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多点技术—协同干扰管理 CS/CB (2)


6. CoMP中的关键过程

边缘用户判定、协作节点选择、资源分配 是CoMP技术中的三个关键过程。

(1) 边缘用户判定

CoMP技术不可避免的会增加系统复杂度和系统开销,而且处于小区中心的、信道状况较好的用户不需要CoMP服务也能保证通信质量,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不能为所有用户提供CoMP服务,因此需要一种标准来界定哪些用户可以享受CoMP服务。把处于小区中央的、不需要CoMP服务仍能保证通信质量的用户定义为中心用户;把处于小区边缘的、需要进行CoMP服务的用户定义为边缘用户,边缘用户又称CoMP用户。

  • SINR门限法
    由系统预先设定一个SINR门限,服务小区根据用户反馈的SINR确定该用户是否是CoMP用户。或者由用户根据测量的SINR进行自判断,并把判断结果反馈给服务小区。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SINR门限,而此门限值与CoMP用户的数量、系统的开销和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CoMP前后速率法
    预先计算每个用户采用CoMP技术传输前后的速率,把CoMP传输前的速率记为Rˉ,CoMP传输后的速率记为R﹢,当满足R﹢>(1+ɑ)Rˉ时,即CoMP带来的性能增益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把该用户列为CoMP用户。该方法复杂度较高,但可以保证CoMP用户的性能提升。

(2) 协作节点选择

对于特定的CoMP用户,为其提供服务的小区有多个,由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最大的服务小区向其发送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信息,这样的小区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协作小区则是指与服务小区交互信道信息、协商资源分配策略,或者直接参与CoMP用户数据传输的一个或多个小区。

理想情况下,参与协作的小区越多,CoMP性能越好。实际情况中,若几个小区的服务已经足够满足用户业务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的需求,考虑到复杂度和开销,再加入小区进行协作则是不必要的,其带来的开销远大于增益,且为其他小区用户进行CoMP的协作小区本身的吞吐量也会受到影响,基于以上原因,一般选择1-2个协作小区,即协作集的大小一般是2-3个小区。

目前协作节点的选择方法主要有三个:网络确定协作集方案、用户确定协作集方案、混合方案。通过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案,目前而言,混合方案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

(3) 资源分配

在CoMP系统中,对于JT方案,需要多个协作传输节点为CoMP用户分配相同的时频资源。为了进行有限的资源分配,一般是把整个系统资源划分为边缘用户服务的CoMP频段和为中心用户服务的非CoMP频段。划分方法可以是静态资源划分,也可以是动态资源划分

在划分资源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别调度边缘用户和中心用户。若优先调度边缘用户,则能够保证边缘用户的性能提升,但是会降低系统整体性能;若优先调度中心用户,边缘用户的性能提升成都会减小,实际应用中,根据系统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调度方法。


7. 其他

为了保证好的 CoMP 操作效果增益,同基站内的多发射接收节点配置最佳, 跨基站情况下 CoMP 技术对网络基站间的接口性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同基站内,由于不存在基站间的时频同步和协同调度,因此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和应用。
而跨站点的 CoMP,主要通过协调多个基站之间的工作,基站间通过 X2 接口信令交互。

由于LTE速率快,时延短,为了实现各小区之间的协调处理对于各小区间的时频同步要求也极其严格。对于点与点之间的信息传递时延,R8/9/10里的协调是基于X2 协议, 而X2口一般认为是not-so-low-latency(十几个毫秒);而CoMP则必须为low-latency(微秒级),因此光纤是标配;且在各点之间的时频(time-frequency)同步要求上,CoMP(尤其是JT)对同步指标要比R8/9/10里的协调严格的多(要高一个数量级左右,如果后者时间同步精度为3us,则CoMP的时间同步精度要达到0.3us,才能使得JT成为可能)。较高的时频同步要求需要将BBU集中放置并使用GPS同步

CoMP 传输也可应用于 5G gNB 基站内的同频相邻小区之间,但在 5G UDN (超密集网络) 小小区部署环境下,小区边缘性能可能没有宏小区的情况那么恶劣。

补充:
无线节点间接口(X2/Xn)
X2是非独立组网中无线节点间eNBs与en‒gNB接口;
Xn是独立组网无线节点间ng‒eNB与eNB/gNB之间接口;

X2的扩展功能包括EN-DC和针对非独立网络承载分离和流量控制。流量控制功能是在LTE R12版中针对LTE-DC承载分离定义的;它使多个无线(网络)节点的无线资源在适当时机对下行数据进行分离。LTE-DC为基本流量控制定义了功能和接口,无线节点间的交换信息进一步增强,能优化的非独立运行流量控制。
Xn接口基于X2功能,其UE上、下文管理功能增强主要是为了采用新的QoS流程框架和网络切片。





二、增强型CoMP

5G首版标准R15,定义了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三大场景。R15标准不仅定义了5G NR(新无线)以满足5G用例和需求,还定义了新的5G核心网(5GC),以及扩展增强了LTE / LTE-Advanced功能。一张图看懂系列之5G R15标准:

增强LTE / LTE-Advanced 针对eMBB、mMTC和URLLC三大场景都进行了功能扩展和增强。

针对eMBB,NR主要定义了三大类技术: 高频/超宽带传输、Massive MIMO、灵活的帧结构和物理信道结构。
针对eMBB,LTE / LTE-Advanced功能增强主要包括:

  • 1024QAM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高峰值数据速率,R15定义了1024QAM,以及减少了DM-RS(解调参考信号)开销。
  • 增强型CoMP(协同多点传输)
    增强型CoMP支持非相干联合传输,两个基站可在不知道彼此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情况下发送不同的数据序列。

    ps: JT技术(联合传输)分为 相干联合传输 和 非相干联合传输;
  • 8天线技术
    终端配置8个接收天线,可扩展小区下行覆盖范围,同时,配合8层MIMO可大幅提升下行速率。
  • 各种干扰抑制技术
    R15还定义了多项增强型LTE / LTE-Advanced功能以降低小区间的干扰。其中,有一项功能旨在小区低负荷状态下减少CRS(小区参考信号)传输,以降低干扰、节省基站功耗。此外,还定义了一些基站和终端的干扰抑制技术。
  • 增强载波聚合(CA)功能
    早期的载波聚合,由于需测量候选载波质量以及启动RF信道,存在终端处理延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R15定义了一种机制,在终端处于空闲态下提前测量候选载波的无线信号质量,并在SCell之前提前初始化RF信道。
  • 上行数据压缩
    在TDD模式下,上下行比率通常强调下行链路,因此可用于上行传输的无线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提升上行链路频谱利用率,R15定义了上行数据压缩机制,主要对IP层及以上的分组报头进行压缩。
  • 视频QoE测量功能/内容缓存
    随着移动视频兴起,在移动通信环境中提升视频体验(QoE)成为运营商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测量现实网络的QoE,R15定义了一种可以直接从终端收集QoE测量值的机制,称为最小化路测(MDT)。
    同时,R15还研究了将视频内容缓存至靠近基站的服务器的机制,以减少下载视频时的时延。通过该机制,终端直接从基站或附近的内容服务器下载数据,而不必再经过回传至核心网,从而减少时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