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读书笔记

可行性研究包括 明确任务、调查环境、提出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四个方面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对企业 管理信息系统 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它是由美国的 IBM 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末创造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防火墙在逻辑上是一个 隔离器、 过滤器 、监视器

按照是否需要执行被测系统的角度来分,可将测试分为 静态 测试和 动态 测试

项目开发策略通常有 线性法、 线性迭代法 、原型法 和复合法

数据流图的基本元素包括 处理、 数据流 、实体 以及数据存储

数据字典通常由数据流、 文件 和 数据项 三类条目组成

面向对象的设计包括 类设计 和 应用设计 两个部分

系统维护就是在系统交付使用之后,为了 改正错误满足新的需要 而修改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包括模块设计、代码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 文件或数据库设计可靠性设计五个方面

诺兰在1973年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确定了信息系统生长的 4 个不同阶段 ,到1980年,诺兰又把该模型扩展成 6 个阶段

网络的拓扑有总线型、 环形 、 星形 、树形以及他们的组合

信息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分为技术方法、 行为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方法

Coad与Yourdon方法中,面向对象分析的具体过程包括 对象认定、 结构认定 主题认定、属性认定和 方法认定 五个主要步骤

软件维护的类型有 正确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数据仓库是面向 主题的、 集成的 、 稳定的、不同时间的 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经营管理中决策制定过程。

信息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特点是 研究方法的整体性, 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管理上的科学性

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包括 关联关系、聚合关系、 继承关系、依赖关系、精化关系

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主要有 关系方法、 层次方法网络方法 三种

数据集成处理的主要对象是系统中各种 异构数据库 中的 数据

一个组织(指企业 部门 公司等)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 计划、 控制 领导协调 四大职能

对象模型技术(OMT)的开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对象设计阶段共三个阶段

从系统的观点看,在任何复杂系统中都有一个沟通各个子系统,各部门的 信息系统 作为它的一个 子系统 存在

生命周期法强调 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

应用软件的开发方式包括 自行开发、 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咨询开发外购软件 等方式

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 开展全面的调研工作、深入研究目标系统的特点制定总体集成方案

信息系统工程是用 系统工程 的原理,方法来指导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一门 工程技术 学科

一个信息系统工程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 系统定义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与维护 三个时期(阶段)

信息系统规划中,计算模式主要有 终端-主机模式 文件服务器 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 模式

概念数据模型包括:实体-关系模型、数据抽象模型、对象或对象模型

从抽象的角度,可以把模型分为 概念模型、 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从形式的角度,可以把模型分为 物理模型、 结构模型 、仿真模型数学模型

信息系统由 人、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数据资源 组成

生命周期法是按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 阶段 划分任务,按一定的规则和步骤,有效的地进行 信息系统开发 的方法

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是制定同 组织战略发展 的目标相一致的 信息系统发展战略 目标

网络测试主要包括 电缆测试、 传输信道测试网络测试

简述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系统,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简述信息系统的构成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简述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在对用户需求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以快速的方法先构造一个可以工作的系统原型,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

简述原型法的特点

a) 原型法引入了迭代的概念、原型法自始至终都强调用户的参与

b) 原型法在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功能描述以及系统实现方法等方面允许有较大的灵活性,用户需求可以不十分明确,系统功能描述也可以不完整,对于界面的要求也可以逐步完善。

c) 原型法可以用来评价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d) 原型法可以用来建立系统的某个部分

e) 原型法不排斥传统生命周期法中采用的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它是与传统方法互为补充的方法。

简述信息系统规划应遵守的原则:

a) 支持企业的总目标

b) 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c) 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的依从性

d) 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

e) 便于实施。信息系统规划应给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简述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a) 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与总体结构

b) 当前的能力状况

c) 预测影响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的因素

d) 近期发展计划

简述可测试软件的特征

\1. 可操作性。运行的越好,被测试的效率越高

\2. 可观察性。你所见的就是你测试的。

\3. 可控制性。对软件的控制越好,测试越能够被自动执行与优化

\4. 稳定性。改变越少,对测试的破坏越小

\5. 易理解性。得到的信息越多,进行的测试越灵巧

简述系统集成在技术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

\2. 结构化。复杂系统设计的最基本方法依然是结构化系统分析设计方法。

\3. 先进性。目前先进性和未来先进性。

\4. 主流化。系统构成的每一个产品应该都是发展的主流,有可靠的技术支持,成熟的使用环境。

简述数据集成的四个层次

\1. 基本数据集成 2、多级视图集成 3、模式集成4、 多粒度数据集成

简述系统集成的内容以及集成方法

\1. 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环境的集成、数据环境的集成和应用程序的集成。

\2. 方法:纵向集成 2、星形集成 3、横向集成

简述项目开发中质量保证的内容

\1. 确保获得完整正确的需求

\2. 在开发的每一阶段,要修整一下以进行充分审查并确保该部分工作与系统相协调。

\3. 制定质量控制的程序开发规范,包括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程序检查和程序测试。

\4. 进行常规的安装调试

\5. 开展事后审计评价

简述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1. 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定义为若干阶段,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

\2. 原型法

\3. 结构化方法(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实现)

\4. 面向对象法

\5. 构件法 (基于面向对象的)

\6. 面向服务方法

\7. 敏捷开发方法。(强调软件开发的产品是软件本身)

简述应用软件的开发方式。

\1. 自主开发 2、委托开发 3、咨询开发 4、合作开发 5、外购软件

简述应用软件的开发原则

\1. 自顶向下的原则 2、划分版本的原则 3、标准化原则 4、程序设计通用化 5、程序的易维护性

6. 程序的可靠性

简述Davie提出的软件测试原则

\1. 所有的测试都应追溯到用户需求 2、应该在测试工作正真开始的较长时间之前就进行测试计划

\3. Pareto原则应用于软件测试 4、测试应该从小规模转向大规模

5. 穷举测试是不可能 6、为了达到最佳测试效果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构造测试

简述信息的性质

1、客观性 2、时效性 3、等级性 4、扩散性 5、可传递性 6、价值性 7、共享性 8、不完全性

9、滞后性

*简述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存在为转移,即使主体根本不存在,信息也可以存在,它在客观上反应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

简述信息系统的建模过程

可行性分析与调查→需求分析→设计精化→设计实现→测试→部署与实施

简述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

\1. 需求分析定义错误 2. 设计错误 3. 编码错误 4.测试错误 5. 文档错误

提高可靠性从原理上看就是要减少错误和调高系统的健壮性

简述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方法和技术。

\1. 建立以可靠性为核心的质量标准 2.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等) 3. 软件重用(最大限度的重用现有的成熟软件)

简述战略数据规划过程(战略数据规划法SDP)

\1. 第一阶段:建立企业模型

\2. 第二阶段:确定研究的边界

\3. 第三阶段:建立业务活动过程

\4. 实体和活动的确定

\5. 建立主题数据模型

\6. 进行数据的分布分析

企业系统规划法原则(BSP)

\1. 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 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3. 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4. 信息系统应经得起组织机构和管理体质的变化

\5. 信息系统应是先” 自上而下”识别在” 自下而上”设计

简述信息系统的维护过程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维护组织,确定报告和评价的过程;而且必须为每个维护要求规定一个标准化的事件序列,形成维护报告;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个适用于维护活动的记录保管过程;最后规定复审标准,评价维护活动。

1*.维护组织 2. 维护报告 3. 保存维护记录 4. 评价维护活动。*

简述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1. 可理解性 2. 可测试性 3. 可修改性

\2. 上述三个可维护性因素紧密相关,维护人员在正确理解一个程序之前根本不可能修改它,如果不能进行完善的诊断和测试,则表面正确的修改可能会引起其他故障。

简述防火墙的概念及其主要实现的功能

进行网络信息全权防范组件的总称,是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是网络总体安全策略的一部分.

防火墙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阻止不符合安全策略的信息通过。防火墙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可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简述项目的主要特征

\1. 简单性。决定了达到项目目标的一次性。

\2. 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3. 具有一定的约束条件。项目必须有限定的资源消耗,事件要求和质量规定。

\4. 具有特定的目标

简述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1. 项目定义 2. 项目计划 3. 项目执行 4. 项目控制 5.项目结束

简述建立软件构件对象所遵循的原则(构建的构造原则与目标)

\1. 可重用性 2. 可视化 3.提高领域构件对象的复用程度 4. 构件的制作应支持面向对象方法

\5. 构件系统的版本管理要求构件向下兼容 6. 构件的规模要限制

简述面向对象的逻辑建模要做的工作及其5种模型

工作: 对系统的内部逻辑进行逐步的精化.

模型: 1. 对象与类的建模 2. 对象间关系的建模 3. 动态模型 4. 组建模型 5. 配置模型

列举七个主要的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

\1. 防火墙 2. 入侵检测系统 3. 虚拟专用网 4. 蜜罐系统 5. 运行与维护安全审计系统

\6. 网络防病毒 7. 安全服务器 8. 电子签证机构 9. 用户认证产品 10. 安全管理中心 11. 安全操作系统

简述类之间的关系

\1. 关联关系 2. 继承关系 3. 依赖关系 4. 精化关系 5. 聚合关系

简述一个简单的DFD图形描述的构成

\1. 数据流,说明系统内部数据的流动,用箭头表示

\2. 加工,又称数据处理或数据变换,表示对数据进行的操作

\3. 数据存储,又称文件,表示系统内需存储保留的数据

\4. 外部对象,外部对象是向系统输入数据和接收系统输出的外部事物

简述诺兰阶段模型的基本思想及阶段划分

思想: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并使信息系统的各种特性与系统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应起来,从而成为信息系统规划工作的框架。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能够转入下阶段之前,必须首先经过系统生长的前几个阶段。

阶段划分:1. 初始阶段 2. 蔓延阶段 3. 控制阶段 4. 集成阶段 5.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阶段

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由哪些设备构成?并指出服务器属于其中的哪一种设备。

1. 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通常由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储存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信息输出设备、信息采集设备构成

2. 服务器属于信息处理设备

什么是服务器?有什么作用?

\1. 服务器是计算机的一种,它是网络上一种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

\2. 它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将与其相连的硬盘、磁带、打印机及各种专用通信设备提供给网络上的客户共享,也能为网络用户提供集中计算、信息发布及数据管理等服务。

简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和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试述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系统。这是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的采集:信息系统必须先把分别在各个部门、各处、各点的有关信息收集起来,记录其数据。

信息的处理:对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一般为排序、分类、归并、查询、统计、预测等数学运算。

信息的存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形成对管理有用的信息,然后又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存储;一般分为物理存储和数据的逻辑组织

信息的检索:存储在各种介质上的庞大数据要让使用者方便查询。信息检索一般要用到数据库技术和方法,数据库的组织方式和检索方式决定了检索速度的快慢。

信息的传输: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要送到使用者手中,这些都涉及到信息的传输,系统规模越大,传输问题越复杂。

试述软件测试过程

首先对每一个程序模块进行单元测试,以确保每个模块能正常工作。单元测试大多采用白盒测试方法,尽可能发现并消除模块内部在逻辑和功能上的故障及缺陷。

然后把已测试过的模块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后进行集成测试,以检测和排除与软件设计相关的程序结构问题,集成测试大多采用和黑盒测试方法。

确认测试以规格说明规定的需求为尺度,检验开发的软件能否满足所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确认测试完成以后,给出的应该是合格的软件产品。

最后进行**综合测试,**为了检验开发的软件是否能与系统的其他部分(硬件、数据库、操作人员)协调工作而进行的。

试述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项目管理是理顺与项目有关的众多错综复杂问题的一种手段,需要运用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处理好各种技术和人为等因数。

\1. 项目定义:项目管理过程最初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此时,项目管理的要求者(甲方)与项目经理要就项目的一些重要方面达成一致。

\2. 项目计划:项目计划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工作,而且也是一种制定决策的工具。一个完整的计划会清楚地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何时做,在什么地方做,需要什么资源等。项目计划还要包含确定项目完成和成功的标准。

\3. 项目执行:1. 组织人员 2. 确定完成计划规定工作所需的资源(人力/物资/资金) 3.根据进度计划安排各部门完成任务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甘特图或项目关键路径).

\4. 项目控制:在任何情况下,项目经理都必须用一套系统来不间断的监督项目的进展。

\5. 项目结束:结束阶段需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并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历史信息。

试述信息系统项目实施管理的基本内容

注意:这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内容。上面是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分为两个阶段:1. 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2. 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管理基本内容: 项目实施管理贯穿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和评价整个开发过程。

\1. 任务分解(WBS):把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定义为一组任务的集合,这组任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任务,进而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任务群

\2. 计划安排:根据任务划分即可制定出整个开发及项目管理计划,并产生任务时间计划表。一般包含:系统软硬件配置计划、应用软件开发计划、测试和评估计划、验收计划、质量保证计划、系统工程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等。

\3. 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管理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项目经理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有效控制整个开发工作,使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项目审计与控制:整个系统开发能否在预算的范围内按照任务时间表来完成相应的任务起着关键的作用。

\5. 项目风险管理:任何一个系统开发项目都应具有风险管理,这样才能充分提现出成本分析的优点。其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缓和、风险跟踪四个步骤。

试述敏捷软件开发与其他软件开发方法相比的不同之处

\1. 传统的软件工程强调的是过程和工具,而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却重视以人为本,这显得与众不同,让人重新理解人与编程的关系。

\2. 敏捷开发开发方法强调软件开发的产品是软件本身,而不是相关的文档资料等,因此,重点应放在尽快发布可工作的软件上。

\3. 敏捷开发人为客户和开发者的关系时协作,而不是合约,这个观点比较适合现代商业观念,因为合约强调的是各自的责任,而协作则是所有成员间的共同责任。

\4. 以往的软件管理着重计划。但事实上,环境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敏捷开发方法人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应对真实世界。

试述信息系统工程的研究范围

1.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方法、评价、规划、工具和标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即信息系统的系统工程。

\2. 依据信息系统工程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发展和研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工程方法。

\3.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一方面要研究系统核心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另一方面要研究围绕数据库进行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他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 总体数据规划,涉及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共享性的统一。

\5. 系统集成。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就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将支持各个小的,单独的运行环境,集成在一个大的运行环境中,实现数据的共享。

试述信息系统建模过程

\1. 可行性分析与调查:可行性分析和调查是系统建模的基础。在信息系统建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系统可行性的论证。

\2. 需求分析:主要就是开发一个系统将要做什么的模型,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反复对系统的功能进行确定和细化。

\3. 设计精化:在用户的需求分析确定后,就可以对系统的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也是逐步精化的过程,主要涉及:类与对象的不断精化,子系统划分以及分布措施,数据存储措施和开发环境等。

\4. 设计实现:由设计精化阶段创建的模型按照给定的语言转换为源代码。实现阶段要对源码进行充实和完善,以完全地实现系统全部功能。

\5. 测试:对系统进行测试以检验系统是否满足全部的需求和产生期望的结果。

\6. 部署与实施:提交产品说明和文档,并在目标环境下对系统进行部署和运行。并将系统交付到用户的手中使用。

试述IDEFO方法的建模过程

\1. 选择范围,观点及目的。在开始建立模型之前,首先应确定建模队形的立足点

\2. 建立内外关系图——A0图。这个图形确定了整个模型的内外关系,确定了系统的边界,构成进一步分解的基础。

\3. 画出顶层图。把A0图分解为3-6个主要部分,A-0图是模型真正的顶层图,它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从结构上反映了模型的观点。

\4. 建立一系列图形,形成图形结构。分解原则:1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分解——均匀的模型深度;2. 按困难程度进行选择。从最困难部分开始,选择某一盒子分解。

\5. 写文字说明。每张图将带有叙述性文字说明的附页。

试述如何构建信息系统网络平台

a) 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实际上就是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组成的有机整体。

b) 网络选型的原则是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扩充性、经济性。

c) 网络的拓扑有总线形、环形、星形、树形以及它们的组合。

d) 常用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NETBEUI协议和IPX/SPX协议等。最广泛使用的是TCP/IP协议

e) 网络硬件是组成网络的基本部件,这些硬件主要包括各级网络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网络线缆、光纤、收发器、无线接收设备等。网络设备的选择原则为:选择先进的,成熟的技术和主流厂家的产品。

f) 网络软件有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支撑软件等。正确地选择能够相互配合,完成网络系统需求功能的软件组合是网络建设的关键。

g) 总之,选择网络平台时,首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环境及应用需求,其次要考虑作为平台的软、硬件产品的功能与性能;再次要考虑国内外发展的主流趋势,最后还要考虑项目的投资状况及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水平。

试述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内涵及构成

\1. 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实际上就是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组成的有机整体。

\2. 构成主要有:同上一问

试述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调度和管理网络资源,并为网络用户提供统一,透明使用网络资源的手段。

\1. 数据共享:数据是网络最主要的资源,数据共享是网络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功能。

\2. 设备共享:网络用户共享比较昂贵的设备,如打印机、大屏幕显示器等。

\3. 文件管理:管理网络用户读、写服务器文件,并对访问操作权限进行协调和控制。

\4. 名字服务:用于网络用户注册管理,通常由域名服务器完成。

\5. 网络安全: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操作、窃取、修改和破坏

\6. 网络管理:网络运行管理和网络性能监控等。

\7. 系统容错:防止主机系统因故障二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通常采用UPS电源保护,双机热备份等。

\8. 网络互联:将不同的网络互联在一起,实现彼此间的同行与资源共享。

\9. 应用软件:支持电子邮件、数据库和文件服务等各种网络应用。

试述软件重用技术的概念及其在系统维护中的作用

\1. 最大限度地重用现有成熟软件,不仅能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也能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2. 因为现有的成熟软件,已经过严格的运行检测,大量的错误以在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中排除,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在项目规划开始阶段就要把软件重用列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提高可靠性的一种必要手段。

*试述软件可靠性与硬件可靠性的区别

\1. 最明显的是硬件有老化损耗现象;软件不会发生变化,没有磨损现象,但有陈旧落后的问题。

\2. 硬件可靠性的决定因素是时间、受设计、生产、运用的所有过程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是输入数据有关的软件差错。

\3. 硬件的纠错维护可通过修复或更换失效的系统重新恢复功能,软件只有通过重新设计。

\4. 对硬件可采用预防性维护技术预防故障,采用断开失效部件的办法诊断故障,软件则不能采用这些技术。

\5. 事先估计可靠性测试和可靠性的逐步增长等技术对软件和硬件有不同的意义。

\6. 为了提高硬件可靠性可才用冗余技术,而同一软件的冗余不能提高可靠性。

试述信息系统规划模型中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并使信息系统的各种特性与系统生长的不断阶段对应起来,从而成为信息系统规划工作的框架。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从不认识到有点认识,支持,组织开发出了一两个简单的应用系统。

第二阶段:蔓延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见到效果,信息系统从最初的一些部门向各个部门扩散。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由于广大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越性,纷纷购置设备,开发支持自身管理的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由于发现分散开发的系统不能互通,信息不能共享等一系列由分散开发所形成的问题,就产生了从全局出发,建立一个支持全企业的信息系统的需求,即进入了集成阶段。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在集成阶段之后才会真正进入数据管理。这时,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一般认为,信息系统的成熟表明它可以满足企业的各管理层次要求,从操作层的事物处理(EDP)。到中间管理层的控制管理,再到支持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支持(DSS)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试述应用软件的开发原则

\1. 自顶向下的原则:结构化方法强调自上而下,由总到分,先调试顶层模块及各个接口,然后逐层向下,层层展开,最后调试最低层模块。

2.划分版本的原则:1. 先上层后下层,先控制部分后执行部分。 2. 根据用户的要求,安排模块实现的顺序,用户希望实现的功能先安排。 3. 较复杂的模块分散在几个版本中实现。 4. 结合文件、数据库等共享资源的建立来划分先后顺序。 5. 结合用到的硬件、软件资源、人员培训和研制力量划分。

\2. 标准化原则:程序员在实现模块编码时,一定要按照详细设计的模块说明来开发公用模块和共享数据。

\3. 程序设计通用化:1. 程序处理逻辑描述标准化 2. 公共处理和程序代码标准化 3. 源程序“文体”标准化,方便阅读。

\4. 程序的易维护性:易维护性的要求在系统分析阶段就已提出,在系统设计阶段安排了具体的实现办法,而系统的实现需要在程序设计中体现。

\5. 程序的可靠性:保证可靠性是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可靠性实际是程序正确性和抵御外部环境干扰能力的综合表示。

试述应用软件的开发方式

\1. 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完全由企业自己的力量进行开发,可由企业直接领导,人员统一调配,易于协调,可以保证进度,可以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2. 委托开发:企业将项目完全委托给一个开发单温,系统建成后在交付企业使用。但软件与企业管理密切联系,需求经常变化,交钥匙的工程效果不理想。维护也存在问题

\3. 合作开发:企业与外部开发单位合作,双方共同开发。结合了自主开发和委托开发的优点,利于企业人员维护系统,提高系统水平。

\4. 咨询开发:以企业的力量为主,请外单位的专家,主要是系统分析员进行咨询指导

\5. 外购软件:对于一些财务软件,进销存软件等单项管理软件,可直接外购,节省时间,又保证软件质量。

试从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阐述信息系统的分类

\1. 数据处理系统(DPS):一般指天天重复、但变化不大的各种过程处理和事务处理。DPS是开发信息系统初级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各种信息系统的基础。

\2. 管理信息系统(MIS):我了实现系统的整体管理目标,对各类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综合处理,并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

\3. 决策支持系统(DSS):它是MIS的发展与深化,现代管理决策中面临的问题,往往目标含糊不清,多个目标相互冲突,所需信息不完整,这类决策问题,一般称为半结构化决策问题,一般就是DSS系统辅助决策。

\4. 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ERP的管理范围包括了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管理,实验管理,流程作业管理等。ERP一般用于金融业,通信业,零售业等

\5. 主管信息系统(EIS):主要是帮助企业高层领导规划、控制企业运作,获得整个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以辅助决策。

\6.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

\7. 专家系统(ES):根据知识法则,运用推理法则来解决某类问题的信息系统。

\8. 战略信息系统(SIS)支持企业形成竞争策略,使企业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这是与DPS/DSS/EIS的重大区别。

试述信息系统评价的范围

信息系统评价的范围应根据系统的具体目标和环境而定.

\1. 系统的一般运行情况,这是从系统目标及用户接口方面考查系统。

\2. 系统的使用效果,这是从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的有效性方面考查系统。

\3. 系统的性能:1. 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情况 2. 系统的可靠性 3. 系统可扩充性

\4. 系统的经济效益:1. 系统费用(开发) 2. 系统收益(直接,无形收益) 3. 投资效益分析

试述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原则

\1. 信息安全的木桶原则:对信息均衡,全面进行保护。

\2. 信息安全的整体原则:要求在网络发生被攻击、破坏事件的情况下,必须尽可能的快速恢复网络信息中心的服务,减少损失。

\3. 安全性评价与平衡原则:对任何信息系统,绝对安全难以达到,也不一定是必要的,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实用安全性与用户需求评价与平衡体系。

\4. 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安全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守一系列的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使整个系统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5. 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各种安全技术与运行管理机制、人员思想教育与技术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6. 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原则:由于政策规定,服务需求不明朗,环境,条件,时间的变化,攻击手段不断进步安全防护不可能一步到位,可在一个比较全面的安全规划下,根据网络的实际需要,先建立基本的安全体系,保证基本,必须的安全性。

\7. 等级性原则:指安全层次和安全级别。比如信息保密程度分解,对用户操作权限分级,对网络安全程度分级。

\8. 动态发展原则: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的变化不断调整安全措施,适应新的网络环境,满足新的安全需求。

\9. 易操作性原则:安全措施需要人为去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

试述原型法的优点

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一种支持用户的方法,使得用户在系统生存周期的设计阶段起到积极的作用;它能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中,由于对项目需求的分析难以一次完成,所以应用原型法效果更为明显。

\1. 原型法在得到良好的需求定义方面比传统生命周期法更具优势,如何处理模糊需求,开发者和用户可充分通信等。

\2. 原型系统可作为培训环境。它有利于用户培训和开发同步,其开发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3. 给用户提供机会更改心中原先设想的、不尽合理的最终系统。

\4. 可低分风险开发柔性较大的计算机系统。

\5. 增加使系统更易维护、对用户更友好的机会。

\6. 使总的开发费用降低,时间缩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试述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区别

1. 逻辑模型是信息系统内部结构的逻辑描述。信息系统为了达到其目标的要求,需要从其内部对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进行结构性的组织,逻辑模型是这种内部结构关系的图形反应。

2. 物理模型是对信息系统的物理实现的描述。它是信息系统物理设计的产物。物理模型的表达通常采用系统网络结构图,物理配置结构图等。

3. 逻辑模型着重用逻辑的过程或主要的业务任务来描述对象系统,所谓逻辑过程不是详细的计算机程序逻辑,而只表示出在对象系统中流动的数据内容及其处理,不管使用的方法。

4. 物理模型描述的是对象系统“如何做”、“如何实现”系统的物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具体的人、部门、事件、设备和算法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