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py.argpartition()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上面是官方文档的说明.

numpy.argpartition(a, kth, axis=- 1, kind='introselect', order=None)

使用 kind 关键字指定的算法沿给定轴执行间接分区。 它以分区顺序沿给定轴返回与该索引数据具有相同形状的索引数组。

 1.8.0 版中的新功能。

 参数

     类似数组

         要排序的数组。
     kthint 或整数序列

         要分区的元素索引。  
         第 k 个元素将处于其最终排序位置,
         所有较小的元素将被移动到它之前,
         所有较大的元素将被移动到它之后。 
          分区中所有元素的顺序未定义。 
           如果提供了第 k 个序列,
           它将一次将它们全部划分到它们的排序位置。
     
     axisint 或 None,可选

         排序的轴。  默认值为 -1(最后一个轴)。  
         如果没有,则使用扁平数组。
         
     种类{'introselect'},可选

         选择算法。  默认为“内选”
     orderstr 或 str 列表,可选

         当 a 是定义了字段的数组时,该参数指定先比较哪些字段,
         第二个等。单个字段可以指定为字符串,
         不需要指定所有字段,
         但仍会使用未指定的字段,
         在它们出现在 dtype 中的顺序,以打破联系。

 返回

     index_arrayndarray, int

         沿指定轴对 a 进行分区的索引数组。  
         如果 a 是一维的,则 a[index_array] 产生一个分区的 a。 
         更一般地说, np.take_along_axis(a, index_array, axis=a) 
         总是产生分区的 a,
         而不管维数如何。

虽然官方文档很短,但可以看出灵活运用非常复杂,
好在我正在读的论文只是简单的应用,下面是我的理解和一些简单的例子:

默认会从小到大"排序",此排序并非真正的排序,而是指定的元素索引落入正确的值时就停止排序.
例如:

test = np.array([5, 1, 2, 7, 3, 6, 4])
print(test[np.argpartition(test, 4)])

输出:

[3 4 2 1 5 6 7] #记为res

此时索引为4的位置,res[0:4]均小于等于res[4], res[4:]均大于等于res[4]

在传入多个参数时同理,
例如:

test = np.array([5, 1, 2, 7, 3, 6, 4])
print(test[np.argpartition(test, [3, 4])])

会得到:

[2 1 3 4 5 6 7]

这就是简单的应用,其他的高级用法和参数使用欢迎各位补充.

  • 1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