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Q发展

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发请求

先介绍几个要素:

  1.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前向纠错:通过增加冗余信息进行错误检测;
  2.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自动重发请求:
    (1)与TCP行为的数据包兼容;
    (2) 利用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进行错误检测
    (3)接收端通过检测,如果解码成功,则返回ACK(positive acknowledgement),如果解码失败,则返回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3. HARQ
    (1) FEC + ARQ
    (2) FEC: 纠正一部分错误
    (3) ARQ: 仍然进行错误检测

ARQ的编码特点:
ARQ
这里TX是发射端,RX是接收端,可以看得出来,从TX发送包S1,但RX解码失败,然后把接收到的包丢弃,反馈NACK给TX,接着TX继续发送包S1,第二次RX解码成功,然后反馈ACK给TX,TX接收到反馈后开始发送新的包S2.

HARQ的编码特点

  1. Type-I HARQ: 也即传统的HARQ,相对于ARQ而言,加入了前向纠错。由于ARQ只是单纯的检查错误,如果有错误,则直接丢弃,而Type-I HARQ 不仅检查错误,当检查出错误之后,没有直接丢弃,二十尝试纠正错误,如果无法纠正错误,则丢弃该包,反馈N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NACK,则重新发送与之前一样的包;
  2. Type-II HARQ: 在接收端考虑内存,根据编译码不同还分为IR-HARQ和CC-HARQ
    编码特点:
    HARQ
    在这里,在RX中考虑内存,即绿色框框代表的部分,除此之外,在TX端发送的数据包也被分为了几部分,如S1(1),S1(2),这个的不同具体和是IR还是CC有关。

IR-CC
追加合并HARQ(chase combining, CC): 发射端发送数据包S1,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先对其检错(CRC),如果有错,然后尝试纠错(FEC),若还是不能成功解码,则将该包缓存,反馈NACK给发射端,发射端接收到NACK,然后再重传相同的包,接收端收到新的包,然后与之前的包叠加合并进行解码,直到解码成功或者达到最大重传次数。
增量冗余HARQ(Incremental redundancy, IR): 首先将信息经过编码后按照一定的周期打孔(在该图,就可以看到S1编码后,打孔为S1(1)和S1(2)),根据码率兼容原则发送给接收端,发送端进行译码,译码错误,反馈NACK给发射端,发射端重传S1(2),这不是简单的对前面包的复制,而是还加入了冗余信息,每一次重传的冗余信息量都是不同的,接收端然后进行组合译码,将之前接收的所有比特组合形成更低码率的码字,从而获得更大的编码增益,达到递增冗余的目的。

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HARQ设计的自由度

  1. 功率自适应(power adapt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端在每一轮中都改变子码字的功率,每次发射功率都是根据反馈信息而进行改变,但是每一次发送,子码字的长度都是相同的。
  2. 长度自适应(length adapt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端在每次传输都改变带宽,传输功率是常数,带宽每次根据额外的反馈进行改变。
  3. 速率适应(rate adaptation)
    (1)时域复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码域复用

Cross-packet coding HARQ(叉包HARQ)[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叉包HARQ,在第一次解码失败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包是旧的数据包和新的数据包叠加形成的数据包,并且以速率R2发送这个叠加后的数据包,接收端收到数据包,联合之前接收的数据包一起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ayer-coded HARQ(L-HARQ)[2]

XP-HARQ的实际实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文献:
[1] M. Jabi, E. Pierre-Doray, L. Szczecinski, and M. Benjillali, ”How to Boost the Throughput of HARQ with Off-the- Shelf Codes,” IEEE Trans. Commun., vol. 65, no. 6, pp. 2319-2331, June 2017.
[2] R. Sassioui, M. Jabi, L. Szczecinski, L. B. Le, M. Benjillali, and B. Pelletier, ”HARQ and AMC: Friends or Foes ?,” IEEE Trans. Commun., vol. 65, no. 2, pp. 635-650, Feb. 2017
[3] Jabi, M., Benyouss, A., Le Treust, M., Pierre-Doray, E., & Szczecinski, L. (2017). Adaptive cross-packet HARQ.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65(5), 2022-2035.

  • 2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