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一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自2009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蓝桥杯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IT学科竞赛之一。以下是对蓝桥杯竞赛的详细介绍:
一、竞赛背景与意义
蓝桥杯竞赛旨在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向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通过竞赛,能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推动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进程。同时,蓝桥杯竞赛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竞赛项目,对大学生综合评测、奖学金评定、升学考研等方面都有一定助益。
二、竞赛组织机构
蓝桥杯竞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作为主办单位,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办并统一收取大赛相关费用。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此外,蓝桥杯竞赛还得到了众多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
三、竞赛赛点设置
蓝桥杯竞赛在报名人数比较集中的、符合报名要求、且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大赛需求的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院校设立赛点。赛点的设立既考虑报名人数,又要考虑区域的地理分布。赛点的设立由蓝桥杯大赛组委会确认,并签订相应协议;各学校赛点严格按照大赛章程、实施办法及《“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规则与赛场纪律》组织省赛。
四、参赛要求
蓝桥杯竞赛的参赛人员为具有正式全日制学籍且符合相关科目报名要求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学生(以报名时状态为准)。其中,一本院校(985、211)本科生只能报大学A组,所有院校研究生也只能报大学A组。其他本科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选择大学A组或大学B组,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可自行选择报任意组别。此外,全国中小学生可参加青少年创意编程组比赛。
五、竞赛项目与命题
蓝桥杯竞赛的参赛项目包括Java软件开发、C/C++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计与开发、EDA设计与开发以及青少年创意编程组等多个方向。竞赛题目要求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并考虑到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新技术的应用趋势。同时,题目还应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命题方面,省赛和全国赛的题目难度有所不同,既要使一般参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要求,又要使优秀学生有发挥与创新的余地。
六、竞赛形式与赛程
蓝桥杯竞赛采用个人赛形式,一人一机,全程机考。选手机器通过局域网连接到各个赛场的竞赛服务器。选手答题过程中无法访问互联网,也不允许使用本机以外的资源(如USB连接)。竞赛系统以“服务器-浏览器”方式发放试题、回收选手答案。预赛(省赛)时长为4小时,决赛时长也为4小时,分上下午两个场次进行(每位选手只参加其中一个场次)。详细赛程安排以组委会公布信息为准。
七、奖项设置与评选办法
蓝桥杯竞赛的奖项设置包括参赛选手奖、指导教师奖和参赛学校奖等。其中,省赛每个组别设置一、二、三等奖,比例分别为10%、20%、30%,总比例为实际参赛人数的60%,零分卷不得奖。省赛一等奖选手获得直接进入全国总决赛资格。全国总决赛按参赛项目和成绩为获奖学生、教师和组织单位颁发相应证书和奖励。在个人赛奖项设置中,每个组别设置特等奖1名,一等奖不高于5%,二等奖占20%,三等奖不低于25%,优秀奖不超过50%,零分卷不得奖。此外,大学组总决赛三等奖及以上选手还将获得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等院校的面试资格,并优先录取为该院普通硕士研究生;同时也可免除笔试,直接获得百度、IBM等企业在员工招聘及实习生招聘中的面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