需要自己的“Github”,中国开源开发者需要东方文化的工作协同方式、交流方式等。我们鼓励头部的 10%、20% 的项目加入全球基金会里,但还有 70%、80%“吃不惯西餐”,喜欢吃咱们的“饺子”,所以我们要设计“中国版 GitHub”。

我当时去 GitHub 拜访时, GitHub CEO 问:“你觉得为什么要在中国开个合资公司?”我和他解释后,他说:“有道理,上午你知道谁来了吗?日本人。”由于语言障碍,日本人想做日本社区,中国人想做中国社区,这不就是现在 AppStore 的运营方式吗?

从本质来说,软件没有“文化”的,但社区是存在“文化”,社区治理也是区分“文化”的。我们要从中国人的角度,这也是我们未来想做的事,一是很多开源项目是采用英文,但中国大量用户喜欢中文,中文社区该怎么建设?如何和英文社区协同?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有价值的事情,目前 CSDN 正在开展 CodeChina 代码托管平台。

陈阳: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十几年前中国是开源的跟随者,现在已成为众多项目的贡献者,在某些领域还是引领者。2014 年,为什么我们成立开源社?同样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中国开发者需要在中国文化中交流。

今年中国开源界有很多新动态,如发布中国首个开源协议“木兰宽松协议”已被OSI 正式接受,今年成立的中国开放原子基金会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开源项目在不断发展。中国开源已到了新的高度,我们需成立自己的平台。

霍泰稳:我觉得这件事情倒不用那么着急。以 PingCAP 为例,一开始他们就把项目放到 GitHub,全部用英文交流,包括企业内部邮件、提交代码全部是英文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开发者的英文是 OK 的。

为什么国外做开源社区的同学较多?因为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受经济所限,而国内开发者大多数处于 996、711的状态,开发者做开源是需要时间的。

像 PingCAP 、涛思数据等通过开源成功的企业,已经给社区带来不一样的变化,开发者会明白在开源社区投入是能见到商业回报的。另外,中国成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极客邦科技是它的银牌赞助商。我们做开发者社区的,从开源领域已获得很多滋养,如今要让开源在中国发展得更好,应该对它做一些反哺。

韦青:我们要重新审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早期,资源不够丰富时,很容易出现“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竞争现象。但是竞争到一个阶段后,发现有竞争,也有合作,呈现“竞合”关系。

如今软件发展到瓶颈阶段,已不再是靠某位大咖的“一己之力”推动技术发展的年代了,而是“群智”时代,大家为了有资格玩下一场游戏,必须先参与这游戏,不是先打败你,因为把你打败后,我也永远停留在这,提升不了自己的能力,该是理念转变的时候了。

一个公司独霸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刚才蒋老师说中国头部项目可参与国际游戏,在 GitHub 一展身手。我们还可以将东方的理念反哺到全球的开源社区去,这也是中国程序员应对全球技术发展做的贡献。

陈阳:全球的开源是外循环,中国有内循环,所以开源具有“双循环”。

高阳:我的理解是,社区存在国际化社区和本土社区,从社区这个点上有文化、语言障碍的原因,还需要很多实时交流。开源社区不仅是社区,还有很多工具链的开发,许多代码资产等是在开源社区上的。

对于开发者而言,他在选择工具时往往选择全世界该领域里最好的工具,所以我觉得如果做开源社区的话,将对自己的研发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需做出很多其他开源工具的创新点。

有句话是“开源是全世界”,但做开源的人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源打破很多界限和维度,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越来越年轻的开发者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顺利地参与进来,得益于他受到较好的教育水平,读英文文档是很多开发者的基础能力。

从行业和产业角度来看,越来越多中国厂商在做中国市场之际,也同步做国际化市场。如上市公司声网(代码:API),看这股票代码就知道其领导人是工程师出身,我印象中如今它的国际化收入应该能占 30%,且在持续上升。

开源项目从技术生产力、软件开发能力来看,应该走的一条路是走向世界,和国际社区交流,甚至 PK。最近这两年中国有很多项目入选 Apache 基金会,大公司开始参与进基金会里,但该时间周期较短,这里将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用户重点做的是怎样让大家更好地认知到开源的价值,做好布道工作是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做“中国版 GitHub”的定位需起到普及和布道作用,如何让中国开发者更好的了解开源,如何让他成长到一定高度后走向世界,和全球顶尖社区交流,也让中国软件公司走向世界提供好的服务。

霍泰稳:我觉得这两件事情不冲突,一是走向海外是大势所趋。二是上次蒋总和我谈到要做 CodeChina 时,我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我觉得中国需要它。最近和客户企业沟通时,他们处于安全性考虑,将源代码放在国内类似 GitHub 的平台上,未来将国内平台作为托管代码的主要阵地。所以回到刚才打的比方,国外有开源循环体系,国内也要有开源循环体系,“双循环”并不冲突。

 

给开源开发者的成长建议

 

霍泰稳给开源开发者的三点建议

霍泰稳:一是在开源社区建立自己的人设;二是鼓励大家查看别人的源代码,这是提升自身写代码水平的最好方式,理解对方的开发思路和方法,没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不要担心语言等问题,但凡有点时间,就投入和参与开源,哪怕你多参与一点点,积小成多,后续将收获很多。

参与开源项目并没有大家想象中复杂,我听过一个故事,全球参与 GitHub 的最小年龄是 4 岁还是 6 岁,他修改了一个项目文档的标点符号。有些开发者可能把参与开源项目想得很复杂,但其实只要参与进来,例如更正文档错误,也是对开源做贡献。

高阳:SegmentFault 就是创立自开源社区。当时我的技术合伙人 Joyqi 还是大学生,喜欢玩游戏,他发现网上没有游戏交流论坛。在研究了很多论坛搭建工具后,自己动手开发了一个非常轻量级的开源系统 Typecho。那时我在读高中,是 Typecho 的用户,我技术合伙人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是这个项目的 Founder 和核心开发者。我产品设计合伙人 Fen 当时在江西读大学,是 Typecho 的产品设计师。

尽管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用户,但很喜欢这个产品,通过参与到开源社区中,看到开发者的创造力。我们核心合伙人团队也是由这个开源项目相识并走到了一起。后来才有了我和 Joyqi、Fen 联合创立 SegmentFault 社区,我们最早的用户也是来自 Typecho 这个开源软件的。

从我自身的经历而言,建议开发者们积极参与到开源社区中去,没准你的贡献会在奇妙地在其他阶段给你反馈,以我的技术合伙人为例:一是他认识了很多朋友;二是他在做开源项目的过程中,技术实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成长;三是在社区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蒋涛:我觉得分不同类型,刚才高阳讲了,现在最需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开源,熟悉开源或者用开源做自己的第一个作品。二是让更多人来创造开源的价值,我们头部开源项目约有 3 万个,可挖掘出较多价值,我认为在中国做开源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还可以做开源大学、商学院、孵化器等,让更多学生参与开源中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开源进行时

   

Q:开源生态建设不是单靠企业、社区或个人独立来做的,而是结合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的,您所在的社区或企业正在为开源发展做了哪些事情?

霍泰稳:不久前,我们第一次做了“中国技术力量年度榜”,里面有针对开源项目的评选,吸引了 5.4 万人参与;在线教育平台上,邀请开源社区大牛带领用户研发开源代码,这两个活动有较好的反响;2021 年,预计每个月开展针对开源项目的票选。

蒋涛:一、开源项目需要支持来让它的社区更活跃,于是我们对接社区项目,提高活跃度,搭建桥梁。二、我认为学生是开源的主力,目前 CSDN 在长沙设立第二总部,我们和长沙高校开展关于开源的卓越程序员训练营,用任务驱动方式来促进学生参与开源,带动学生学习,做出自己第一个开源项目贡献。先在长沙做打样,后续推广其他高校,那么这些年轻开发者将来可在履历上写做过哪些开源项目,做好布道责任,建立良好文化氛围。

韦青:微软作为软件公司,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变化本身便是一个大家可以借鉴的案例。在微软全面拥抱开源后,如何将开源精神变成文化转变,让公司内部员工更加年轻化、拥有开放心态、拥抱变化是值得借鉴的。

微软的开源是全套开源,以 .NET 完全开源为例,里面的基本思路无论对初学者或是成熟工程师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微软还有 PXT、TypeScript、CDM、VS Code 等优秀的开源工具和语言。微软将这些工具全开源出来,还能成为市值最大的企业,这里面是有一定的道行,开发者可以仔细体会背后的逻辑。

高阳:SegmentFault 最早是以技术问答方式,帮助开发者解决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做开源项目支持计划,这个项目会持续做下去的。二是当有开源项目找过来,我们永久免费报道它的开源大事件,让更多社区开发者看到。三是对于热门开源项目,社区可以快速创建专区和标签。四是今年我们和开源社等开源社区合作,深度参与或支持了如中国开源年会、.NET中国开发者大会、PyCon China、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年度峰会等社区活动。另外 12 月 23 日我们也和开源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开源先锋 33 人”的年度榜单,希望有更多在开源上默默贡献的人可以通过思否被更多人看见。

陈阳:做开源有 family 的感觉,你一旦进入就会发现大家都是你的家人和朋友。开源社作为中国和国际开源社区交流的桥梁,一直在为开源做贡献。如今年和 SegmentFault 深度合作,邀请国际开源大咖来分享等。开展“开源进高校”、“开源特训营”等活动,从 2016 年开始做开源年度报告。同时做一些开源创新项目,比如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研发出疫情机器人“小源”,现在“小源”升级为开源知识问答机器人,已能够回答 1024 个开源知识相关问题。

Q:最后,送给开源开发者一句话?

陈阳:加入开源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霍泰稳:大势所趋,不要犹豫,赶紧上车。

蒋涛:现在是开发者最好的时代。

韦青:赶紧上车,不要犹豫,大势所趋。

高阳:参与到社区里来。

最后

祝福大家 2021 新年快乐

下一期《刷新 CTO》见!

2021

Happy New Year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顾精彩对话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