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人人都能改写的网络"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人人都能改写的网络"百科全书"

--------------------------------------------------------------------------------

news.dayoo.com   2005年03月19日 11:28   来源: 广州日报




  本报综合报道 在新互联网时代,博客(blog)和维客(wiki)成为两个最时髦的词。而利用wiki软件技术构建的维基百科则被称为“最大胆的网络实验”。迄今已有237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在短短4年间就收录了近50万个条目。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对它进行编辑修改。每天,全世界有16000多名铁杆维基迷自愿为它添砖加瓦,让维基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维基百科的诞生为人们重新提出了一个古老的问题:3个臭皮匠真的赶得上一个诸葛亮吗?有人歌颂它是数字时代的人道主义,是知识民主化的体现,具有无限的活力、无穷的生命力,而有人则斥之为谁都可以“排泄”的“公共厕所”,是信息暴民主义,认为它不够权威,可信度不高。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充满争议性的新生事物很可能代表着未来信息社会新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本版文字:如嘉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乡村小镇迪克森的一处山脚下有一辆拖车,它就是56岁的克瓦伦的家。想要了解“互联网后繁荣时代”最大胆的一个网络实验,这辆拖车就是最好的出发点。

  克瓦伦自称是艺术史专家,但是没有任何证书证明他确有此专长。他从未发表过任何一篇关于艺术史的学术文章,也从未在大学教过课。过去30年间,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美国“和平队”志愿者、汽车厂工人、乘务员和密歇根州一个乐队的鼓手。而现在他处于失业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在工作。在他的拖车里,从地板到天花板密密麻麻摞着上千本关于美国雕塑家、区域性建筑和艺术史的书,还有68本记录他20年路上生活的厚厚的影集。

  每天,克瓦伦都花费6个小时阅读和写作关于美国雕塑史和公共艺术史的文章,并付诸网络上发表,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到。而他传播知识的终端是一个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争议性的网站———维基百科。

  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4年前,一位名叫吉米·威尔士的富商野心勃勃,要编纂一本巨大的网上百科全书。它有着独特的设计,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而且,它不是由花钱请来的专家和编辑编纂,而是谁想编就可以编。借助简单易学的Wiki(维基)编辑软件,威尔士要带领他的志愿者们构建一座知识的宝库。

  在2001年,这个观念似乎显得很荒谬。但是在4年后的2005年,维基百科已一跃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每天有16000多名志愿者为它添砖加瓦。它所提供的英文条目接近50万条,而百科全书中的佼佼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不过区区8万个条目,雄心勃勃的微软电子百科全书Encarta也就4500个词条。而加上包括中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其他75种语言,维基百科的词条数高达130万条。

  数字时代的信息暴民?

  维基百科爆炸性的增长速度全仰赖像克瓦伦这样的人。自学成才的克瓦伦去年夏天发表了关于一个美国雕塑家的第一篇文章。此后,利用自己的图书和照片资源,他又写了24篇关于美国艺术史的文章。此外,他还为其他30个话题进行了后期编辑,还为之提供照片,比如林肯纪念馆、冰岛第一任总理汉尼斯·哈夫斯坦因(克瓦伦的曾祖父)等。

  对那些语言和知识大厦的卫道士———图书馆管理员、词典编纂者、大学教授来说,这就是问题所在:难道教授们都死了吗?竟然让这些人唱起了主角。没有严谨的学者评估他的作品,没有研究助手复查他的材料是否属实,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一个只要有冲动人人都可以一点鼠标就完成的定义?除此之外,让维基百科如此容易操作的软件也同样容易让其内容被改写或抹除。曾编纂过《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名学者最近把维基百科比喻成公共厕所:你永远不知道最后一个用它的人是谁。

  维基百科的出现带来了一些颇值得思考的宏观问题。维基百科真的是数字时代的人道主义、知识民主化,而不是信息暴民对大众的误导吗?满腔热忱的业余爱好者可以代替教授和专家吗?3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吗?而人们最后会否为这些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得到的知识付出高昂的代价呢?

  小资料

  Wiki是个什么东东

  维基百科的英文全称是Wikipedia,它所主要依赖的技术是wiki。国内有人参照博客(blog)的翻译将其翻译成“维客”。

  wiki这个软件是由美国人沃德·坎宁安发明的。据说,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weekee”,是“快点快点”(quick,quick)的意思。或许坎宁安用这个词做软件名是为了显示这个软件快捷方便的特点。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使用者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互联网上最有名的Wiki网站就是吉米·威尔士所创建的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的权力金字塔

  维基百科的权力金字塔是这样排列的: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匿名的编纂者,能够编写的条目有限,身份识别特征是其IP地址。第二层是散布全球的注册用户,像前文所提到的克瓦伦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网名,在这个网名下编辑文章。第三层则是许多铁杆用户奋斗的目标———管理员。维基百科有400名管理员。管理员有删除文章、保护网页和封杀不良用户IP地址的权限。再往上是可以任命管理员的“官员”。而最有特权的“官员”被称为“管事”。“管事”往上是“发展商”。这57名超级精英可以直接对维基百科的软件和数据库进行改动。此外,维基百科还有一个仲裁委员会,对争议进行听证,并有权禁止不良用户登录。

  百科全书的发展:

  从“一个智者”到“以十当一”

  很久以来,人类就在驯化知识丛林中的“猛兽”。编纂百科全书的需要一直存在,而生产工具又不断进化,于是就迎来了维基百科的诞生。

  从百科全书的诞生之初,它就仰赖所谓的“一个智者”模式。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简易的草纸上用笔记录下了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400年后,罗马贵族普林尼编纂了37卷百科全书《博物志》,展示了他那个时代的知识。18世纪,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花了29年的时间方编就了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

  “臭皮匠”模式的出现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知识界从科学化管理和流水线作业得到启发,“一个智者”模式才开始被“一个最佳方式”所取代。《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以这种工业化的操作模式编纂而成。在一位管理者的指挥下,各个专家团各司其职,编纂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将百科全书的触角伸展到各种知识的角落。20世纪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又改变了百科全书。如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世界知识百科全书》这些重达590公斤的大部头仍然在以1100美元左右的价格卖出。但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已转而来自互联网的订户。不过,其生产模式包括产品本身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4年前,有先见之明的吉米·威尔士带来了百科全书的第三种编纂模式“以十当一”,其实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臭皮匠”模式。它不再依赖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的智慧,而是从成千上万还算聪明的人那里汲取智慧。用数学的角度来看维基百科,500个克瓦伦赶得上一个普林尼。

  而位于维基百科金字塔最高层的则是它的创始人威尔士,他被某些维基用户称作“仁慈的独裁者”。因为他的权限很大,可以锁住网页,禁止不良用户使用、任免“发展商”等。

  实行“诸侯割据”的网络百科

  与传统百科全书编纂方式不同的是,维基百科所实行的不是“中央集权”制,而是极端的“诸侯割据”,是最纯粹的“开放性资源”。维基百科的条目或许不够完美,但是也并不差劲。在接近50万条的英语条目下,许多条目质量甚至可以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媲美。

  中立性+良好愿望

  让这种新型编纂模式生效的不仅仅是集体智慧和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也是网友们对两个基本原则的认同。首先是中立性。所有的文章都不应带个人偏见。其次是良好的愿望,即作者的本意有助于完善这个条目,而不是损害它。

  维基百科代表着对理性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人心本善”理念的信仰。按照维基百科的理想,抱有良好愿望的人们有时会持有不同意见,但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融合多人智慧,真理最终会出现。

  然而,还是潜伏着一些目的并不那么高尚的人。他们故意把一些无聊内容塞进网站或是改写一些条目,以激怒那些严肃的维基用户。还存在更阴险的破坏分子,他们不是安插软件让广告进入词条,就是传递淫秽的图片和低级的笑话。

  但是,只要有人对文章作出改动,维基的“监视名单”就会将之记录下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韦加斯在研究维基百科时发现,破坏分子常用的方式———大规模删除,平均可以在2.8分钟内被修正。当破坏分子在完全删除后再添加上淫秽的东西,那么原文恢复时间会下降到1.7分钟。

  而且,由于作出改动如此容易,一些最先创制条目者往往成为最关心和维护该条目的人,成为关心维基百科成长的中坚分子。鉴于维基百科这种天生的自我恢复能力,自知寡不敌众的破坏分子最后往往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维基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在维基百科的16000名编纂者中,颇有一些对维基忠心耿耿的中坚分子,他们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不辞劳苦地编纂条目,或者修改、推敲既有的条目。

  维基百科最近排出了前1000名对维基贡献最大的“维基人”。以下对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介绍。

  No.1最活跃的维基人德里克·拉姆西

  拉姆西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软件工程师,他为维基百科编写了一个叫rambot的JAVA程序,可以创制和维护介绍美国大小城市概况的文章。他用这个程序做了10万次修改。

  拉姆西说,妻子把他称作“杂学信息库”。他爱好非常广泛,摄影、木工活、烹饪、园艺、象棋、养鱼、玩计算机,无所不好,而且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这或许也是他对维基百科这个新事物如此着迷的原因。拉姆西就像是维基的上班族,即便最近说给自己放假,他仍然经常每天花4到6个小时编改维基百科的条目。

  No.4“清洁工”布瑞安·德克森

  德克森是维基百科是世界的“清洁工”。他说:“我不喜欢维基百科的东西凌乱不堪。我每天都干好多‘家务活’,忙着整理和格式化那些文章。”

  德克森还写了相当多关于天文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条目。不过,清理他人的工作,占去了他为维基百科服务的70%的时间,因为“清洁工作相对不用动脑筋”。

  No.11数学博士查尔斯·马修斯

  如果问数学博士马修斯为何如此热衷为维基百科服务,他会大声宣告:“维基百科是博学者的训练营。或许你自认为知识面很渊博,但是一上到那些新创制的页面,你会立即为知识的瀑布所冲击。”迄今为止,他已贡献了3000多篇文章。马修斯所编纂的维基条目多数跟数学有关,有几篇还是讲围棋的。然而,维基百科让他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不仅不断有新的东西要学习,而且对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也不能掉以轻心。

  维基百科的问题所在:蔑视权威是死穴?

  维基百科上关于公爵、侯爵、子爵等英国贵族体制的解释是一个网名叫“艾姆斯沃斯爵士”的用户提供的。该用户的几篇关于英国国王和王后的文章还曾被维基百科评为“当天最佳专题”。然而,所谓的“艾姆斯沃斯爵士”其实是一名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16岁少年。

  这就是让许多人忧虑的问题:在维基百科上,没有人知道你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人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学术圈人士并不认可维基百科的可信度。不过,也有人提出,其实根本无法用传统的百科全书的标准来衡量维基百科。它们是不同的事物。

  百科全书追求完美无缺。但是维基百科却坚持“完美不应成为好东西的敌人”。维基百科的编纂者不需要把一个词条编辑得毫无瑕疵,而只需要让它更好。但这一观点导致许多维基人自身也认为这个网站赶不上传统的百科全书。

  此外,两者还有一个重大差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内容可谓盖棺定论,而维基百科所依赖的“以十当一”模式创造的是鲜活的东西。

  去年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维基人在几小时内立即编纂出几个相关的条目。然而,通过CD-ROM让用户下载最新更新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在海啸发生后整整一个月都没有更新任何关于海啸或者印度洋的词条。

  就像“维基百科之父”威尔士所指出的那样:“维基百科永远不会完成。”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2/viewspace-17558/,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2/viewspace-17558/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