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长假过完了,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来深圳了,下午就到深圳了,有点累然后就想着看看书打发下时间。又开始一年的打工生活了,后面空闲时间应该也是来上心理学的课程和看相关的书籍了,2月基本都搁置了。微信神作榜前2的书,收集了史地生写的一些散文,诗歌。对史铁生的了解其实仅限于读书时候的语文课的文章,也是书名这篇,但是已经没有啥印象了,看完书其实感受不是特别大,但是看的过程能够感觉到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的平和,能够让人些许静下来。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可能是自己对于散文类型的书籍,不是特别有耐心逐字逐句看完,其实看的过程我会跳过一些文学性的描述,理性思维的人看散文会些许显得有些急躁,所以这本书我大概只花了3个小时候左右就跳过翻完了,其实也不算特别长,书里面收集了80% 是散文随笔,20%是诗歌体裁。诗歌的部分念(朗诵?)了一遍,散文部分的文字非常优美啊,但是读完基本不太记得了。估计还得摘抄一下。印象最深的点也许就是史铁生在多年来长时间呆在地坛的所见所想的感悟了,在他笔下,他观察的每个人,好像都充满了善意,其中有天真的孩童,为生活努力的青年,还有15年来始终如期出现在地坛的一对老伴,就普通人的各种在他笔下描绘的很细腻,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就是还蛮有画面感的。
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 ,书中唯一一句让我看动容的就是史铁生的母亲对他来回说的那句:“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爱的伟大,但是,史铁生的作品第一次发表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了。关于友谊,史铁生和余华还是多年的老朋友,两人相识于一个作家组织,余华还曾经把史铁生拉去当足球守门员,其实正如史铁生书里面描述,对残疾人来说最大的幸福,也许是别人无意中就忘了他是残疾人,他的书里面也写了朋友对他来说的重要性。也许一个人身体残疾区别于普通人,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和健全的人相差无异,甚至要更加丰富。在地坛呆着的史铁生,来回困扰他的三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去死,为什么要活,干嘛要写作 ;关于为什么不去死,这个他觉得反正最后都要死,可以先不用那么着急,活下去试试 ;这个理由还真是挺有说服力;然后第二个第三个问题是互相佐证的,因为活着,所以不得不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
之前刷视频的时候还刷到来自史地生这本散文随笔的一段话,还蛮令人费解,但是感觉非常有意境,书中的关于爱的解读,类比邮票,有些是用来寄信的,有些仅仅只是为了收藏。
“这个爱情故事,好像是个悲剧?”
“你说的是婚姻,爱情没有悲剧。”
对爱者而言,爱情怎么会是悲剧?对春天而言,秋天会是它的悲剧吗?
“结尾是什么?”
“等待。”
“之后呢?”
“没有之后。”
“或者说,等待的结果呢?”
“等待就是结果。”
“那,不是悲剧吗?”
“不,是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