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
我是fofee
今天跟大家聊聊互联网以外的话题,聊聊当今的失业潮和90年代老一辈经历的下岗潮及面对技术的革新,时代的变迁,中年80后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疫情之后人们期待着行业的复苏,然而等待的是更严峻的市场行情,各大公司“做减法”这件事,如今已然成为近年来全球互联网厂商不约而同做出的决策。削减人力成本,投资优先领域,这是所有公司裁员的直接目的。
数字化时代的双刃剑:互联网重塑就业市场与引发失业潮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互联网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对从业人员的未来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讨论“互联网行业失业早晚的事”这一话题,显得尤为必要。
互联网行业,这个曾经被无数人追捧的金饭碗,似乎在近年来逐渐显示出了它的脆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内的工作岗位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调整和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禁开始思考:互联网行业的失业,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是短暂的阵痛还是长远的趋势?
我们要认识到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变革与创新。从早期的信息传递到后来的电商、社交、娱乐,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可能导致原有岗位的消失。这种变化,对于从业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随之提升必将会被时代落下。
举个例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网页设计师和前端开发者面临着需求减少的局面,而熟悉移动端开发的程序员则成为了新宠。再比如,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师和云服务专家的需求激增,而那些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工作人员则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互联网行业的全球化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将研发和运营团队设立在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跨国界的资源配置,虽然为企业带来了利润最大化,但对于一些国家的本土从业者来说,却可能意味着职位的流失。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扩张期已经过去,许多企业开始进入稳定期甚至是收缩期。在这个阶段,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这往往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评估和精简。因此,一些曾经因为行业快速发展而获得的工作机会,现在可能会因为企业的结构调整而被裁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机器可以承担更多重复性和危险性工作,从而释放了人类的劳动力,使人们有机会从事更有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互联网行业的失业现象并非无迹可循,它是技术进步、全球化竞争、企业发展阶段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波动的行业趋势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那份机会。
东北下岗潮背后:一段时代变迁的经济历史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下岗现象,成千上万的工人突然失去工作,这一现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当年的东北下岗呢?要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经济体制转型是导致大量下岗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许多原本依赖国家订单生存的国有企业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一些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等原因,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陷入了经营困境。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开始裁减冗员,大量员工因此下岗。
结构性调整也是造成大规模下岗的因素之一。东北地区曾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传统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这导致许多从事传统行业的工人失去了岗位,而新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无法及时吸纳这些下岗人员。企业改革不彻底亦是导致下岗现象的原因。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启动,但很多企业的改革进程缓慢,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机制。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一旦企业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导致大量的下岗。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下岗问题更加严峻。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下岗工人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这加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东北下岗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北地区的资源逐渐枯竭,经济增长乏力,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这使得东北地区吸引投资的能力减弱,就业机会减少,进而导致了下岗问题的加剧。
当年东北地区的下岗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一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我们深入理解就业市场变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失业早晚的事,如何转变是关键
应试教育下,打工目前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没有瞧不起打工人的看法,只是给大家敲响一个警钟。其实我们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永远不是慢半拍,而是慢了好多拍。
80后应该是最后一批,还沉浸在打工时代的人群。当然我也是一个很多80后,不得不去卷职场之路,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都在告诉80后,你的人生之路就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是你人生的剧本。所以会有很多职场人,特别是人到中年那种,被老板骂成狗都不敢辞职。因为80后上有老下有小,处于赌不起、输不起、硬气不起的的处境。
有个段子说:现在年轻人男人失业,去送外卖,女人失业,去玩直播,男人送外卖累了看直播,女人直播饿了点外卖,形成闭环。
那么,高失业率和行业动荡让很多人不得不面临职业转型的问题。这一过程艰难且挑战如何在职场中灵活转身,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航向。无论现在的你选择继续打工还是选择创业。
首先,需要认识到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在考虑转型之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对自身技能的盘点,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了解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可以通过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
接下来,市场调研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职位需求、以及必要的技能和资格认证,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路线。同时,通过信息采集和个人网络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在转型过程中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在有了明确目标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是关键。这包括设置短期和长期目标,规划必要的培训课程或学历提升,以及可能的实习机会,以获得实战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建立专业的人脉网络也不可忽视。参加相关行业的研讨会、工作坊或是社交活动,都是扩大人脉、了解行业动态的有效方式。
在网络中寻求指导和建议,可以使我们更快地适应新领域,并提高求职成功率。面对转型,心理准备同样重要。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视它们为成长的垫脚石。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是成功转型的关键。当然,财务规划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环。转型期间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收入不稳定,因此合理规划经济状况,确保有足够的储备金来支持学习和生活开销,是非常实际的建议。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持续的自我推广也很关键。
无论是通过LinkedIn等职业社交平台,还是通过个人博客等方式,都要积极展示自己的专业形象和新学到的技能,增强个人品牌影响力。对于正在经历职业转换的人来说,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非常重要。
时代在变,新的职业机会也在不断出现。有时候,转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原有职业背景,而是可以在既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比如,IT工程师可以转向数据分析师,营销人员可以考虑数字营销等领域。职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自我认知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同时做好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积极建立人脉、保持积极的心态,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正在考虑或已经开始职业转型的你提供一些实用的帮助。记住,转型不是结束,而是新开始的起点,勇敢迈出那一步,你会发现无限可能正等着你。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