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拖放劫持发展历程
在2010的Black Hat Europe大会上,Paul Stone提出了点击劫持的技术演进版本:拖放劫持。由于用户需要用鼠标拖放完成的操作越来越多(如复制粘贴、小游戏等等),拖放劫持大大提高了点击劫持的攻击范围,将劫持模式从单纯的鼠标点击拓展到了鼠标拖放行为。
最主要的是,由于拖放操作不受浏览器“同源策略“影响,用户可以把一个域的内容拖放到另一个不同的域,由此攻击者可能通过劫持某个页面的拖放操作实现对其他页面链接的窃取,从而获得session key,token,password等敏感信息,甚至能将浏览器中的页面内容拖进文本编辑器,查看源代码。
2011年出现的Cookiejacking攻击就是拖放攻击的代表,此攻击的成因是由于本地Cookie可以用<iframe>标签嵌入,进而就可以利用拖放劫持来盗取用户的Cookie。在JavaScript或者Java API的支持下,这个攻击过程会变得非常隐蔽。因为它突破了传统ClickJacking一些先天的局限,所以这种新型的"拖拽劫持"能够造成更大的破坏。
02拖放劫持核心思路
"拖放劫持"的思路是诱使用户从隐藏的不可见iframe中"拖拽"出攻击者希望得到的数据,然后放到攻击者能控制的另外一个页面中,从而窃取数据。(突破同源限制)
03拖放劫持技术原理
1、支持Drag&Drop API
主流的浏览器都有drag-and-drop API 接口,供网站开发人员创建交互式网页。但是,这些 API 接口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很多的安全性问题,导致通过拖拽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