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三章作业

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三章作业

一、请写出以下题目的动态规划方程:

设有 N堆石子排成一排,其编号为 1,2,3,…,N。

每堆石子有一定的质量,可以用一个整数来描述。用数组a[N]表示每堆石子的质量,sum[i,j]表示第i堆石子到第j堆石子的总质量

现在要将这 N堆石子合并成为一堆。每次只能合并相邻的两堆,合并的代价为这两堆石子的质量之和,合并后与这两堆石子相邻的石子将和新堆相邻,合并时由于选择的顺序不同,合并的总代价也不相同。

例如有 4堆石子分别为 1 3 5 2, 我们可以先合并 1、2 堆,代价为 4,得到 4 5 2, 又合并 1,2 堆,代价为 9,得到 9 2 ,再合并得到 11,总代价为 4+9+11=24;

如果第二步是先合并 2,3 堆,则代价为 7,得到 4 7,最后一次合并代价为 11,总代价为 4+7+11=22。

问题是:找出一种合理的方法,使总的代价最小,输出最小代价。

输入样例

4
1352

输出样例

22

思路

核心:

​ 不管怎么样,最后一定是左边的某一部分与右边的某一部分合并。那就把这堆石子分成俩部分。

状态表示:

​ f[i][j] 表示将 i 到 j合并成一堆的方案的集合,属性 Min**

状态计算:

​ (1) i<j时,f[i][j]=mini≤k≤j−1 f[i][k]+f[k+1][j]+s[j]−s[i−1]
​ (2) i=j 时, f[i][i]=0 (合并一堆石子代价为 0)

**问题答案: **

​ f [1] [n]

写的时候,第一维枚举区间长度,第二维枚举起点

时间复杂度:O(n^3)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e3;
int n;
int f[N][N];
int s[N];
int main()
{
    scanf("%d", &n);
    for (int i = 1; i <= n; i ++ )
    scanf("%d",&s[i]);
    for (int i = 1; i <= n; i ++ )
    s[i]+=s[i-1];
    
    for(int len=1;len<n;len++)
      for(int i=1;i+len<=n;i++)
       {
           int l=i,r=i+len;
           f[l][r]=1e8;
           for (int k = l; k < r; k ++ )
              f[l][r]=min(f[l][r],f[l][k]+f[k+1][r]+s[r]-s[l-1]);
       }
    return  cout<<f[1][n],0;
}

还有一种合并可以是任意俩堆进行合并,上面是相邻的合并;

求解最小代价,想到这,想起哈夫曼树了(或者大根堆)

哈夫曼树就是从其中任意选2个最小进行构建树

最先合并的必定是合并次数最多的,合并次数越多意味着这两个数加的次数越多,加的数越大那么自然答案也会变大,这样就不是最优解了,所以每次必须合并两堆最小的。剩下每次合并同理。

时间复杂度:O( nlogn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int main()
{
    while(~scanf("%d", &n)){
    priority_queue<int,vector<int>,greater<int>>heap;
    while (n -- )
    {
        int x;
        scanf("%d", &x);
        heap.push(x);
    }
    int res=0;
    while(heap.size()>1)
    {
        int a=heap.top();heap.pop();
        int b=heap.top();heap.pop();
        res+=a+b;
        heap.push(a+b);
    }
    printf("%d\n",res);
    }
    return 0;
}
二.、结合本章的学习,总结你对动态规划法的体会和思考

看一下这道题(此题目来源于北大POJ):数字三角形(POJ1163)

7
3 8
8 1 0
2 7 4 4
4 5 2 6 5

在上面的数字三角形中寻找一条从顶部到底边的路径,使得路径上所经过的数字之和最大。路径上的每一步都只能往左下或 右下走。只需要求出这个最大和即可,不必给出具体路径。 三角形的行数大于1小于等于100,数字为 0 - 99

输入格式:

  5   //表示三角形的行数  接下来输入三角形
  7
  3  8
  8  1  0
  2  7  4  4
  4  5  2  6  5

要求输出最大和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解题思路==:

首先,肯定得用二维数组来存放数字三角形

然后我们用D( r, j) 来表示第r行第 j 个数字(r,j从1开始算)

我们==用MaxSum(r, j)表示从D(r,j)到底边的各条路径中,最佳路径的数字之和。==

因此,此题的最终问题就变成了求 MaxSum(1,1)

当我们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可以用简单的递归来解题:

D(r, j)出发,下一步只能走D(r+1,j)或者D(r+1, j+1)。故对于N行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写出如下的递归式:

if ( r == N)                
	MaxSum(r,j) = D(r,j)  
else      
	MaxSum( r, j) = Max{ MaxSum(r+1,j), MaxSum(r+1,j+1) } + D(r,j) 

根据上面这个简单的递归式,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写出完整的递归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define MAX 101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D[MAX][MAX];  
int n;  
int MaxSum(int i, int j){    
	if(i==n)  
		return D[i][j];    
	int x = MaxSum(i+1,j);    
	int y = MaxSum(i+1,j+1);    
	return max(x,y)+D[i][j];  
}
int main(){    
	int i,j;    
	cin >> n;    
	for(i=1;i<=n;i++)   
		for(j=1;j<=i;j++)        
			cin >> D[i][j];    
	cout << MaxSum(1,1) << endl;  
}      

超时了

我们重复计算了,当我们在进行递归时,计算机帮我们计算的过程如下图:

img

就拿第三行数字1来说,当我们计算从第2行的数字3开始的MaxSum时会计算出从1开始的MaxSum,当我们计算从第二行的数字8开始的MaxSum的时候又会计算一次从1开始的MaxSum,也就是说有重复计算。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采用递规的方法,深度遍历每条路径,存在大量重复计算。则时间复杂度为 2的n次方,对于 n = 100 行,肯定超时。 

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进行改进,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想到如果每算出一个MaxSum(r,j)就保存起来,下次用到其值的时候直接取用,则可免去重复计算。那么可以用n方的时间复杂度完成计算。因为三角形的数字总数是 n(n+1)/2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将上面的代码进行改进,使之成为记忆递归型的动态规划程序: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1
  
int D[MAX][MAX];    
int n;  
int maxSum[MAX][MAX];
 
int MaxSum(int i, int j){      
	if( maxSum[i][j] != -1 )         
		return maxSum[i][j];      
	if(i==n)   
		maxSum[i][j] = D[i][j];     
	else{    
		int x = MaxSum(i+1,j);       
		int y = MaxSum(i+1,j+1);       
		maxSum[i][j] = max(x,y)+ D[i][j];     
	}     
	return maxSum[i][j]; 
} 
int main(){    
	int i,j;    
	cin >> n;    
	for(i=1;i<=n;i++)   
		for(j=1;j<=i;j++) {       
			cin >> D[i][j];       
			maxSum[i][j] = -1;   
		}    
	cout << MaxSum(1,1) << endl; 
} 

​ 虽然在短时间内就AC了。但是,我们并不能满足于这样的代码,因为递归总是需要使用大量堆栈上的空间,很容易造成栈溢出,我们现在就要考虑如何把递归转换为递推,让我们一步一步来完成这个过程。

​ 我们首先需要计算的是最后一行,因此可以把最后一行直接写出,如下图:

img

​ 现在开始分析倒数第二行的每一个数,现分析数字2,2可以和最后一行4相加,也可以和最后一行的5相加,但是很显然和5相加要更大一点,结果为7,我们此时就可以将7保存起来,然后分析数字7,7可以和最后一行的5相加,也可以和最后一行的2相加,很显然和5相加更大,结果为12,因此我们将12保存起来。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图:

img

然后按同样的道理分析倒数第三行和倒数第四行,最后分析第一行,我们可以依次得到如下结果:

im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1  
 
int D[MAX][MAX];   
int n;  
int maxSum[MAX][MAX]; 
int main(){    
	int i,j;    
	cin >> n;    
	for(i=1;i<=n;i++)   
		for(j=1;j<=i;j++)        
			cin >> D[i][j];   
	for( int i = 1;i <= n; ++ i )     
		maxSum[n][i] = D[n][i];   
	for( int i = n-1; i>= 1;  --i )     
		for( int j = 1; j <= i; ++j )         
			maxSum[i][j] = max(maxSum[i+1][j],maxSum[i+1][j+1]) + D[i][j];    
	cout << maxSum[1][1] << endl;  
} 

​ 我们仍然可以继续优化,而这个优化当然是对于空间进行优化,其实完全没必要用二维maxSum数组存储每一个MaxSum(r,j),只要从底层一行行向上递推,那么只要一维数组maxSum[100]即可,即只要存储一行的MaxSum值就可以。

对于空间优化后的具体递推过程如下:

img

im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1  
 
int D[MAX][MAX];  
int n; 
int * maxSum; 
 
int main(){    
	int i,j;    
	cin >> n;    
	for(i=1;i<=n;i++)   
		for(j=1;j<=i;j++)        
			cin >> D[i][j];   
	maxSum = D[n]; //maxSum指向第n行    
	for( int i = n-1; i>= 1;  --i )     
		for( int j = 1; j <= i; ++j )       
			maxSum[j] = max(maxSum[j],maxSum[j+1]) + D[i][j];    
	cout << maxSum[1] << endl;  
}

(题解参考其他博客)

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下总结:

递归到动规的一般转化方法

递归函数有n个参数,就定义一个n维的数组,数组的下标是递归函数参数的取值范围,数组元素的值是递归函数的返回值,这样就可以从边界值开始, 逐步填充数组,相当于计算递归函数值的逆过程。

动规解题的一般思路

  1. 将原问题分解为子问题

把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子问题和原问题形式相同或类似,只不过规模变小了。子问题都解决,原问题即解决(数字三角形例)。
子问题的解一旦求出就会被保存,所以每个子问题只需求 解一次。

  1. 确定状态

在用动态规划解题时,我们往往将和子问题相关的各个变量的一组取值,称之为一个“状 态”。一个“状态”对应于一个或多个子问题, 所谓某个“状态”下的“值”,就是这个“状 态”所对应的子问题的解。
所有“状态”的集合,构成问题的“状态空间”。“状态空间”的大小,与用动态规划解决问题的时间复杂度直接相关。 在数字三角形的例子里,一共有N×(N+1)/2个数字,所以这个问题的状态空间里一共就有N×(N+1)/2个状态。
整个问题的时间复杂度是状态数目乘以计算每个状态所需时间。在数字三角形里每个“状态”只需要经过一次,且在每个状态上作计算所花的时间都是和N无关的常数。

  1. 确定一些初始状态(边界状态)的值

以“数字三角形”为例,初始状态就是底边数字,值就是底边数字值。

  1. 确定状态转移方程

定义出什么是“状态”,以及在该“状态”下的“值”后,就要找出不同的状态之间如何迁移――即如何从一个或多个“值”已知的 “状态”,求出另一个“状态”的“值”(递推型)。状态的迁移可以用递推公式表示,此递推公式也可被称作“状态转移方程”。

数字三角形的状态转移方程:

img

能用动规解决的问题的特点:

  1. 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如果问题的最优解所包含的 子问题的解也是最优的,我们就称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 构性质。

  2. 无后效性。当前的若干个状态值一旦确定,则此后过程的演变就只和这若干个状态的值有关,和之前是采取哪种手段或经过哪条路径演变到当前的这若干个状态,没有关系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