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为召唤按钮放在右侧比左侧点击量多的原因

  行为召唤按钮的摆放位置会影响用户的点击意愿。大部分设计人员只看重行为召唤按钮的外观,却忽视了按钮的位置实际上也会影响点击率。
  用户以特定模式浏览网站主页。用户进入网站后第一眼看到的中心区域就是主页焦点,它是主页上的顶级位置,适合放置行为召唤按钮。将行为召唤按钮放在用户目光最后所到之处,会提高按钮的点击率。[1]

古腾堡图表:最终视觉落点区

  主页焦点区域通常包含产品图片、标题、支撑文本及行为呼叫按钮。用户通过查看标题、支撑文本及产品图片了解产品。
  但当用户对产品有所了解之后,他们需要找到行为召唤按钮以采取行动。最终视觉落点区域位于用户视觉路线的终点,将行为召唤按钮放置在最终视觉落点区域,可以让用户简单快速的点击按钮。
  最终视觉落点区域位于主页焦点区域右下方,该词来源于 Edmund C. Arnold提出的古腾堡图表法则。该法则通常用于优化有限数量的元素的显示方式。
  古腾堡图表法则将显示区域分为四个区,第一视觉落点区位于左上方,强视觉盲点区在右上方,弱视觉盲点区在左下方,最终视觉落点区在右下方。用户的视觉路线起于第一视觉落点区,经过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移动,最终落于最终视觉落点区[2]。
  最终视觉落点区位于用户视觉路线的终点,将按钮放置其中容易让用户点击。用户的视觉位于最终视觉落点区后,不用四处寻找行为召唤按钮。将按钮放在其它区用户也会点击,但都不如把按钮放在最终视觉落点区的点击效率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为召唤按钮位置:左侧 VS 右侧

  很多主页焦点区域都将行为召唤按钮放在了左下方,该区域为弱视觉盲点区,用户关注较少。用户的目光可能会扫过行为召唤按钮,但不会长久地关注它。
  当用户浏览完毕,并将目光落在最终视觉落点区,他们还得把目光移到弱视觉盲点区去点击行为召唤按钮。这不仅迫使用户的眼睛移动更长距离,同时将视线退回到弱视觉盲点区属于不自然的移动,违背了用户的浏览节奏。行为召唤按钮应放在最终视觉落点区,它们是用户结束浏览后想开始行动时最需要的东西。[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的示例对主页焦点区域中的元素进行了完美布局(PS:原文中应该是有一个图,但是一直加载不出来,所以没有附图)。标题——用户首先读到的内容,放在了第一视觉落点区,用户第一眼就能看到。支撑文本——用户读完标题后浏览的内容,放在了强视觉盲点区,这是用户视觉的第二落点。
  产品图片——用户浏览完支撑文本后看的内容,放在了弱视觉盲点区,这是放置产品图片的最佳地点,图片需要更长的视觉凝视。将图片放在弱视觉盲点区意味着图片得到的视觉凝视不会比其它元素长太多。[4]
  每个元素都放置得井井有条,符合用户的自然浏览方式。将行为召唤按钮放置在最终视觉落点区域,可以让用户简单快速的采取行动。
  行为召唤按钮放在右侧和左侧貌似只是位置不同,但深入看的话,行为召唤按钮的位置会影响点击率。了解这一点能让你高效地推广和展示产品,使用户采取行动。

原文地址:https://uxmovement.com/buttons/why-users-click-right-call-to-actions-more-than-left-ones/

[1]原文:Users view home pages in a particular pattern. The home page focal point is the large center area that users first see when they enter your website. It dominates the top fold of your home page and holds your call to action. When you place your call to action in the area where users look last, you’ll get users to click your call to actions more often.
[2]原文:The user’s eyes naturally begin at the primary optical area and move across and down the display in a series of sweeps to the terminal area.
[3]原文:When the user finishes viewing and ends at the terminal area, they have to move their eyes back to the weak fallow area to click the call to action button. This not only forces users to move their eyes more, but going back to the weak fallow area is an unnatural movement that goes against their viewing rhythm. Call to actions belong in the terminal area because they’re the last thing users need to see to take action.
[4]原文:The product image, which users look at after they read, is in the weak fallow area. This is the best spot for the product image because images tend to get longer visual fixations. Placing it in the weak fallow area means that the image won’t get fixated on too long over other elements.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