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标准农田与遥感技术驱动的智慧解决方案为例
一、国家农业单产提升的战略意义与政策导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单产提升”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抓手。所谓“单产提升”,即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和管理升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作物产量,其本质是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瓶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单产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以玉米为例,美国平均亩产约743.5公斤,而我国仅为419.5公斤,核心产区差距可达3倍以上。这一差距不仅源于品种潜力未充分释放,更与粗放式管理、技术应用不足密切相关。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单产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框架: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载体,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引擎,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增产体系。
二、农业单产提升的核心痛点与突破方向
(一)传统农业的五大瓶颈
经验依赖型管理:施肥、灌溉依赖主观判断,“一炮轰”式粗放操作导致资源浪费;
监测手段滞后: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获取不及时,管理决策滞后;
技术落地难:先进农机、智能设备普及率低,农户缺乏科学指导;
中微量元素失衡:过度关注氮磷钾,忽视钙、镁等中量元素,制约产量上限;
抗风险能力弱: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传统模式难以动态应对。
(二)单产提升的“三提路径”
国家战略提出“提认知、提管理、提技术”的协同路径:
提认知:转变“重品种轻管理”思维,强化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意识;
提管理:构建“土壤-水肥-品种-农机”一体化精准管理体系;
提技术:依托物联网、遥感、AI模型实现“感知-分析-执行”闭环。
三、高标准农田:单产提升的物理基座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单产提升的“硬支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其核心在于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位一体改造,打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
(一)高标准农田的四大升级维度
土壤改良:提升有机质含量,优化EC值(电导率),破解土壤板结、盐碱化问题;
智能灌溉:推广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墒情监测实现按需供水,节水30%以上;
数字装备:部署遥感基站、智能网关等设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生态融合:配套防护林、生态沟渠,增强农田抗灾能力。
(二)技术赋能:遥感与AI的深度嵌入
以智农Y30-农场增收基站为例,其搭载北斗+遥感技术,可实时监测1500亩农田的作物长势、叶片氮含量、蒸散发量等10余项指标,每7-15天生成生长报告。通过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LNC(叶片氮含量)等算法,精准识别营养缺失区域,结合AI模型生成施肥处方图,助力高标准农田实现“监测-诊断-调控”全流程数字化。
四、卫星遥感:单产提升的“天空之眼”
遥感技术正成为农业单产提升的“新基建”。通过多光谱卫星、无人机与地面传感设备的协同,可动态获取作物生理参数、环境胁迫因子等数据,为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遥感技术的三大应用场景
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测:通过NDVI反演生物量,结合历史数据构建产量模型,误差率低于5%;
干旱与病虫害预警:热红外波段识别冠层温度异常,提前14天预警潜在风险;
资源优化配置:基于蒸散发量数据制定分区灌溉方案,减少水资源浪费20%-30%。
(二)实践案例:无人自助农服亭
该设备将遥感数据与田间服务结合,内置“数字农艺师”系统,可语音交互提供植保方案、农机调度建议。例如,当遥感监测显示某区域叶片氮含量偏低时,系统自动推送追肥方案,并联动附近农资商城配送缓释肥。这种“数据+服务”模式,破解了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已在辽宁、河南等高标农田项目中实现增产15%-20%。
五、政策与技术的协同创新:迈向2025单产目标
为实现2025年粮食产能1.3万亿斤目标,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
政策层面: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将智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技术层面:推广“Y30+H100”组合方案,构建“天上看、地上查、云端算”的智慧农业网络;
主体培育:依托合作社、种粮大户示范带动,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农户”协同创新机制。
六、结语
农业单产提升是一场从“经验”到“数据”、从“粗放”到“精准”的深刻变革。以高标准农田为基座,以卫星遥感为触手,以智能设备为支点,中国农业正迈向“藏粮于技”的新纪元。未来,随着【智农】等技术的普及,以及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单产提升不仅将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更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