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创新应用久矣,所有人都在等一个AI爆款。
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人工智能的新风口开始吹到了AI智能体(AI Agent),AI开始从“神坛”走向“人间”。
近期,多个科技巨头都带来了以“智能体”为代表的AI应用,蚂蚁集团发布了三款AI新品并推出独立AI原生App“支小宝”,同时启动支付宝智能体生态共建计划,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宝箱”;
腾讯元宝品牌智能体专区正式上线,首批邀请了11家合作伙伴入驻,包括同程、微盟、华润三九等,共同打造精品AI智能体应用生态;OpenAI 也被曝计划在今年秋天推出代号“草莓”的全新 AI,对进一步打造智能体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巨头的新动作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在AI商业化的过程中,服务于普通大众的“智能体”正在成为行业普遍看好的应用方向。
在智能体加速落地的当下,围绕“应用”的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不同企业该如何卡位竞争?想要打造智能体的“超级生态”,大家还需要往哪个方向努力?
科技巨头卷向“智能体”
随着 ChatGPT的爆火,“智能体”概念开始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它就像曾经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智能助手,可以根据人类的指令来执行任务,并通过搜索、分析、调研实现自主理解,最终不断优化反馈内容。
但AI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过去一年,各大科技企业先是围绕通用大模型进行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较量,目前为止,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
但在“百模大战”之后,科技企业都开始面临同一个困境,那就是通用大模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随着同质化应用不断增多,甚至还有点“鸡肋”。
于是,各大科技企业开始加快对智能体的探索。去年,比尔盖茨谈到了对人工智能的展望,他提到智能体会改变每个人与电脑互动的方式未来人们将不再需要为不同的任务使用不同的应用程序,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告诉设备想要做什么。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也在今年的公开场合中多次提到“智能体”,他表示智能体是生成式AI的未来趋势,不仅能对话,还具备反思和规划能力。
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科技企业都试图用大模型能力来赋能行业和场景,但要精准洞察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并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