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代码的黄昏
青岛的初夏,夜晚仍有丝丝寒意,潮湿的气息在空气中肆意弥漫。软件信息产业园 C 座 11 层,灯火通明,然而走廊却空寂无人。我轻轻摩挲着键盘上已然褪色的字母,保温杯里飘出决明子茶那带着丝丝苦味的香气。这茶,是母亲特意从终南山下的药铺精心配好寄来的。
手机突然振动,微信视频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办公室格外清晰。母亲的脸瞬间填满屏幕,她身后是雾气蒸腾的灶台。“娃,看仔细咧” ,她揭开铁锅上的蒸笼,白茫茫的蒸气汹涌地扑向镜头,几乎要将整个画面淹没。她那枯瘦却满是力量的手,捏着从峨眉山带回来的竹蒸笼,九层笼屉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是素火腿。“这可是跟伏虎寺的师父学来的手艺。“头遍用青城雪芽熏出茶香,二遍拌着柏香入味,三遍用冷泉水收干水汽。” 她边说,边从围裙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郑重其事地说道,“料也要蒸透三遍,晒足日头,那股子独特的味道才能完完全全地出来。”
我正要细问火候诀窍,电脑突然弹出一个刺眼的红字窗口:“AI 效能评估完成,本部门优化率87%。”点开附件,是两个小孩捧着一封镶着大海蓝描边的电子邮件,上面是由一串代码组成的公司LOGO,下面写着“感谢您七年来对公司所作出的贡献……”
这是公司四年来第三次裁员了,这一波借助AI评估,力度特别大。先是测试部那些年轻的娃娃们,一脸落寞地离开了;接着,运维组的老哥们也一个个被喊去和人事谈话。今天,终于轮到了我这个80后的老码农。人事经理的西装袖口沾着星巴克渍,不知怎的,竟让我恍惚间觉得,和母亲蒸笼边经年累月留下的面垢,有着几分莫名的相似。我怔怔地盯着那圈油渍,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夜。那时,父亲蹲在刚收割回来的麦捆垛旁,一边搓着麦粒,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计算机好啊,往后咱就不再靠天吃饭咧!”
其实,这些年敲代码的日子里,我的心里一直有个念头在翻腾—— 我想把关中老家的素食菜夹馍带到山东来。母亲的手艺,在乡里那可是一绝,早已声名远扬,就连省城来的戏班子,都特意点名要吃她做的素席。去年庙会,戏子围桌吃素面时,武生小李举着一大筷头面条给同行打电话:“这素臊子面比你媳妇做的还香!” 结果,三十里外的旦角们纷纷开着车赶了过来。母亲见状,赶紧手忙脚乱地准备,临时支起两张八仙桌,好让每位客人都能吃得饱饱的,尽兴而归。有几位唱《周仁回府》的老把式,端着粗瓷碗,蹲在槐树下,一边大口扒拉着素臊子面,一边忍不住念叨:“李姐这素席,比长安饭庄八百八的套餐还攒劲呢!”
手机突然震了一下,弹出璐璐老师的新消息:“给你找了些老面发酵的方子,还整理了我这几年做各种面食的经验,发到你邮箱了。” 我盯着跳动的光标,想起上周在地铁上给她打电话时,她隔着电话传来的大西北调子:“当年我妈在粮站蒸馍,那碱面撒得比五线谱还匀!” 这位大学音乐教师曾是音乐学院学霸,学生时代就帮我一页页翻拍过学校的五线谱教材,每一页都用铅笔做了细致的标注,还隔着电脑给我逐句讲解乐理。她的热心像跳动的音符,至今想起她伏在五线谱前的身影,心里仍满是感激。
回想这些年的代码生活,就像缠在脚脖子上的蔓草,怎么扯都扯不断。没想到,今天这封邮件,倒像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快刀,一下子斩断了这纠缠许久的羁绊。我摸着键盘上已经被磨得光滑的 F 键,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母亲灶台上那口老陶瓮。瓮身裂纹里渗着百年面香,倒比这些冰冷的硅基芯片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更有温度。
茶水间的饮水机 “咕咚” 响了一声,我的思绪被猛地拉回现实。协议组老龚抱着纸箱走了进来。他箱子里那本《大话物联网协议》,书页都卷了边,书脊上还粘着前年元宵节吃糖瓜时留下的芝麻,就像一串无声的省略号,诉说着过去那些忙碌而又充实的日子。“老李,你真的要回老家去吗?” 他把我的工牌轻轻放在桌上,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舍。8 点整,头顶的灯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按时自动熄灭了。黑暗中,工牌上的字却越来越清晰,仿佛在提醒着我即将告别的这段职业生涯。我想起父亲的话:“编程序和揉面一样,劲要使在看不见的地方。”
工作早已交接完,我慢慢删光了写了七年的代码,将电脑里的资料清空,准备归还。我摩挲着红宝书《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扉页里的麦穗,那穗头上还粘着关中的黄土,是母亲特意为我留下的。母亲说,这是让我记住 “再新的麦种也得接地气”。
楼下烤地瓜摊飘来阵阵焦香的时候,我订了一张回关中的火车票。产品小姐姐Luna发来消息:“刀哥,下次回来,记得帮我带个菜夹馍啊。” 我摸着手机笑了,忽然想起那些改 Bug 的凌晨——领导分享给大家珍藏的养生茶,运维组抱来整箱的零食,语音组小姐姐们掏出的各种水果。键盘敲击声里飘着茶香、辣条味,原来七年的代码时光,早把 “同事” 二字,熬成了人生里抹不去的乡愁。
二 面团的晨曦
回到家乡时,槐花已落尽,麦梢也开始泛黄。每天,鸡才叫三遍,我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比当年赶项目时还要早一个钟头。锅底刚一生火,灶房里便弥漫起陈年的麦草味,那股醇厚的味道,瞬间将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里。那老榆木案板,比我的年纪还要大,裂缝里嵌着祖辈们揉面的历史。
母亲细心地筛着关中全麦面与高粱面:新收的冬小麦磨出的全麦面,保留着麦麸的粗粝感;陕北运来的高粱面,颗粒比面粉略粗,搓在掌心沙沙作响。母亲说,关中老辈人常吃 “二合面”,全麦面耐饥,高粱面提香,按七比三的比例掺在一起,最对关中汉子的胃口。然后加水揉面,母亲耐心地告诉我,在不同情况下,水面比例该如何选择。我站在灶台前,眼睛紧紧盯着母亲的一举一动,一点点地积累着经验 —— 面里的疙瘩要是不揉开,烙出来的馍肯定夹生。父亲在一旁说道:“烙馍就像编程序,火候差半分,馍就熟不了。”
手机突然振动起来,璐璐老师的语音消息接踵而至:“我妈说揉面要三光 —— 手光盆光面团光,这和你写代码的重构逻辑是不是一样?” 我点开她发来的视频,镜头里她母亲正用擀面杖敲着案板,面团在竹筛里轻轻颤动。璐璐老师的画外音从视频里飘出来:“剂子要像写注释一样均匀,这样蒸出来的馍才通气!”
母亲给我看她去终南山老君庙的视频:晨光轻柔地洒在庙宇间,她跪在蒲团上,掌心的面团在香火缭绕中起伏,像在与天地共舞。案头供着从大殿请来的五色干果,红枸杞、青橄榄、黑木耳、黄姜片、白茯苓,排列得整整齐齐,比色谱图还要规整。她对着手机,微笑着说:“面要醒得像打坐入定一样,气孔才会匀称。这可是在菩萨跟前悟出来的道理。”
看火是头一关。铁锅烧热后,母亲撒把麸皮进去:“麸皮跳胡旋舞时,就是下馍的时辰。”我呼哧呼哧拉风箱,汗珠子顺着脊梁沟往下淌。锅底麸皮突然蹦跳起来,母亲手腕一抖贴上面团:“得是!跟你编程那个什么阈值一个理!”铁锅里的馍渐渐鼓起金边,那焦香早已激起我的食欲。
揉面的次数多了,我也真的慢慢悟出了一些门道。发面就像调试程序,碱放多了,面就发僵;碱放少了,面就发酸。有一回,水加多了,面团瘫在案板上,像一滩软泥。母亲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这跟你们那个……容错系统差不多,添把玉米面进去,就能把面救回来。”
村里赶庙会的时候,戏子张大爷来帮厨。七十岁的老人,蹲在灶膛前添柴火,火星子噼里啪啦地响着。他一边忙活,一边念叨:“七五年翻秦岭背粮,饿得实在没办法,啃树皮也不敢动供品啊。” 母亲往他的粥碗里埋了两勺素臊子,那是用峨眉山的猴头菇精心煨制的,吃起来竟有几分肉香。张大爷咂着嘴,赞不绝口:“嫽扎咧!比长安城永兴坊夹馍的肉还美哩!”
最绝的是控温。母亲不用温度计,手在锅上一扫就知道火候:“你编的那个……那个曲线图,能画出锅气的走势不?”她让我把AI测温仪贴在锅边,自己照样用手掌试温。神奇的是数据出来,竟和她说的几乎不差。
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我渐渐学会了听面的呼吸 —— 发好的面团在陶瓮里,会发出细微的嗡鸣声,那声音,跟服务器运转时的电流声,竟有几分相似。有天清晨,我一边揉面一边跟父亲感慨学了这么多年的高科技知识,最后还得摆摊,父亲说:“麦子低头是熟了,人低头是在找活路。人生就像这面团,看似平淡,却能在用心揉捏中创造出无尽可能。咱不怕从头再来,这小小的菜夹馍,说不定就是你新的起点,只要用心去做,再把你以前的技术结合上,一定能做出大事业!”晨风轻轻卷着麦浪,涌进灶房,陶瓮里的面团,正像个熟睡的孩子,轻轻地打着鼾。
最后一个月,要学的重点是如何拌菜。母亲说:“菜夹馍的魂在那一口菜。”母亲说选菜得按着二十四节气转,比写代码还讲究算法。谷雨的嫩莴苣要配惊蛰泡的糖蒜,霜降的萝卜丝得拌夏至晒的豆角干。为了更好的辨认这些菜的品质,天蒙蒙亮我就蹬三轮往集上赶,车斗里放着祖父留下的铸铁秤砣——这物件比超市的电子秤更懂关中水土。最绝的是挑辣子,得对着日头照——肉厚的透红光,才是当年父亲在渭河滩种的老品种。
拌菜的木盆,是祖传的柏木挖成的,木盆的纹路里,渗着百年的酱香。泼辣子的时候,更是大有讲究,菜籽油烧到冒青烟,得先炸一把汉中桂皮,等油凉到七成热的时候再浇 —— 这手艺,母亲说是跟峨眉山斋堂学来的,能祛燥火。
母亲把老戏子们吃出的门道,整理成册:面黄肌瘦的,加山药南瓜;眼白泛青的,配枸杞叶;说话带喘的,塞百合银耳。借着母亲的经验,再结合我这些年自学的中医食疗方面的知识,我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菜夹馍做成一个能有特定调理效果的餐饮品牌。
三个月的学艺时光,转眼间就过完了。早晚的时候,野地里会送来阵阵凉风。处暑那日,天还没亮,母亲掀开老陶罐,说道:“这是你爷那辈人防瘴气的方子。” 秦岭野蜂蜜调着新蒜汁,滴在刚出锅的馍上,发出 “滋啦” 的声响。我给灶王爷上了炷香,带着母亲的秘方和对新生活的期待,登上了返程的列车。
三 码上菜夹馍
回到青岛时,暑气未消,空气又湿又闷,海风依旧带着股咸味往鼻子里钻。我在二手市场买了一辆看起来有九成新的带玻璃罩子的三轮车,骑着在城里转悠了半个月,到处寻找合适的菜源。我发现八大峡码头的紫菜带着很重的海腥味,而团岛早市的萝卜却格外水灵。有个卖鲜辣椒的老汉是陕西老乡,他种的辣椒是潼关的老品种。那辣椒肉厚籽少,香味重而辣味轻。我蹲在他摊前尝了一口生辣椒,那辣香味里裹着一股新鲜的甜味,让我忍不住惊呼:“诶,这才是我从小吃大的家乡味!”当即就订了五十斤。
我把老家带来的老榆木案板架在三轮车上,车厢上面拉起着母亲手写的“码上菜夹馍”布幌子。这个名字我在几年前已经想好了 —— 程序员离不开代码,而 “码上” 既谐音 “马上”,又暗含编程元素,与菜夹馍结合后,仿佛能让每个咬下去的馍都带着代码的温度。我试过软件园后街、公交站,最后还是扎在了公司大门口靠近地铁站的地方——早上8点赶第一波上班的,晚上8点还能蹲守加班的。我又在附近找了个收废品的院子,跟主人商量好,每月花 150 元把三轮车放那过夜。考察了周围小吃摊的价格后,我把菜夹馍定位在5元一个。菜也是常见的几种:胡萝卜、土豆丝、海带丝、山药、素鸡、炒鲜辣椒、锅巴、苦菊和姜末。考虑到现在体质寒凉的人多,我还配了一盒肉桂粉在旁边。
出摊第一天,我早上5点就起来准备,把前一天洗好的菜擦丝切块,用秘方调配好,炒好辣椒,再带上烙好的60个馍,用大框子装起来提到楼下。软件园有个开车的同事帮我把东西拉过去,装到三轮车上,我的 “码上菜夹馍” 就算正式开张了。第一个客人来的时候,我给夹菜时手直哆嗦,生怕人家嫌菜少,一个劲儿地往里塞。测试部的小董很快来捧场:“刀哥,整个抗困的,昨晚3台烤箱测到凌晨2点才回去!”我按母亲传授的经验,往他馍里塞了两倍天麻拌的素鸡丁。他咬了一口,嘴巴咧得老大:“这麻劲儿,比咱茶水间的咖啡还提神!”周围哄笑起来,倒是招来不少人排队。一早上就卖出去了一大半,比我担心的情况要好得多。不过我发现,人多了给一个个夹菜实在太慢了,大家又赶着上班不愿意排长队。于是,我借鉴了西安本地菜夹馍的风格,把剩下的馍都开口,装进塑料袋,然后在靠外一排的菜盆上放几双筷子,让大家自己夹,能吃多少夹多少。这样一来,效率高了我也更省事了。结果到了中午公司下班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出来吃饭的同事们就把剩下的馍一扫而空。
虽说第一天挣的钱比不上上班,但足够维持一天的生活开销了。只要再多准备点菜和馍,收入肯定还能增加。想到下午能自己支配时间,去想去的地方转转,心里就有种久违的轻松感 —— 就像删完冗余代码后,看着整洁的程序界面,虽不狂喜,却满是对新节奏的期待。从前按部就班被工作推着走,如今虽辛苦,却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日子有了盼头。
不忙的时候,我就琢磨着怎么把学过的代码知识和菜夹馍结合起来。我想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既能吸引程序员们的注意,又能让大家吃得健康。我先注册了个公众号,在里面发一些素食养生的文章,再穿插一些经典有趣的 IT 算法、程序题。有次我把办公室电梯的故障写进了公众号竞答题:“电梯长期运行后,致 11 楼轿厢门偶发卡顿或挤人,可能是以下哪种原因?” 选项设置为:“A. 电梯调度算法的楼层优先级队列溢出 B. 电梯按钮输入的防抖逻辑失效 C. 限位开关偏移 D. 老黄历上今日不宜坐电梯”——配图用了老龚偷拍的程序员排队挤电梯表情包。第一个答对题的人,第二天可以免费领一个菜夹馍。我把公众号的二维码印在夹馍的袋子上,等着看效果。没想到,接下来几天,关注公众号的粉丝越来越多,留言的人也不少。有人答对题的时候,我就在下一篇文章里好好宣传一番,这么一来,程序员粉丝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了。
除了公众号,我还搞了些线下活动。我在餐车侧面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 “DEBUG 你的馍 —— 找出馍里任意 IT 梗享 8 折优惠”。穿着格子衫的程序员们凑过来时,眼里都闪着查 BUG 的精光。有人盯着胡萝卜片上的菱形刻痕突然喊:“这切口像 Java 的异常抛出符号!” 另一个举着夹了三层土豆丝的馍笑:“看这缩进!比产品经理改了八版的需求文档还标准!” 最绝的是前端小萌,用筷子夹起煎得金黄的素鸡片:“这圆角弧度 —— 分明是写了border-radius: 8px!” 人群里顿时响起 “F12 调试走起” 的起哄声,连路过的保洁阿姨都瞅着馍笑:“你们程序员吃个馍都跟打游戏似的。”
出摊三个月后,公司里的人都知道了我的菜夹馍摊,老客们还带来不少新同事,我认识的人比上班的时候还多。我把从母亲那学来的夹菜经验,用写代码的思维导图梳理出来食材寒热温凉属性,并根据顾客的脸色和症状,给他们提供夹菜建议,同时增加了菜的种类,没想到还真有效果。
产品小姐姐Luna是陕西老乡,常年嘴唇发白,手脚也发凉,我给她的馍里多加了红糖姜末拌的山药丝。第一次吃我做的菜夹馍就红了眼眶:“跟我婆在灶前做的一个味儿。” 半个月后,她给我发消息说:“刀哥,你这菜夹馍太神奇了,这个生理期我居然没请假!”
设计师章芸来每次都喜欢自己根据颜色搭配菜,我就给他讲五色五行生克法。他觉得好看比好吃更重要,还主动帮我设计了点单小程序。为了感谢他,我告诉他可以免费夹半个月的馍。
前端同事小萌这天带着男友来摊位,男生穿着印有 “Hello World” 的T恤,说昨天被冷风吹了,有点流鼻涕,担心自己要感冒,会难受一个礼拜。小萌说:“刀哥,他昨晚非说要陪我来‘考察食疗效果’”。“没问题”,我边说边给他夹了姜汁红糖拌大葱,又撒上一层胡椒粉,还嘱咐他出了汗可别吹风。第二天他又来夹了一个一样的馍,高兴地跟我说回去出了一身汗,浑身轻松多了,比吃感冒药还管用。我笑着说:“中医对症了,感冒好得就是快,根本不用一个礼拜。”
后端开发的美女薇薇偷偷问我,菜夹馍能不能调理脸上的痘痘,她说最近赶项目上火,痘痘冒了不少。我看她痘痘又红又肿,立马给她夹上苦菊、苦瓜和马齿苋。第二个礼拜,她就带着好几个闺蜜来,专门让我给她们调理痘痘。
戴黑框眼镜的测试工程师小吴,攥着咬出牙印的馍凑过来:“刀哥,按你说的夹了几天百合和银耳,我失眠的毛病真的好多了!就是……” 他压低声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能不能把支付成功的提示音改成‘测试通过’?现在每次付款,我都感觉像听到项目上线警报,吓一跳。”小吴是甘肃人,很喜欢吃馍,得空就来我这溜达帮个手,居然渐渐的学会了揉面。
不久前刚认识的财务部张姐踩着细高跟来了,手腕上的健康监测环闪着红光。她说这周已经有三次凌晨三点心跳过速了,她不想喝苦苦的中药,问能不能食疗。我往她馍里夹了菠菜杏仁和莲子,嘱咐到:“别老喝冰美式了,试试这个,平时可以多吃点香蕉。”
保安老赵搓着双手凑近摊位,工装裤上沾着夜巡的露水:“小哥,给咱来个抗寒的,后半夜蹲门岗直打哆嗦。” 我往他馍里塞了双份姜末,又撒上肉桂粉。辣得老头眼眶发亮,把工牌往案板上一拍:“比贴暖宝宝顶用!”
一起在公司健身房练过太极的赵大姐血压有点高,听说我这菜夹馍能调理身体,就来看看。我给她挖了好几勺醋泡芹菜花生米,又用菠菜把周围填满,还告诉她回家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做,没时间做就来我这夹馍吃。大概两个礼拜后,她跟我说最近血压稳定多了,以前不敢做的动作,现在也能大胆尝试了。
收摊的时候,海雾慢慢弥漫过来,手机自动播报今天的收入和营业情况。听着那串数字,我突然明白了父亲说的话:“吃饭的手艺,到哪都饿不死人。” 远处货轮的汽笛声呜呜响起,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老家庙会上吹埙的声音,那声音带着浓浓的乡音,一直钻进我心里。
从家里带来的辣面快用完了,我想在青岛找找就近补货的地方。跑遍了青岛的农贸市场,最后在李村老集找到了一个关中媳妇。她家的石磨辣面,掺着秦椒和汉中桂皮,用老法子炕得焦香。现在,我每个月都会去她那拉货,顺便给她捎点崂山绿茶,她婆婆就好这一口。
青岛的海风渐凉时,我发现菜夹馍的销量明显下降了。关中老家哪怕数九寒天,人们也习惯凉菜开场,但青岛的顾客更偏爱热乎食。我在二手市场淘了个便携卡式炉,把它稳稳架在车厢的支架上。又淘了一个能加水的保温炉盘放在上面,盘上还带着玻璃罩,专门用来保温提前夹好的馍。前端同事小萌带着男友来了,鼻尖冻得通红,在等我给菜夹馍加热时,男生缩着脖子盯着炉盘:“这玩意儿跟我实验室的加热板长得挺像。” 小萌裹着围巾笑道:“他搞嵌入式开发的,见啥都想拆解。” 当他们吃了几口热馍夹着辣椒姜汁葱萝卜时,惊呼:哇,瞬间不冷了,感觉任督二脉要被打通了”。
四 麦香无声
菜夹馍的日子一晃就快一年了,每天天不亮就得在租来的厨房里醒面,烙馍。当三轮车停在软件园门口时,铁锅的余温还未散去——这是父亲用关中老铁匠打的模具定制的,铁锅中间凹下去的弧度,正好贴合我在老家灶房练出的翻馍手法。案板是从老家扛来的老榆木,裂缝里嵌着的麦麸,在青岛的海风里慢慢长出了新的面香。
最暖心的是那帮老顾客:测试小吴常来搭手揉面,手里捏着面团说:“写测试用例总像隔层纱,揉面倒看得清筋脉——你看这面光不光,跟咱测通的接口一样顺溜。”
Luna老乡举着画了三遍的开店图纸来找我,笔尖敲着纸面说:“刀哥,我攒的钱够入股了,咱得弄个能支棱起来的门面。” 她来青岛那年刚毕业,行李箱还拴着兵马俑钥匙扣,如今已是资深产品经理,主导过百万级用户的餐饮小程序项目。她在图纸上每个分区都标着用户调研数据 ——“开放式操作间能提升 37% 的复购率”,厨房明档特意标了 “关中老灶区”:“咱把阿姨那套九蒸九晒的家当都摆出来,再弄个玻璃柜放祖父的铸铁秤砣,还有叔用秦岭老枣树做的那根擀面杖。” 她还指着图纸上的分区:“这边做开放式操作间,顾客能看见你揉面打馍,再搞个电子屏实时显示咱关中老家的田野庄稼和菜地,让顾客看着塬上的麦浪吃馍,也知道咱菜都是按节气采的。” Luna 又翻出第二版图纸:“我找做餐饮设计的朋友看过,门头要挑关中老房子的青瓦造型,门口得摆个石磨盘,上面刻咱 ‘码上菜夹馍’的logo。门头要刻上‘秦麦陇香’ 四个字,底下配咱三轮车的剪影。” 她说话时像当年讨论项目方案那样认真,眼里闪着光,又带着股子陕西女子的利落,像极了母亲在灶前挥勺的模样。”
我自己设计的节气菜单上线了,后台用数据库管理着二十四节气的配菜方案,每个菜名后面都标着对应的中医功效。Luna 帮我在小程序里加了 “自定义食疗” 功能,程序员们可以根据加班时长、睡眠质量、饮食习惯来勾选相应症状,生成专属夹菜组合,那帮IT老顾客们给这个功能起了个名叫 “代码级食疗”。
傍晚收摊时,街角的路灯刚亮起,烤地瓜摊的甜香混着炒栗子的焦香飘过来。Luna 抱着新印的菜单跑过来:“刚谈妥了商场里的档口位置,下个月就能去看场地。你看这菜单封面,设计师把你敲代码的手和揉面的手画成了对称图案。”
设计师章芸来骑着电动车刹在摊位前,车筐里颠出几张手绘稿:“刀哥,咱新店的 LOGO 得把老榆木案板和键盘按键融一块儿!” 他扬着画满 CSS 代码注释的草图 —— 那是前端程序员小金用荧光笔标红的适配方案,“咱 LOGO 的键盘按键得用渐变色,小金说要写成 CSS3 动画,鼠标悬停能飘出麦香!” 纸页间夹着张便签,是 Luna 给写的 “青瓦门头配色方案”—— 十六进制色号旁标着 “取自关中窑洞砖”。
我收拾着案板上的麸皮,忽然觉得这一年的奔波就像揉面 —— 开始时面团松散,越揉越有筋道。Luna 说的商场档口,我写的节气算法,祖传的老家当,还有那些跟着馍香来的老顾客,都是这团面里的劲儿 —— 祖父的秤砣压着根脉,母亲的秘方注着魂灵,父亲的面杖擀着劲道,让关中的麦香在青岛的街头,慢慢扎下了根。
手机在围裙兜里响起,璐璐老师的视频请求弹出。她站在银川怀远夜市的灯火里,紫围巾被风掀起一角:“刀哥,我们这夜市也有人卖药膳夹馍,但跟你这比差远了!” 望着手机里她被风沙吹红的眼角,忽然想起她教我的复调音乐 —— 不同旋律流淌,却在某个节点,和谐如老面遇温水,能泛起生活的热气。我喉头微哽,却听她说道:“你把面香和代码揉一块儿的灵性,真该让更多人看见。西北人认关中的韧劲儿,等你开分店开到鼓楼边,我给你当第一个试吃员!”
海风吹来,车篷小喇叭里飘出我自己填词并录制的秦腔《码农泪》,选的《华阴老腔》调子,戏词是这些年攒的心里话:
三十而立学编程,键盘敲碎半生忙。
代码行行写理想,七载春秋熬成霜。
项目催人白发新,加班灯火照孤身。
年近不惑鬓染霜,效能评估寒潮降。
曾怀科技济民愿,怎料岁月有炎凉。
菜夹馍香牵故土,三轮车上起灶堂。
老面揉进半生力,麦香跟着海风扬。
程序员也食烟火,平凡日子最风光。
苍凉的梆子腔混着海风,常让买馍的IT同事们驻足 —— 有人盯着车篷上母亲手写的布幌子出神,有人跟着节拍用指节敲打车帮。这时总会有个穿灰布褂的老乡从人群中挤出来,扯着嗓子跟着唱:“老面揉进半生力 ——” 他的嗓音高亢,惊起树上的麻雀,却让每个音符都带着黄土高坡的苍凉。
三轮车上布幌子边角被晒得发旧,“码上菜夹馍” 五个字却格外鲜亮,就像我们在代码里熬出的日子,虽有磨损,却带着实实在在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