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计算机网络-4网络层笔记

一 概述

1.1 网络层概念

网络层负责路由选择(存储转发)不同网络之间的尽力转发数据包,只关心根据目标地址选择最优的下一跳去哪。乱序丢包等问题交给传输层,网络层不知道是丢了之后再发的。

IP 数据报的发送和转发包含以下两部分:

  • 主机发送IP数据报
  • 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

同一网络中的主机可以直接通信,叫做主机交付。不同网络的主机,需要通过路由器来中转,这属于间接交付
当我们给路由器的接口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时,路由器就知道了自己的该接口与哪个网络是直连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相与,得到网络地址)

源主机如何知道目的主机与自己是否在同一个网络中呢? 将主机F的IP地址与自己的子网掩码相与,如果和自己的网络地址不相等,则不在一个网络
主机C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交给那个路由器转发呢? 各个主机应该都有一个默认网关(默认的路由器的IP地址)




发送端:
应用层准备要传输的文件
传输层分段编号
网络层给每个分段加目标地址和源地址
数据链路层两种情况:使用子网掩码判断目标地址和源地址是否在一个网段:如果在同一网段:根据ARP协议得到对方的MAC地址;如果不在一个网段:根据ARP协议得到源主机网关(路由器) 的MAC地址(所以要跨网段通信必须有网关)

IP地址:目的主机和源主机
MAC地址:下一个设备给谁

交换机能看懂MAC地址已决定是否过滤帧,路由器能看懂IP地址已决定转发到哪个网络

二 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虚电路服务、数据报服务

2.1 虚电路服务

2.2 数据报服务


2.3 比较

三 网络层协议

3.1 ARP协议

每一个主机和路由器都设有一个ARP 高速缓存(ARP cache),里面有所在的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

  1. 当主机A 欲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B 发送IP 数据报时,就先在其ARP 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 的IP 地址。
    如有,就可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将此硬件地址写入MAC 帧,然后通过局域网将该MAC 帧发往此硬件地址。
    如没有:主机A发送其ARP 请求分组(为减少网络的通信量,主机A将自己的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写入ARP 请求分组)广播问主机B的MAC地址是多少,主机B接收到A 的ARP 请求分组后,先将主机A 的地址映射写入自己的ARP 高速缓存中,进行验证,查看接收方的IP地址是不是自己的地址,只有验证成功才会返回一个ARP响应报文,再将包含自己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ARP响应报文以单播的方式发给主机A。
  2. 如果所要找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要通过ARP 找到一个位于本局域网上的某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然后把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让这个路由器把分组转发给下一个网络。剩下的工作就由下一个网络来做。过程将1中的主机B换成主机A所在局域网的路由器。
  3. 是否在同一局域网内可以通过子网掩码判断

    ARP 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解析是自动进行的,主机的用户对这种地址解析过程是不知道的。只要主机或路由器要和本网络上的另一个已知IP 地址的主机或路由器进行通信,ARP 协议就会自动地将该IP 地址解析为链路层所需要的硬件地址。
  • ARP欺骗:虽然主机B默认的是丢弃与自己的ip不匹配的ARP请求,但是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来跟主机A说我就是网关或者其它主机,从而就达到了欺骗主机A的目的。

逆向ARP
计算机请求ip地址的过程

3.2 网际(IP)协议

3.2.1 IP地址


划分出网络ID:只需要关心转发到哪个网段就行,不需要关心到主机


判断IP地址属于ABC哪一类只需看IP地址的点分十进制第一位所处的范围(1-126是A,128-191是B,192-223是C)
确定了属于哪一类,默认子网掩码为:A类地址255.0.0.0;B类地址255.255.0.0;C类地址255.255.255.0

保留地址:
	127.0.0.1 本地环回地址
私网地址:(如学校内部的,外部无法连接)
	10.0.0.0 
	172.16.0.0-172.31.0.0
	192.168.0.0-192.168.255.0
主机号全0是网段、主机号全1是广播

3.2.2 子网掩码

判断两个主机是否在一个网段(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到的就是网络号,即主机位归0),用来定义主机号和网络号

3.2.3 子网划分

3.2.3.1 等分子网划分

IP地址不够用,设计出这种方式省着点用


  • 点到点网络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252

每个网段只有两台可有主机(加上主机号全0全1就是每个网段4个主机号),4的二进制是100,即子网掩码两个0=>255.255.255.(11111100)=>255.255.255.252
等分一次网段,子网掩码后移一位

3.2.3.2 变长子网划分

3.2.4 超网(CIDR)




3.2.5 ip数据报

3.2.5.1 ip数据报首部

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IP协议版本号为4(即IPv4),IP协议版本号为6(即IPv6)。
首部长度: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这个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字(即4字节),因此,当IP的首部长度为1111(即十进制的15)时,首部长度就达到最大值60个字节。最常用的首部长度就是20个字节(即首部长度为0101),这时不使用任何选项,是固定首部的长度。当IP分组的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时,必须利用最后的填充字段加以填充。
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一般不使用 总长度:占16位,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2^16 -1 =
65535字节。在IP层下面的每一种数据链路层都有其自己的帧格式,其中包括帧格式中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这称为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当一个IP数据报封装成数据链路层的帧时,此数据报的总长度(即首部加上数据部分),一定不能超过下面的数据链路层的MTU值。虽然使用尽可能长的数据报会使传输效率提高,但由于以太网的普遍应用,所以实际上使用的数据报长度很少有超过1500字节的。为了不使IP数据报的传输效率降低,有关IP的标准文档规定,所有的主机和路由器必须能够处理的IP数据报的长度不得少于576字节。这个数值也就是最小的IP数据报的总长度。当数据报长度超过网络所容许的最大传送单元MTU时,就必须把过长的数据报进行分片后才能在网络上传送(“片偏移”字段相关)。这时,数据报首部中的总长度不是指未分片前的数据报长度,而是指分片后的每一个分片的首部长度与数据长度的总和。
标识:占16位,指IP软件在存储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1,并将此值付给标识字段。但这个标识并不是序号,因为IP是无连接服务,数据报不存在按序接收的问题。当数据报由于长度超过网络的MTU而必须分片时,这个标识字段的值就会被复制到所有的数据报片的标识字段中。相同的标识字段的值使分片后的各数据报片最后能正确地重装成为原来的数据报。
标志:占3位,但目前只有两位有意义。标志字段中的最低位记为MF(More
Fragment)。MF=1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MF=0即表示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标志字段中的中间位DF(Don’t
Fragment),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片偏移:占13位,指出较长的分钟再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相对于用户数据字段的起点,该片从何处开始。片偏移以8个字节为偏移单位。也就是说,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位)的整数倍。
生存时间:占8位,常用的英文缩写是TTL(Time To
Live),表明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由发出数据报的源点设置这个字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无法交付的数据报无限制地在因特网中兜圈子,因而白白浪费网络资源。随着技术的发展,TTL字段的功能改为“跳数限制”。路由器在转发数据报之前就把TTL值减1。若TTL值减少到零,就丢弃这个数据报,不再转发。因此,现在TTL的单位不再是秒,而是跳数。TTL的意义是指明数据报在因特网中至多可经过多少个路由器。显然,数据报能在因特网中经过的路由器的最大数是255。若把TTL的初始值设置为1,就表示这个数据报只能在本局域网中传送。
协议:占8位,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一遍使目的主机的IP层知道应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
首部检验和:占16位,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但不包括数据部分。这是因为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路由器都要重新计算一下首部检验和(一些字段,如生存时间、标志、片偏移等都可能发生变化)。不检验数据部分可减少计算的工作量。
源地址 目的地址 IP首部的可变部分就是一个选项字段。 填充:最后用全0的填充字段补齐成为4字节的整数倍。
注:增加首部的可变部分是为了增加IP数据报的功能,但这同时也使得IP数据报的首部长度成为可变的。这就增加了每一个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的开销。实际上这些选项很少被使用。新的IP版本IPv6就把IP数据报的首部长度做成固定的。

3.2.6 网络畅通的条件

沿途的路由器知道到目标网络下一跳给哪个路由器,知道到源网络下一跳给哪个路由器

计算机的网关就是默认路由

3.3 ICMP



3.3.1 差错报告报文

共有5种:终点不可达、源点抑制、时间超过、参数问题、改变路由(重定向)

  • 终点不可达:

  • 源点抑制:

  • 时间超过:

  • 参数问题:

  • 改变路由(重定向):


    注意,以下情况不应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3.3.2 ICMP询问报文

常用的ICMP询问报文有以下两种:

3.3.2.1 回送请求和回答

ICMP回送请求报文是由主机或路由器向一个特定的目的主机发出的询问,收到此报文的主机必须给源主机或路由器回送回答报文,这种询问报文用来测试目的站是否可达及了解其有关状态

3.3.2.2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

ICMP时间戳请求报文是请某个主机或路由器回答当前的时间和日期,在ICMP时间戳回答报文中有一个32位的字段,,其中写入的整数代表从1900年1月1日起到当前时刻一共有多少秒,这种询问报文用来进行时钟同步和测量时间

3.3.3 ICMP应用

3.3.3.1 Ping

不需要应用程序的支持,所以是网络层的协议
TTL最开始值为1, 每次把TTL值加1。通过发送回来的时间超过,就知道有哪些路由器

  1. ping命令执行的时候,源主机会首先构建一个ICMP 回送请求消息的数据报(类型为8,序号主要用于区分连续ping的时候发出的多个数据报。每发出一个请求数据报,序号会自动加1.为了能够计算往返时间RTT,他会在报文数据部分插入时间)。

  2. 目的地址,源地址,协议字段(设置为 1 表示是 ICMP 协议)和回送请求消息数据报,在加上一些其他控制信息,构建一个 IP 数据报。

  3. 接下来,根据 ARP 协议查询 MAC 地址构建数据帧,依据以太网的介质访问规则将它们传送出去。

  4. 主机 B 收到这个数据帧后,先检查它的目的 MAC 地址,并和本机的 MAC 地址对比,如符合,则接收,否则就丢弃。

  5. 接收后检查该数据帧,将 IP 数据报从帧中提取出来,交给本机的 IP 层。同样,IP 层检查后,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后交给 ICMP 协议。

  6. 主机 B 会构建一个 ICMP 回送响应消息数据包,回送响应数据包的类型字段为 0,序号为接收到的请求数据包中的序号,然后再发送出去给主机 A。

注意:
在规定的时间内,源主机如果没有接收到ICMP的应答包,说明主机不可达;(就是ping不通)如果接收到了ICMP的回送响应消息,则说明目标主机可达。(就是ping得通)
此时,源主机会检查,用当前时刻减去该数据包最初从源主机上发出的时刻,就是 ICMP 数据包的时间延迟。

ICMP与IP同属于网络层,为什么ICMP报文又封装在IP数据报中呢?

IP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不具备差错报告和差错纠正机制,它必须依赖于ICMP协议来报告处理一个IP数据报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并提供管理和状态信息
ICMP协议就是来处理数据报文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具体的工作内容:当目标主机或中间设备发现数据报文在传输中出现错误不能达到目的地址后,会触发ICMP模块,同时产生一个ICMP报文向源主机发送出错情况报告。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封装在IP数据报(IP数据报首部)里,(ICMP报文首部是没有这些源、目的IP地址的),所以ICMP报文要封装在IP数据报中被传输,才可向源主机发送出错误情况报告

3.3.3.2 跟踪路由

3.4 IGMP

网络组播管理协议:用于管理组播(多播)成员,如流媒体(音视频会议)

3.4.1 组播

  • 点到点通信
  • 组播(多播):流媒体服务器(如视频会议、在线智慧课堂),发一份数据报有同一多播地址的主机都接收(电台和收音机,收音机调频道决定听什么,电台每个频道只发一份)。播到哪看到哪,不能看历史和未来,和电视一样,没看到就看不到了
  • 广播:在一个网段内实现,发一份数据报所有在同一网段内的计算机都收到(教室里老师的电脑屏幕同学的电脑都能看到)

3.4.2 IGMP


IGMP协议是让路由器周期性扫描一下本网段是否有计算机访问这个多播地址,如果本网段内有至少一台计算机访问多播地址,这个路由器就向上一个路由器请求一个多播数据报,如果;如果本网段内没有计算机访问多播地址,本路由器就通知上一个路由器不用把这个多播ip地址对应的数据报发给它。

四 路由选择

4.1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配置

静态路由配置是指用户或网络管理员使用路由器的相关命令给路由器人工配置路由表

4.2 动态路由

4.2.1 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路由器自己来学习到各网段怎么走,路由选择协议是在路由器上运行的.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BGP等等。
因特网采用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 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简称域内路由选择,使用内部网关协议IGP
  • 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简称域间路由选择,使用外部网关协议EGP

    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具体的网关内部协议,与因特网中其他自治系统中选用何种内部网关协议无关,自治系统外部使用的网关协议是BGP

4.2.2 RIP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之一
RIP 要求自治系统AS内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他自己到AS内其他每一个网络的距离记录。这是一组距离,称为“距离向量D-V”,周期性(30s)的将自己知道的路由表广播给与之相连的路由器,并选择最佳的路由,RI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里衡量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

  1. 路由器到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
  2. 路由器到非直连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
  3. 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距离”等于16时相当于不可达。
    如果路由器B发给路由器A,但连续几个周期路由器A都不回应,路由器B就认为路由器A已经宕机了,并由路由器B告知其他与B相连的路由器:路由器A已宕机。
    因此,RIP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当到达同一目的网络有多条“距离相等”的路由时,可以进行等价负载均衡。(把数据包均匀的分到各条可行路径上)

RIP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 和谁交换信息:仅和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
  • 交换什么信息:自己的路由表
  • 何时交换信息:周期性交换(例如每30s)
4.2.2.1 RIP 的基本工作过程
  1. 路由器刚开始工作时,只知道自己到直连网络的距离为1
  2. 每个路由器仅和自己相邻的路由器 周期性的 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若干次交换和更新后,每个路由器都知道到达本AS内各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地址,称为收敛。如下图所示:
4.2.2.2 RIP的路由表条目更新规则

路由器周期性将自己的“路由表发送给邻居”

1.改造路由表:路由器C复制一份自己的路由表,并将距离加1、下一跳一列都改为C
2. 将改造后的路由表发送给与之相邻的路由器D
3. 路由器D将该路由表与自身的历史路由表按目的网络逐一比较
- 无则添加:目的网络在新路由表中有,旧路由表中没有,则添加该行
- 有则比之:目的网络在新路由表中和旧路由表中都有,则比较跳数:
* 跳数相同则添加:等价负载均衡
* 新路由表跳数有优势则更新
* 旧路由表跳数有优势则不更新

4.2.2.3 RIP缺点

4.2.3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开放”表明OSPF协议不是受某一厂商的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 “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PF
OSPF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 和谁交换信息: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洪泛法)
  • 交换什么信息: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 何时交换信息: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发送信息(触发式更新)

支持多区域

4.2.3.1 OSPF基本工作原理
  • OSPF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而不像RIP那样是基于距离向量的
  • OSPF采用SPF算法来计算路由,从算法上保证了不会产生路由环路
  • OSPF不限制网络规模,更新效率高,收敛速度快
4.2.3.2 OSPF工作过程

OSPF维护三个表

  1. 邻居表
    OSPF相邻路由器之间每10s组播(组播地址为224.0.0.5)发送交换问候(Hello)分组(OSPF的hello分组是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由此每个路由器都会建立一张邻居表,其中的每个条目对应记录各邻居路由器的相关信息(可达或不可达)。40s未收到来自邻居路由器的Hello分组,则认为该邻居路由器不可达

  2. 链路状态表: 建立邻居关系后–>给邻居路由器发送数据库描述分组,也就是将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发送给邻居路由器
    –>R1收到R2的数据库描述分组后,发现自己缺少其中那个某些链路状态项目,于是就给R2发送链路状态请求分组–>R2收到后,将R1所缺少的链路状态项目的详细信息,封装在链路状态更新分组中发送给R1–>R1收到后,将缺少的链路状态详细信息添加到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并将其洪泛转发,并给R2发送链路状态确认分组–>最终R1和R2的数据链路状态库将达到一致,也就是链路状态数据库达到同步–>每30分钟,或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都会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分组
    每个路由器都会产生链路状态通告LSA。LSA包含以下内容:
    • 直连的网络链路状态信息
    • 邻居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
  • LSA的存储:每个路由器都有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用于存储自治系统本区域内所有路由器链路状态信息LSA,即得到一个带权有向图
  • LSA的更新:LSA被封装在链路状态更新分组LSU中采用洪泛法发送,接收路由器根据LSU中的LSA更新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
  • 各路由器的LSDB最终将达到一致则收敛
  1. 路由表(由Dijkstra算法计算而来)
    各路由器基于LSDB中得出带权有向图,然后进行最短路径优先SPF计算,构建出各自到达其他各路由器的最短路径,即构建各自的路由表

综上,OSPF有以下五种分组类型:

  • 问候(Hello)分组: 用来发现和维护邻居路由器的可达性
  • 数据库描述分组: 向邻居路由器给出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
  • 链路状态请求分组: 向邻居路由器请求发送某些链路状态项目的详细信息
  • 链路状态更新分组: 路由器用这种分组将其链路状态进行洪泛法送,即用洪泛法对全网更新链路状态
  • 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这是对链路状态更新分组的确认分组
4.2.3.3 改进
  1. 为了避免多播分组:
    若DR出现问题,则由BDR顶替DR

  2. 为了应用于更大规模网络:划分区域的好处是把利用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于每一个区域,而不是整个自治系统。
    主干区域的标识符必须是0.0.0.0。

  • 区域边界路由器,一个接口用于连接主干区域,另一个接口自身所在区域
  • 主干区域内的路由器称为主干路由器,可以把区域边界路由器看作是主干路由器
  • 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用来和其他自治系统交换信息

4.2.4 BGP协议

边界网关协议BGP的基本工作原理
BGP只能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不能兜圈子),而并非是要寻求一条最佳路由

4.2.4.1 背景

4.2.4.2 BGP基本工作原理


4.2.4.3 BGP总结

BGP发言人–>TCP连接BGP会话交换网络可达性信息–>构建树状图(由此得到路由)

五 VPN


远程PC拨号连接服务器(RAS),服务器分配给远程主机一个私网地址(如10.0.0.8),相当于把远程主机搬到了内网,这样远程主机就可以访问服务器所在的私网了,此时远程主机有两个IP地址(公网IP:23.23.2.20和私网IP10.0.0.8)。远程主机发一个数据报(由于互联网不转发私网地址,所以IP数据报首部的源主机地址为自己的公网IP,目的主机地址为企业服务器RAS的公网IP,数据部分其实也是一个IP数据报,首部的目的主机和源主机地址为对应的私网IP地址),这样互联网会将数据报先转发给RAS。RAS去掉IP数据报的首部,暴露出局域网数据报,然后在局域网内将数据报转发给目的主机(10.0.0.2)
VPN用于解决我们不在公司学校专用网络中时也能访问专用网络

六 NAT

私网地址的主机连公网地址是有去无回的(私网地址可以发给公网地址IP数据报,但公网地址无法发给私网地址IP数据报。有去有回网络才算通),所以要用用NAT分配给私网中的主机一个公网地址。

NAT的作用是让内网的计算机可以连外网主机

网络地址转换 (NAT)用于允许专用网络上的多台 PC (使用专用地址段,例如 10.0.x.x、192.168.x.x、172.x.x.x) 共享单个、全局路由的 IPv4 地址IPv4 地址日益不足是经常部署 NAT 的一个主要原因。

NAT的分为:静态NAT、动态NAT、端口NAT(PAT)

  • 静态NAT: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被永久的映射成外部网络中的某个合法地址;
  • 动态NAT:在外部网络中定义了一系列的合法地址,采用动态分配的方法映射到内部网络;
  • PAT: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转换方式。PAT普遍应用于接入设备中,它可以将中小型的网络隐藏在一个合法的IP地址后面。PAT与动态地址NAT不同,它将内部连接映射到外部网络中的一个单独的IP地址上,同时在该地址上加上一个由NAT设备选定的TCP端口号。将多个内部ip地址映射到同一个外部地址。

NAT和PAT区别:

  • NAT的地址转换是指每个内网地址都被转换成ip地址+源端口的方式,这需要公网ip地址为多个
  • PAT由于ip地址不足够,就会出现内网地址被转换成ip地址+端口段的形式,这样的公网ip地址通常只是一个

NAT
192.168.0.2:4444 ----〉202.116.100.5:4444
 192.168.0.3:5555 ----〉202.116.100.6:5555
 192.168.0.10:1233 —〉202.116.100.5:1233
PAT
 192.168.0.2:4444 ----〉202.116.100.5:50003
 192.168.0.3:5555----〉202.116.100.5:50004
 192.168.0.10:1233 —〉202.116.100.5:50005

七 路由器

路由器是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整个路由器可划分为两个部分:路由选择部分、分组转发部分

  • 路由选择部分
    路由选择部分的核心构件是路由选择处理机,他的任务是根据所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周期性的与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互,来更新路由表
  • 分组转发部分:
    • 如果送交网络层的分组时普通待转发的数据分组,
    1. 则根据分组首部中的目的地址进行查表转发,若找不到匹配的转发条目,则丢弃该分组。否则,按照匹配条目中所指示的端口进行转发。
    2. 输出端口的网络层更新数据分组首部中某些字段的值,例如将数据分组的生存时间(TTL)减1,然后送交数据链路层进行封装。
    • 如果送交输入端口网络层的是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路由报文 ,则把这种分组送交路由选择处理机,路由选择处理机根据自己的内容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转发表是从路由表得出的:路由表一般仅包含从目的网络到下一跳的映射,路由表需要对网络拓扑变化的计算最优化;转发表的结构应当使查找过程最优化.路由处理机出来处理收到的路由报文外,还会周期性地给其他路由器,发送自己所知道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的端口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功能,各端口具有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输入缓冲区用来暂存,新进入路由器但还来不及处理的分组。输出缓冲区用来暂存,已经处理完但还来不及发送的分组

  • 2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