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维梅尔
“我逼迫自己直视他的眼睛,觉得自己燃烧了起来,一阵阵热流在我的体内扩散,虽然如此我依旧凝视着他,我的心脏跳得很快。他在画我了……”——葛丽叶
她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少女,因为前往画家维梅尔的家中帮佣,在维梅尔家帮佣期间,葛里叶必须在好色画商、掌利权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间周旋,更重要的,她爱上了男主人。拥有极高艺术天份的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但却因为身分地位的悬殊,而空余一场情恨……
看点:
一.讲述大师名作背后的故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Jan Vermeer)的重要成就,这张画以神秘的黑暗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情貌。凭此微妙的特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书的作者崔西·雪佛兰寄情笔墨,大笔挥洒出女主角葛里叶的现代女性特质,小说并没有演变为好莱坞大片里丑小鸭变天鹅的传统套路,葛里叶虽然获得了维梅尔的心,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但是最终落得满身是伤,退出朱门,返回幽巷的旧居,淡出出焦黑的画布后,嫁入屠户,坚持自己的选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书作者崔西·雪佛兰,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华盛顿首府,一九八四年迁居英格兰,一九九四年她从英国東安哥拉大学毕业后,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崔西与丈夫及儿子居住于伦敦。她希望能看遍维梅尔一生中所完成的三十五幅画作的真迹(如今她已看过二十八幅)。《戴珍珠耳环的女孩》以过去时代女人试图突破环境限制、改变自身命运为描写主题,加上作者对维梅尔的透彻研究,使得该书在美国图书排行榜上高居不下。
一直钟爱历史题材的英国导演皮特·韦伯深深地被其吸引,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借助小说的力量把大师的一幅名作,演绎为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电影。
二.实力派演员汇合,配角演员齐聚一线
英国人一贯擅长此种古装题材的大制作,多年前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令人拍案叫绝由此捧红了甜姐格温尼斯帕特洛。同时也成就了片中的配角汤姆·威尔金森,受过舞台训练的英国性格演员汤姆·威尔金森(Tom Wilkinson),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就开始活跃于英国影视圈。他擅长于饰演那些感情上受到压抑或者自命不凡的男人。1997年的《一脱到底》(“The Full Monty”)让他斐声国际影坛。威尔金森在银幕上塑造了不少闪光的配角形象,越来越受到圈内人士的肯定。不过遗憾的是此次《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片中,老哥还是配角上场,甘为人梯。主演美术大家维梅尔的是性格小生科林·菲尔斯,他的星路历程也不是特别顺利,曾有人戏称其为休·格兰特的超级替补。好在此小生在电影《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以及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的精彩表演当仁不让地成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的男一号。
饰演葛丽叶的斯嘉丽·琼森前一段收获颇丰。其主演的《迷失东京》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逆流单元”的最佳女演员奖,而此时的她仅仅是一个年仅19岁的美丽女孩。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早在12岁时,斯嘉丽·琼森就获得过美国独立精神奖的褒奖,《马语者》、《缺席的人》这些世界名片中都曾见到她清新的身影,斯嘉丽·琼森迄今为止已荣获过10多个重大的表演奖赏。其实斯嘉丽·琼森长得并不算漂亮,也不是那种偶像式的明星,但她瘦削的脸和忧郁的眼神,却蕴涵着一种孤独和反叛的魅力。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我们会看到古装女仆扮相的斯嘉丽,她饰演的葛丽叶是一个地位卑微但聪慧动人的年轻女佣,与大师维梅尔深情相爱又举案齐眉。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片中角色深深地吻合,难怪导演及原书作者非要钦点她出马不可。
三.情节互动精彩异常,导演刻画细致如微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片中葛里叶与维梅尔的互动是精彩之处。史上的绘画大师向来倾重男性,名肖像又以女性出头,两者间在本片中的碰撞一发而不可收拾,饶是有趣。目不识丁的葛里叶在维梅尔指导下,迅速掌握色彩图谱,更以本身的灵性聪颖,谙熟绘图透视及构图法,反过来点拨维梅尔。值得注意的是,少女鲛泪般的珍珠是绘画构图的重心,亦是本书不可忽视的隐喻。维梅尔的命令下,葛里叶唯命是从地以热针穿耳洞,挂上富贵象征的珍珠耳环,连那看不到的另一耳垂亦要如此,这深深触及到了她心灵的底限:维梅尔终究还是绕到图画的背面,隐隐掌控少女怀春的情绪波动。但她拒绝被豪门或不伦之恋收编,坚决维护自己在维梅尔眼中并不存在的人格。
导演皮特·韦伯恰恰看中了这部没有战争、篡权夺位、血腥杀戮等浩大題材压得人肾上腺亢奋的轻量级历史小说,影片著重刻画了原书中力图表现的少
原来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鼻子下抢过来的,自以为淘到了维米尔真品而欣喜万分的博伊曼斯美术馆,天价购入的不过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当代画家的作品,竟然蒙混过了诸多专家的火眼金睛,这件轰动西方美术史的赝品大案,始作俑者便是荷兰人汉·凡·米格伦(Han van Meegeren),据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伪画制造者,他伪造的维米尔的画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二战期间,德军占领荷兰,战争结束后,盟军在奥地利的一座盐矿里挖出了纳粹德国元帅戈林偷藏的一些艺术品,其中有一幅是以前没有人见过的维米尔的作品《基督和通奸者》。正在追寻战争期间流失国外的艺术品的荷兰政府立即警惕起来,谁将荷兰国宝卖给了纳粹?被定为走私罪的通敌者,有可能面临绞刑。
追查活动把一个名气不大的普通画家米格伦送进了监狱。55岁的米格伦是个瘾君子,起初他矢口否认曾走私过该画,但是在狱方切断他的吗啡来源之后,终于招认,说这幅画是他自己画的。他宣称,他不但没有通敌,反而欺骗了敌人,让戈林用173幅画来换这幅维米尔赝品。自然没人相信他的话,原因是他仿制的画作太逼真了,以至于没人相信那是仿造的,法官们则相信,米格论企图用两年的造假罪逃脱绞刑。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米格伦不得不供认更多的事实。他说还伪造过另外6幅维米尔的作品,包括至今悬挂在博伊曼斯博物馆和爱丁堡国家画廊里的几幅,这下可把全欧洲的博物馆吓出一身冷汗,因为这几幅作品都曾经得到过全世界的专家们的高度赞赏。
而猫猫看到的这幅《The Man at Emmaus》,不但于1937年被著名的艺术评鉴家布瑞蒂斯博士宣布为维米尔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被大多数艺术评鉴家公认为真迹。现在,米格伦冒出来宣称那幅画出于他自己之手,所得28万美元,全荷兰都被震动了,其实在荷兰,米格论也并非毫无名气,年轻时他曾得过一些奖,可是因为他的画风古典,后来评论界就不喜欢他了,称他为“二流画家”。他很生气,所以伪造维米尔的画,他说自己只是想先卖掉一幅,然后说出赝品真相,让评论家出点洋相,同时宣称自己的大师地位。只是,尝到甜头之后,又舍不得金盆洗手了,毕竟,这些赝品给他带来了28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
米格伦并非模仿维米尔的原作,而是在研究了维米尔的画风之后,自由创作出维米尔式的新作品,骗过艺术评论家。没有人能够相信,一个二流画家居然画出了被所有专家公认的大师级作品。但是法官们还是愿意给米格仑一个机会,让他重画一幅《基督与通奸者》。米格仑说,他完全可以画一幅新作,符合荷兰著名艺术评论家关于维米尔的标准。法庭同意了。这样米格伦被送回了自己的画室,在2名武装看守和好几位艺术批评家的监督下画画。荷兰报纸的头条新闻说:“他为自己的生命而画。” “他让人要回他的画笔、颜料和画布,”荷兰政府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说,“他以一位艺术大师炉火纯青的技法作画,一幅体现了17世纪一位著名画家精髓的画慢慢就显形了。已经没有一点疑问了,这个发疯的天才的确画了7幅维米尔名下的画。”
米格伦被取消了通敌罪,以造假罪被判处一年监禁。由于生病和女王的赦免,他没有服过一天刑, 1947年12月30日,死于心脏病。米格伦去世之后,艺术评论家们还是难以相信像《基督及其于艾茂斯之门徒》这样的精品会是赝品,争论持续不停。直到1968年,梅隆学院终于提出了放射化学上的证据,证明了《基督及其于艾茂斯之门徒》一画确实为一现代作品,并非维米尔的真迹。死后,米格伦的作品价格扶摇直上。荷兰公众很喜欢这个人,因为他使一些趾高气扬的评论家大出洋相。有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他是荷兰名气第二大的人,甚至超过了维米尔。
这件荷兰艺术史上最大的丑闻并没有被美术馆遮掩下去,而是大大方方地挂出来,向公众阐明真相,这种态度让人钦佩。当然汉· 凡·米格伦以非凡的艺术天分仿制的维米尔画作也为艺术界鉴定维米尔画作的真伪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他应该可以称得上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赝品制造者了吧。
谁说只有名画大师的作品才可以进博物馆,赝画“大师”的作品一样很精彩,博伊曼斯的确是猫猫所见过的非常与众不同的一家博物馆。
美术馆的现代作品也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