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读书的技巧

好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来自前人的经验,但是未发现他们以前,就需要自己多总结和思考,发现自己合适的读书方法。

一直以来读书很多,也很有成效,但是仍然觉得还没有达到合适的读书效果,也就是,还可以更有效率和效果。

从外界,我得到了几乎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谱图,各方面的技能点都涉及了,而且也得到了相当多的技术书籍,那么有了这些奠基,我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读书,从书中获取大师们的思想和方法。

一直以来的读书方法是顺序读书,可能读的时候也有所感悟,并且理解了,但是事后一想,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出来,就像计算机技术学习谱图一样的知识脉络,读完了就过去了,留存的知识量估计有10%,也不能有效的延申知识和概括归纳,发散出去,但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我觉得是必须要经历的,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或者更合适的说,意识到了提升空间,我需要优化自己的读书算法,让读书学习更有效率。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一个试错的过程,我认为下面的读书学习方法可能会适应我的现状:

1.读2遍V1.0:

所谓读2遍的原因是这样的。当我读第一遍知识点的时候,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似懂非懂,也没有自上而下的知识体验,我希望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能解决掉前几遍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还能从上而下的看问题,并能尝试总结和归纳,要试试这种方法能不能提高我们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我们以后第一遍就可以把知识脉络梳理出来。读2遍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最好是一个专题或者一个大专题的2到3章,判断是否要使用读2遍法则的方法是,我能不能把这个章节的内容梳理出来了,章节说的什么,从哪些方面说的,有价值的地方是哪些等等。我认为这种方法似慢非慢,有时候慢就是一种快。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尝试。

预期:知识留存率达到40%。

前瞻性:我认为读2遍法则可以提高我们知识的连贯度和对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第二遍阅读的重点应该放在读懂,发掘,思考,在汇总归纳方面。

反馈:读2遍不是刻意的读2遍,而是泛指的,可能是读几遍,或者读1遍就可以了,这取决于你对要读文本的归纳吸收性,如果第一遍就吸收了知识的70以上,并且能够在大脑内形成这个内容的脉络,完全可以读1遍,但我认为,任何我们读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认为好的东西,都有可借鉴之处,它的行文或内容,所以我们要把认为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有疑问或延申的东西提取出来,以便后来进行探究。

2.读2遍技巧V2.0:

这里在1.0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读2遍方法论】是一个阅读中把关键内容摘录出来,经典思想提炼出来,然后加以整理和归纳,化繁为简,知识成网的过程。初读时(第一阶段:知识繁化)可能不必过于在意全部的知识连贯,把所遇到的关键知识整理出来,一些经典的思想提炼出来,因为这个阶段不能由上而下的俯瞰知识,保持开放心态吸纳知识,把观点发散出去。再读时(第二阶段:知识简化)这个阶段就要把之前整理的大批知识点和观点及思想加工梳理,归纳出来重点和知识结构,形成小规模的知识系统和处理问题的关键思想。这里的初读再读的过程并不是精确的阅读次数,是泛化的,有可能读几遍达到,有可能读一遍,后续就能进行把知识归纳总结出来,关键在于自己的理解。

预期:知识留存率达到55%,且能理解掌握大师的思想,从而加以运用。

 

 

------------------------------------------------------------------------------------------------------------------------------------------------------------------------

很高兴,时刻一个月,检测结果预期而至,先说下目前的读书方法技巧相较于v2.0有无改变,另外有否达到之前的预期。

读书方法有无改进:目前一个月的读书方法几乎延续了当时的要求,没有额外的改进。

有无达到预期:运用方面暂时缺乏验证,但是知识留存率应该有63%以上,并且能够理解了书中作者的经验与思想。

本次来并非单纯为了验证上一次的V2.0版本,而是为了V3.0版本做铺垫。

v2.0的缺陷:

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在执行v2.0的过程中发现,有以下defeat:

1.一本书的战线被拉的很长,很难在自己的“视野”下看到完成本书的时间线。

2.做笔记的时间略微过长,为读书/理解大师的时常*(1.5~2.5,通常为2.25倍)。

3.对做过的内容缺乏总结/提升环节,也就是讲给别人听的能力(非时间不够,而是没有总结经验的具体措施:eg.写博客)

4.v2.0之前没有借鉴当前大师的先进读书理念,并加以创新。

 

V3.0的展望:

第1.2两个defeat是相辅相成的,解决一个就能解决另一个,目前有如下的改进方案:

改进 “读2遍” 中的笔记环节(或许优化笔记记述内容,或者更换笔记侧重点【由记录知识点转为记录理解点】),控制笔记时间在阅读时间(0.75~1倍之间为优)来促进阅读的完成/理解。

  • 方法1:优化笔记内容:内容形成框架,大段落先摘录,再用自己的话描述总结。【预计优化1/4的时间,1.5倍时】
  • 方法2:全面更换笔记的侧重点,或部分更换,取决于书中的内容效果。

方法1可以方法2并行,也可单独尝试。

对于第三个defeat,回顾了一下,确实有问题,长时间记录的笔记,却没有‘额外’的时间来分配融合提升,是不利的,所以现在初步以专题博客成文的形式加以熔炼总结提升。能够以专题的形式将给别人听,据科学调查来看,知识留存率将会高得多(70%左右)【博客的写作提升可以参考知名it博主】。

对于第四个defeat,v2.0之前,都是基于本身的情况加以总结形成,v3.0版本将汲取大师的优秀思想【参考:how to read a book】,来做一些阅读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总结:如果说v2.0是有效读书,那么v3.0将迈进科学读书的领域,让我们更加随心所欲的掌控自己的阅读,带来质的提升。v3.0目前还在设计还初步实行阶段,不久便能见到它给自身带来的福音。

时间线:预计v3.0的阅读方式于5月上线试用,上线之前可以预试用来改进和发现缺点。

预计:得到更好更快的完成阅读书籍/理解书籍/总结强化知识网的能力。预计的知识留存率70%以上。提升知识成网的能力,概括能力。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