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源码学习--vue源码学习入门

本文为开始学习vue源码的思路整理。在拿到vue项目源码的之后看到那些项目中的文件夹,会很困惑,不知道每个文件夹内的世界,怎么变换,怎样的魔力,最后产生了vue框架。学习源码也无从学起。我解决了这些困惑之后,形成了这篇文章----vue源码学习入门。文章会根据我自己的学习思路,理清vue项目的大体框架。文章先介绍vue项目中各个文件夹中内包含的功能,然后是从package.json文件开始我们的寻找vue构造函数之旅,最后再从vue构造函数返回入口,看看旅程中的各个节点都为vue加了什么“戏”。

一、Vue项目结构

在GitHub中下载vue项目的源码后解压我们会得到如下的目录。

每个文件夹是做什么的,在项目中的CONTRIBUTING有介绍。我翻译了一下,形成了以下脑图:

 

我们源码学习,学习的是vue框架内容的源码,而项目中包含的许多构建vuejs的配置文件和辅助vue代码编写的功能模块是我们几乎接触不到的。

我们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包含vue源码的【src】文件夹。我把src的内容单独整理,形成了又一脑图,如下:

 

现在我们大致知道vue项目的各个文件夹的用处了。而且,对于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源码src也大致掌握了每个文件夹负责的功能模块。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啃食vue源码了。做一只饥渴的寄生虫吧~

 

二、寻找构造函数之旅

要了解一个前端项目,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从查看项目的package.json文件开始。从package.json我们可以知道项目有哪些依赖包,定义了哪些脚本字段。其实在CONTRIBUTING中还提到了常用的npm命令。以下是我的截图:

 

其中提及可以用npm run dev来达到监控和自动重建dist目录下的vue.js文件以及还有一些npm命令在package.json的script中,大家可以按需执行。

那我们找到vue项目中的package.json,看看npm run dev执行了什么命令

rollup指的是一个专注于es6模块构建的工具,会对其构建的代码进行tree-shaking,是tree-shaking的提出者。它与webpack的区别是rollup没做uplify,其构建后的代码尽量保持源代码的样子。

rollup -c指定配置文件为build/config.js,最后将TARGET的值设置成web-full-dev。

打开build文件夹下的config.js。简化后代码如下:

const builds = {
    ...
  // Runtime+compiler development build (Browser)
  'web-full-dev': {
    entry: resolve('web/entry-runtime-with-compiler.js'),
    dest: resolve('dist/vue.js'),
    format: 'umd',
    env: 'development',
    alias: { he: './entity-decoder' },
    banner
  }
    ...
}

function genConfig (name) {
  const opts = builds[name]
  const config = {
    input: opts.entry,
    external: opts.external,
    plugins: [
      replace({
        __WEEX__: !!opts.weex,
        __WEEX_VERSION__: weexVersion,
        __VERSION__: version
      }),
      flow(),
      buble(),
      alias(Object.assign({}, aliases, opts.alias))
    ].concat(opts.plugins || []),
    output: {
      file: opts.dest,
      format: opts.format,
      banner: opts.banner,
      name: opts.moduleName || 'Vue'
    }
  }

  if (opts.env) {
    config.plugins.push(replace({
      'process.env.NODE_ENV': JSON.stringify(opts.env)
    }))
  }

  Object.defineProperty(config, '_name', {
    enumerable: false,
    value: name
  })

  return config
}

if (process.env.TARGET) {
  module.exports = genConfig(process.env.TARGET)
} else {
  exports.getBuild = genConfig
  exports.getAllBuilds = () => Object.keys(builds).map(genConfig)
}

 

我们可以看出,该js中包含着一个builds常量对象,对象的属性名为之前package.json中npm对应命里里设置的TAGET值。js的最后根据是否有TAGET值返回不同的值。我们npm run dev的命令对应的是:

module.exports = genConfig({
    entry: resolve('web/entry-runtime-with-compiler.js'),
    dest: resolve('dist/vue.js'),
    format: 'umd',
    env: 'development',
    alias: { he: './entity-decoder' },
    banner
  });

并最终返回一个config对象,也就是执行rollup的配置对象。

从builds对象中可以知道,vue的入口文件为:web/entry-runtime-with-compiler.js。在项目结构的介绍中,我们也提及了dist、build的入口文件在platform中。在经过resolve函数之后,路径就是:\vue-dev\src\platforms\web\entry-runtime-with-compiler.js。

 

打开这个文件,在import中看到了Vue又来自./runtime/index即\vue-dev\src\platforms\web\runtime\index.js。按照这个Vue是来自于import的套路我们接着又找到了core/index.js、instance/index.js。拨开层层迷雾,终识庐山真面目,最终找到了最终的vue构造函数,如下:(\vue-dev\src\core\instance\index.js)

1 function Vue (options) {
2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3     !(this instanceof Vue)
4   ) {
5     warn('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new` keyword')
6   }
7   this._init(options)
8 }

所以寻找Vue构造函数之旅如下图:

 

三、回首来路,旅程给Vue加了哪些戏

  如果直接从Vue实例化开始阅读源码(一般思路)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没有见过的属性和方法。心中就会产生疑惑,这些属性的值是啥,在哪赋值定义的。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本节通过“回顾旅程”,其实也是vuejs执行顺序,来看看程序对Vue构造函数都加了哪些“戏”。

  Vue(options)作为函数本质上也是一个对象。作为构造函数其原型对象将会对实例产生影响。所以整理出了vuejs执行时挂载在函数上和函数原型上的属性方法有哪些。

vue的构造函数的文件在\vue-dev\src\core\instance\index.js,源码如下:

function Vue (options)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this instanceof Vue)
  ) {
    warn('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new` keyword')
  }
  this._init(options)
}

initMixin(Vue)
stateMixin(Vue)
eventsMixin(Vue)
lifecycleMixin(Vue)
renderMixin(Vue)

export default Vue

 

vue构造函数先是做一个安全模式的处理,告诉使用者必须通过new字符串调用Vue方法,然后用了一个_init(options)方法。可以推断出_init方法是在Vue原型对象上的方法。

构造函数之外还执行了许多从几个依赖中引入的函数,并将构造函数作为参数传入方法。整理过后再instance/index.js中对Vue以及Vue原型的改变如下:

 

往上一层core/index.js中,这个js导入了已经在原型上挂载了方法合属性后的Vue,然后导入initGlobalAPI为Vue导入许多全局API(我们在阅读vue官方文档中API分为全局配置、全局API以及实例属性等全局API正是这时导入的)。initGlobalAPI中最后调用依赖引入的initUse、initMixin、initExtend、initAssetRegisters等方法

然后和在Vue原型对象上定义$isServer、$ssrContext两个访问器属性和为Vue添加version属性。具体添加见下图:

 

 

再往回看,我们回到runtime/index.js。这个js显示为Vue下的config属性添加属性和赋值,再是将平台相关的directives和components扩展给Vue.options下的directives和components中也就是安装平台特有的指令和组件。

然后为判断是否在浏览器中,如果是就为Vue原型对象安装平台patch功能。接着定义公共的$mount方法。

Vue.prototype.$mount = function (
  el?: string | Element,
  hydrating?: boolean
): Component {
  el = el && inBrowser ? query(el) : undefined
  return mountComponent(this, el, hydrating)
}

$mount方法先是根据是否在浏览器决定是否query(el),最后都将参数传给core/instance/lifecycle.js中的mountComponent方法,该方法负责挂载更新组件。

具体添加如下:

 

最后是runtime/entry-runtime-with-compiler.js,这个文件首先是缓存原型对象中存在的$mount方法,然后用一个可以将template/el转化为render函数的方法覆盖原型对象的$mount方法。然后定义了Vue.compile属性为compileToFunctions 函数。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将模板 template 编译为render函数。如下图所示:

汇总一下:

第一步:instance/index.js 为Vue.prototype定义实例属性、实例方法/数据、实例方法/事件以及生命周期等实例相关的属性方法。

第二步:core/index.js  主要是通过initGlobalAPI挂载平台相关的全局API 和Vue需要用到的工具函数

第三部:runtime/index.js   是添加平台相关的指令、组件和配置参数和$mount方法

第四部    runtime/entry-runtime-with-compiler.js 给Vue添加了可以支持template的$mount方法和compiler编译器。

回首之旅结束,希望你得到你想得到的。

如此一路走来,我想我们应该是知道vue源码学习的大致框架了。知道了去哪找对应功能模块的代码,以及vue对象上的属性和vue原型对象上的属性有粗略的了解。如果遇见也知道要去哪认识他们,而不是带着苦恼前行了。

希望能帮到你~

 注:本文章中学习的源码版本为vue  2.5.2. 文章中涉及的观点和理解均是个人的理解,如有偏颇或是错误还请大神指出,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mlFronter/p/7730042.html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