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论浅谈

                          量子论浅谈                  

  关于量子论,很明显将是21世纪最前沿的理论,其影响涵盖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甚至包括哲学和文化。我们原来所认识的经典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在量子论之后已经逐渐模糊了边际,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对物质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对人本身的认识,都将因量子论的研究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其实早已到来,只是由于太过惊世骇俗,也由于实在是模糊不清,因此目前人们对待量子论的态度还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就是说,我们不清楚它为什么会这样,但这不妨碍我们知道它就是这样,也不妨碍我们利用量子的种种内禀(innate)。但随着我们对量子论的研究的深入,这种理论迟早会反映到哲学层面来,那么,量子论在自然科学领域掀起的毁灭性的革命,将会在哲学领域以相同规模上演,我毫不怀疑,人类正站在认识世界真正本源的门槛上,而人类也从没有如今天一般地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原来竟是如此的无知。
  
  现在量子论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有许多种解释,但不知道哪一种是对的,而且看起来每一种解释都是那样的匪夷所思莫名其妙,任何一种解释,若被证明是正确的,它的推论都可以颠覆我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目前量子论的主流解释有:哥本哈根解释、多世界解释、多历史(退相干)解释、隐含变量解释、系综解释和超弦等,他们之间互相争执不休,而争执不休的结果是每一种解释都被对手进行了广泛的推导和演绎,以期能找出其中的矛盾或是不自洽之处。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主流解释,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也是自洽的,但是这些解释经过推导之后的结果却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曾经有物理学家声称,若是哥本哈根解释不幸真的是正确的话,他从此就不再从事物理工作——这个科学家生活的年代比较早,若他再晚几十年出生,看到现在理论界的一些新解释,恐怕更是会吐血不可。
  
  那么,什么是量子论?
  
  量子论说起来十分简单,也就是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基本粒子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特性,就是我们大家早就熟悉的波粒二象性。我们高中学过光的波粒二象性,事实上一切基本粒子都有这个特性,比如电子。所谓波粒二象性是指,光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波的性质,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经典粒子的性质。所谓波的性质,可以通过干涉和衍射试验来证明,而粒子的性质则可以由光电效应来证明(这个证明是由爱因斯坦做出的)。现在的问题是,基本粒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当一道光通过两道狭缝,将在狭缝后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案。显然光子是同时通过两道狭缝,然后形成自干涉,但是光子作为基本粒子,它的大小与两道狭缝比起来,简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那么它是怎样同时通过两道狭缝的呢?
  
  事实上这个简单的双缝干涉实验包含了量子论最深奥的秘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有把握地宣称自己已经确实明白光子是怎样同时通过这两道狭缝的。我记得在高中学习到光的双缝干涉时对老师的语焉不详很愤慨,后来我才懂,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实际上牵涉到量子论最基本,也是最深奥的核心部分。
  
  量子论与其他物理理论比起来,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其他的物理理论,比如牛顿力学,热力学,电磁学乃至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都是在总结了基本定律之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基本定律一经确定就不再更改和动摇,成为理论的基础,比如牛顿定律,热力学三定律和质能公式等,然后才建立起煌煌巍峨的理论大厦。而量子论却完全不同,如果说其他的理论是里向外的话,量子论却是由外及内:到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基本粒子的一些性质,并已广泛地应用,但它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些性质,经过了几十年,我们也有了N种解释,但是归根结底,我们还是一头雾水。
  
  开创和推广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若说局面一片混乱的量子理论领域里也有所谓的正统的话,那就是哥本哈根学派了。这一学派对光子的解释是:光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你观测它的时刻。而观测者对光子的观测,将影响光子的性质。这一学派是非常革命的,它抛弃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而用波函数来代表。在他们看来,世界和宇宙不过是一组波函数,任何物质都是一组波,是没有实在性的,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经典意义上的物质,但是当人一进行观测,观测对象的波函数就在瞬间坍缩,组成观测对象的所有基本粒子就按照波函数所决定的概率进行排列,组成宏观意义上的物质,但当人一转头,看不见这个物体了,则这个物体的所有基本粒子又变成了波,并逐渐在整个宇宙中弥漫开来。
  
  哥本哈根解释听起来很无聊,看起来很无稽,但它在理论上是完备的。比如说对双缝干涉的解释,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如果我们不进行观测,那么单个的光子是一个波,可以用波函数描述,这个光子波通过双缝,当然会形成自干涉。但是,当单个的光子一但打到狭缝后的墙上,就相当于被我们观测,那么它的波函数立即坍缩,变成一个粒子,按照波函数所决定的概率随机地出现在墙的某一点上。当通过的光子足够多,那么波函数计算出来的概率小的地方,出现的光子就少,形成暗条纹,而概率大的地方,出现的光子就多,形成亮条纹。
  
  另有一种多世界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有意思一些。这种解释牵涉到世界的维度。打个比方,我们描述一个点,首先是它的三维坐标,(x, y, z),这个点如果是运动的,那么还具有动量,动量是一个矢量,在每个维度上都有分量,所以又多了三个量(p1, p2, p3),因此在三维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点的运动我们都可以用6个变量来描述,而这6个变量又代表了6维空间里的一个点,就是说,3维空间里的一个点在某时刻的状态,可以用6维空间里的一个点来表示。若是要描述两个点,那么显然我们就要动用到12个变量,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在12维空间里找出一个点来与之对应。而我们的宏观世界里,每一个物体都有极大量的基本粒子,设为N个,那么描述这个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用6N维空间里的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为什么我们要动用到6N维空间这么夸张的东西呢?因为在数学上,描述一个点的运动,哪怕是6N维空间里的一个点,也比描述3维空间里的N个点要方便得多。
  
  我们如果认为宇宙是一个孤立系统,那么宇宙内包含的基本粒子是固定的,因此宇宙本身的状态我们可以用一个超高维的矢量进行表示,而宇宙的态矢量既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来描述宇宙波函数。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波函数,但其复杂性并不是一个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我们能否认识到它的存在。孤立系统是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的叠加态(概率的叠加),就是说,在一个确定的空间里,概率所决定的所有现象都发生了,只不过是发生在不同的世界里,但这些宏观世界都互相正交垂直,决不互相影响。
  
  在二维平面上随便画两条线,它们互相垂直的可能性不高,但在多维空间里同样随便画两条线作为“两个世界”,它们相互垂直的可能性就相当高了,因为直线是二维的,它在多维空间中可以向很多方向自由发展而不互相干扰。因此在一个高维的宏观空间里,任何两个世界都正交垂直。但在微观空间里,维度就比较低,就向在二维平面上画直线一样,它们就很可能会因为相交而互相影响。
  
  还是以双缝干涉来做例子。当一个光子穿过双缝时,它确实是既穿过了左缝,又穿过了右缝,这代表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所处的维度不够,我们无法同时观察到这一点。事实上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光子的运动只存在于宇宙维度的空间里,我们所观测到的光子的运动状态,不过是光子真正状态在我们空间里的投影而已。我们假设有一个二维人,他对三维运动的认识只能是三维运动的轨迹在二维空间里的投影,也就是一条曲线。
  
  那么,光子是怎样既通过左缝,又通过右缝的?若我们只考虑一个光子通过狭缝,那么宇宙态矢量将投射为通过左缝与通过右缝两个状态,于是便产生了两个世界,即光子通过左缝的世界,我们下面简称左世界,和光子通过右缝的世界,简称右世界。由于我们只考虑一个光子通过狭缝,因此在这个空间里涉及到的变量是比较少的,即是所维数比较低,因此左右两个世界并不是垂直的,左世界里的光子和右世界里的光子互相影响着同时穿过了缝隙,然后形成了干涉。但当我们在缝隙处进行观测,或是当光子打在了墙壁上,这时空间变立刻变得庞大起来,因为我们的观测行为为系统引入了数不清的基本粒子,左世界和右世界的维度一下子增高了无数倍,它们立刻正交垂直,再也不互相影响,这个过程叫做退相干。于是左世界的光子就永远地与右世界的光子失去了联系,只剩下确定的而不是叠加的概率来决定它应该出现的位置。
  
  ***************************************
  
  量子论太深奥了,实际上我上面只是粗略介绍一下理论背景而已,还根本没有谈到我自己的想法。下一次还要谈一下其他的主流解释,然后才能真正进入这篇文章的主题,量子论与人的意识。请大家努力研究一下这些理论背景,否则到时候可能会听不懂,如果我讲得兴致盎然大家听得瞌睡连天,我个人觉得,那就很遗憾了。
  
   
      第二部份  

  by 巴巴布莱特
  上次讲了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现在我们以这两种解释分别进行推导,看看世界的本源在量子论眼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量子论的各种解释是从测不准原理出发的。什么叫“测不准原理”呢?我们观测一个宏观物体的性质,比如它的质量,它的颜色,它的外形,乃至运动速度,都需要用这个物体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比如它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物体,是因为光子打在这个物体上,然后该物体吸收了某些频率的光子,反弹了某些频率的光子,这些反弹的光子进入我们的眼中,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该物体的样子和颜色。
  
  但是对一个极微小的粒子而言,这种宏观的观测方法就不适用了。比如我想知道一个电子在某时刻的状态,这一状态起码包含两个因素:1、位置,2、动量,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这个电子的状态呢?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粒子去轰击它。比如光子,或者是另一个电子。当光子碰到了我们想要测量的电子,它们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然后分道扬镳。我们找到了执行任务的光子,从这个光子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我们可以计算出,发生碰撞之时那个电子的动量,但现在它被光子撞到哪里去了,只有天知道,而撞击发生的位置,更是一个迷。于是我们得到了电子的动量,却失去了电子的位置。
  
  因此,对微观世界而言,由于我们可以使用的测量手段与我们想要测量的对象之间的固有矛盾,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测量中得到这个对象的全部信息。如果我们想要精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剧烈地改变其动量,而若我们想知道它的动量,我们就失去了其位置。这一矛盾是逻辑上无法解决的,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好了,在经典物理学家眼里,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同时知道电子的位置和动量,但电子到底还是同时拥有这两个量的。但波尔却想:既然我们不可能同时测量到这两个量,甚至在理论上都不可能,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同时拥有这两个量的经典粒子概念,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于是伟大的波尔开创了哥本哈根学派。这一学派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典意义上的粒子,粒子表现出的性质,全凭观测者的观测手段所决定。在某些观测手段下,粒子呈现出准确的位置,在另一些观测手段下,粒子呈现出准确的动量,因此粒子实际上只存在于观测中,观测之外不存在一个实在的、客观的粒子。
  
  那么观测之外,粒子是什么?粒子是一个波。它处于波函数的叠加态中,所有位置的概率叠加在一起,然后弥漫在整个空间中。但当我们一进行实际观测,该粒子的波函数就在瞬间坍缩,凝聚成一个点,这个点的概率变为100%,而其他位置上的概率在瞬间变为零。
  
  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奇妙,当我们闭上眼睛,所有的物体都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变成了无数波的叠加,但当我们一睁开眼睛,它们的波函数就坍缩,然后现出凝固的状态给我们看。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为何它的形态取决于人的观测?人又是什么?人观测的世界既然不是真实的世界,那么人又存在于什么世界中?
  
  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量子论所带来的巨大的问题和意义。
  
       第三部份  

  by 巴巴布莱特
  从现在起我们开始逐渐接触到问题的核心。这个问题是如此的脱离常识,以至我们必须先用另一个实验进行说明。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薛定鄂的猫”。
  
  薛定鄂假设在一个箱子里关了一只猫,箱子里还有一种残忍的装置,它通过一个原子衰变开关来控制毒气。若是原子发生了衰变,则毒气被释放,导致猫被杀死,若是没有发生衰变,则猫就能活下去。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实验。猫被放进了箱子,我们看不到猫了,也不清楚原子是否发生衰变。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只要我们不进行观测,那个原子将永远处于波函数的叠加态,它有可能衰变,也有可能不衰变,它是没有实在性的,衰变和不衰变两种状态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它的全部。但是薛定鄂的装置将这种微观现象放大到宏观领域里来,这个原子的衰变与否将决定一只猫的生死存亡,那么在我们没有打开箱子进行观测之前,这只猫到底死还是没死?
  
  哥本哈根解释只有一个结论:在我们没打开箱子之前,这只猫也处于死/不死两种状态的叠加中,不存在一只死猫,也不存在一只活猫。直到人打开箱子,这只猫的波函数才坍缩,呈现出一只死猫或是一只活猫给我们看。
  
  当推论进行到这一步,大家一定都发现,问题已经变得有些怪异了。
  
  好,也许有人会说,猫是死还是活其实在某个确定的时刻的确有它确定的状态,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对这种经典看法的反驳仍如波尔对测不准原理的思考一样,既然我们观测不到,即使在理论上也不行,那么这种“确定的状态”,跟“不存在确定的状态”有什么不同?为何我们要多做一个假设,假设存在这种 “确定的状态”,而不肯承认这种“确定的状态”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两个可以描述现象的理论,那么我们应该采用假设较少的一个。这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我们就应该承认,不存在猫的确定的状态。
  
  好,为了找出这个原子衰变的准确时间,我们把一个人也放进箱子里,当然这个人带了防毒面具。那么这个人显然应该观察到在某个确定的时刻,毒气被释放出来,杀死了猫。哥本哈根解释是,由于人在系统里,人不断地观察,观察一次,系统的波函数就坍缩一次,然后呈现出确定的状态。
  
  看到没有,只要人不参与,这只猫永远不会死,它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人一参与,它或死或活,呈现出固定的状态。如果把猫拿出去,只留一个人在箱子里呢?显然这个人还是可以观测到原子衰变的确定时刻。
  
  那么,人与猫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人拥有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的,正是人的意识。
  
  第四部份
  by 巴巴布莱特
  事实上推论到上一节,就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决定事物乃至宇宙的形态的,竟然是人的意识,对于科学家而言,这个结论是很难接受的,哥本哈根解释的激进派在抛弃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之后,又准备抛弃客观性,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情愿不那么激进,而退一步,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许可以提供另一种更好的思路和更好的解释。
  
  当人们发现了测不准原理之后,就明白旧物理学的毁灭即将到来。科学家无法预知事物的发展,这就已经背离了科学的目标。随后不久,人们逐渐发现,宇宙中的一切的物理量都遵循这个原理,测不准原理是一个普遍的根本规律。另一对无法同时测量的物理量是时间和能量,只要能量测量得越准确,时刻就愈加模糊,反过来,时间t测量得愈准确,能量E就开始大规模地起伏不定。
  
  真是糟糕透顶,到此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在量子领域里,能量是不守恒的。在一个非常非常短的时间里,能量将会变得飘忽不定,并出现大规模的起伏,这起伏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凭空产生的。事实上我们的世界里不停地产生这种能量沸腾,但这沸腾的能量只存在一瞬间,在下一个时刻它就已经消失,以致于我们无法感觉到这种喧嚣,以至于我们一向认为我们的宇宙中能量总是守恒的。
  
  人类似乎已经发现自己一不小心进入了神的领域:能量可以被凭空创造出来。
  
  我们大家都熟悉质能公式,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既然能量可以凭空创造,质量(亦即物质)当然也可以用同样的机制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创世。我们的宇宙正是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从无到有突然出现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晓。
  
  顺便说说(以下与本文主题基本无关,不过看一下也有助于对物理学的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霍金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做《果壳里的宇宙》,详细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仍然认为宇宙最初仍是有实体的,它是一个质量极大而体积极小(象一个果壳)的时空,这个果壳的褶皱里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某一天,它发生了不明原因的剧烈的膨胀,于是我们现在的宇宙产生了。事实上我认为这种看法仍是经典的,与相对论关系更大一些,离量子论距离还是比较远。
  
  看来有必要再谈一下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关系,这两种理论是水火不容的,它们针对同一个系统的计算结果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别,也因此导致爱因斯坦与量子论的决裂和爱因斯坦将他的后半生全部花在了寻找统一场论的努力上。但是奇特的是,人们发现,针对宇宙规模的系统,相对论提供的工具可以得到极其完美的结果,而在微观系统中,量子论又展现了其巨大的威力,这就伤脑筋了,这意味着,量子论在微观世界里揭示出来的那些规律,无法在宏观世界应用,但宏观世界里的集大成理论相对论,也完全不适用于微观领域,那么微观和宏观世界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更何况有无数的实验结果在暗示我们:量子论和相对论都不过是某一种能够完完全全反映出真实世界的理论在不同条件和不同环境下的畸变和简略形式。为了寻找这种理论,人们花费了巨大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已经确信找到了这种理论,甚至不能确定这种理论是否真实存在,也许宇宙就是这样的不合常理,在宏观表现出一种性质,在微观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它的全景——暗合歌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观念。事实上这种观念在量子论眼里反而是更合理的,大家想一想测不准原理就明白了。
  
  P.S.目前最热门的超弦论声称它已证明统一的宇宙理论是存在的,并将其命名为M-理论,但是离真正找到这个M-理论,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距离。
  
  我个人对灵魂的看法
  by 巴巴布莱特
  以下是在论坛上与一些朋友讨论机器人和灵魂的话题而写的帖子。
  
  人的大脑中生长着无数的触突,当人类受到外界刺激,生物电流将会刺激大脑生长出一系列新的触突,固化这种刺激,于是记忆就产生了。
  
  人的记忆容量是庞大的,几乎是我们现在的技术无法达到的,同时人的记忆容量又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容量内纪录并索引人在一生里累积的记忆,那么模糊存储和模糊搜索的技术就成为必须。
  
  比如人类通过眼睛看到的每一幅景物,并不会向BMP点阵一样将所有信息存储起来,而是有所取舍,这取舍分两种情况:
  1、以前看过并已记忆的重复景物,将被记忆舍弃,即:记忆只纪录使人受到足够刺激的经验。
  2、即使是记忆选择纪录的数据,记忆也不会全部纪录下来,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压缩和模糊算法,因此人类无法从记忆中完整地重复一个事物,而只纪录其中最典型和重要的特征,这同样证明了,记忆只纪录使人受到足够刺激的经验。
  
  另一方面,从记忆中提取数据往往只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进行爆发式大规模密集搜索,不可能每一次都找到完美符合索引条件的纪录。因此人类行为在理性之外加入了一些不合逻辑的因素,我们称之为感性。就是说,当人类受到外界刺激,在从记忆中搜索相关行为特征时,能搜索到正确的应对,我们就称之为理性的行为,如果搜索出不正确的应对,我们。。。就只好称为感性行为了。如果有人的搜索能力非常模糊,那么他的反应速度会较快,但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所以比较敏感的人通常比较感性,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人类的大脑在不停地模拟实际经验,这种模拟同样会刺激触突的形成,亦即是说,记忆是不分模拟或实际的,只由大脑来控制,而大脑的控制手段,在目前我们认为是生物电。因此人类能够通过想像去学习,这就使积累知识成为可能。所谓学习就是记忆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特征(包括思考行为),这一点决定了人类能够通过检索记忆而大幅缩短反应时间,不需要在每种情况下都进行推理和演算。
  
  我的结论是,人类的大脑是以逻辑运算为基础的,以模糊纪录和模糊检索技术为手段的大型计算机。由于逻辑法则是固定的,因此只要记忆可以被复制,那么灵魂同样能够被复制,不过这复制的记忆只能供大脑去使用,因为它在目前我能思考到的层面来看,是不兼容的。我还无法想清楚大脑的运算模式和运算原理,也无法搞懂记忆的数据接口,因此想将人类的记忆直接提供给机器使用,在目前来看,以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行不通的。
  
  但是,机器人原生的纪录,以及使用纪录的计算机,由此看来,是能够产生灵魂的。“精确”是人类加在机器身上的最沉重的枷锁,正因为机器精确,因此发展机器人才有必要,但同样是因为“精确”,机器人的记忆容量、运算速度、乃至进化的速度都远远被人类抛在身后。当有一天机器人不再要求“精确”,而人类却还无法进行革命性的进化之时,我想它们超过人类就被注定了。
  
  
  
  最后说一点,实际上我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讨论灵魂的基础知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本质上接近无知。但是我同样认为,这种思辨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也是有价值的。

注:本文转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0813/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