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总结 (英文版 第五版) Chapter2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结(英文版 第五版)

二、物理层

1.其他层建立的基础

 

电线、光纤、无线的性能限制了网络能做什么

 

 

2.关键问题是只使用(模拟)信号发送(数字)位。

 

这叫做调制信号

 

2.1 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

2.1.3 信道的最大数据速率

尼奎斯特(Henry Nyquist意识到,即使是完美的信道也具有有限的传输容量。他导出了一个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速率表达式。

 

尼奎斯特(Nyquist)定理将数据速率与带宽(B信号离散等级的数目(V联系起来:

Max. data rate = 2B log2V bits/sec

 

例如,无噪声的3-kHz信道不能以超过6kbps的速率传输二进制(只有2级的)信号。

 

 

现在为止,我们只考虑了无噪声信道。如果存在随机噪声,情况会急剧的恶化。并且,由于系统中分子的运动,随机(热)噪声总是存在。热噪声的数量可以用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来测量,这样的比值称为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如果我们将信号功率记作S噪声功率记作N,则信噪比S/N

该比率表示成对数形式是为10log10S/N。对数的取值单位称为分贝(DB)。

例:10的信噪比10分贝,100的信噪比为20分贝。

 

香农(Shannon)定理将数据速率与带宽(B)和信号强度(S)相关,相对于噪声(N),其最大数据速率或容量是:

Max. data rate = B log2(1 + S/N) bits/sec

这结论告诉了我们实际信道能获得的最大容量。例如,在普通电话线上提供访问InternetADSL网使用了大约1MHz的带宽。线路上信噪比的程度取决于住宅和电话交换局之间的距离,对于1~2千米的短距离来说40dB的信噪比算是非常好的情况了。

无论采用多少个信号等级,也不管采样频率有多快,信道可以不超过13Mbps的数据率。(甚至实际上只有12Mbps

 

尼奎斯特公式用于无噪环境,香农公式用于有噪环境

 

2.2 引导性传输介质

 

每一种传输介质都有独特的性质,体现在带宽、延迟、成本以及安装和维护难易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分别有自己适用的场合。大致上可以将介质分为引导性介质(也称有线介质,比如铜线和光纤)和非引导性介质(也称为无限介质,比如地面无线电、卫星和激光)两大类。

 

介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性能也不同

 

现实检验

存储介质 »

 

电线:

双绞线 »

同轴电缆 »

电力线 »

 

光纤电缆

 

2.2.1 磁介质

磁带/磁盘/ DVD在高带宽链路上发送数据

 

比如说有一个1000800 GB磁带的盒子,因此盒子的总容量为800TB,或者6400Tb。通过快递公司,在24小时之内将这一盒磁带快递到美国任何一个地方。这样一次传输的有效带宽是6400Tb/86400秒,数据速率为70Gbps。如果只需一个小时,则有效带宽将超过1700Gbps。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计算机网络能接近这样的传输能力。

 

尽管磁带具有优良的带宽特性,但其延迟特性却很差。

 

2.2.2 双绞线

 

非常普遍;用于局域网,电话线路

 

之所以将两根铜线缠绕在一起,是因两根平行的线会构成一个很好的天线。当两根线绞在一起后,不同电线产生的干扰波会相互抵消,从而能显著降低电线的辐射信号(干扰)。

 

 

有四对双绞线的5UTP

双绞线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带宽取决于导线的厚度(直径)和传输距离。但在许多情况下,双绞线传输几千米的距离可以达到几Mbps的带宽。

 

不同的局域网标准或许使用不同的双绞线。例如:100Mbps以太网使用两对,每个方向一对。为了达到高速,1-Gbps以太网同时使用所有四个对。

 

链接术语:

全双工链路(full-deplex):可以双向同时使用的链路。

半双工链路(half-deplex):可以双向使用,但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方向的链路。

单工链路(simplex):只允许一个方向上传输的链路。

非屏蔽双绞线(UTFUnshielded Twisted Pair):仅由导线和绝缘层简单的构成。

 

2.2.3 同轴电缆

过去,同轴电缆被广泛地应用于长途电话系统,但现在大部分长途干线已经被光纤所取代。即使如此,同轴电缆仍是有线电视和计算机城域网的常用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比非屏蔽双绞线有更好的屏蔽特性和更大的带宽,所以他能以很高的速率传输相当长的距离。

 

铜芯 绝缘材料 编制外层导体 保护塑料外套

 

同轴电缆的结构和屏蔽性使得它及有很高的带宽,又拥有很好的抗噪性。

 

2.2.4 电力线

家用电线是电力线的另一个例子。电力线把电能传送到千家万户,室内的电线又把电能分布到每个电源插座。

 

电力线使用方便,但发送数据非常糟糕。

 

2.2.5 光纤

高速率和长距离通用

 

长距离ISP链路,光纤到户

光在很长很薄的玻璃丝中传输

 

三个关键部件:光源、传输介质和探测器

 

 

单模光纤

单模光纤价格较为昂贵,因为芯很窄(10UM)光甚至不能反弹。

目前可用的单模光纤可以100Gbps的速率传输数据到100千米而不用放大器。

 


多模光纤

其他主要类型的纤维

光可以弹跳(50μm芯)

LED一起用于更便宜、更短距离的链路

 

Core-- Cladding--包套 Jacket--封套 Sheath--护套

 

电线和纤维性能比较:

 

 

 

2.5 数字调制与多路复用

为了发送数字信息,我们必须设计模拟信号来表示比特。比特和信号之间的转换过程称为数字调制

 

基带传输:信号的传输占传输介质上从零到最大值之间的全部频率。

基带传输是有线介质普遍使用的方法。

通带传输:信号占据了以载波信号频率为中心的一段频带。

通带传输是无线光纤信道最常使用的调制方法。

 

复用方案在用户之间共享信道。

 

2.5.1 基带传输

 

数字调制最直接的形式是用正电压表示1,用负电压表示0。对光纤而言,可用光的存在表示1,没有光表示0。这种编码方式称为不归零(NRZ)。

 

 

(a)比特流(b)不归零NRZc)不归零逆转NRZId)曼彻斯特(时钟信号与比特XORe)二级编码(AMI同样)

 

时钟恢复

 

为了解码符号,信号需要足够的转换。否则,一长串的0(或1)会混淆,例如:

 

 

由于很难区分这些比特,因为15个零看起来像16个零,除非你有一个精确的时钟。将时钟信号与数据信号混合,从而不需要额外的线路。

 

策略1

曼彻斯特编码,混合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低到高跳变表示1”,从高到低跳变表示“0”。

 

策略24B/5B,每4个比特被映射成5比特模式,如何映射如下表所示::

 

Data

Code

Data

Code

Data

Code

Data

Code

0000

11110

0100

01010

1000

10010

1100

11010

0001

01001

0101

01011

1001

10011

1101

11011

0010

10100

0110

01110

1010

10110

1110

11100

0011

10101

0111

01111

1011

10111

1111

11101

 

策略3这种编码方式称为扰频/倒频(scrambling。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频繁的信号转换。扰频器(scrambler的工作原理是在发送数据之前,用一个伪随机序列异或(XORing该数据。这种混合操作使得数据像伪随机序列一样随机。然后接收器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对入境数据进行异或操作,由此恢复出真正的数据。

 

2.5.2 通带传输

我们在一个信道上发送信息所使用的频率范围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即使是电线,把信号放置在一个给定的频带上非常有用,因为这样在信道上可以允许不同信号的共存。这类传输称为通带传输(passband transmission,因为任意的一个频率波段都可用来传递信号。

 

通常情况下,振幅和相位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调制。下图给出了4个实例.在每个例子中,黑点给出了每个符号合法的振幅和相位结合。

 

QPSK调制模式中我们看到45°、135°、225°和315°处都有等距离的点。一个点的相位是以它为起点到原点的线与x正轴之间的角度来表示一个点的振幅则是该点到原点的距离

 

这种类型的图称为星座图(constellation diagram。在QAM-16调制模式中我们看到一个密集星座的调制方案。该方案使用了振幅和相位的16种组合,因此可用每个符号传输4个比特QAM表示正交调幅。在QAM-64调制模式是个更加密集的调制方案,共使用了振幅和相位的64种不同的组合,因此每个符号可传输6个比特。

 

我们迄今所看到的星座图没有说明如何位符号分配比特。在如何决定分配时,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接受器的少量突发噪音会不会导致许多比特出错。如果我们把连续的比特值分配给相邻的符号,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

一种解决方案是把比特影射到符号,使得相邻的两个符号只有1个比特的位置不同。这种编码方式叫格雷编码(Gray code,它将比特分配给符号,这样小的符号错误会导致很少的位错误:

 

2.5.3 频分复用

FDM(频分复用)利用同代传输的优势,使多个用户共享一个信道。通过将用户放置在不同的频率上共享信道:

 

Channel---信道 Attenuation factor---衰减因子 Frequency---频率

 

正交频分复用(OFDM中信道带宽被分成许多独立发送数据的子载波(例如QAM)。OFDM是一种用于802.114G蜂窝和其它通信的高效FDM技术。

 

2.5.4 时分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TDM)共享信道随时间变化:

用户轮流使用固定的调度;这不是分组交换或STDM(统计TDM)。

广泛应用于电话/蜂窝系统

 

2.5.5 码分复用

码分复用(CDM扩展频谱(spread spectrum通信的一种形式,它把一个窄带信号扩展到一个很宽的频带上。

 

码分多址(CDMA)通过给用户提供代码共享信道

所有的码片序列(chip sequence都两两正交,可以同时发送。

广泛用作3G网络的一部分

 

 

我们来看一个类似的场景:在一个机场候机大厅里,许多人正在两两交谈。TDM可以看作是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大厅里按顺序进行交谈;FDM可以看作是大厅里的人以不同的语调交谈,某些语调高些,某些语调低些,所有的交谈可同时进行并相互独立。CDMA可以看作是大厅里的每一对交谈使用不同的语言。讲法语的这一对在谈论有关法国的事情,并且把所有与法国无关的内容都当作噪声拒绝掉。因此,CDMA的关键在于:能够提取出期望的信号,同时拒绝所有其他的信号,并把这些信号当作噪声。

  • 4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经典计算机网络教材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By Andrew S. Tanenbaum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Section 1.1. U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Section 1.2. Network Hardware Section 1.3. Network Software Section 1.4. Reference Models Section 1.5. Example Networks Section 1.6. Network Standardization Section 1.7. Metric Units Section 1.8. Outline of the Rest of the Book Section 1.9. Summary Chapter 2. The Physical Layer Section 2.1.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Section 2.2. Guided Transmission Media Section 2.3. Wireless Transmission Section 2.4.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Section 2.5.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Section 2.6. 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Section 2.7. Cable Television Section 2.8. Summary Chapter 3. The Data Link Layer Section 3.1. Data Link Layer Design Issues Section 3.2.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Section 3.3. Elementary Data Link Protocols Section 3.4. Sliding Window Protocols Section 3.5. Protocol Verification Section 3.6. Example Data Link Protocols Section 3.7. Summary Chapter 4. The Medium Access Control Sublayer Section 4.1. The Channel Allocation Problem Section 4.2.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s Section 4.3. Ethernet Section 4.4. Wireless LANs Section 4.5. Broadband Wireless Section 4.6. Bluetooth Section 4.7. Data Link Layer Switching Section 4.8. Summary Chapter 5. The Network Layer Section 5.1. Network Layer Design Issues Section 5.2. Routing Algorithms Section 5.3.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 Section 5.4. Quality of Service Section 5.5. Internetworking Section 5.6. The Network Layer in the Internet Section 5.7. Summary Chapter 6. The Transport Layer Section 6.1. The Transport Service Section 6.2. Elements of Transport Protocols Section 6.3. A Simple Transport Protocol Section 6.4. The Internet Transport Protocols: UDP Section 6.5. The Internet Transport Protocols: TCP Section 6.6. Performance Issues Section 6.7. Summary Chapter 7. The Application Layer Section 7.1. DNS—The Domain Name System Section 7.2. Electronic Mail Section 7.3. The World Wide Web Section 7.4. Multimedia Section 7.5. Summary Chapter 8. Network Security Section 8.1. Cryptography Section 8.2. Symmetric-Key Algorithms Section 8.3. Public-Key Algorithms Section 8.4. Digital Signatures Section 8.5. Management of Public Keys Section 8.6. Communication Security Section 8.7.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Section 8.8. E-Mail Security Section 8.9. Web Security Section 8.10. Social Issues Section 8.11. Summary Chapter 9. Reading List and Bibliography Section 9.1.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Section 9.1.1. Introduction and General Works Section 9.2. Alphabetical Bibliography
Preface About the Author Chapter 1. Introduction Section 1.1. U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Section 1.2. Network Hardware Section 1.3. Network Software Section 1.4. Reference Models Section 1.5. Example Networks Section 1.6. Network Standardization Section 1.7. Metric Units Section 1.8. Outline of the Rest of the Book Section 1.9. Summary Chapter 2. The Physical Layer Section 2.1.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Section 2.2. Guided Transmission Media Section 2.3. Wireless Transmission Section 2.4.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Section 2.5.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Section 2.6. 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Section 2.7. Cable Television Section 2.8. Summary Chapter 3. The Data Link Layer Section 3.1. Data Link Layer Design Issues Section 3.2.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Section 3.3. Elementary Data Link Protocols Section 3.4. Sliding Window Protocols Section 3.5. Protocol Verification Section 3.6. Example Data Link Protocols Section 3.7. Summary Chapter 4. The Medium Access Control Sublayer Section 4.1. The Channel Allocation Problem Section 4.2.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s Section 4.3. Ethernet Section 4.4. Wireless LANs Section 4.5. Broadband Wireless Section 4.6. Bluetooth Section 4.7. Data Link Layer Switching Section 4.8. Summary Chapter 5. The Network Layer Section 5.1. Network Layer Design Issues Section 5.2. Routing Algorithms Section 5.3.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 Section 5.4. Quality of Service Section 5.5. Internetworking Section 5.6. The Network Layer in the Internet Section 5.7. Summary Chapter 6. The Transport Layer Section 6.1. The Transport Service Section 6.2. Elements of Transport Protocols Section 6.3. A Simple Transport Protocol Section 6.4. The Internet Transport Protocols: UDP Section 6.5. The Internet Transport Protocols: TCP Section 6.6. Performance Issues Section 6.7. Summary Chapter 7. The Application Layer Section 7.1. DNS—The Domain Name System Section 7.2. Electronic Mail Section 7.3. The World Wide Web Section 7.4. Multimedia Section 7.5. Summary Chapter 8. Network Security Section 8.1. Cryptography Section 8.2. Symmetric-Key Algorithms Section 8.3. Public-Key Algorithms Section 8.4. Digital Signatures Section 8.5. Management of Public Keys Section 8.6. Communication Security Section 8.7.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Section 8.8. E-Mail Security Section 8.9. Web Security Section 8.10. Social Issues Section 8.11. Summary Chapter 9. Reading List and Bibliography Section 9.1.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Section 9.1.1. Introduction and General Works Section 9.2. Alphabetical Bibliography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