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算法

动态规划算法是经典的最优值寻找算法,不同于贪心算法(局部最优,只考虑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每步都会考虑是否全局最优。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将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来介绍。

一、基本概念

动态规划过程是:每次决策依赖于当前状态,又随即引起状态的转移。一个决策序列就是在变化的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这种多阶段最优化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称为动态规划。

二、基本思想与策略

基本思想与分治法类似,也是将待求解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阶段),按顺序求解子阶段,前一子问题的解,为后一子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求解任一子问题时,列出各种可能的局部解,通过决策保留那些有可能达到最优的局部解,丢弃其他局部解。依次解决各子问题,最后一个子问题就是初始问题的解。

由于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多数有重叠子问题这个特点,为减少重复计算,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解一次,将其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保存在一个二维数组中。

与分治法最大的差别是:适合于用动态规划法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后得到的子问题往往不是互相独立的(即下一个子阶段的求解是建立在上一个子阶段的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求解)。

三、适用的情况

能采用动态规划求解的问题的一般要具有3个性质:

(1)最优化原理:如果问题的最优解所包含的子问题的解也是最优的,就称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即满足最优化原理。

(2) 无后效性:即某阶段状态一旦确定,就不受这个状态以后决策的影响。也就是说,某状态以后的过程不会影响以前的状态,只与当前状态有关。

(3)有重叠子问题:即子问题之间是不独立的,一个子问题在下一阶段决策中可能被多次使用到。(该性质并不是动态规划适用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没有这条性质,动态规划算法同其他算法相比就不具备优势)

下面看一个例子。

四、多段图最短路径规划

问题:该图中共有9个节点,通过1,...9标出,s是起点,t是终点,相邻点的箭头表示可以到达,连接权重表示距离,现在需要从s出发,找出一条到t的最短路线。

分析:我们将2,3,4,5四个点记为A界,6,7,8记为B界,只会从每个界经过一个点,也就是说包括s和t,经过的点一共有4个。那么,现在从终点t反推,假设这么一条路线已经找到,那么必定会经过A界某个点,假设是3这个点,那么从3到终点t肯定也是最近的,我们把3到t的所有情况计算出来,选择一条最近的即可,现在从终点反推到起点。

计算B到t的所有可能路径长度,即6,7,8到t的长度,6 -> t的路径是4,7 -> t的路径是2,8 -> t的路径是5,记为:d(6,t) = 4, d(7,t) = 2, d(8,t) = 5;

计算A到t的所有可能路径,对于节点2,有3种选择,2 -> 6 -> t,2 -> 7 -> t,2 -> 8 -> t,对应路径长度分别为:4 + 4 = 8; 2 + 2 = 4;1 + 5 = 6; 那么,d(2, t) = 4,在节点2旁边用红色字体4标出。只记最小距离,因为假设到了节点2,肯定会走短的距离,所以只保存最短距离即可。

同理,3到t的距离有3 -> 6 ->t,3 -> 7 -> t,长度分别为:2 + 4 = 6; 7 + 2 = 9;那么d(3, t) = 6,用在图中节点3旁边用用红色字体6标出标记;同理节点4到t最短距离d(4,t) = 16,节点5到t最短距离d(5,t) = 12。

最后,就是加上s到A这段距离最小值,记为最短线路。

d(s,t) = min(d(s,2) + d(2,t), d(s,3) + d(3,t), d(s,4) + d(4,t), d(s,5) + d(5,t))

= min(9 + 4,6 + 6,3 + 16,2 + 12)

=12

即,走路线 s -> 3 -> 6 -> t,距离最短。

一般我们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是否具有最优子结构,然后找出问题最优子结构的递推关系式,例如多段图最短路径规划问题

中的递推公式可表述如下:

cost(s,t) = min{ c(t,l) + cost(s+1,l) },l∈Vt+1,(t,l)∈E,E为多段图的边集,Vs+1为第s+1段中的点集

其中cost(s,t)表示的是第s段的第t个顶点到终点t的路径长度的最短值,l为第s+1段中的某个顶点,然后c(t,l)为顶点t到l之间的连接权值,即距离值。

0/1背包问题

动态规划算法中比较经典的一个问题是0/1背包问题,0/1背包问题即是有一堆物品和一个背包,物品有质量和价值两个属性,背包有容量限制,问如何

装这些物品使得背包所能获得的总价值最大,且所装物品的总质量不会超过背包的容量限制。通俗点说就是对于一个物品,我们选择要不要将它放入背

包中,0即表示不放入,1即表示放入,最终对所有物品是否放入背包会构成一个决策仅含0或1的决策序列,这个决策序列能够满足背包装物品的总重

量不会超过背包容量的限制。0/1背包问题对应了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如下:

0/1背包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其递推关系式可表示为:

其中m[k][c]表示当背包容量为c时,对第k个物品是否放入背包中进行决策后(是否放入)对应的背包的最优总价值。解释上述的递推关系式即是,当前

背包容量为c,现在要放入第k个物品,此时有两种可选策略,一种是不放入,一种是放入。不放入则此时的价值与对第k-1个物品是否放入的决策的价

值是一致的,且背包容量维持为c不变;而如果选择放入,则此时放入物品后的背包总容量要减掉第k个物品的重量,而总价值为对前面k-1个物品进行

决策后的价值加上第k个物品的价值所得的总价值。

可以通过一个实例的推演来理解这个问题:假设有3个物品,质量分别为(w1,w2,w3)=(2,3,4),价值分别为(p1,p2,p3)=(1,2,5),背包容量为6。按顺序

放入物品,下文中的X即是当前背包容量,此时对于m[0][X],满足:

对于m[1][X],满足:

对于m[2][X],满足:其中当3≤X<5时,max{1,0+2}中的1是放入第一个物品后的价值,而0+2意味着此时选择放入第二个物品,则无论第一个物品无法

放入,因为已经超过了背包的容量范围。

对于m[3][X],满足:

从上面的推演可以看出,每对一个新物品是否加入背包进行决策,都需要考虑前面的物品是否加入背包的决策的最优情况,最终背包问题的最优解综合

了所有物品是否加入背包的最优决策。而针对每一个物品是否放入的决策都保存在m[][]这个二维数组中,因此每次计算新问题的时候都不需要在对子问

题进行重复计算,只是直接调用m[][]中对应的数组项即可。

背包问题Python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def solve(vlist,wlist,totalWeight,totalLength):
resArr = np.zeros((totalLength+1,totalWeight+1),dtype=np.int32)
for i in range(1,totalLength+1):
for j in range(1,totalWeight+1):
if wlist[i] <= j:
resArr[i,j] = max(resArr[i-1,j-wlist[i]]+vlist[i],resArr[i-1,j])
else:
resArr[i,j] = resArr[i-1,j]
return resArr[-1,-1]

if __name__ == '__main__':
v = [1,2,5]
w = [2,3,4]
weight = 6
n = 3
result = solve(v,w,weight,n)
print(result)

猜你喜欢

  • 8
    点赞
  • 2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