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实在忍受不了Mac OS X的种种弊端,打算抛弃它,为什么呢?因为:
买了MacBook Pro两年,用了两年,几乎每天都是在忍受,Mac OS X设计得很不人性化,和Windows 7相比,差距很多,比如:
Mac OS X不人性化的地方很多,总的感觉就是:
散乱、提示信息不统一、操作方式不统一。
在Mac OS X下,有的操作方式很简洁,比如在触摸屏上四指切屏,但是有的操作就非常啰嗦杂乱,比如上面我例举的Finder地址栏等;
Mac OS X整体就像是上面两种战斗机的结合体,感觉是几个思路天马行空的人设计的,很多地方想得很周全,有地方想得却很绕弯。
买了MacBook Pro两年,用了两年,几乎每天都是在忍受,Mac OS X设计得很不人性化,和Windows 7相比,差距很多,比如:
- 复制/拷贝文件夹很弱智,你想把两个同名文件夹内的文件合并到一处,在Windows下只需要复制a文件夹到另一个a文件夹上,两个a文件夹内的文件自然会合并,该覆盖的覆盖,新文件就直接放进去了,而在Mac OS X中,如果你进行相同操作,则是a文件夹彻底把另一个a文件夹完全替代,第一个a文件夹中的文件就他妈的被Mac OS X直接干掉了。但是有的时候,拷贝一个文件夹到另一个文件夹,又莫名其妙地弹出一个询问框,问你是合并、替换还是保留最新的文件什么之类的一堆东西,让人费脑力去想去选择,让你颇费心思去记忆他们之间的规律,很蛋疼的多此一举。
另外,还有Mac OS X复制文件时,右键菜单中那弱智的提示“拷贝fdfsdfdsfnskdjfndsjfjdsk”,这种每次复制不同的文件,提示都不一样,让人很难受,在Windows中,你复制任何文件,右键菜单都是“复制”两个字,而在Mac OS X中,复制不同的文件有不同的文字菜单,每次都让我找半天才看到,Mac OS X这种设计真的非常蛋疼;
- 点击Mac OS X Dock栏中的图标,无法实现窗口最小化,Windows的任务栏图标点击一次窗口显示,再点击一次窗口收回任务栏图标中,但是在Mac OS X中,如果你想把一个窗口最小化,只能是先聚焦到这个窗口上,然后用快捷键,或者鼠标去找到“-”号去手动最小化,这种设计很不合理,当你在多个窗口间工作时,你每次都得聚焦到别的窗口才能让那个窗口跑到前面来显示,或者使用Command + Tab键一个一个地切换窗口,直到找到那个窗口,你没法像Windows那样,只需要点击一下任务栏图标,窗口就显示并且跑到所有窗口的前方,再次点击任务栏图标,该窗口就最小化到了任务栏,Windows这种设计非常人性化,你不必每次都手忙脚乱地去找到某个窗口,然后聚焦它然后最小化或最大化,Mac OS X在这方面与Windows差距巨大;
- Mac OS X系统后台服务没法管理,既没有Linux的/etc/crontab 、/etc/rc.local,也没有Windows的msconfig,很多后台服务程序,除了每次开机后使用命令行强行结束,你找不到如何禁止启动他们的方法;
- Mac OS X Finder默认没有文件路径导航栏,当你通过设置让它出现在Finder窗口最下方后,你发现它根本就是个摆设,首先,你不能在这个地址栏中输入路径,因为它是只读了,然后当文件夹层次比较多的时候,Finder这个路径栏目每个栏目节点都显示不全,你根本就看不到文件夹的名字,那不是等于没用么?在Windows 7中,你可以选中地址栏文字,然后就可以通过鼠标向右拖拽显示地址栏完整的路径,但是在Mac OS X Finder中你办不到。
在Mac OS X中,如果你要实现快速跳到某个Finder文件夹中,只能通过Finder菜单中的“前往”菜单,或者在命令行中使用 ”open 文件夹全路径“的方式,Mac OS X这种设计,与Windows 7 比起来,差距巨大,同样的功能,在Mac OS X分散在各个角落,而且使用起来很散乱;
- MacBook Pro使用了两年,里面基本没安装很多软件,但是500G的硬盘已经满了,只剩下42G可用,Mac OS X究竟用哪些东西把我的硬盘塞满?
- Mac OS X下的软件很少,我找不到合适的数据库模型设计软件,没法安装Oracle数据库,没法安装我要需要的硬件驱动⋯⋯
Mac OS X不人性化的地方很多,总的感觉就是:
散乱、提示信息不统一、操作方式不统一。
在Mac OS X下,有的操作方式很简洁,比如在触摸屏上四指切屏,但是有的操作就非常啰嗦杂乱,比如上面我例举的Finder地址栏等;
Mac OS X整体就像是上面两种战斗机的结合体,感觉是几个思路天马行空的人设计的,很多地方想得很周全,有地方想得却很绕弯。
Mac OS X的不人性化的操作,我不去一一吐槽了,接下来还是买个Windows 笔记本吧,实在受够了Mac OS X的外星人设计。
文章转载自http://iblog.iteye.com/blog/181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