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线-“更新的”是“更重要的”?
李笑来在新书《专注的真相》中提到「永远在线」会触发一种人类固有的焦虑:害怕错失机会(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简称“FOMO”),永远在线就不怕错过任何机会,多巴胺能系统就这样被轻易的劫持了。
为什么「永远在线」会触发 FOMO,根源一个思维漏洞:误以为“更新的“ 是“更重要的”。书中说这个判断偶尔正确,但绝大多数情况是错误的,而且越年轻的受其影响越大。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新闻,实际上跟自己没啥关系,除了浪费宝贝的时间和精力。问题是,没有谁能在年轻时就对这个事实如此笃行。
阿尔法收益
万维钢在专栏中分享了一个概念叫「阿尔法收益」,它本是金融理论,简单说,金融市场的行为往往就像羊群一样,具有整体性:行情好的时候众多股票一起涨,行情不好的时候一起跌。那么你的投资组合的相当一部分收益,其实是市场整体的波动给你的 —— 夏普把这部分收益叫「Beta收益(贝塔收益)」。而「阿尔法收益(Alpha收益)」,则是你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那部分收益。

现在这个概念出圈了变成了流行词汇,泛指任何因为“领先一步、快人一拍”而带来的收益 —— 比如你掌握了一个内幕消息,或者发现了一个别人还没注意到的新玩法。
万维钢提醒我们要有这个思维:面对任何新事物,乃至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问一句 —— 这里有没有阿尔法?你能不能快速做点什么,获得一个哪怕是小小的、但必须是领先于同行的优势?
Alpha心态和Beta心态的区别:
Alpha心态是主动探索,可能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和好胜心;
Beta心态则是被动应对,是出于掉队的恐惧。
比如,一个新AI玩法出来了,
Beta 心态是跟风:别人都在用,我可别落后,我必须凑个热闹;
Alpha 心态则是我能不能立刻把它整合进自己的工作流里,提高一波效率?我能不能迅速用这个技术搭建一个新的工具?我能不能想一个服务场景,是别人还没做出来的?
比如前阵子 ChatGPT4o 的吉卜力风格画非常流行,最开始玩的那波人享受到了「阿尔法收益」,后来玩的只有 Beta 收益了,现在好像除了我偶尔做个封面图外,朋友圈已经看不到别人分享了。
如何捕捉阿尔法?
既然阿尔法收益这么好,那怎么捕捉阿尔法收益呢?
最好比别人早知道一些信息,也就是信息差,别人读书你读论文和报告,最前沿的东西往往在小圈子先出现。生财有术社群有个“风向标”栏目,其实就是发布搞钱信息差的。
有了信息就要抢先行动。判断出来这件事能带来阿尔法收益,就尽早行动,快速试错,先把东西做出来,拿到市场验证。
「不要嘲笑那个整天追求新东西的人,我们往往低估了“新”这个因素的力量。“新”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
获得阿尔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市场上刚推出某种新产品的时候,你第一时间买一个回来,动手试一试,做个小评测,发个分享视频。第二个、第三个评测者需要投入和你一样的精力和金钱,可他们只能得到 Beta。
一般只有第一波的人吃到螃蟹,后面的就吃不到了。这让我想到一些 AI 博主,他们每天关注 AI 新进展,比如歸藏、小互、宝玉,他们会追最新的大模型、AI产品进展。他们就是在追求阿尔法收益,有精神上的,也有金钱上的。因为可以接商单帮推新产品,而且我发现推 AI 产品没有广告嫌疑,广告即内容,想想之前技术公众号接的都是什么产品广告?各种培训机构的课程,比较伤读者。
李笑来和万维钢的观点矛盾吗?
李笑来的观点和万维钢的观点好像是矛盾的,一个说要避免被信息洪流裹挟,另一个则鼓励追求新事物以获取优势,到底谁说得正确?还是说各有各的适用场景?
他俩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是对"新事物"的两种不同视角的观察和应对策略。这两者的差异本质上是对"新事物"的认知维度不同,适用场景也不同。
底层逻辑:两种视角的互补性
李笑来:警惕"新"的认知陷阱
批判的是被动式的新事物追逐(Beta心态)
针对的是信息过载时代的注意力保护
揭露的是多巴胺机制对判断力的绑架
万维钢:挖掘"新"的战略价值
提倡的是主动式的新事物筛选(Alpha心态)
关注的是创新扩散曲线的早期红利
强调的是先发优势的套利空间
二者如同盾与矛的关系:李笑来教我们防御无效信息的侵袭,万维钢教我们主动出击捕捉机会。
实践中的动态平衡框架
采用"漏斗式筛选模型":
第一层过滤(李笑来思维)
对新事物进行"相关性测试":是否与个人目标/能力圈相关?
做"时间价值评估":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例如:看到新 AI 工具时先问"它能优化我工作流的哪个环节?"
第二层捕捉(万维钢思维)
对通过筛选的新事物实施"快速验证循环":
最小可行性测试
差异化价值挖掘(寻找未被发现的用法)
成果封装(输出测评/教程/案例)
例如:用新出的AI绘画工具创作特定领域的模板
具体场景的应用指南
场景 | 李笑来思维适用 | 万维钢思维适用 |
---|---|---|
社交媒体信息流 | 屏蔽90%的跟风讨论 | 捕捉剩余10%中的创新用法 |
新工具出现 | 拒绝"为用而用"的使用 | 研究其场景和原理并应用到工作流 |
知识付费产品 | 警惕重复造轮子的课程 | 寻找可改造的认知框架(如将Alpha思维迁移到其他领域) |
进阶策略:构建个人Alpha-Beta平衡系统
建立信息分级制度
S级信息(直接产生Alpha):行业闭门会议纪要、学术预印本论文
A级信息(潜在Alpha):垂直领域深度评测、工具更新日志
B级信息(Beta噪音):朋友圈刷屏热点、平台热搜榜单
设计双轨注意力机制
日常状态:保持80%注意力在李笑来模式的深度工作中
每周设置2小时"Alpha狩猎时间",专门用于万维钢式的新事物探索
当代职场人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像狙击手般专注核心目标,同时拥有特工般敏锐的新机会嗅觉。
真正的高手能在"不被噪音干扰"和"不错失信号"之间走出第三条路——通过建立智能化的信息筛选机制,把对新事物的应激反应,升级为可编程的机会捕捉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