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篇js案例解析重构】第一章 重构的原则

重构的原则

重构代码示例

重构前的代码

	var plays = {
        "hamlet": { "name": "Hamlet", "type": "tragedy" },
        "as-like": { "name": "As You Like It", "type": "comedy" },
        "othello": { "name": "Othello", "type": "tragedy" }
    };
    var invoice = {
        "customer": "BigCo",
        "performances": [
            {
                "playID": "hamlet",
                "audience": 55
            },
            {
                "playID": "as-like",
                "audience": 35
            },
            {
                "playID": "othello",
                "audience": 40
            }
        ]
    };
    function statement(invoice, plays) {
        let totalAmount = 0;
        let volumeCredits = 0;
        let result = `Statement for ${invoice.customer}\n`;
        const format = new Intl.NumberFormat("en-US", { style: "currency", currency: "USD", minimumFractionDigits: 2 }).format;
        for (let perf of invoice.performances) {
            const play = plays[perf.playID];
            let thisAmount = 0;
            switch (play.type) {
                case "tragedy":
                    thisAmount = 40000;
                    if (perf.audience > 30) {
                        thisAmount += 1000 * (perf.audience - 30);
                    }
                    break;
                case "comedy":
                    thisAmount = 30000;
                    if (perf.audience > 20) {
                        thisAmount += 10000 + 500 * (perf.audience - 20);
                    }
                    thisAmount += 300 * perf.audience;
                    break;
                default:
                    throw new Error(`unknown type: ${play.type}`);
            }
            // add volume credits
            volumeCredits += Math.max(perf.audience - 30, 0);
            // add extra credit for every ten comedy at tendees
            if ("comedy" === play.type) {
                volumeCredits += Math.floor(perf.audience / 5);
            }
            // print line for this order
            result += `${play.name}: ${format(thisAmount / 100)} (${perf.audience} seats)\n`;
            totalAmount += thisAmount;
        }
        result += `Amount owed is ${format(totalAmount / 100)}\n`;
        result += `You earned ${volumeCredits} credits\n`;
        return result;
    }

重构之后的代码
createSatementData.js

class PerformanceCalculator {
    constructor(aPerformance, aPlay) {
        this.performance = aPerformance;
        this.play = aPlay;
    }
    get amount() {
        throw new Error('subClass responsibility');
    }
    get volumeCredits() {
        return Math.max(this.performance.audience - 30, 0);
    }
}
class TragedyCalculator extends PerformanceCalculator {
    get amount() {
        let result = 40000;
        if(this.performance.audience > 30){
            result += 1000 * (this.performance.audience - 30);
        }
        return result;
    }
}
class ComedyCalculator extends PerformanceCalculator {
    get amount() {
        let result = 30000;
        if(this.performance.audience > 20){
            result += 10000 + 500 * (this.performance.audience - 20);
        }
        result += 300 * this.performance.audience;
        return result;
    }
    get volumeCredits() {
        return super.volumeCredits + Math.floor(this.performance.audience / 5);
    }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reateStatementData(invoice, plays) {
    const result = {};
    result.customer = invoice.customer;
    result.performances = invoice.performances.map(enrichPerformance);
    result.totalAmount = totalAmount(result);
    result.totalVolumeCredits = totalVolumeCredits(result);
    return result;
    function enrichPerformance(aPerformance) {
        const calculator = new createPerformanceCalculator(aPerformance, playFor(aPerformance));
        const result = Object.assign({}, aPerformance);
        result.play = calculator.play;
        result.amount = calculator.amount;
        result.volumeCredits = calculator.volumeCredits;
        return result;
    }
    function playFor(aPerformance) {
        return plays[aPerformance.playID];
    }
    function totalAmount(data) {
        return data.performances.reduce((total, p) => total + p.amount, 0);
    }
    function totalVolumeCredits(data) {
        return data.performances.reduce((total, p) => total + p.volumeCredits, 0);
    }
    function createPerformanceCalculator(aPerformance, aPlay) {
        switch(aPlay.type) {
            case "tragedy":
                return new TragedyCalculator(aPerformance, aPlay);
            case "comedy":
                return new ComedyCalculator(aPerformance, aPlay);
            default:
                throw new Error(`unknow type:${aPlay.type}`);
        }
    }
}

statement.js

import createStatementData from './createSatementData.js';
function statement(invoice, plays) {
    return renderPlainText(statementData, plays);
}
function renderPlainText(data, plays) {
    let result = `Statement for ${data.customer}\n`;
    for (let perf of data.performances) {
        result += `${perf.play.name}: ${usd(perf.amount / 100)} (${perf.audience} seats)\n`;
    }
    result += `Amount owed is ${usd(data.totalAmount / 100)}\n`;
    result += `You earned ${data.totalVolumeCredits} credits\n`;
    return result;
}
function htmlStatement(invoice, plays) {
    return renderHtml(createStatementData(invoice, plays));
}
function renderHtml(data) {
    let result = `<h1>Statement for ${data.customer}</h1>\n`;
    result += "<table>\n";
    result += "<tr><th>play</th><th>seats</th><th>cost</th></tr>\n";
    for (let perf of data.performances) {
        console.log(perf);
        result += `<tr><td>${perf.play.name}</td><td>${perf.audience}</td>`;
        result += `<td>${usd(perf.amount)}</td><td>${perf.audience}</td></tr>`;
    }
    result += "</table>\n";
    result += `<p>Amount owed is <em>${usd(data.totalAmount / 100)}</em></p>`;
    result += `<p>You earned <em>${data.totalVolumeCredits}</em> credits</p>`;
    return result;
}
function usd(aNumber) {
    return new Intl.NumberFormat("en-US", { style: "currency", currency: "USD", minimumFractionDigits: 2 }).format(aNumber/100);
}
var plays = {
    "hamlet": { "name": "Hamlet", "type": "tragedy" },
    "as-like": { "name": "As You Like It", "type": "comedy" },
    "othello": { "name": "Othello", "type": "tragedy" }
};
var invoice = {
    "customer": "BigCo",
    "performances": [
        {
            "playID": "hamlet",
            "audience": 55
        },
        {
            "playID": "as-like",
            "audience": 35
        },
        {
            "playID": "othello",
            "audience": 40
        }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innerHTML = htmlStatement(invoice, plays);

以上通过js代码来解析重构的概念,使用js通用与所有语言的重构思想

何谓重构

重构(名词):对软件内部结构的一种调整,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改成本。
重构(动词):使用一系列重构手法,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调整其结构。

为何重构

  • 重构改进软件的设计
  • 重构使软件更容易理解
  • 重构帮助找到bug
  • 重构提高编程速度

何时重构

  • 预备性重构:让添加新功能更容易
  • 帮助理解的重构:使代码更易懂
  • 捡垃圾式重构
  • 有计划的重构和见机行事的重构
  • 长期重构
  • 复审代码时重构

何时不应该重构

如果看见一块凌乱的代码,但并不需要修改它,那么就不需要重构它。如果丑陋的代码能被隐藏在一个API之下,就可以容忍它继续保持丑陋。只有当你需要理解其工作原理时,对其进行重构才有价值。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重写比重构还容易,就别重构了。这是个困难的决定。如果不花一点儿时间尝试,往往很难真实了解重构一块代码的难度。决定到底应该重构还是重写,需要良好的判断力与丰富的经验,我无法给出一条简单的建议。

重构的挑战

延缓新功能开发

重构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开发更快,用更少的工作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有一种情况确实需要权衡取舍。有时会看到一个(大规模的)重构很有必要进行,而马上要添加的功能非常小,这时会更愿意先把新功能加上,然后再做这次大规模重构。做这个决定需要判断力——这是作为程序员的专业能力之一。你很难描述决定的过程,更无法量化决定的依据。

代码所有权

很多重构手法不仅会影响一个模块内部,还会影响该模块与系统其他部分的关系。比如我想给一个函数改名,并且我也能找到该函数的所有调用者,那么我只需运用改变函数声明(124),在一次重构中修改函数声明和调用者。但即便这么简单的一个重构,有时也无法实施:调用方代码可能由另一支团队拥有,而我没有权限写入他们的代码库;这个函数可能是一个提供给客户的API,这时我根本无法知道是否有人使用它,至于谁在用、用得有多频繁就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函数属于已发布接口(published interface):接口的使用者(客户端)与声明者彼此独立,声明者无权修改使用者的代码。

分支

很多团队采用这样的版本控制实践:每个团队成员各自在代码库的一条分支上工作,进行相当大量的开发之后,才把各自的修改合并回主线分支(这条分支通常叫master或trunk),从而与整个团队分享。常见的做法是在分支上开发完整的功能,直到功能可以发布到生产环境,才把该分支合并回主线。这种做法的拥趸声称,这样能保持主线不受尚未完成的代码侵扰,能保留清晰的功能添加的版本记录,并且在某个功能出问题时能容易地撤销修改。

这样的特性分支有其缺点。在隔离的分支上工作得越久,将完成的工作集成(integrate)回主线就会越困难。为了减轻集成的痛苦,大多数人的办法是频繁地从主线合并(merge)或者变基(rebase)到分支。但如果有几个人同时在各自的特性分支上工作,这个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合并与集成是两回事。如果我从主线合并到我的分支,这只是一个单向的代码移动——我的分支发生了修改,但主线并没有。而“集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把主线的修改拉(pull)到我的分支上,而且要把我这里修改的结果推(push)回到主线上,两边都会发生修改。假如另一名程序员Rachel正在她的分支上开发,我是看不见她的修改的,直到她将自己的修改与主线集成;此时我就必须把她的修改合并到我的特性分支,这可能需要相当的工作量。其中困难的部分是处理语义变化。现代版本控制系统都能很好地合并程序文本的复杂修改,但对于代码的语义它们一无所知。如果我修改了一个函数的名字,版本控制工具可以很轻松地将我的修改与Rachel的代码集成。但如果在集成之前,她在自己的分支里新添调用了这个被我改名的函数,集成之后的代码就会被破坏。

分支合并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特性分支存在的时间加长,合并的难度会指数上升。集成一个已经存在了4个星期的分支,较之集成存在了2个星期的分支,难度可不止翻倍。所以很多人认为,应该尽量缩短特性分支的生存周期,比如只有一两天。还有一些人(比如我本人)认为特性分支的生命还应该更短,我们采用的方法叫作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CI),也叫“基于主干开发”(Trunk-Based Development)。在使用CI时,每个团队成员每天至少向主线集成一次。这个实践避免了任何分支彼此差异太大,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合并的难度。不过CI也有其代价:你必须使用相关的实践以确保主线随时处于健康状态,必须学会将大功能拆分成小块,还必须使用特性开关(feature toggle,也叫特性旗标,feature flag)将尚未完成又无法拆小的功能隐藏掉。CI的粉丝之所以喜欢这种工作方式,部分原因是它降低了分支合并的难度,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CI与重构能良好配合。重构经常需要对代码库中的很多地方做很小的修改(例如给一个广泛使用的函数改名),这样的修改尤其容易造成合并时的语义冲突。采用特性分支的团队常会发现重构加剧了分支合并的困难,并因此放弃了重构。

并不是在说绝不应该使用特性分支。如果特性分支存在的时间足够短,它们就不会造成大问题。(实际
上,使用CI的团队往往同时也使用分支,但他们会每天将分支与主线合并。)对于开源项目,特性分支可能是合适的做法,因为不时会有你不熟悉(因此也不信任)的程序员偶尔提交修改。但对全职的开发团队而言,特性分支对重构的阻碍太严重了。即便你没有完全采用CI,我也一定会催促你尽可能频繁地集成。而且,用上CI的团队在软件交付上更加高效,我真心希望你认真考虑这个客观事实。

测试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快速发现错误”。要做到这一点,我的代码应该有一套完备的测试套件,并且运行速
度要快,否则我会不愿意频繁运行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想要重构,我得先有可以自测试的代码[mf-stc]。

自测试的代码的优点在于团队必须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测试上,但收益是绝对划算的。自测试的代码不仅使重构成为可能,而且使添加新功能更加安全,因为我可以很快发现并干掉新近引入的bug。这里的关键在于,一旦测试失败,我只需要查看上次测试成功运行之后修改的这部分代码;如果测试运行得很频繁,这个查看的范围就只有几行代码。知道必定是这几行代码造成bug的话,排查起来会容易得多。

缺乏测试的问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如果我的开发环境很好地支持自动化重构,我就可以信任这些重构,不必运行测试。这时即便没有完备的测试套件,我仍然可以重构,前提是仅仅使用那些自动化的、一定安全的重构手法。这会让我损失很多好用的重构手法,不过剩下可用的也不少,我还是能从中获益。当然,我还是更愿意有自测试的代码,但如果没有,自动化重构的工具包也很好。
缺乏测试的现状还催生了另一种重构的流派:只使用一组经过验证是安全的重构手法。这个流派要求严格遵循重构的每个步骤,并且可用的重构手法是特定于语言的。使用这种方法,团队得以在测试覆盖率很低的大型代码库上开展一些有用的重构。这个重构流派比较新,涉及一些很具体、特定于编程语言的技巧与做法,行业里对这种方法的介绍和了解都还不足。

毫不意外,自测试代码与持续集成紧密相关——我们仰赖持续集成来及时捕获分支集成时的语义冲突。自测试代码是极限编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交付的关键环节。

遗留代码

重构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遗留系统。引人误解的函数名可以改名,使其更好地反映代码用途;糟糕的程序结构可以慢慢理顺,把程序从一块顽石打磨成美玉。整个故事都很棒,但我们绕不开关底的恶龙:遗留系统多半没测试。如果你面对一个庞大而又缺乏测试的遗留系统,很难安全地重构清理它。

对于这个问题,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没测试就加测试”。这事听起来简单(当然工作量必定很大),操作
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一般来说,只有在设计系统时就考虑到了测试,这样的系统才容易添加测试——可要是如此,系统早该有测试了,我也不用操这份心了。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买一本《修改代码的艺术》[Feathers],照书里的指导来做。别担心那本书太老,尽管已经出版十多年,其中的建议仍然管用。一言以蔽之,它建议你先找到程序的接缝,在接缝处插入测试,如此将系统置于测试覆盖之下。你需要运用重构手法创造出接缝——这样的重构很危险,因为没有测试覆盖,但这是为了取得进展必要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的自动化重构简直就是天赐福音。如果这一切听起来很困难,因为它确实很困难。很遗憾,一旦跌进这个深坑,没有爬出来的捷径,这也是我强烈倡导从一开始就写能自测试的代码的原因。

就算有了测试,我也不建议你尝试一鼓作气把复杂而混乱的遗留代码重构成漂亮的代码。我更愿意随时重构相关的代码:每次触碰一块代码时,我会尝试把它变好一点点。如果是一个大系统,越是频繁使用的代码,改善其可理解性的努力就能得到越丰厚的回报。

数据库

渐进式数据库设计[mf-evodb]和数据库重构[Ambler &Sadalage]的办法,如今已经被广泛使用。这项技术的精要在于:借助数据迁移脚本,将数据库结构的修改与代码相结合,使大规模的、涉及数据库的修改可以比较容易地开展。

假设我们要对一个数据库字段(列)改名。和改变函数声明(124)一样,我要找出结构的声明处和所有调用处,然后一次完成所有修改。但这里的复杂之处在于,原来基于旧字段的数据,也要转为使用新字段。写一小段代码来执行数据转化的逻辑,并把这段代码放进版本控制,跟数据结构声明与使用代码的修改一并提交。此后如果我想把数据库迁移到某个版本,只要执行当前数据库版本与目标版本之间的所有迁移脚本即可。

跟通常的重构一样,数据库重构的关键也是小步修改并且每次修改都应该完整,这样每次迁移之后系统仍然能运行。由于每次迁移涉及的修改都很小,写起来应该容易;将多个迁移串联起来,就能对数据库结构及其中存储的数据做很大的调整。

与常规的重构不同,很多时候,数据库重构最好是分散到多次生产发布来完成,这样即便某次修改在生产数据库上造成了问题,也比较容易回滚。比如,要改名一个字段,我的第一次提交会新添一个字段,但暂时不使用它。然后我会修改数据写入的逻辑,使其同时写入新旧两个字段。随后我就可以修改读取数据的地方,将它们逐个改为使用新字段。这步修改完成之后,我会暂停一小段时间,看看是否有bug冒出来。确定没有bug之后,我再删除已经没人使用的旧字段。这种修改数据库的方式是并行修改(Parallel Change,也叫扩展协议/expand-contract)[mf-pc]的一个实例。

重构、架构和YAGNI

重构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考虑软件架构的方式。在任何人开始写代码之前,必须先完成软件的设计和架构。
一旦代码写出来,架构就固定了,只会因为程序员的草率对待而逐渐腐败。

重构改变了这种观点。有了重构技术,即便是已经在生产环境中运行了多年的软件,我们也有能力大幅度修改其架构。

重构对架构最大的影响在于,通过重构,我们能得到一个设计良好的代码库,使其能够优雅地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在编码之前先完成架构”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假设了软件的需求可以预先充分理解。但经验显示,这个假设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是不切实际的。

应对未来变化的办法之一,就是在软件里植入灵活性机制。在编写一个函数时,我会考虑它是否有更通用的用途。为了应对我预期的应用场景,我预测可以给这个函数加上十多个参数。这些参数就是灵活性机制——跟大多数“机制”一样,它不是免费午餐。
把所有这些参数都加上的话,函数在当前的使用场景下就会非常复杂。

另外,如果我少考虑了一个参数,已经加上的这一堆参数会使新添参数更麻烦。而且我经常会把灵活性机制弄错——可能是未来的需求变更并非以我期望的方式发生,也可能我对机制的设计不好。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很多时候这些灵活性机制反而拖慢了我响应变化的速度。有了重构技术,我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与其猜测未来需要哪些灵活性、需要什么机制来提供灵活性,我更愿意只根据当前的需求来构造软件,同时把软件的设计质量做得很高。随着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加深,我会对架构进行重构,使其能够应对新的需要。如果一种灵活性机制不会增加复杂度(比如添加几个命名良好的小函数),我可以很开心地引入它;但如果一种灵活性会增加软件复杂度,就必须先证明自己值得被引入。如果不同的调用者不会传入不同的参数值,那么就不要添加这个参数。当真的需要添加这个参数时,运用函数参数化(310)也很容易。要判断是否应该为未来的变化添加灵活性,我会评估“如果以后再重构有多困难”,只有当未来重构会很困难时,我才考虑现在就添加灵活性机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决策方法。

重构与软件开发过程

极限编程是最早的敏捷软件开发方法[mf-nm]之一。在一段历史时期,极限编程引领了敏捷的崛起。如今已经有很多项目使用敏捷方法,甚至敏捷的思维已经被视为主流,但实际上大部分“敏捷”项目只是徒有其名。要真正以敏捷的方式运作项目,团队成员必须在重构上有能力、有热情,他们采用的开发过程必须与常规的、持续的重构相匹配。

重构的第一块基石是自测试代码。我应该有一套自动化的测试,我可以频繁地运行它们,并且我有信心:如果我在编程过程中犯了任何错误,会有测试失败。这块基石如此重要。

如果一支团队想要重构,那么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掌握重构技能,能在需要时开展重构,而不会干扰其他人的工作。这也是我鼓励持续集成的原因:有了CI,每个成员的重构都能快速分享给其他同事,不会发生这边在调用一个接口那边却已把这个接口删掉的情况;如果一次重构会影响别人的工作,我们很快就会知道。自测试的代码也是持续集成的关键环节,所以这三大实践——自测试代码、持续集成、重构——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协同效应。

有这三大实践在手,我们就能运用前一节介绍的YAGNI设计方法。重构和YAGNI交相呼应、彼此增效,重构(及其前置实践)是YAGNI的基础,YAGNI又让重构更易于开展:比起一个塞满了想当然的灵活性的系统,当然是修改一个简单的系统要容易得多。在这些实践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你的代码既牢固可靠又能快速响应变化的需求。

有这三大核心实践打下的基础,才谈得上运用敏捷思想的其他部分。持续交付确保软件始终处于可发布的状态,很多互联网团队能做到一天多次发布,靠的正是持续交付的威力。即便我们不需要如此频繁的发布,持续集成也能帮我们降低风险,并使我们做到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安排发布,而不受技术的局限。有了可靠的技术根基,我们能够极大地压缩“从好点子到生产代码”的周期时间,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些技术实践也会增加软件的可靠性,减少耗费在bug上的时间。

这一切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毫不容易。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软件开发都是一件复杂而微妙的事,涉及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复杂交互。我在这里描述的方法已经被证明可以应对这些复杂性,但——就跟其他所有方法一样——对使用者的实践和技能有要求。

重构与性能

编辑快速软件的方法:

  1. 时间预算法:是最严格的,平时只用与性能要求极高的实时系统,使用这种方法时要做好预算,给每个组件预先分配一定资源,包括时间和空间占用,每个组件绝对不能超过自己的预算,就算拥有组件之间调度预配时间的机制也不行。这种方法高度重视性能,对于心律调节器一类的系统是必需的,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迟来的数据就是错误的数据。
  2. 持续关注法:这种方法要求任何程序员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时,都要设法保持系统的高性能。这种方式很常见,感觉上很有吸引力,但通常不会起太大作用。任何修改如果是为了提高性能,通常会使程序难以维护,继而减缓开发速度。
  3. 利用上述的90%统计数据:我编写构造良好的程序,不对性能投以特别的关注,直至进入性能优化阶段——那通常是在
    开发后期。一旦进入该阶段,我再遵循特定的流程来调优程序性能。

在性能优化阶段,我首先应该用一个度量工具来监控程序的运行,让它告诉我程序中哪些地方大量消耗时间和空间。这样我就可以找出性能热点所在的一小段代码。然后我应该集中关注这些性能热点,并使用持续关注法中的优化手段来优化它们。由于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热点上,较少的工作量便可显现较好的成果。即便如此,我还是必须保持谨慎。和重构一样,我会小幅度进行修改。每走一步都需要编译、测试,再次度量。如果没能提高性能,就应该撤销此次修改。我会继续这个“发现热点,去除热点”的过程,直到获得客户满意的性能为止。

一个构造良好的程序可从两方面帮助这一优化方式。首先,它让我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性能调整,因为有构造良好的代码在手,我能够更快速地添加功能,也就有更多时间用在性能问题上(准确的度量则保证我把这些时间投在恰当地点)。其次,面对构造良好的程序,我在进行性能分析时便有较细的粒度。度量工具会把我带入范围较小的代码段中,而性能的调整也比较容易些。由于代码更加清晰,因此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选择,更清楚哪种调整起关键作用。我发现重构可以帮助我写出更快的软件。短期看来,重构的确可能使软件变慢,但它使优化阶段的软件性能调优更容易,最终还是会得到好的效果。

自动化重构

如今的编辑器和开发工具中常能找到一些对重构的支持,不过真实的重构能力各有高低。

能借助语法树来分析和重构程序代码,这是IDE与普通文本编辑器相比具有的一大优势。但很多程序员又喜欢用得顺手的文本编辑器的灵活性,希望鱼与熊掌兼得。语言服务器(Language Server)是一种正在引起关注的新技术:用软件生成语法树,给文本编辑器提供API。语言服务器可以支持多种文本编辑器,并且为强大的代码分析和重构操作提供了命令。

  • 2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