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对于邓小平理论: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形成。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形成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初步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南方讲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1997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南方讲话中,邓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有重大的意义,纠正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做法。坚持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十三大系统地庐山南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清醒的认识
3.党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6.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改革同革命一样,就目的而言,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从改革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判断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9.“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没事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
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提出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独创性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以贯之的主题。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题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