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VPR】《融合个人和环境线索的第三人称视角中第一人称相机佩戴者的识别和分割》论文推荐!

【2024|CVPR】Fusing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u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 of First-Person Camera Wearers in Third-Person Views论文推荐

【2024|CVPR】Fusing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u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 of First-Person Camera Wearers in Third-Person Views论文推荐



前言

Fusing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u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 of First-Person Camera Wearers in Third-Person Views 是一篇研究如何在第三人称视角中识别和分割佩戴第一人称相机的人物的论文。该论文旨在解决佩戴者识别和分割这一独特的计算机视觉问题,通过将个人线索(如外观特征)和环境线索(如背景、物体相对位置)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更精确的分割结果

论文地址:https://vision.soic.indiana.edu/papers/fusing2024cvpr.pdf
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ziweizhao1993/PEN.


1.研究背景

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 View, FPV) 由于其能够提供佩戴者的主观视角,已经广泛应用于运动视频记录、社交媒体内容生成等领域。然而,随着第一人称相机的普及,自动化系统需要能够识别视频中的佩戴者。特别是在第三人称视角(Third-Person View, TPV)下,自动识别出佩戴相机的个体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计算机视觉任务。

现有的方法主要依赖佩戴者的外观特征,如着装或配饰等,或者依赖环境中的物体和场景线索,但单独使用这些信息往往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场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将个人线索和环境线索融合的方案,提升在第三人称视角下识别佩戴第一人称相机个体的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主要贡献

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模态融合方法,通过结合个人线索(外观特征、行为特征)和环境线索(背景、物体等)来识别和分割佩戴第一人称相机的人。
  • 开发了一个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框架,能够处理从输入图像到输出分割结果的完整流程。
  •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损失函数,使得模型能够同时优化识别精度和分割精度。
  • 在多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在佩戴者识别和分割任务中的有效性。

3.技术方法

论文提出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对个人线索和环境线索的有效融合,并通过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框架实现这两类信息的联合推理。以下是该方法的关键步骤和技术细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 个人线索

个人线索主要指的是佩戴者本身的可见特征,如外观特征、动作、姿态等。具体包括:

外观特征:如佩戴者的衣服颜色、形状和纹理,背包、帽子等配饰。这些特征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提取。
动作和姿态:由于佩戴第一人称相机的人通常会有特定的姿态或行为模式(如手持相机或固定姿势),这些信息能够帮助识别佩戴者。

3.2 环境线索

环境线索指的是与佩戴者周围环境相关的信息。该论文认为,佩戴者所看到的环境可能与他们周围的物体、背景有某种关联性,因此结合这些环境信息可以帮助更好地识别和分割佩戴者。具体包括:

  • 背景信息:佩戴者周围的背景如墙壁、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物体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上下文。
  • 物体关系:佩戴者和周围物体的相对位置、距离等信息也能够提供有用的线索。

3.3 多模态融合

为了结合个人线索和环境线索,论文提出了一种多模态融合策略。在网络中分别构建个人线索网络和环境线索网络,两者独立提取各自特征,然后通过一个融合模块将两种特征组合起来,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融合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 早期融合:在网络较浅层次结合两种特征。
  • 中期融合:在网络中间层次进行特征融合。
  • 晚期融合:在网络的深层特征进行融合。

论文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优的融合策略,并发现中期融合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3.4 网络架构

论文设计了一个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 1.个人线索提取模块: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如ResNet或VGG)提取佩戴者的外观特征。
  • 2.环境线索提取模块:使用另一套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背景和物体的环境信息。
  • 3.融合模块:将两路特征融合起来,通过全连接层或卷积层进行进一步处理。
  • 4.分割头(Segmentation Head):最后一层输出分割结果,标记出佩戴者的精确轮廓。

3.5 损失函数

为了优化模型的性能,论文设计了一种结合分类损失和分割损失的复合损失函数。具体如下:

  • 分类损失:用于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佩戴者。
  • 分割损失:用于评估分割出的轮廓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和Dice系数。

这种损失函数设计能够确保模型在优化过程中既能准确识别佩戴者,又能精确分割出佩戴者的轮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实验结果

4.1 数据集

论文在多个公开的第三人称视角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这些数据集包含了大量佩戴第一人称相机的人物,以及各种复杂的背景场景。这些数据集包括:

  • EPIC-KITCHENS:一个大规模的厨房环境数据集,记录了佩戴者与环境交互的场景
  • GTEA:一个小规模的厨房环境数据集,专注于手部动作的捕捉。
  • Charades-Ego:一个包含日常活动的混合数据集,既有第三人称视角,也有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片段。

4.2 性能指标

论文使用了以下几个常见的图像分割和识别指标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 像素级准确率(Pixel Accuracy):评估模型在每个像素上的预测准确性。
  • 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计算分割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重叠面积。
  • F1-score:综合评估模型在识别佩戴者时的精准率和召回率。

4.3 实验结果分析

论文的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多模态融合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均显著优于现有的单一特征提取方法。具体而言:

  • 精度提升:在所有数据集上,论文方法在IoU和像素级准确率上都表现优异,特别是在复杂场景下效果尤为突出。
  • 融合策略效果:中期融合策略表现最佳,这说明在网络中间层次结合个人和环境线索能够为后续的分割任务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 鲁棒性增强:在有噪声干扰(如背景复杂或佩戴者外观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融合后的模型比仅使用外观或环境线索的模型表现更加稳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总结

该论文提出了一种通过融合个人线索和环境线索来识别和分割佩戴第一人称相机个体的多模态方法。具体贡献如下:

  • 多模态特征融合:通过将个人线索和环境线索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分割和识别的精度。
  • 端到端框架:开发了一个能够同时处理识别和分割任务的端到端深度学习框架。
  • 实验验证:在多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该方法为解决第三人称视角下的佩戴者识别与分割任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展示了多模态信息融合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欢迎兄弟姐妹们点赞、关注、收藏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985小水博一枚呀

祝各位老板前程似锦!财源滚滚!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