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前端架构实施指南

在之前的那篇《整洁前端架构》的文章里, 我们介绍了如何在前端领域里使用 Clean Architecture。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实践了 Clean Architecture 架构,并且实践证明了 Clean Architecture 也可以在前端工作得非常好。

Clean Architecture + MVP + 组件化架构

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使用 Clean Architecture 的 Angular 应用的最终架构:

640?wx_fmt=jpeg

图中,我们将架构拆为了这部分来考虑:

  • 领域数据层。即前端与后端所有交互的处理层,从请求到返回结果,只返回前端需要的值与字段

  • MVP 层。MVP 不是本文的重点,不过有意思的是,在 Angular 应用中,module 层可以与后端 service 对应。而 module 层下的 page,也可以按此来拆分。

  • MVP 中的组件层。对于组件层的合理规划,会使我们的 componet 层也变得 clean,而不仅仅是 domain 层整洁。组件,难的地方是满足场景,而不是拆分、组合与封装。

在这里,我们少了样式层的部分。一来,使用各种 CSS 预处理器来组织代码已经很成熟了;二来,在基础设施完善的今天,CSS 已经没有那么痛了。

与我们旧的架构图相比,我们加入了更多的实施细节:

640?wx_fmt=jpeg

不过,前者是限定条件的,而后者是通用条件下的架构。

有利于实施的上下文

Clean Architecture 并不是银弹,它适合于我们,并不代表它就适合于你们。尤其是如果你习惯自由、自主地项目开发,那么强规范化的 Clean Architecture + Angular 并不一定适合你们。不过,与此同时,如果你的团队规模比较大,并且初级开发者比较多,那么我想规范化能帮助你们减少问题——易于维护。

所以,我先大概介绍一些有利于我们的上下文环境:

  • 实施 DDD 的微服务后台架构。

  • 有志于实现全功能团队的成员。

还有其它诸如于初级开发者较多,采用适合于企业(追求规范化)的 Angular 框架——所以规范更多一点,反而更好维护。不过,剩下的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的架构来说:有帮助,但并不会太大。

实施 DDD 的微服务后台架构

DDD 只是一套软件开发方法,不同的人理解下的 DDD 自有差异。在特定的情形下,使用 DDD 进行微服务拆分时,每个子域都是一个特定的微服务。在这种模式之下,我们需要有一种命名模式来区分每一种服务,而其中的一种体现方式则是 URL。每个服务有自己特有的 URL 前缀/路径,对应的当这些服务暴露出来时,便可以产出对应的前端领域层——哪怕是没有参加过事件风暴,又或者是领域划分。

诸如于: /api/payment/, /api/manage/ 都可以清晰地拆分出前端的 domain data 层。

与此同时,若是后端再根据资源路径命名 Controller,诸如于 /api/blog/blog/:id, /api/blog/blog/category/:id,那么前端便可以清晰地把它们划分到同一个 repository 之中。当然了,一旦后端设计有问题,前端也能明显地察觉出来。

全功能团队

过去,我在 ThoughtWorks 的某个团队里,采用的是全功能团队的模式——团队成员擅长某一领域,但是会其它领域,比如擅长前端,后点后端。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沟通成本。而这意味着,我们有大量的 knowledge transfer 的成本。因此,我们采用了结对编程、让新人讲项目相关的 session。

所以,当你们决定成为一个全功能团队(前后端 + 业务分析都做),那么你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找到应用的前端代码,怎么快速找?

  • 找到对应的后端代码,

  • 前后端模型对应

  • ……

让前后端尽量保持一致,便成为了一种新的挑战。

目录即分层

640?wx_fmt=jpeg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lean Architectute 是一种规范化模板化的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它在数据层的三层机制,使得它存在两层防腐层,usecase 可以作为业务的缓冲层,repository 层可以隔离后端服务与模型。

在众多的架构设计之中,分层架构是最容易实施的,因为目录即分层。目录便是一种规范,一看就能看出哪放什么。一旦放错了,也能一眼看出来。

MVP 分层(目录划分)

从目录结果上来说,我们的划分方式和一般的 Angular 应用,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 core // 核心代码,包含基本服务和基础代码	
├── domain // 业务层代码,包含每个业务的单独 Clean 架构内容	
│ └── elephant // 某一具体的业务	
├── features // 公共的业务组件	
├── presentation // 业务逻辑页面	
├── pages // 公共页面	
└── shared // 共享目录

我们将:

  1. 业务页面都放到了 presentation 目录

  2. 公共的页面(如 404)都放到了 pages 目录

  3. 业务页面共用的业务组件放到了 features 目录

  4. 剩余的通用部分都放到了 shared 目录,诸如于 pipes、 utils、 services、 components、 modules

示例代码见:https://github.com/phodal/clean-frontend

domain + data 层:垂直 + 水平 分层

上述的目录中的 domain 层,示例结构如下所示:

├── model	
│   ├── elephant.entity.ts // 数据实体,简单的数据模型,用来表示核心的业务逻辑	
│   └── elephant.model.ts // 核心业务模型	
├── repository	
│   ├── elephant.mapper.ts // 映射层,用于核心实体层映射,或映射到核心实体层。即进行模型转换	
│   └── elephant.repository.ts // Repository,用于读取和存储数据。	
└── usecases	
 └── get-elephant-by-id-usecase.usecase.ts // 用例,构建在核心实体之上,并实现应用程序的整个业务逻辑。

相关的解释如上,这里就不 Ctrl + V / Ctrl + C 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采用的是垂直 + 水平双分层的模式,垂直应对的是领域服务。它适用于没有 BFF 的微服务架构,尤其是采用 DDD 的微服务后端应用。

映射领域服务

640?wx_fmt=jpeg

在上一部分中,前端的 domain + layer 层,实际上已经映射了后端的服务。当前端发起一个请求时,它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

Component / Controller(前端) -> Usecase -> Repository -> Controller(后端)

对应的返回顺序便是:

Controller(后端) -> Repository -> Usecase -> Component / Controller(前端)

为此,我们将 Repository 与后端的 Controller 对应。并且由于服务的简单化,我们的大部分 usecase 也与 repository 中的命名对应。

repository 命名:URL 命名

为了不看后端的代码就可以命名,我们使用 URL 来命名 repository 和 repository 中的方法。如有一个

URL解释抽象
/api/blog/blog/:id/API/微服务名/资源名称/资源 IDHTTP 动词 + 资源 + 行为

于是乎,对应的 repository 的名字应该是 blog.repository.ts。对应的 repository 的名字也是 get-blog-by-id

相似的,还有 URL /api/blog/blog/:id/comment 对应的 repository 便是 get-comment-by-blog-id

嗯,是的,和数据库的存取保持一致。

usecase 命名

由于,我们还不涉及复杂的 API,所以常见的行为如下:

  • 常规动词:get / create / update / delete / patch

  • 非常规:search, submit

哈哈,是不是和 repository 相似了。

Clean Architecture 的 MVP 层实践

640?wx_fmt=jpeg

实际上这里的 MVP 层, 主要内容便是组件化架构。这部分的内容已经在之前的文章(《【架构拾集】组件设计原则》)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

  • 基础组件库,如 Material Design

  • 二次封装组件。额外的三方组件库,如 Infinite Scroller,务必在封装后使用。

  • 自制基础组件。

  • 领域特定组件。

上述的四部分,构建了整个系统的通用组件库模块。随后,便是业务相关组件和页面级组件。

  • 业务相关组件。在不同的模块、页面之间,共享逻辑的组件。

  • 页面级组件。在不同的模块、路由之间,共享页面。

嗯,这部分的东西就这么多了。

Clean Architecture 的 Domain + Data 层实践

640?wx_fmt=jpeg

嗯,其它部分和正常的项目开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于是,我们便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 Domain + Data 层上。

DDD ApplicationService vs 多个 Usecases

在 DDD 实践中,自然应该采用自顶向下的实现方式。ApplicationService 的实现遵循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即一个业务用例对应ApplicationService上的一个业务方法。[ddd_backend]

[ddd_backend]: https://insights.thoughtworks.cn/backend-development-ddd/

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我们采用的 Clean Architecture 推荐的方式是:一个业务用例(usecase)对应于一个业务类。即,同样的业务场景下,前端是一堆 usecase 文件,而后端是一个applicationService。所以,在这种场景之下,前端有:

  • change-production-count.usecase.ts

  • delete-product.usecase.ts

后端便是 OrderApplicationService.java,其中有多个方法。

usecases + repository vs services

如果我们的 usecases + repository 做的功能,和一个 services 是一样的,那么只使用 serivce 不好吗?只使用 service 会有这样的问题:

  • 存在 API 重复调用的问题

  • 调用划分不清晰

那么,使用 usecase 呢:

  • 更多的模板化代码

  • 更多的分层

Usecases 的复用率极低,项目会因而急剧的增加类和重复代码。因此,我们试图以更多的代码量,来提升架构的可维护性。PS:更多的代码,还可能降低代码的可维护性,不过在 IDE 智能化的今天,这应该不是问题。

Usecases 作为逻辑层/防腐层

不过,Usecases 在带来更多代码的同时,也带来了防腐层。它负责了以下的职责:

  • 业务逻辑处理。在数据传给后端之前,对一些必要的内容进行处理。

  • 返回数据管理。从后端返回的数据里,构建出前端所需要的结果。当需要调用多个 API 时,可以在 usecase 里做这样的工作。

  • 输入参数管理。

也因此,当前端被赋予过重的业务逻辑时,Usecases 层就非常有用。反之,如果逻辑被放置在 BFF 层时,那么 Usecases 层就变得有些鸡肋。但是它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防腐层。

模型管理

640?wx_fmt=jpeg

在我们处理 Usecase 的同时,我们就需要解决前端的模型问题。后端,有多个微服务,有多个工程,每个工程有自己的模型。而如果前端只有一个工程,那么前端的模型管理就变成一个痛点。因为在不同的限界上下文里,后端的模型是不一样的。即在不同的 API 里,其模型是不一样的,而这些根据业务定制的模型,最后在前端都聚合到一起。

在这个时候,同个资源有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模型。因此,要么:

  • 前端拥有一一对应的模型。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 使用同一个模型。不能使用类型检查来减少 bug。

当前,我也想不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我们采用的主要是第二种方式,毕竟管理起来方便一些。

以下是我们的几种类型的分类和管理方式:

  • Request Model / Response Model。即请求参数和返回模型(修改过,适用于前端展示),都放在服务的对应的 .model.ts 目录下。

  • Response Entity。直接使用后端返回结果时,名字上带 entity,否则就使用 model

  • View Model / Component Model。适用于业务组件的封装时,传入参数用 model 传入。

你们呢,是否有更好的实践?

相关问题

640?wx_fmt=jpeg

真的 Clean 吗?还没有

框架依赖的表单验证

由于 Angular 框架本身提供了强大的 Reactive Form 功能,我们在大部分的表单设计时,采用了 Reactive Form,而不是通过 Entity 来验证的方式。这使得我们在这部分的 UI 交互,依赖于 Angular 框架,而非自己实现。

如果采用了诸如 DDD 的 Entity 模式,又或者是采用 validator 的方式。随后,我们还需要开发自己的表单验证模式,类似于此:

{	
 validator: RegExp,	
 errorMessage: string	
}

而它意味着大量的开发成本。不过,好在我们可以尽量将它通用化。

下一步

640?wx_fmt=jpeg

  • Clean 表单。如上所述。

  • 代码生成。尽管,我们已经在项目中,采用了 Angular Schematics 来生成模板代码。但是相信,下一步我们可以使用工具来生成页面。

  • 架构守护。有了分层结构之后, 要判定层级关系变得更加简单。

  • 其它框架尝试。如 React,Vue 等。当前我尝试使用 Serverless Framework + TypeScript 共用业务逻辑。



好看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