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突击-2】Java基础(中)

本文详细讲解了Java中的标准注解如Override、Deprecated和SuppressWarnings,自定义注解的定义与使用实例,以及泛型的概念、类型擦除和Java编译器处理方式。此外,还涵盖了Spring常用注解和反射技术的基础应用,以及序列化、动态代理和AOP的相关知识。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注解

注释 Annotation 是Java5开始引入的新特征。它提供了一种安全的类似注释的机制,用来将任何的信息或元数据(metadata)与程序元素(类、方法、成员变量等)进行关联。为程序的元素(类、方法、成员变量)加上更直观更明了的说明,这些说明信息是与程序的业务逻辑无关,并且供指定的工具或框架使用。

注释的用处
1、生成文档。这是最常见的,也是java 最早提供的注解。常用的有@param @return 等
2、跟踪代码依赖性,实现替代配置文件功能。比如Dagger 2 依赖注入,未来java 开发,将大量注解配置,具有很大用处;
3、在编译时进行格式检查。如@override 放在方法前,如果你这个方法并不是覆盖了超类方法,则编译时就能检查出。

注释的原理:

注解本质是一个继承了Annotation 的特殊接口,其具体实现类是Java 运行时生成的动态代理类。而我们通过反射获取注解时,返回的是Java 运行时生成的动态代理对象$Proxy1。通过代理对象调用自定义注解(接口)的方法,会最终调用AnnotationInvocationHandler 的invoke 方法。该方法会从memberValues 这个Map 中索引出对应的值。而memberValues 的来源是Java 常量池。

注释大体分为3类;标准注释,元注释,自定义注释

标准注释

Java已经存在的注释,如:
1.)Override
java.lang.Override 是一个标记类型注解,它被用作标注方法。它说明了被标注的方法重写了父类的方法,起到了断言的作用。如果我们使用了这种注解在一个没有覆盖父类方法的方法时,java 编译器将以一个编译错误来警示。

2.)Deprecated
Deprecated 也是一种标记类型注解。当一个类型或者类型成员使用@Deprecated 修饰的话,编译器将不鼓励使用这个被标注的程序元素。如果我们在代码中通过继承或者覆盖的方式使用了这个过时的类型或者成员,虽然继承或者覆盖后的类型或者成员并不是被声明为@Deprecated,但编译器仍然要报警。

3.)SuppressWarnings
SuppressWarning 不是一个标记类型注解。它有一个类型为String[] 的成员,这个成员的值为被禁止的警告名。对于javac 编译器来讲,被-Xlint 选项有效的警告名也同样对@SuppressWarings 有效,同时编译器忽略掉无法识别的警告名。

元注释

java.lang.annotation 提供了四种元注解,专门注解其他的注解(在自定义注解的时候,需要使用到元注解):

@Documented – 注解是否将包含在JavaDoc中
@Retention – 什么时候使用该注解
@Target – 注解用于什么地方
@Inherited – 是否允许子类继承该注解

1.)@Retention – 定义该注解的生命周期

● RetentionPolicy.SOURCE : 在编译阶段丢弃。这些注解在编译结束之后就不再有任何意义,所以它们不会写入字节码。@Override, @SuppressWarnings都属于这类注解。
● RetentionPolicy.CLASS : 在类加载的时候丢弃。在字节码文件的处理中有用。注解默认使用这种方式
● RetentionPolicy.RUNTIME : 始终不会丢弃,运行期也保留该注解,因此可以使用反射机制读取该注解的信息。我们自定义的注解通常使用这种方式。

2.)Target – 表示该注解用于什么地方。默认值为任何元素,表示该注解用于什么地方。可用的ElementType 参数包括

● ElementType.CONSTRUCTOR: 用于描述构造器
● ElementType.FIELD: 成员变量、对象、属性(包括enum实例)
● ElementType.LOCAL_VARIABLE: 用于描述局部变量
● ElementType.METHOD: 用于描述方法
● ElementType.PACKAGE: 用于描述包
● ElementType.PARAMETER: 用于描述参数
● ElementType.TYPE: 用于描述类、接口(包括注解类型) 或enum声明

3.) @Documented – 一个简单的Annotations 标记注解,表示是否将注解信息添加在java 文档中。

4.) @Inherited – 定义该注释和子类的关系
@Inherited 元注解是一个标记注解, 阐述了某个被标注的类型是被继承的。如果一个使用了@Inherited 修饰的annotation 类型被用于一个class,则这个annotation 将被用于该class 的子类。

自定义注释

开发者可以执行定义自己的注解类,规则:

  1. Annotation 型定义为@interface, 所有的Annotation 会自动继承java.lang.Annotation这一接口,并且不能再去继承别的类或是接口.
  2. 参数成员只能用public 或默认(default) 这两个访问权修饰
  3. 参数成员只能用基本类型byte、short、char、int、long、float、double、boolean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String、Enum、Class、annotations等数据类型,以及这一些类型的数组.
  4. 要获取类方法和字段的注解信息,必须通过Java的反射技术来获取 Annotation 对象,因为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获取注解对象的方法
  5. 注解也可以没有定义成员,,不过这样注解就没啥用了
    PS:自定义注解需要使用到元注解

自定义注解实例

/**
 * 水果名称注解
 */
@Target(FIELD)
@Retention(RUNTIME)
@Documented
public @interface FruitName {

    String value() default "";
    
	/**
     * 颜色枚举
     */
    public enum Color{ BLUE,RED,GREEN};

    /**
     * 颜色属性
     */
    Color fruitColor() default Color.GREEN;
}

Java中常用注释

@Override 表示当前方法覆盖了父类的方法

@Deprecated 表示方法已经过时,方法上有横线,使用时会有警告。

@SuppressWarnings 表示关闭一些警告信息(通知java编译器忽略特定的编译警告)

@SafeVarargs (jdk1.7更新) 表示:专门为抑制“堆污染”警告提供的。

@FunctionalInterface (jdk1.8更新) 表示:用来指定某个接口必须是函数式接口,否则就会编译出错。

Spring常用注解

@Configuration把一个类作为一个IoC容器,它的某个方法头上如果注册了@Bean,就会作为这个Spring容器中的Bean。

@Scope注解 作用域

@Lazy(true) 表示延迟初始化

@Service用于标注业务层组件

@Controller用于标注控制层组件@Repository用于标注数据访问组件,即DAO组件。

@Component泛指组件,当组件不好归类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注解进行标注。

@Scope用于指定scope作用域的(用在类上)

@PostConstruct用于指定初始化方法(用在方法上)

@PreDestory用于指定销毁方法(用在方法上)

@DependsOn:定义Bean初始化及销毁时的顺序

@Primary:自动装配时当出现多个Bean候选者时,被注解为@Primary的Bean将作为首选者,否则将抛出异常

@Autowired 默认按类型装配,如果我们想使用按名称装配,可以结合@Qualifier注解一起使用。如下: @Autowired @Qualifier(“personDaoBean”) 存在多个实例配合使用

@Resource默认按名称装配,当找不到与名称匹配的bean才会按类型装配。

@PostConstruct 初始化注解

@PreDestroy 摧毁注解 默认 单例 启动就加载

注解的使用

当开发者使用了Annotation 修饰了类、方法、Field 等成员之后,这些 Annotation 不会自己生效,必须由开发者提供相应的代码来提取并处理 Annotation 信息。这些处理提取和处理 Annotation 的代码统称为 APT(Annotation Processing Tool)。

注解的提取需要借助于 Java 的反射技术,反射比较慢,所以注解使用时也需要谨慎计较时间成本。

很多框架我们都看到注释,如spring。他们都是通过反射来判断类,方法,字段上是否有某个注解以及获取注解中的值,

获取注释信息的核心代码:

Class<?> clz = bean.getClass();
Method[] methods = clz.getMethods();
for (Method method : methods) {
    if (method.isAnnotationPresent(EnableAuth.class)) {
        String name = method.getAnnotation(EnableAuth.class).name();
    }
}

例子:

定义一个注释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Target(ElementType.FIELD)
@Documented
@Inherited
public @interface MyAnno {
    String value() default "有注解";
}

定义一个类

@Data
@ToString
public class Person {
    @MyAnno
    private String stra;
    private String strb;
    private String strc;

    public Person(String str1,String str2,String str3){
        super();
        this.stra = str1;
        this.strb = str2;
        this.strc = str3;
    }

}

这里给str1加了注解,并利用反射解析并赋值:

public class My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初始化全都赋值无注解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无注解","无注解","无注解");
        //解析注解
        doAnnoTest(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toString());
    }

  private static void doAnnoTest(Object obj) {
        Class clazz = obj.getClass();
        Field[] declareFields = clazz.getDeclaredFields();
        for (Field field:declareFields) {
            //检查该字段是否使用了某个注解
            if(field.isAnnotationPresent(MyAnno.class)){
                MyAnno anno = field.getAnnotation(MyAnno.class);
                if(anno!=null){
                    String fieldName = field.getName();
                    try {
                        Method setMethod = clazz.getDeclaredMethod("set" + fieldName.substring(0, 1).toUpperCase() + fieldName.substring(1),String.class);
                        //获取注解的属性
                        String annoValue = anno.value();
                        //将注解的属性值赋给对应的属性
                        setMethod.invoke(obj,annoValue);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

}

运行结果:

Person(stra=有注解, strb=无注解, strc=无注解)

反射

反射机制指的是程序在运行时能够获取自身的信息。在java中,只要给定类的名字,那么就可以通过反射机制来获得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大家知道每个类都有一个 Class 对象,包含了与类有关的信息。当编译一个新类时,会产生一个同名的 .class 文件,该文件内容保存着 Class 对象。

类加载相当于 Class 对象的加载,类在第一次使用时才动态加载到 JVM 中。也可以使用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这种方式来控制类的加载,该方法会返回一个 Class 对象。

反射可以提供运行时的类信息,并且这个类可以在运行时才加载进来,甚至在编译时期该类的 .class 不存在也可以加载进来。

反射的作用

  •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对象所属的类。
  •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类所具有的成员变量和方法。
  • 在运行时任意调用一个对象的方法。
  • 在运行时构造任意一个类的对象。

Class 和 java.lang.reflect 一起对反射提供了支持,java.lang.reflect 类库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类:

  • Field :可以使用 get() 和 set() 方法读取和修改 Field 对象关联的字段;
  • Method :可以使用 invoke() 方法调用与 Method 对象关联的方法;
  • Constructor :可以用 Constructor 的 newInstance() 创建新的对象。

反射的基本用法

上面我们提到了反射可以用于判断任意对象所属的类,获得 Class 对象,构造任意一个对象以及调用一个对象。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基本反射功能的使用和实现(反射相关的类一般都在 java.lang.relfect 包里)。

1,获取Class对象

//使用 Class 类的 forName 静态方法:
Class.forName(driver);

//直接获取对象的class
Class<?> klass = int.class;
Class<?> classInt = Integer.TYPE;

//调用某个对象的 getClass() 方法,比如:
StringBuilder str = new StringBuilder("123");
Class<?> klass = str.getClass();

2,判断是否为某个类的实例

一般地,我们用 instanceof 关键字来判断是否为某个类的实例。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反射中 Class 对象的 isInstance() 方法来判断是否为某个类的实例,它是一个 native 方法:

	
public native boolean isInstance(Object obj);

3,创建实例

//使用Class对象的newInstance()方法来创建Class对象对应类的实例。

Class<?> c = String.class;
Object str = c.newInstance();

先通过Class对象获取指定的Constructor对象,再调用Constructor对象的newInstance()方法来创建实例。这种方法可以用指定的构造器构造类的实例。


//获取String所对应的Class对象
Class<?> c = String.class;
//获取String类带一个String参数的构造器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c.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根据构造器创建实例
Object obj = constructor.newInstance("23333");
System.out.println(obj);


4,获取类方法

获取某个Class对象的方法集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返回类或接口声明的所有方法,包括公共、保护、默认(包)访问和私有方法,但不包括继承的方法。
public Method[] getDeclaredMethods() throws SecurityException

//返回某个类的所有公用(public)方法,包括其继承类的公用方法。
public Method[] getMethods() throws SecurityException

//返回一个特定的方法,其中第一个参数为方法名称,后面的参数为方法的参数对应Class的对象。
public Method getMethod(String name, Class<?>... parameterTypes)

使用例子:

public class test1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 throws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nstantiationException, NoSuchMethod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
	        Class<?> c = methodClass.class;
	        Object object = c.newInstance();
	        Method[] methods = c.getMethods();
	        Method[] declaredMethods = c.getDeclaredMethods();
	        //获取methodClass类的add方法
	        Method method = c.getMethod("add", int.class, int.class);
	        //getMethods()方法获取的所有方法
	        System.out.println("getMethods获取的方法:");
	        for(Method m:methods)
	            System.out.println(m);
	        //getDeclaredMethods()方法获取的所有方法
	        System.out.println("getDeclaredMethods获取的方法:");
	        for(Method m:declaredMethods)
	            System.out.println(m);
	    }
    }
class methodClass {
    public final int fuck = 3;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
        return a+b;
    }
    public int sub(int a,int b) {
        return a+b;
    }
}

5,获取类的成员变量(字段)信息

主要是这几个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1,getFiled:访问公有的成员变量
2,getDeclaredField:所有已声明的成员变量,但不能得到其父类的成员变量
3,getFileds 和 getDeclaredFields 方法用法同上(参照 Method)。

6,调用方法

//当我们从类中获取了一个方法后,我们就可以用 invoke() 方法来调用这个方法。invoke 方法的原型为: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obj, Object... args)
        throws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例子:

public class tes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nstantiationException, NoSuchMethod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
        Class<?> klass = methodClass.class;
        //创建methodClass的实例
        Object obj = klass.newInstance();
        //获取methodClass类的add方法
        Method method = klass.getMethod("add",int.class,int.class);
        //调用method对应的方法 => add(1,4)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obj,1,4);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class methodClass {
    public final int fuck = 3;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
        return a+b;
    }
    public int sub(int a,int b) {
        return a+b;
    }
}

反射的缺点

尽管反射非常强大,但也不能滥用。如果一个功能可以不用反射完成,那么最好就不用。在我们使用反射技术时,下面几条内容应该牢记于心。

性能开销 :反射涉及了动态类型的解析,所以 JVM 无法对这些代码进行优化。因此,反射操作的效率要比那些非反射操作低得多。我们应该避免在经常被执行的代码或对性能要求很高的程序中使用反射。

安全限制 :使用反射技术要求程序必须在一个没有安全限制的环境中运行。如果一个程序必须在有安全限制的环境中运行,如 Applet,那么这就是个问题了。

内部暴露 :由于反射允许代码执行一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被允许的操作(比如访问私有的属性和方法),所以使用反射可能会导致意料之外的副作用,这可能导致代码功能失调并破坏可移植性。反射代码破坏了抽象性,因此当平台发生改变的时候,代码的行为就有可能也随着变化。

泛型

什么是泛型

Java泛型( generics) 是JDK 5中引⼊的⼀个新特性, 允许在定义类和接⼜的时候使⽤类型参数( type parameter) 。

泛型,即“参数化类型”。顾名思义,就是将类型由原来的具体的类型参数化,类似于方法中的变量参数,此时类型也定义成参数形式(可以称之为类型形参),然后在使用/调用时传入具体的类型(类型实参)。

泛型最⼤的好处是可以提⾼代码的复⽤性。 以List接⼜为例,我们可以将String、 Integer等类型放⼊List中, 如不⽤泛型, 存放String类型要写⼀个List接口, 存放Integer要写另外⼀个List接口, 泛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实现泛型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编译器处理泛型有两种方式:

1.Code specialization。在实例化一个泛型类或泛型方法时都产生一份新的目标代码(字节码or二进制代码)。例如,针对一个泛型List,可能需要 针对String,Integer,Float产生三份目标代码。

2.Code sharing。对每个泛型类只生成唯一的一份目标代码;该泛型类的所有实例都映射到这份目标代码上,在需要的时候执行类型检查和类型转换。

C++和C#是使用Code specialization的处理机制。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会导致代码膨胀。另外一个弊端是在引用类型系统中,浪费空间,因为引用类型集合中元素本质上都是一个指针。没必要为每个类型都产生一份执行代码,基于这种方法实现的泛型被称为真实泛型。

Java语言中的泛型则不一样,它只在程序源码中存在,在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中,就已经被替换为原来的原生类型(Raw Type,也称为裸类型)了,并且在相应的地方插入了强制转型代码,因此对于运行期的Java语言来说,ArrayList与ArrayList就是同一个类。

Java编译器通过Code sharing方式为每个泛型类型创建唯一的字节码表示,并且将该泛型类型的实例都映射到这个唯一的字节码表示上。将多种泛型类形实例映射到唯一的字节码表示是通过类型擦除(type erasure)实现的。基于这种方法实现的泛型被称为伪泛型。

类型擦除

类型擦除指的是通过类型参数合并,将泛型类型实例关联到同一份字节码上。编译器只为泛型类型生成一份字节码,并将其实例关联到这份字节码上。类型擦除的关键在于从泛型类型中清除类型参数的相关信息,并且再必要的时候添加类型检查和类型转换的方法。

类型擦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泛型java代码转换为普通java代码,只不过编译器更直接点,将泛型java代码直接转换成普通java字节码。 类型擦除的主要过程如下:
1.将所有的泛型参数用其最左边界(最顶级的父类型)类型替换。
2.移除所有的类型参数。

Java编译器处理泛型的过程

先看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put("name", "hollis");  
    map.put("age", "22");  
    System.out.println(map.get("name"));  
    System.out.println(map.get("age"));  
}  

进行编译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 map = new HashMap();  
    map.put("name", "hollis");  
    map.put("age", "22"); 
    System.out.println((String) map.get("name"));  
    System.out.println((String) map.get("age"));  
}  

我们发现泛型都不见了,程序又变回了Java泛型出现之前的写法,泛型类型都变回了原生类型,

public class Collections {
    public static <A extends Comparable<A>> A max(Collection<A> xs) {
        Iterator<A> xi = xs.iterator();
        A w = xi.next();
        while (xi.hasNext()) {
            A x = xi.next();
            if (w.compareTo(x) < 0)
                w = x;
        }
        return w;
    }
}

编译后

public class Collections
{
    public Collections()
    {
    }
    public static Comparable max(Collection xs)
    {
        Iterator xi = xs.iterator();
        Comparable w = (Comparable)xi.next();
        while(xi.hasNext())
        {
            Comparable x = (Comparable)xi.next();
            if(w.compareTo(x) < 0)
                w = x;
        }
        return w;
    }
}

这里限定了类型参数的边界<A extends Comparable>A,A必须为Comparable的子类,按照类型擦除的过程,先讲所有的类型参数 ti换为最左边界Comparable,然后去掉参数类型A,得到最终的擦除后结果。

泛型使用方式

泛型一般有三种使用方式:泛型类、泛型接口、泛型方法。

1,泛型类

//此处T可以随便写为任意标识,常见的如T、E、K、V等形式的参数常用于表示泛型
//在实例化泛型类时,必须指定T的具体类型
public class Generic<T>{

    private T key;

    public Generic(T key) {
        this.key = key;
    }

    public T getKey(){
        return key;
    }
}

2,泛型接口

public interface Generator<T> {
    public T method();
}

//实现泛型接口,不指定类型:
class GeneratorImpl<T> implements Generator<T>{
    @Override
    public T method() {
        return null;
    }
}

//实现泛型接口,指定类型:
class GeneratorImpl<T> implements Generator<String>{
    @Override
    public String method() {
        return "hello";
    }
}

3,泛型方法

  public static < E > void printArray( E[] inputArray )
   {
         for ( E element : inputArray ){
            System.out.printf( "%s ", element );
         }
         System.out.println();
    }

// 创建不同类型数组: Integer, Double 和 Character
Integer[] intArray = { 1, 2, 3 };
String[] stringArray = { "Hello", "World" };
printArray( intArray  );
printArray( stringArray  );

泛型带来的问题

1,当泛型遇到重载

public class GenericTypes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List<String> list) {  
        System.out.println("invoke method(List<String> list)");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List<Integer> list) {  
        System.out.println("invoke method(List<Integer> list)");  
    }  
}  

上面这段代码,有两个重载的函数,因为他们的参数类型不同,一个是List另一个是List ,但是,这段代码是编译通不过的。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参数List和List编译之后都被擦除了,变成了一样的原生类型List,擦除动作导致这两个方法的特征签名变得一模一样。

2,当泛型遇到catch:

跟上面问题一样,如果我们自定义了一个泛型异常类GenericException,那么,不要尝试用多个catch取匹配不同的异常类型,例如你想要分别捕获GenericException、GenericException,这也是有问题的。

3,当泛型内包含静态变量

public class Static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GT<Integer> gti = new GT<Integer>();
        gti.var=1;
        GT<String> gts = new GT<String>();
        gts.var=2;
        System.out.println(gti.var);
    }
}
class GT<T>{
    public static int var=0;
    public void nothing(T x){}
}

结果是——2。
由于经过类型擦除,所有的泛型类实例都关联到同一份字节码上,泛型类的所有静态变量是共享的。

代理

静态代理

所谓静态代理,就是代理类是由程序员自己编写的,在编译期就确定好了的。来看下下面的例子:

public interface HelloSerivice {
    public void say();
}

public class HelloSeriviceImpl implements HelloSerivice{

    @Override
    public void say()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上面的代码比较简单,定义了一个接口和其实现类。这就是代理模式中的目标对象和目标对象的接口。接下来定义代理对象。


//代理类,他也实现了目标对象的接口,并且扩展了say方法。下面是一个测试类:
public class HelloSeriviceProxy implements HelloSerivice{

    private HelloSerivice target;
    public HelloSeriviceProxy(HelloSerivice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ay() {
        System.out.println("记录日志");
        target.say();
        System.out.println("清理数据");
    }
}

//测试类
public class Main {
    @Test
    public void testProxy(){
        //目标对象
        HelloSerivice target = new HelloSeriviceImpl();
        //代理对象
        HelloSeriviceProxy proxy = new HelloSeriviceProxy(target);
        proxy.say();
    }
}


//输出
// 记录日志 // hello world // 清理数据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静态的代理模式的实现。代理模式中的所有角色(代理对象、目标对象、目标对象的接口)等都是在编译期就确定好的。

静态代理的用途

1.控制真实对象的访问权限:通过代理对象控制真实对象的使用权限。

2.避免创建大对象:通过使用一个代理小对象来代表一个真实的大对象,可以减少系统资源的消耗,对系统进行优化并提高运行速度。

3.增强真实对象的功能:这个比较简单,通过代理可以在调用真实对象的方法的前后增加额外功能。

动态代理

前面介绍了静态代理,虽然静态代理模式很好用,但是静态代理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比如使用静态代理模式需要程序员手写很多代码,这个过程是比较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一旦需要代理的类中方法比较多,或者需要同时代理多个对象的时候,这无疑会增加很大的复杂度。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不需要程序员自己手写代理类呢。这就是动态代理啦。

动态代理中的代理类并不要求在编译期就确定,而是可以在运行期动态生成,从而实现对目标对象的代理功能。

反射是动态代理的一种实现方式

结论

Java中,实现动态代理有两种方式:

1、JDK动态代理:java.lang.reflect 包中的Proxy类和InvocationHandler接口提供了生成动态代理类的能力。

2、Cglib动态代理:Cglib (Code Generation Library )是一个第三方代码生成类库,运行时在内存中动态生成一个子类对象从而实现对目标对象功能的扩展。

JDK动态代理

Java实现动态代理的大致步骤
1、定义一个委托类和公共接口。
2、自己定义一个类(调用处理器类,即实现 InvocationHandler 接口),这个类的目的是指定运行时将生成的代理类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包括Preprocess和Postprocess),即代理类调用任何方法都会经过这个调用处理器类。
3、生成代理对象(当然也会生成代理类),需要为他指定
(1)委托对象
(2)实现的一系列接口
(3)调用处理器类的实例
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代理对象对应一个委托对象,对应一个调用处理器实例。

例子:
完成需求:使用动态代理实现功能:不改变Test类的情况下,在方法target 之前打印一句话,之后打印一句话。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add----------------------");
    }
}

JDK动态代理实现

public class MyInvocation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MyInvocationHandler(Object target) {

        super();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PerformanceMonior.begin(target.getClass().getName()+"."+method.getName());
        //System.out.println("-----------------begin "+method.getName()+"-----------------");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end "+method.getName()+"-----------------");
        PerformanceMonior.end();
        return result;
    }

    public Object getProxy(){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this);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Service service = new UserServiceImpl();
  MyInvocationHandler handler = new MyInvocationHandler(service);
  UserService proxy = (UserService) handler.getProxy();
  proxy.add();
}

CGLIB动态代理

JDK 动态代理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是其只能代理实现了接口的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 CGLIB 动态代理机制来避免。

CGLIB(Code Generation Library)是一个基于ASM的字节码生成库,它允许我们在运行时对字节码进行修改和动态生成。CGLIB 通过继承方式实现代理。很多知名的开源框架都使用到了CGLIB, 例如 Spring 中的 AOP 模块中:如果目标对象实现了接口,则默认采用 JDK 动态代理,否则采用 CGLIB 动态代理。

CGLIB 动态代理类使用步骤:

1,定义一个类;
2,自定义 MethodInterceptor 并重写 intercept 方法,intercept 用于拦截增强被代理类的方法,和 JDK 动态代理中的 invoke 方法类似;
3,通过 Enhancer 类的 create()创建代理类;

使用CGLIB完成之前的例子:

public class CglibProx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private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public Object getProxy(Class clazz){  
  //设置需要创建子类的类  
  enhancer.setSuperclass(clazz);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通过字节码技术动态创建子类实例  
  return enhancer.create();  
 }  
 //实现MethodInterceptor接口方法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bj,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MethodProxy proxy)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前置代理");  
  //通过代理类调用父类中的方法  
  Object result = proxy.invokeSuper(obj, args);  
  System.out.println("后置代理");  
  return result;  
 }  
}  

public class DoCGLi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glibProxy proxy = new CglibProxy();  
  //通过生成子类的方式创建代理类  
  UserServiceImpl proxyImp = (UserServiceImpl)proxy.getProxy(UserServiceImpl.class);  
  proxyImp.add();  
 }  
}

JDK动态代理和Cglib动态代理对比

1,JDK 动态代理只能代理实现了接口的类或者直接代理接口,而 CGLIB 可以代理未实现任何接口的类。 另外, CGLIB 动态代理是通过生成一个被代理类的子类来拦截被代理类的方法调用,因此不能代理声明为 final 类型的类和方法。

2,就二者的效率来说,大部分情况都是 JDK 动态代理更优秀,随着 JDK 版本的升级,这个优势更加明显。

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的对比

1,灵活性 :动态代理更加灵活,不需要必须实现接口,可以直接代理实现类,并且可以不需要针对每个目标类都创建一个代理类。另外,静态代理中,接口一旦新增加方法,目标对象和代理对象都要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麻烦的!

2,JVM 层面 :静态代理在编译时就将接口、实现类、代理类这些都变成了一个个实际的 class 文件。而动态代理是在运行时动态生成类字节码,并加载到 JVM 中的。

AOP

Spring AOP中的动态代理主要有两种方式,JDK动态代理和CGLIB动态代理。

如果目标类没有实现接口,那么Spring AOP会选择使用CGLIB来动态代理目标类,不然默认使用JDK动态代理方式去实现。

注意,CGLIB是通过继承的方式做的动态代理,因此如果某个类被标记为final,那么它是无法使用CGLIB做动态代理的。

序列化

序列化是什么

序列化是将对象转换为可传输格式的过程。 是一种数据的持久化手段。一般广泛应用于网络传输,RMI和RPC等场景中。

反序列化是序列化的逆操作。

简单来说:

序列化: 将数据结构或对象转换成二进制字节流的过程
反序列化:将在序列化过程中所生成的二进制字节流的过程转换成数据结构或者对象的过程

对于 Java 这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来说,我们序列化的都是对象(Object)也就是实例化后的类(Class),

Java如何实现序列化

Java为了方便开发人员将Java对象进行序列化及反序列化提供了一套方便的API来支持。其中包括以下接口和类:

java.io.Serializable
java.io.Externalizable
ObjectOutput
ObjectInput
ObjectOutputStream
ObjectInputStream

类通过实现 java.io.Serializable 接口以启用其序列化功能。未实现此接口的类将无法使其任何状态序列化或反序列化。可序列化类的所有子类型本身都是可序列化的。序列化接口没有方法或字段,仅用于标识可序列化的语义。 (该接口并没有方法和字段,为什么只有实现了该接口的类的对象才能被序列化呢?)

当试图对一个对象进行序列化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支持 Serializable 接口的对象。在此情况下,将抛出 NotSerializableException。

如果要序列化的类有父类,要想同时将在父类中定义过的变量持久化下来,那么父类也应该集成java.io.Serializable接口。

下面是一个实现了java.io.Serializable接口的类

package com.hollischaung.serialization.SerializableDemos;
import java.io.Serializable;
/**
 * Created by hollis on 16/2/17.
 * 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
public class User1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User{" +
                "name='" + name + '\'' +
                ", age=" + age +
                '}';
    }
}

通过下面的代码进行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package com.hollischaung.serialization.SerializableDemos;

import org.apache.commons.io.FileUtils;
import org.apache.commons.io.IOUtils;

import java.io.*;
/**
 * Created by hollis on 16/2/17.
 * SerializableDemo1 结合SerializableDemo2说明 一个类要想被序列化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
public class SerializableDemo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itializes The Object
        User1 user = new User1();
        user.setName("hollis");
        user.setAge(23);
        System.out.println(user);

        //Write Obj to File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ull;
        try {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tempFile"));
            oos.writeObject(user);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OUtils.closeQuietly(oos);
        }

        //Read Obj from File
        File file = new File("tempFile");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ull;
        try {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
            User1 newUser = (User1) ois.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newUser);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OUtils.closeQuietly(ois);
            try {
                FileUtils.forceDelete(fil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OutPut:
//User{name='hollis', age=23}
//User{name='hollis', age=23}

transient

对于不想进行序列化的变量,使用 transient 关键字修饰。

transient 关键字的作用是:阻止实例中那些用此关键字修饰的的变量序列化;当对象被反序列化时,被 transient 修饰的变量值不会被持久化和恢复。

关于 transient 还有几点注意:

transient 只能修饰变量,不能修饰类和方法。 transient
修饰的变量,在反序列化后变量值将会被置成类型的默认值。例如,如果是修饰 int 类型,那么反序列后结果就是 0。

注意:static 变量因为不属于任何对象(Object),所以无论有没有 transient 关键字修饰,均不会被序列化。

serialVersionUID

序列化是将对象的状态信息转换为可存储或传输的形式的过程。

在进⾏反序列化时, JVM会把传来的字节流中的serialVersionUID与本地相应实体类的serialVersionUID进⾏⽐较, 如果相同就认为是⼀致的, 可以进⾏反序列化, 否则就会出现序列化版本不⼀致的异常, 即是InvalidCastException。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安全, 因为⽂件存储中的内容可能被篡改。

当实现java.io.Serializable接口的类没有显式地定义⼀个serialVersionUID变量时候, Java序列化机制会根据编译的Class⾃动⽣成⼀个serialVersionUID作序列化版本⽐较⽤, 这种情况下, 如果Class⽂件没有发⽣变化, 就算再编译多 次, serialVersionUID也不会变化的。

但是, 如果发⽣了变化,那么这个⽂件对应的serialVersionUID也就会发⽣变化。

基于以上原理, 如果我们⼀个类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 但是没有定义serialVersionUID, 然后序列化。 在序列化之后, 由于某些原因, 我们对该类做了变更, 重新启动应⽤后, 我们相对之前序列化过的对象进⾏反序列化的话就会报错。

《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中有以下规定: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些序列化方式

Kryo

Kryo 是一个高性能的序列化/反序列化工具,由于其变长存储特性并使用了字节码生成机制,拥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较小的字节码体积。

另外,Kryo 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序列化实现了,已经在 Twitter、Groupon、Yahoo 以及多个著名开源项目(如 Hive、Storm)中广泛的使用。

Protobuf

Protobuf 出自于 Google,性能还比较优秀,也支持多种语言,同时还是跨平台的。就是在使用中过于繁琐,因为你需要自己定义 IDL 文件和生成对应的序列化代码。这样虽然不然灵活,但是,另一方面导致 protobuf 没有序列化漏洞的风险。

ProtoStuff

protostuff 基于 Google protobuf,但是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更简易的用法。虽然更加易用,但是不代表 ProtoStuff 性能更差。

hession

hessian 是一个轻量级的,自定义描述的二进制 RPC 协议。hessian 是一个比较老的序列化实现了,并且同样也是跨语言的。

dubbo RPC 默认启用的序列化方式是 hession2。

fastjson的反序列化漏洞

IO

字节,字符

Bit最小的二进制单位 ,是计算机的操作部分。取值0或者1

Byte(字节)是计算机操作数据的最小单位由8位bit组成 取值(-128-127)

Char(字符)是用户的可读写的最小单位,在Java里面由16位bit组成 取值(0-65535)

字节流,字符流

操作byte类型数据,主要操作类是OutputStream、InputStream的子类;不用缓冲区,直接对文件本身操作。

操作字符类型数据,主要操作类是Reader、Writer的子类;使用缓冲区缓冲字符,不关闭流就不会输出任何内容。

IO操作

Java 的 I/O 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磁盘操作:File
字节操作: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
字符操作:Reader 和 Writer
对象操作:Serializable
网络操作:Socket
新的输入/输出:NIO

磁盘操作

File 类可以用于表示文件和目录的信息,但是它不表示文件的内容。
递归地列出一个目录下所有文件:

public static void listAllFiles(File dir) {
    if (dir == null || !dir.exists()) {
        return;
    }
    if (dir.isFile()) {
        System.out.println(dir.getName());
        return;
    }
    for (File file : dir.listFiles()) {
        listAllFiles(file);
    }
}

从 Java7 开始,可以使用 Paths 和 Files 代替 File。

字节操作

实现文件复制

public static void copyFile(String src, String dist)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src);
    FileOutputStream 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dist);

    byte[] buffer = new byte[20 * 1024];
    int cnt;

    // read() 最多读取 buffer.length 个字节
    // 返回的是实际读取的个数
    // 返回 -1 的时候表示读到 eof,即文件尾
    while ((cnt = in.read(buffer, 0, buffer.length)) != -1) {
        out.write(buffer, 0, cnt);
    }

    in.close();
    out.close();
}

装饰者模式

Java I/O 使用了装饰者模式来实现。以 InputStream 为例,

InputStream 是抽象组件;
FileInputStream 是 InputStream 的子类,属于具体组件,提供了字节流的输入操作;
FilterInputStream 属于抽象装饰者,装饰者用于装饰组件,为组件提供额外的功能。例如 BufferedInputStream 为 FileInputStream 提供缓存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例化一个具有缓存功能的字节流对象时,只需要在 FileInputStream 对象上再套一层 BufferedInputStream 对象即可。

FileIn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Path);
BufferedInputStream bufferedInputStream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fileInputStream);

字符操作

编码与解码

编码就是把字符转换为字节,而解码是把字节重新组合成字符。

如果编码和解码过程使用不同的编码方式那么就出现了乱码。

GBK 编码中,中文字符占 2 个字节,英文字符占 1 个字节;
UTF-8 编码中,中文字符占 3 个字节,英文字符占 1 个字节;
UTF-16be 编码中,中文字符和英文字符都占 2 个字节。
UTF-16be 中的 be 指的是 Big Endian,也就是大端。相应地也有 UTF-16le,le 指的是 Little Endian,也就是小端。

Java 的内存编码使用双字节编码 UTF-16be,这不是指 Java 只支持这一种编码方式,而是说 char 这种类型使用 UTF-16be 进行编码。char 类型占 16 位,也就是两个字节,Java 使用这种双字节编码是为了让一个中文或者一个英文都能使用一个 char 来存储。

String 的编码方式

String 可以看成一个字符序列,可以指定一个编码方式将它编码为字节序列,也可以指定一个编码方式将一个字节序列解码为 String。

String str1 = "中文";
byte[] bytes = str1.getBytes("UTF-8");
String str2 = new String(bytes, "UTF-8");
System.out.println(str2);

在调用无参数 getBytes() 方法时,默认的编码方式不是 UTF-16be。双字节编码的好处是可以使用一个 char 存储中文和英文,而将 String 转为 bytes[] 字节数组就不再需要这个好处,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双字节编码。getBytes() 的默认编码方式与平台有关,一般为 UTF-8。

byte[] bytes = str1.getBytes();

Reader 与 Writer
不管是磁盘还是网络传输,最小的存储单元都是字节,而不是字符。但是在程序中操作的通常是字符形式的数据,因此需要提供对字符进行操作的方法。

InputStreamReader 实现从字节流解码成字符流;
OutputStreamWriter 实现字符流编码成为字节流。

网络操作

Java 中的网络支持:

InetAddress:用于表示网络上的硬件资源,即 IP 地址;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Sockets:使用 TCP 协议实现网络通信;
Datagram:使用 UDP 协议实现网络通信。

InetAddress

没有公有的构造函数,只能通过静态方法来创建实例。

InetAddress.getByName(String host);
InetAddress.getByAddress(byte[] address);
URL

可以直接从 URL 中读取字节流数据。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URL url = new URL("http://www.baidu.com");

    /* 字节流 */
    InputStream is = url.openStream();

    /* 字符流 */
    InputStreamReader isr = new InputStreamReader(is, "utf-8");

    /* 提供缓存功能 */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isr);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br.readLin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line);
    }

    br.close();
}
Sockets
  • ServerSocket:服务器端类
  • Socket:客户端类
  • 服务器和客户端通过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 进行输入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atagram

DatagramSocket:通信类
DatagramPacket:数据包类

NIO

新的输入/输出 (NIO) 库是在 JDK 1.4 中引入的,弥补了原来的 I/O 的不足,提供了高速的、面向块的 I/O。

流与块

I/O 与 NIO 最重要的区别是数据打包和传输的方式,I/O 以流的方式处理数据,而 NIO 以块的方式处理数据。

面向流的 I/O 一次处理一个字节数据:一个输入流产生一个字节数据,一个输出流消费一个字节数据。为流式数据创建过滤器非常容易,链接几个过滤器,以便每个过滤器只负责复杂处理机制的一部分。不利的一面是,面向流的 I/O 通常相当慢。

面向块的 I/O 一次处理一个数据块,按块处理数据比按流处理数据要快得多。但是面向块的 I/O 缺少一些面向流的 I/O 所具有的优雅性和简单性。

通道与缓冲区
1. 通道

通道 Channel 是对原 I/O 包中的流的模拟,可以通过它读取和写入数据。

通道与流的不同之处在于,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移动(一个流必须是 InputStream 或者 OutputStream 的子类),而通道是双向的,可以用于读、写或者同时用于读写。

通道包括以下类型:

FileChannel:从文件中读写数据;
DatagramChannel:通过 UDP 读写网络中数据;
SocketChannel:通过 TCP 读写网络中数据;
ServerSocketChannel:可以监听新进来的 TCP 连接,对每一个新进来的连接都会创建一个 SocketChannel。
2. 缓冲区

发送给一个通道的所有数据都必须首先放到缓冲区中,同样地,从通道中读取的任何数据都要先读到缓冲区中。也就是说,不会直接对通道进行读写数据,而是要先经过缓冲区。

缓冲区实质上是一个数组,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数组。缓冲区提供了对数据的结构化访问,而且还可以跟踪系统的读/写进程。

缓冲区包括以下类型:

ByteBuffer
CharBuffer
ShortBuffer
IntBuffer
LongBuffer
FloatBuffer
DoubleBuffer

BigDecimal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df007df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