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n个活动的集合E={1,2,…,n},其中每个活动都要求使用同一资源,如演讲会场等,而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活动能使用这一资源。每个活动i都有一个要求使用该资源的起始时间si和一个结束时间fi,且si <fi 。如果选择了活动i,则它在半开时间区间[si, fi]内占用资源。若区间[si, fi]与区间[sj, fj]不相交,则称活动i与活动j是相容的。也就是说,当si≥fj或sj≥fi时,活动i与活动j相容。
由于输入的活动以其完成时间的非减序排列,所以算法greedySelector每次总是选择具有最早完成时间的相容活动加入集合A中。直观上,按这种方法选择相容活动为未安排活动留下尽可能多的时间。也就是说,该算法的贪心选择的意义是使剩余的可安排时间段极大化,以便安排尽可能多的相容活动。
此算法的效率极高。当输入的活动已按结束时间的非减序排列,算法只需O(n)的时间安排n个活动,使最多的活动能相容地使用公共资源。如果所给出的活动未按非减序排列,可以用O(nlogn)的时间重排。
例:设待安排的11个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按结束时间的非减序排列如下:
算法的计算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每行相应于算法的一次迭代。阴影长条表示的活动是已选入集合A的活动,而空白长条表示的活动是当前正在检查相容性的活动。
若被检查的活动i的开始时间Si小于最近选择的活动j的结束时间fi,则不选择活动i,否则选择活动i加入集合A中。
贪心算法并不总能求得问题的整体最优解。但对于活动安排问题,贪心算法却总能求得的整体最优解,即它最终所确定的相容活动集合A的规模最大。这个结论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ath.h>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int s;//开始时间
int f;//结束时间
}node;
int cmp(const void *a, const void *b)
{
return ((node *)a)->f-((node *)b)->f;//按结束时间升序排列
}
void main()
{
int i, j=0, n;
int count=1;
node a[100];
cin>>n;
for(i=0; i<n; i++)
cin>>a[i].s>>a[i].f;
qsort(a, n, sizeof(a[0]), cmp);
for(i=1; i<n; i++)
{
if(a[i].s>a[j].f)
{
j=i;
count++;
}
}
cout<<count<<en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