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配合整理一些内容,找到较早期的某些产品设计资料在翻阅回顾。在这次回顾过程中,发现当时自己的理解存在很多局限。 以资源体系的设计为例,那时自认为已经“懂了”,对相关的概念、作用关系、组成及实现等都有一定的了解,算是“合上书都能回答”的程度。但这次再看,发现有很多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察觉和深入思考。比如,对派生关系的设计、插件操作的定义,以及它与资源操作之间的异同等,这些都是当时没去考虑和思考的。
这或许与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有关。回想当时自己在做这块的时候,思考大多停留在“了解并认可”这一层,一旦初步理解并认同了“合理性”,就很少再去深入深究(较少去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极少去做反向思考和做本质探究、模型抽象等)。这也就让自己容易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难以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这样的理解程度,或许做实现还凑合,但要去做设计(拿出好的方案和创新的设计)就不太合格了。 写到这里,不由想到涛哥常在技术组例会上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融汇贯通并通过一张图呈现、培养从宏观上思考的兴趣和习惯等。这些方式,其实可以帮助去深入理解和看清问题,有助于跳出原有的思维局限,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