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马力一面面经

1、springboot自动装配原理,如果没有配置扫描路径怎么扫描bean

Spring Boot 的自动装配原理是基于 Spring 框架的核心概念和功能构建的。Spring Boot 的自动装配机制主要依赖于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和条件注解(@Conditional)。

1.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

在 Spring Boot 应用程序的主类上通常会标记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这个注解是一个组合注解,包括以下三个注解:

  • @Configuration:表明该类是一个配置类,它的作用相当于传统的 XML 配置文件。
  • @ComponentScan:指定 Spring 扫描组件的基础包。如果没有指定,Spring Boot 将从定义该注解的类所在的包开始扫描。
  • @EnableAutoConfiguration:启用 Spring Boot 的自动配置机制。

2. 自动扫描 Bean

当 Spring Boot 应用启动时,@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会触发自动配置机制,其中包括自动扫描 @ComponentScan 指定的包及其子包,寻找标记了 @Component@Service@Repository@Controller 等注解的类,并将它们注册为 Spring 的 Bean。

如果没有配置扫描路径,Spring Boot 会从启动类所在的包开始扫描,并注册这个包及其子包中标记了相应注解的类为 Bean。

3. 条件注解 @Conditional

Spring Boot 的自动配置也依赖于条件注解 @Conditional。通过在配置类上使用 @Conditional 注解,可以根据特定条件决定是否要加载该配置类。这样可以实现根据环境、类路径、系统属性等条件来动态地配置应用程序。

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一个 Spring Boot 应用的主类和一个自定义的服务类:

package com.example.demo;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Demo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DemoApplication.class, args);
    }
}
package com.example.demo.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Doing something...");
    }
}

在这个例子中,@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标记了 DemoApplication 类,因此 Spring Boot 会自动扫描 com.example.demo 包及其子包下的组件。MyService 类标记了 @Service 注解,因此它会被扫描并注册为一个 Spring 的 Bean。

总的来说,Spring Boot 的自动装配原理是基于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和条件注解,通过自动扫描指定的包路径下的组件,并根据条件决定是否加载配置类,从而实现自动装配的功能。如果没有配置扫描路径,Spring Boot 默认会从启动类所在的包开始扫描

2、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什么是回表,索引覆盖

在数据库中,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快速查找表中的数据。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和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索引。

  • 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数据行的物理顺序与索引的顺序一致,表中的数据按照索引的顺序存储。
  • 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 索引与数据行的物理顺序不一致,索引中存储了指向对应数据行的指针。

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 聚簇索引定义了表的物理排序顺序,并且表的数据行的物理顺序与索引的逻辑顺序相匹配。
  • 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因为数据行的物理顺序只能有一种。
  • 聚簇索引通常是主键索引,但不一定要求。如果表没有显式的主键定义,数据库系统通常会自动创建一个包含唯一标识符(例如行号)的隐藏列作为聚簇索引。
  • 当使用聚簇索引进行查询时,数据库引擎可以直接通过索引找到需要的数据行,因为数据行的顺序与索引的顺序一致。这使得查询速度更快。

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

  • 非聚簇索引定义了数据行的逻辑顺序,但实际上并不改变表中数据行的物理顺序。
  • 一个表可以有多个非聚簇索引。
  • 非聚簇索引通常不会改变表中数据行的物理存储顺序,而是将索引数据存储在单独的数据结构中,这样查询时需要先通过索引找到对应的行,然后再根据行的物理地址去检索数据。
  • 在使用非聚簇索引进行查询时,数据库引擎需要进行"回表"(Table Lookup),也就是在索引中找到对应的行标识符(如行号或主键),然后再根据这个标识符去表中找到完整的数据行。

回表(Table Lookup):

回表是指在使用非聚簇索引进行查询时,当数据库引擎通过索引找到了相应的行标识符(如行号或主键),还需要通过这个标识符在表中找到完整的数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增加一定的查询成本,因为除了在索引中查找外,还需要额外的操作去获取完整的数据。

索引覆盖(Index Covering):

索引覆盖是指一个查询可以完全通过索引来返回需要的数据,而不需要回表到原始表中去检索数据。这种情况下,查询的所有需要的列都包含在索引中,因此查询可以直接从索引中获取所有需要的信息,而不必再去表中检索数据行。

索引覆盖可以提高查询的性能,因为减少了回表的次数,减少了磁盘 I/O 的开销,并且减少了内存的使用。如果设计得当,索引覆盖可以使得查询更加高效。

3、spring boot事务有哪些传播模式

Spring Boot 中的事务传播行为(Propagation Behavior)定义了当一个事务方法被另一个事务方法调用时,如何处理事务的传播。Spring 框架提供了多种事务传播行为,可以通过 @Transactional 注解的 propagation 属性进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 Spring Boot 事务传播行为:

1. REQUIRE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这是默认的传播行为。

2. SUPPORTS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以非事务的方式执行。

3. MANDATORY

必须在事务中运行,如果当前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4. REQUIRES_NEW

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并且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挂起该事务。

5. NOT_SUPPORTED

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并且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挂起该事务。

6. NEVER

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7. NESTE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在嵌套事务中执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外部事务回滚,则嵌套事务也会回滚;而嵌套事务回滚不会影响外部事务。

示例: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在 Spring Boot 中使用 @Transactional 注解并设置传播行为: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ransaction.annotation.Propag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ransaction.annotation.Transactional;

@Service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Transactional(propagation = Propagation.REQUIRED)
    public void requiredTransactionMethod() {
        // Required transactional behavior
    }

    @Transactional(propagation = Propagation.REQUIRES_NEW)
    public void requiresNewTransactionMethod() {
        // Requires New transactional behavior
    }

    @Transactional(propagation = Propagation.NOT_SUPPORTED)
    public void notSupportedTransactionMethod() {
        // Not Supported transactional behavior
    }
}

在这个示例中:

  • requiredTransactionMethod() 方法使用了 Propagation.REQUIRED,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 requiresNewTransactionMethod() 方法使用了 Propagation.REQUIRES_NEW,它总是会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 notSupportedTransactionMethod() 方法使用了 Propagation.NOT_SUPPORTED,它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并且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挂起该事务。

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和业务逻辑,选择合适的事务传播行为非常重要。这些传播行为可以帮助开发者控制事务的边界和行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4、两个对象equal为true,hashcode是否相等为什么

在Java中,equals 方法和 hashCode 方法是用于比较对象相等性和计算对象哈希码的两个不同机制。根据Java规范,equals 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逻辑等价性,而 hashCode 方法用于在散列数据结构中定位对象,例如在哈希表中。

当两个对象的 equals 方法返回 true 时,它们的 hashCode 方法也必须返回相同的整数值。这是因为散列数据结构(如 HashSetHashMap 等)依赖于 hashCode 方法来快速确定对象的位置。如果两个逻辑上相等的对象返回了不同的哈希码,那么它们可能被放置在哈希表的不同位置,这将导致基于散列的数据结构无法正确地识别这两个对象为相同的对象。

Java语言规范对 hashCode 方法的行为有如下要求:

  • 如果两个对象通过 equals 方法比较时是相等的(即 obj.equals(other) 返回 true),那么这两个对象的 hashCode 方法必须返回相同的值。
  • hashCode 方法的返回值在对象的生命周期内应该保持不变,即在对象被GC之前,hashCode 方法的返回值应该是一致的。
  • 根据Java的Object类规范,如果两个对象通过 equals 方法比较结果为 true,那么调用这两个对象的 hashCode 方法应该返回相同的整数值。这是为了保持 equals 方法和 hashCode 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确保当一个对象作为键被放入哈希表时,即使在哈希表结构变化后,也能通过其哈希码快速定位到它

因此,如果你重写了 equals 方法,也应该重写 hashCode 方法,以确保满足上述要求。这是为了保持 equalshashCode 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使得使用这些方法的集合(如 HashSetHashMap 等)能够正常工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hashCode 方法返回的哈希码并不保证是唯一的。即使两个对象的 equals 方法返回 false,它们的哈希码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哈希码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尽量减少散列冲突,但并不保证完全没有冲突。

5、feign第一次通信为什么很慢

Feign在进行第一次通信时可能会比较慢,这主要是由于几个原因造成的:

  1. 懒加载机制:Feign客户端是在服务启动后,实际发生HTTP调用时才会创建。这意味着在第一次HTTP请求发生时,不仅要计算HTTP请求的时间,还要包括Feign客户端的创建时间。

  2.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Feign依赖于Ribbon进行负载均衡。Ribbon需要从服务注册中心(如Eureka或Nacos)获取服务列表,并将这些服务缓存到本地。这个过程在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因此会增加额外的延迟。

  3. Hystrix超时设置:当Feign与Hystrix整合后,如果Hystrix的超时时间设置较短(默认为1秒),而首次请求由于需要实例化一些类和执行初始化操作,可能会超过这个时间阈值,导致请求失败并进入fallback代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增加Hystrix超时时间:可以通过配置hystrix.command.default.execution.isolation.thread.timeoutInMilliseconds来增加Hystrix的超时时间,例如设置为5秒。

  • 禁用Hystrix超时:通过设置hystrix.command.default.execution.timeout.enabledfalse,可以禁用Hystrix的超时机制。

  • 禁用Feign的Hystrix:通过设置feign.hystrix.enabledfalse来禁用Feign的Hystrix支持。不过,除非在特殊场景下,通常不推荐这种做法,因为它会失去Hystrix提供的断路器保护。

  • 开启Ribbon的饥饿加载模式:通过在配置文件中设置ribbon:nacos:enabled:trueribbon:eager-load:enabled:true,可以在项目启动时预先加载服务列表,从而避免第一次请求超时的情况。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Feign在首次通信时的延迟问题,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6、arrayList和linkedList区别,arrayList remove方法实现方式时间复杂度
7、线程池有哪些主要参数,有哪些线程饱和策略

线程池参数:

  • corePoolSize(核心线程数):
    含义: 线程池维护的最小线程数,即使线程处于空闲状态,也不会被销毁。
    作用: 保证线程池内始终有一定数量的线程可用,减少线程的创建和销毁开销。
  •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
    含义: 线程池允许创建的最大线程数。
    作用: 防止线程数量无限制增长,限制线程池的最大大小。
  • keepAliveTime(线程空闲时间):
    含义: 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超过核心线程数时,多余的空闲线程在被回收前等待新任务的最长时间。
    作用: 控制空闲线程的存活时间,避免无限制地保持空闲线程。
  • unit(时间单位):
    含义: 用于指定 keepAliveTime 的时间单位。
  • workQueue(工作队列):
    含义: 用于保存等待执行的任务的阻塞队列。
    作用: 控制任务的排队策略,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队列,如有界队列或无界队列。
  • threadFactory(线程工厂):
    含义: 用于创建新线程的工厂。
    作用: 允许通过定制的 ThreadFactory 创建线程,设置线程的命名规则、优先级等。
  • handler(拒绝策略):
    含义: 当工作队列已满且线程池中的线程数达到最大线程数时,用于处理新提交的任务的拒绝策略。
    作用: 避免因无法处理新任务而导致的任务丢失或系统崩溃。

常用的线程池类型有:

  • FixedThreadPool(固定大小的线程池):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当有新任务提交时,线程池中的线程会被复用,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nThreads);
  • CachedThreadPool(可缓存的线程池):
    创建一个可缓存的线程池,线程池中的线程数根据需要自动调整,线程池中的线程空闲时间超过设定值时将被回收。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 SingleThreadExecutor(单线程的线程池):
    创建一个只有一个线程的线程池,所有任务按顺序执行,不需要处理线程同步的问题。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 ScheduledThreadPool(定时任务线程池):
    创建一个定时任务线程池,可以执行定时任务以及固定周期的重复任务。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corePoolSize);
  • WorkStealingPool(工作窃取线程池):
    Java 7 引入的线程池,使用 ForkJoinPool 实现,适用于并行计算场景。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WorkStealingPool();
  • ForkJoinPool(分治任务线程池):
    Java 7 引入的线程池,用于支持分治任务的并行计算,适用于大规模并行任务的场景。
ForkJoinPool forkJoinPool = new ForkJoinPool();
  • 自定义线程池(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 类,通过手动配置参数来创建自定义的线程池,可以更灵活地满足特定需求。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注意:上述的 Executors 工厂类提供的线程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太适用,特别是在需要进行更灵活配置的情况下。在生产环境中,推荐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 进行手动配置。

线程饱和策略:
线程池的饱和策略是在线程池中的工作队列已满且线程数达到最大线程数时,决定如何处理新提交的任务的一种策略。Java中的ThreadPoolExecutor提供了几种预定义的饱和策略,以及可以通过实现RejectedExecutionHandler接口来定义自定义的饱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线程饱和策略:

  • AbortPolicy(默认策略):
    默认策略,当工作队列已满且线程数达到最大线程数时,新任务会导致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new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
  • CallerRunsPolicy(调用者运行策略):
    新任务由提交该任务的线程执行,而不是放入工作队列或创建新线程。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
  • DiscardPolicy(丢弃策略):
    当工作队列已满且线程数达到最大线程数时,直接丢弃新任务,不抛出异常。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new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Policy()
);
  • DiscardOldestPolicy(丢弃最老的任务策略):
    尝试将最早进入工作队列的任务移除,以空出位置来执行新任务,然后将新任务加入队列。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new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OldestPolicy()
);
  • 自定义饱和策略:
    可以通过实现RejectedExecutionHandler接口来定义自己的饱和策略。
class Custom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implements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jectedExecution(Runnable r,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 自定义处理逻辑
    }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new Custom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

Java中的ThreadPoolExecutor允许使用不同类型的队列来存储待执行的任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队列类型:

  • LinkedBlockingQueue(链式阻塞队列):
    无界队列,使用链表实现的阻塞队列。
    当任务数超过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时,会将多余的任务放入队列等待执行。
new LinkedBlockingQueue<Runnable>();
  • ArrayBlockingQueue(数组阻塞队列):
    有界队列,使用数组实现的阻塞队列。
    队列的容量是有限的,当队列满时,新任务会被阻塞。
new ArrayBlockingQueue<Runnable>(capacity);
  • SynchronousQueue(同步队列):
    容量为 0 的队列,即每个插入操作必须等待另一个线程的相应移除操作。
    新任务总是直接交给线程而不保存在队列中。
new SynchronousQueue<Runnable>();
  • PriorityBlockingQueue(优先级队列):
    无界队列,元素按照优先级顺序被移除。
    优先级通过元素的自然顺序或构造队列时提供的Comparator确定。
new PriorityBlockingQueue<Runnable>();
  • DelayQueue(延时队列):
    无界队列,用于存放实现Delayed接口的元素,只有在延时期满时才能从队列中取出元素。
    常用于定时任务的实现。
new DelayQueue<Delayed>();
  • 自定义队列:
    可以通过实现BlockingQueue接口定义自己的队列类型,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8、聊一聊aop,除了用于日志开发还有用过其他业务场景吗
    9、spring用到了哪些设计模式
    10、redis是只用过缓存吗,我说是的,就跳过了,应该是想问分布式锁
    11、map除了用了hashmap 还用过其他类型吗,我说用过linkedHashMap,应该是想问concurrenthashmap
    12、有用过rabbitmq吗,没有,跳过
    13、项目中遇到的难点,怎么解决的(多准备几个,重点问)
    14、协同编辑怎么保证多人同时编辑的时候不会出现覆盖的情况

15、哪些集合类是线程安全的

在 Java 中,有一些集合类是线程安全的,这意味着它们的操作可以安全地在多个线程中进行而不需要额外的同步措施。以下是一些线程安全的集合类:

  1. Vector

    • java.util.Vector 是一个动态数组,它的方法都是同步的。虽然它的性能通常比较低,但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保证线程安全。
  2. HashTable

    • java.util.Hashtable 是一个键值对映射的哈希表,也是线程安全的。它的所有方法都是同步的。
  3.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方法可以将一个普通的 List 转换为线程安全的 List。例如:
      List<String> synchronized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ArrayList<>());
      
      这样创建的 synchronizedList 就是线程安全的。
  4.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方法可以将一个普通的 Map 转换为线程安全的 Map。例如:
      Map<String, String> synchronized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这样创建的 synchronizedMap 就是线程安全的。
  5. Collections.synchronizedSe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Set 方法可以将一个普通的 Set 转换为线程安全的 Set。例如:
      Set<String> synchronizedSe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Set(new HashSet<>());
      
      这样创建的 synchronizedSet 就是线程安全的。
  6. ConcurrentHashMap

    •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HashMap 是 Java 5 引入的高性能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它使用分段锁技术,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且支持一定程度的并发更新操作而不会导致锁定整个数据结构。
  7. CopyOnWriteArrayListCopyOnWriteArraySet

    • java.util.concurrent.CopyOnWriteArrayListjava.util.concurrent.CopyOnWriteArraySet 是线程安全的动态数组和集合实现。它们的特点是在写入时会复制整个数组或集合,因此写入操作开销较大,但读取操作是无锁的,因此非常适合读多写少的场景。
  8. ConcurrentSkipListSetConcurrentSkipListMap

    •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SkipListSet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SkipListMap 是基于跳表(SkipList)实现的线程安全集合类。它们提供了对数时间的增删改查操作,并且支持高并发的并发修改。

16、hashtable和concurrenthashmap的区别

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都是 Java 中用于存储键值对的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但它们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1. 同步性质:

  • Hashtable

    • Hashtable 是 Java 早期提供的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
    • 所有对 Hashtable 的操作都是同步的,这意味着一次只能有一个线程对它进行操作。
    • 在整个集合上的操作(如 putgetremove)都是原子性的,并且不需要额外的同步措施。
  • ConcurrentHashMap

    • ConcurrentHashMap 是 Java 5 引入的高性能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
    •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了锁分段技术(Segmented Locking),将整个数据结构分成了多个段(Segment),每个段上都有一个独立的锁。
    • 不同的段可以在不同的线程上进行操作,因此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对 ConcurrentHashMap 进行读取操作,而不会阻塞彼此。
    • 只有在修改同一个段时才会有锁竞争,因此它支持一定程度的并发更新操作,比如读取和写入操作可以同时进行。

2. 性能:

  • Hashtable

    • Hashtable 的所有方法都是同步的,因此在高并发环境下,可能会出现较多的线程竞争,降低了性能。
    • 它也不允许 null 键和 null 值,因为这可能会引发空指针异常。
  • ConcurrentHashMap

    • ConcurrentHashMap 在读取操作上几乎没有额外的开销,因为读取不需要加锁。
    • 对于写入操作,它将整个结构分成多个段,每个段上的修改操作都是独立的,可以并行进行,提高了并发性能。
    • 它允许 null 键和 null 值。

3. 迭代器的弱一致性:

  • Hashtable

    • Hashtable 的迭代器是快速失败(fail-fast)的,意味着在迭代过程中,如果其他线程对 Hashtable 进行了结构上的修改(增加或删除元素),就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 ConcurrentHashMap

    • ConcurrentHashMap 的迭代器是弱一致性的(weakly consistent),它不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 当迭代器遍历时,它反映了迭代器创建时的状态,并可能会反映某些修改的结果,但不一定反映所有的修改。

4. 初始容量和扩容:

  • Hashtable

    • 在创建 Hashtable 实例时,需要指定初始容量和加载因子。
    • Hashtable 中的元素数量达到容量的75%时,会自动进行扩容。
  • ConcurrentHashMap

    • 在创建 ConcurrentHashMap 实例时,也需要指定初始容量和加载因子。
    • Hashtable 不同的是,ConcurrentHashMap 的扩容是自适应的,它会根据当前的负载情况自动调整容量,以减少扩容的频率。

5. Java 版本:

  • Hashtable

    • Hashtable 是 Java 1.0 中引入的。
    • 它的方法是同步的,并且没有提供更现代的并发性能特性。
  • ConcurrentHashMap

    • ConcurrentHashMap 是 Java 5 中引入的。
    • 它是为了解决 Hashtable 在高并发环境下性能不佳的问题而引入的,提供了更高的并发性能和更好的可伸缩性。

总结:

  • Hashtable 是早期 Java 中提供的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但性能较低。
  • ConcurrentHashMap 是 Java 5 中引入的高性能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通过锁分段技术提供了更好的并发性能和可伸缩性。
  • 通常情况下,推荐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来代替 Hashtable,特别是在高并发环境下。

17、有哪些锁

在 Java 中,有多种类型的锁可用于实现并发控制。这些锁可以根据其用途和特性进行分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锁:

1. 内置锁(Intrinsic Lock)或同步锁(Synchronized Lock)

  • 是 Java 中最基本的锁,用于同步代码块或方法。它是每个 Java 对象都具有的一种锁。
synchronized (lockObject) {
    // 同步代码块
}
  • 同步方法: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ynchronizedMethod() {
    // 同步方法体
}

2. 重入锁(Reentrant Lock)

  •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是显示锁,允许同一个线程多次获取同一个锁。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lock.lock();
try {
    // 临界区
} finally {
    lock.unlock();
}
  • 可以使用 lock() 获取锁,并在 try-finally 块中使用 unlock() 释放锁。

3. 读写锁(Read-Write Lock)

  •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ReadWriteLock 提供了读写分离的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只允许一个线程写入共享资源。
ReentrantReadWriteLock rwLock = new ReentrantReadWriteLock();
Lock readLock = rwLock.readLock();
Lock writeLock = rwLock.writeLock();

readLock.lock();
// 读取操作
readLock.unlock();

writeLock.lock();
// 写入操作
writeLock.unlock();

4. 独占锁(Exclusive Lock)和共享锁(Shared Lock)

  •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接口的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 是独占锁和共享锁的示例。

5. 条件锁(Condition Lock)

  • java.util.concurrent.locks.Condition 接口允许线程按照特定的条件等待或者唤醒。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Condition condition = lock.newCondition();

lock.lock();
try {
    while (!conditionIsMet()) {
        condition.await();
    }
    // 处理条件满足时的逻辑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在其他地方唤醒等待的线程
lock.lock();
try {
    condition.signalAll();
} finally {
    lock.unlock();
}

6.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

  • 通过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 包中的原子类实现,例如 AtomicIntegerAtomicLong 等。
  • 乐观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但在更新时检查是否有其他线程同时修改,如果没有则更新成功,否则进行回滚或重试。

7. 自旋锁(Spin Lock)

  • 是一种忙等待的锁,线程在获取锁时不会被挂起,而是循环检测锁是否可用。
  •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 包中的原子类可以用于实现自旋锁。
SpinLock lock = new SpinLock();
lock.lock();
try {
    // 临界区
} finally {
    lock.unlock();
}

8. StampedLock

  • 是 Java 8 引入的锁机制,结合了读写锁和乐观锁的特性。
  • 它允许更高级别的并发性,并提供了乐观读模式和悲观读/写模式。
StampedLock lock = new StampedLock();
long stamp = lock.tryOptimisticRead();
if (!lock.validate(stamp)) {
    stamp = lock.readLock();
    try {
        // 读取操作
    } finally {
        lock.unlockRead(stamp);
    }
}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锁类型,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锁来实现线程安全和并发控制。不同的锁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能特性和用法。

18、线程有哪几种实现方式

在Java中,线程的实现主要依赖于Java语言规范和JVM(Java虚拟机)的实现细节,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 继承Thread类:

    • 创建一个继承自java.lang.Thread的子类,并重写run方法,在run方法中定义线程执行的任务。然后创建该子类的实例,并通过start方法启动线程。
    • 这种方式允许开发者通过继承Thread类来添加额外的功能,但缺点是Java不支持多重继承,因此一个类不能同时继承Thread类和其他类。
  2. 实现Runnable接口:

    • 创建一个实现java.lang.Runnable接口的类,并实现run方法。然后创建Thread类的实例,并将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构造器。
    •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更加灵活,因为Java支持接口的多重实现,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Runnable接口。此外,这种方式也避免了继承带来的一些问题,如Thread类本身不支持多重继承。
  3. 使用Callable和Future:

    • java.util.concurrent.Callable接口类似于Runnable,但它有返回值和抛出异常的能力。创建一个实现了Callable接口的类,并实现call方法。
    • 通过ExecutorService来执行Callable任务,它会返回一个Future对象,该对象可以用于获取任务执行的结果。
    •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获取线程执行结果的场景,并且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如任务取消、任务完成状态查询等。
  4. 使用线程池:

    • 线程池是一种管理线程的机制,它维护着一组线程,可以重复使用这些线程来执行任务,而不是每次执行任务时都创建新的线程。
    • Java提供了多种线程池实现,如Executors工厂方法创建的线程池,或者ThreadPoolExecutor自定义的线程池。
    • 线程池可以提高性能,减少资源消耗,并且可以通过配置来控制线程的数量和行为。
  5. 使用并发工具类:

    • Java的java.util.concurrent包提供了一些并发工具类,如CyclicBarrierCountDownLatchSemaphoreExchanger等,这些工具类可以帮助开发者实现复杂的并发控制。
    • 这些工具类通常与线程结合使用,以实现特定的并发模式或同步机制。

这些实现方式各有优势和适用场景,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上下文来选择最合适的线程实现方式。
19、== 和equal的区别,127 == 127返回true还是false ,integer a = 127;integer b = 127 a == b 返回true 还是 false
Integer a = new Integer(127); Integer b = new Integer(127); a == b 返回true 还是 false 入参是128呢
在Java中,==equals() 是用于比较对象的两种不同方式。

1. == 运算符

  • == 运算符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引用是否指向相同的内存地址。如果两个引用指向相同的对象,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2. equals() 方法

  • equals() 方法是 Object 类中定义的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容是否相等。默认情况下,equals() 方法会和 == 运算符一样,比较对象的引用。

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

1. 127 == 127 返回 true 还是 false

在Java中,对于包装类型的 Integer 对象,有一个对象缓存池,其中范围是 -128127。如果两个 Integer 对象的值在这个范围内,且是通过自动装箱(Integer a = 127)创建的,那么它们会引用相同的对象。

因此,127 == 127 会返回 true

2. Integer a = 127; Integer b = 127; a == b 返回 true 还是 false

因为在范围 -128127 内的整数,自动装箱会使用对象缓存池中的对象,所以 Integer a = 127; Integer b = 127; 会使 ab 引用同一个对象。

因此,a == b 会返回 true

3. Integer a = new Integer(127); Integer b = new Integer(127); a == b 返回 true 还是 false

这里是创建了两个新的 Integer 对象,它们的引用不相同,即使它们的值相同。

因此,a == b 会返回 false

4. 入参是 128 呢?

如果入参是 128,那么超出了缓存池的范围 -128127,每次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Integer 对象。

比如:
Integer a = new Integer(128);
Integer b = new Integer(128);
System.out.println(a == b); // false

即使值相同,因为是创建了两个不同的对象,a == b 也会返回 false

总结

  • 对于范围 -128127 内的整数,自动装箱会使用对象缓存池中的对象,因此比较相等值的对象会返回 true
  • 使用 new Integer(x) 明确创建的对象,无论值是否在范围内,都会创建新的对象,因此比较这些对象的引用会返回 false

20、final关键字是用来干啥的,可以修饰哪些,static关键字呢,static能修饰类吗

在 Java 中,finalstatic 是两个关键字,用于对变量、方法、类等进行修饰。

1. final 关键字:

  • final 关键字用于表示最终的、不可改变的意思,可以用来修饰变量、方法和类。
  • 一旦一个变量、方法或类被 final 修饰,其值或行为就不能再改变了。
1.1 修饰变量:
  • 修饰变量时,表示该变量的值只能被赋值一次,即一旦初始化之后,就不能再被修改。

    final int x = 10;
    // x = 20; // 编译错误,无法再次赋值
    
  • final 修饰的成员变量必须在声明时或构造函数中进行初始化。

1.2 修饰方法:
  • 修饰方法时,表示该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覆盖)。

    public class Parent {
        public final void doSomething() {
            // 方法实现
        }
    }
    
    public 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
        // 编译错误,无法重写 final 方法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     // 子类方法实现
        // }
    }
    
1.3 修饰类:
  • 修饰类时,表示该类不能被继承,即为最终类。

    public final class FinalClass {
        // 类实现
    }
    
    // 编译错误,无法继承 final 类
    // public class SubClass extends FinalClass {
    //     // 子类实现
    // }
    

2. static 关键字:

  • static 关键字用于表示静态的意思,可以用来修饰变量、方法、代码块和内部类。
  • static 修饰的变量和方法属于类本身,而不是类的实例。它们在类加载时就会被初始化,并且所有实例共享同一份副本。
2.1 修饰变量:
  • static 修饰的变量称为静态变量或类变量,所有类的实例共享同一个静态变量。

    public class StaticVariableExample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 = 0;
    }
    
    // 所有实例共享 count 变量
    StaticVariableExample instance1 = new StaticVariableExample();
    StaticVariableExample instance2 = new StaticVariableExample();
    instance1.count++;
    System.out.println(instance2.count); // 输出 1
    
2.2 修饰方法:
  • static 修饰的方法称为静态方法,可以直接通过类名调用,无需实例化对象。

    public class StaticMethod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static method.");
        }
    }
    
    StaticMethodExample.printMessage(); // 直接通过类名调用静态方法
    
2.3 修饰代码块:
  • static 修饰的代码块称为静态代码块,用于在类加载时执行一次性的初始化操作。

    public class StaticBlockExample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static block.");
        }
    }
    
    // 类加载时执行静态代码块
    
2.4 修饰内部类:
  • 在内部类中,static 用于定义静态内部类,静态内部类不持有外部类的引用,可以直接通过类名访问。

    public class OuterClass {
        static class StaticInnerClass {
            // 静态内部类的内容
        }
    }
    
    OuterClass.StaticInnerClass inner = new OuterClass.StaticInnerClass();
    

3. static 修饰类:

  • static 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外部顶层类,因为 Java 类库要求外部顶层类必须是非静态的。
  • 但是在 Java 内部类中,可以使用 static 修饰内部类,定义为静态内部类。

总的来说:

  • final 用来修饰最终的、不可变的内容,可以修饰变量、方法和类。
  • static 用来修饰静态的内容,可以修饰变量、方法、代码块和内部类,表示它们属于类本身而不是实例,并且在类加载时初始化。

21、什么是显示转换,隐式转换,隐式转换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在Java中,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种:显示转换(强制转换)和隐式转换。

1. 显示转换(强制转换):

  • 显示转换是指通过强制类型转换的方式将一个数据类型转换为另一个数据类型。这种转换需要在代码中显式地指定要转换的数据类型,使用强制类型转换操作符 ()

    double d = 10.5;
    int i = (int) d; // 显式将 double 类型转换为 int 类型
    
  • 显示转换可能会造成精度丢失或溢出的问题,因为在转换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信息。

2. 隐式转换:

  • 隐式转换是指在一些情况下,编译器会自动将一种数据类型转换为另一种数据类型,而无需程序员显式地进行转换。这种转换是根据数据类型的兼容性规则进行的。

    int x = 10;
    double y = x; // 将 int 类型隐式转换为 double 类型
    
  • 隐式转换通常发生在两种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例如将小范围的数据类型转换为大范围的数据类型(比如将 int 转换为 double),这样的转换通常是安全的,不会丢失精度或造成溢出。

隐式转换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1. 精度丢失: 在将一个大范围的数据类型转换为小范围的数据类型时,隐式转换可能会导致精度丢失。例如,将 double 类型的值赋给 float 类型时可能会丢失小数点后的精度。

    double d = 10.5;
    float f = d; // 隐式转换可能导致精度丢失
    
  2. 数据溢出: 在将一个超出目标数据类型范围的数据转换为目标数据类型时,隐式转换可能会导致数据溢出。例如,将一个很大的整数转换为一个 byte 类型时可能会导致溢出。

    int bigInt = 1000;
    byte smallByte = bigInt; // 隐式转换可能导致数据溢出
    
  3. 错误的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隐式转换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当混合使用不同数据类型进行运算时,可能会发生隐式转换,导致结果不符合预期。

    int a = 10;
    double b = 2.5;
    double result = a / b; // 预期结果是 4.0,但实际结果是 4.0
    

为了避免隐式转换可能带来的问题,程序员应该注意数据类型之间的兼容性和范围,合理地选择使用显示转换或隐式转换。特别是在涉及精度要求高或数据溢出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显示转换来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

22、Boolean、boolean的默认值

在 Java 中,Boolean 是一个类,而 boolean 是一种基本数据类型。它们的默认值是不同的:

1. Boolean 类型:

  • Boolean 是一个包装类,它是 boolean 的对象包装器。它有两个取值:truefalseBoolean 类的默认值是 null

    Boolean boolObj = null; // 默认值为 null
    

2. boolean 基本数据类型:

  • boolean 是 Java 中的基本数据类型,它只有两个取值:truefalse。在声明时,如果没有明确赋值,boolean 的默认值是 false

    boolean boolPrimitive; // 默认值为 false
    

所以,总结一下:

  • Boolean 类型的默认值是 null
  • boolean 基本数据类型的默认值是 false

如果要使用 Boolean 类型的实例变量时,应该先进行初始化,以避免空指针异常。而对于 boolean 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在大多数情况下,Java 编译器会确保它们在使用前已经被初始化,所以不太容易出现未初始化的情况。

23、什么是值传递、引用传递,引用传递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值传递(Pass by Value)和引用传递(Pass by Reference)是编程中两种不同的参数传递机制。

值传递(Pass by Value)

值传递是指在函数调用时,将实际参数的值复制一份传递给形式参数。这意味着在函数内部对参数的任何修改都不会影响到原始数据。值传递通常用于基本数据类型(如int、float、char等)的传递。

优点

  • 函数内部对参数的修改不会影响原始数据,因此可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安全性。

缺点

  • 对于大型数据结构,复制值可能会导致性能开销,因为需要额外的内存和处理时间。

引用传递(Pass by Reference)

引用传递是指在函数调用时,传递的是实际参数的地址(引用)。这意味着函数接收的是指向原始数据的引用,所以在函数内部对参数的修改会影响到原始数据。

优点

  • 可以避免复制大型数据结构的性能开销,因为传递的是引用而不是数据的副本。

缺点

  • 函数内部对参数的修改可能会意外地影响原始数据,这可能导致程序的不稳定性或错误。
  • 需要额外注意避免副作用(side effects),确保函数的行为符合预期。

引用传递可能带来的问题

  1. 数据污染(Data Pollution):
    如果函数内部修改了参数的值,原始数据也会被改变,这可能导致程序的其他部分出现意外的行为。

  2. 难以理解的副作用
    当函数有多个参数,且某些参数被修改时,可能难以追踪和理解这些修改是如何影响程序其他部分的。

  3. 调试困难
    由于参数的修改可能会影响程序的其他部分,当程序出现问题时,可能难以定位问题的根源。

  4. 并发问题
    在多线程环境中,如果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数据结构,并且其中一个线程修改了该结构,可能会导致并发问题,如死锁或竞态条件。

在Java中,实际上只有值传递一种机制。当传递对象时,传递的是对象的引用值,但对象本身的状态不会被修改,除非对象内部的字段是可变的。这是因为Java的方法调用并不会直接修改对象的引用,而是通过引用访问对象,并对其内部的状态进行操作。如果需要防止对象被修改,可以使用不可变对象或者在方法中使用final关键字来修饰参数。

24、内部类

在 Java 中,内部类(Inner Class)是定义在另一个类内部的类。Java 的内部类分为四种类型:成员内部类、局部内部类、匿名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其中,成员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内部类类型。

1. 成员内部类(Member Inner Class):

  • 成员内部类是定义在另一个类内部的普通类,它属于外部类的一个成员,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包括私有成员)。
  • 成员内部类的实例必须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即成员内部类的实例与外部类的实例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 成员内部类可以使用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和方法,也可以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和方法。
  • 例如:
    public class Outer {
        private int outerField;
    
        public class Inner {
            public void innerMethod() {
                outerField = 10; // 可以访问外部类的私有成员
                System.out.println("Inner Method");
            }
        }
    }
    

2. 静态内部类(Static Inner Class):

  • 静态内部类是定义在另一个类内部的静态类,它不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可以直接创建静态内部类的实例。
  • 静态内部类不能直接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但可以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 静态内部类的实例化方式为: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Inner();
  • 例如:
    public class Outer {
        private static int outerStaticField;
    
        public static class Inner {
            public void innerMethod() {
                outerStaticField = 10; // 可以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System.out.println("Inner Method");
            }
        }
    }
    

主要区别:

  1. 依赖关系

    • 成员内部类的实例必须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而静态内部类可以直接实例化。
    • 成员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包括私有成员),而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2. 内存开销

    • 成员内部类持有外部类的引用,会增加内存开销。
    • 静态内部类不持有外部类的引用,不会增加外部类实例的内存消耗。
  3. 使用场景

    • 成员内部类通常用于与外部类具有密切关联的情况,例如外部类与内部类需要相互访问和操作彼此的成员。
    • 静态内部类通常用于不依赖于外部类实例的情况,或者当内部类需要独立于外部类存在时。

示例代码: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成员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的使用方法:

public class Outer {
    private int outerField;

    // 成员内部类
    public class Inner {
        public void innerMethod() {
            outerField = 10; // 可以访问外部类的私有成员
            System.out.println("Inner Method");
        }
    }

    // 静态内部类
    public static class StaticInner {
        public void staticInnerMethod() {
            // outerField = 10; // 静态内部类不能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
            System.out.println("Static Inner Method");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成员内部类的实例
        Outer outer = new Outer();
        Outer.Inner inner = outer.new Inner();
        inner.innerMethod();

        // 创建静态内部类的实例
        Outer.StaticInner staticInner = new Outer.StaticInner();
        staticInner.staticInnerMethod();
    }
}

注意事项:

  • 成员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的命名规范与普通类相同,但通常推荐将静态内部类命名为 OuterClass$InnerClass 的形式,以便于识别。
  • 内部类的访问修饰符遵循普通类的规则,可以是 publicprotecteddefaultprivate
  • 成员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都可以包含普通的成员变量、方法、构造函数等。

在使用内部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设计来选择合适的内部类类型,以达到代码结构清晰、逻辑合理的目的。

当谈到 Java 中的内部类时,除了成员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外,还有两种常见的内部类类型:局部内部类(Local Inner Class)和匿名内部类(Anonymous Inner Class)。

1. 局部内部类(Local Inner Class):

局部内部类是定义在方法内部的类,它的作用域被限定在所在方法中,不能被外部方法访问。局部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方法的局部变量,但是这些变量必须是 final 或者是事实上的 final(在 Java 8 之后,可以不显式声明 final,但变量的值不能被修改)。

特点:
  • 定义在方法或作用域内部,作用域被限定在所在方法或作用域内。
  • 不能被其他方法访问,仅在所在方法内部可见。
  • 可以访问外部方法的局部变量,但变量必须是 final 或者是事实上的 final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Outer {
    public void outerMethod() {
        final int outerVariable = 10;

        // 定义局部内部类
        class LocalInner {
            public void localInnerMethod() {
                System.out.println("Outer Variable: " + outerVariable);
            }
        }

        // 创建局部内部类的实例并调用方法
        LocalInner localInner = new LocalInner();
        localInner.localInnerMetho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 outer = new Outer();
        outer.outerMethod();
    }
}

2. 匿名内部类(Anonymous Inner Class):

匿名内部类是一种没有类名的内部类,它通常用于创建一个只需使用一次的类的实例。匿名内部类没有构造函数,因此它的实例化是在定义时同时完成的。

特点:
  • 没有类名,直接在创建对象时定义类的结构。
  • 必须继承一个类或实现一个接口。
  • 通常用于创建只需使用一次的类的实例。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Outer {
    public void outerMethod() {
        // 创建匿名内部类,继承自 Thread 类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Anonymous Inner Class Thread Running");
            }
        };

        // 创建匿名内部类,实现 Runnable 接口
        Runnable runnable = 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Anonymous Inner Class Runnable Running");
            }
        };

        // 启动线程
        thread.start();

        // 创建线程并启动
        new Thread(runnable).sta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 outer = new Outer();
        outer.outerMethod();
    }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展示了匿名内部类的两种常见用法:

  • 第一个匿名内部类继承自 Thread 类,重写了 run 方法,用于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启动。
  • 第二个匿名内部类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重写了 run 方法,用于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启动。

注意事项:

  • 局部内部类和匿名内部类都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封装性和可读性而设计的。
  • 局部内部类用于在一个方法中封装一段特定的功能代码。
  • 匿名内部类用于创建一个只需使用一次的类的实例,避免了定义新的类的繁琐性。

在使用局部内部类和匿名内部类时,需要注意其作用域和限制条件,以及合理的使用场景。局部内部类通常用于需要封装一段特定功能代码的情况,而匿名内部类适合于创建只需使用一次的类的实例。

25、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的区别

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都是 Java 中用于处理字符串的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线程安全性和性能方面。

1. StringBuffer:

  • StringBuffer 是 Java 中线程安全的可变字符序列类。
  • 所有 StringBuffer 的方法都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线程安全的,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一个 StringBuffer 对象而不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 由于是线程安全的,StringBuffer 的性能相对较低,因为它需要使用同步来保证线程安全。
  • 主要用于多线程环境下的字符串操作,例如在 servlet 或者 JSP 程序中。
  • 由于同步的特性,StringBuffer 的所有方法都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这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性能损失。
示例: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sb.append("Hello");
sb.append(" ");
sb.append("World");
System.out.println(sb.toString()); // 输出:Hello World

2. StringBuilder:

  • StringBuilder 是 Java 中非线程安全的可变字符序列类。
  • StringBuilder 的所有方法都没有使用同步,也就是说它们不是线程安全的。
  • 由于不需要考虑线程安全问题,StringBuilder 的性能相对较高,通常比 StringBuffer 快。
  • 主要用于单线程环境下的字符串操作,例如在普通 Java 应用程序中。
  • StringBuilder 不使用同步,因此没有额外的同步开销,适用于单线程环境,性能更好。
示例: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sb.append("Hello");
sb.append(" ");
sb.append("World");
System.out.println(sb.toString()); // 输出:Hello World

总结区别:

  1. 线程安全性:

    • StringBuffer 是线程安全的,适用于多线程环境。
    • StringBuilder 是非线程安全的,适用于单线程环境。
  2. 性能:

    • StringBuilder 的性能通常比 StringBuffer 更好,因为不需要额外的同步开销。
  3. 使用场景:

    • 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进行字符串操作,应该使用 StringBuffer
    • 如果在单线程环境下需要进行字符串操作,并且关注性能,应该使用 StringBuilder

在选择使用 StringBuffer 还是 StringBuilder 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环境来决定。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下进行字符串操作或者需要线程安全性,应选择 StringBuffer;如果在单线程环境下进行字符串操作,并且关注性能,应选择 StringBuilder

26、方法重写和重载

方法重载(Method Overloading)和方法重写(Method Overriding)是面向对象编程中常见的两种概念,它们用于实现多态性,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有所不同。

1. 方法重载(Method Overloading):

方法重载指的是在同一个类中,可以定义多个方法具有相同的名字,但是参数列表不同的情况。在调用这些方法时,编译器会根据传入的参数数量、类型或顺序来确定具体调用哪个方法。

特点:
  • 方法重载是在一个类中定义多个方法,方法名相同但参数列表不同。
  • 参数列表可以是参数的类型不同、参数的个数不同或者参数的顺序不同。
  • 返回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 与方法的返回值、访问修饰符和异常声明无关,只与参数列表相关。
示例:
public class Calculator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public double add(double a, double b) {
        return a + b;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int c) {
        return a + b + c;
}

2. 方法重写(Method Overriding):

方法重写指的是子类定义一个与父类中同名、同参数列表、同返回类型的方法,用于覆盖父类中的方法。当子类对象调用该方法时,实际执行的是子类中的方法而不是父类中的方法。

特点:
  • 方法重写是子类对父类中的方法进行重新实现。
  • 子类中的重写方法必须与父类中被重写的方法具有相同的方法名、参数列表和返回类型。
  • 重写方法的访问修饰符不能低于父类中被重写方法的访问修饰符(子类可以扩大父类方法的访问权限)。
  • 重写方法不能抛出比被重写方法更多的异常(子类异常不能超过父类异常)。
示例:
class Animal {
    public void sound() {
        System.out.println("Animal makes a sound");
    }
}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void sound() {
        System.out.println("Dog barks");
    }
}

在上面的例子中,Dog 类重写了 Animal 类的 sound 方法,当调用 Dog 类的 sound 方法时,输出的是 “Dog barks”,而不是 “Animal makes a sound”。

区别总结:

  1. 方法重载是在一个类中定义多个方法,方法名相同但参数列表不同;方法重写是子类对父类中的方法进行重新实现,方法名、参数列表和返回类型都相同。
  2. 方法重载是编译时的多态性,根据参数列表来选择调用的方法;方法重写是运行时的多态性,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确定调用的方法。
  3. 方法重载与方法的返回类型、访问修饰符和异常声明无关;方法重写要求返回类型、访问修饰符和异常声明必须与被重写的方法相同或更具体。

在实际编程中,方法重载常用于提供更灵活的方法调用方式,而方法重写常用于实现继承和多态,增加代码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

27、常见的异常和异常处理机制

在 Java 编程中,异常是指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或意外情况。Java 的异常处理机制通过 try-catch-finallythrows 关键字来处理异常,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和异常处理机制:

常见的异常类型:

  1. 编译时异常(Checked Exception)

    • 编译时异常是指在编译阶段就能检测到的异常,必须在程序中进行处理或者声明抛出,否则编译会报错。
    • 例如:IOExceptionSQLException等。
  2. 运行时异常(Unchecked Exception)

    • 运行时异常是指在程序运行时才能检测到的异常,不要求必须进行处理或者声明抛出。
    • 例如: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ArithmeticException等。
  3. 错误(Error)

    • 错误是指由于系统内部错误或者资源耗尽等不可恢复的情况导致的异常。
    • 例如:OutOfMemoryErrorStackOverflowError等。

异常处理机制:

  1. try-catch-finally

    • try 块用来包含可能会出现异常的代码块。
    • catch 块用来捕获和处理异常,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异常进行不同的处理。
    • finally 块中的代码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通常用于资源释放等操作。
    try {
        // 可能会抛出异常的代码
    } catch (ExceptionType1 e1) {
        // 处理 ExceptionType1 类型的异常
    } catch (ExceptionType2 e2) {
        // 处理 ExceptionType2 类型的异常
    } finally {
        // 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会执行的代码
    }
    
  2. throws 关键字

    • throws 关键字用于在方法签名中声明可能会抛出的异常,表示该方法可能会抛出指定类型的异常。
    • 声明了异常的方法可以选择在方法内部使用 try-catch 块处理异常,也可以直接将异常抛出给调用者处理。
    public void readFile() throws IOException {
        // 可能会抛出 IOException 的代码
    }
    
  3. 自定义异常

    • 可以通过继承 Exception 或其子类来创建自定义异常。
    • 自定义异常通常用于表示特定业务逻辑的异常情况,例如用户不存在异常、余额不足异常等。
    public class CustomException extends Exception {
        public CustomException(String message) {
            super(message);
        }
    }
    

异常处理示例:

  1. 捕获并处理异常:

    try {
        int result = 10 / 0; // 会抛出 ArithmeticException
    } catch (Arithmetic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除数不能为 0");
    }
    
  2. 多重捕获不同类型的异常:

    try {
        int[] arr = new int[3];
        arr[5] = 10; // 会抛出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 catch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数组索引越界");
    } catch (NullPointer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空指针异常");
    }
    
  3. 使用 finally 块释放资源:

    FileInputStream fis = null;
    try {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txt");
        // 使用 fis 读取文件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文件未找到");
    } finally {
        try {
            if (fis != null) {
                fis.close(); // 关闭文件流
            }
        } catch (IO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关闭文件流异常");
        }
    }
    
  4. 在方法签名中声明异常:

    public void readFile()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txt");
        // 使用 fis 读取文件
        fis.close();
    }
    
  5. 抛出自定义异常:

    public void checkBalance(int balance) throws InsufficientBalanceException {
        if (balance < 100) {
            throw new InsufficientBalanceException("余额不足");
        }
    }
    

在实际开发中,合理的异常处理可以使程序更加健壮和可靠。选择合适的异常类型、合理地处理异常、释放资源是良好的编程习惯,有助于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28、Exception和Error的区别

在 Java 中,ExceptionError 都是 Java 异常类的子类,但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含义。

1. Exception(异常):

  • Exception 是 Java 中表示程序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基类。
  • Exception 可以分为两类:编译时异常(Checked Exception)运行时异常(Unchecked Exception)
编译时异常(Checked Exception):
  • 编译时异常是指在编译阶段就能检测到的异常,必须在程序中进行处理或者声明抛出。
  • 例如:IOExceptionSQLException 等。
  • 编译时异常通常是由外部条件导致的,程序本身无法处理,需要通过 try-catch 或者 throws 来处理或者抛出。
运行时异常(Unchecked Exception):
  • 运行时异常是指在程序运行时才能检测到的异常,不要求必须进行处理或者声明抛出。
  • 例如: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ArithmeticException 等。
  • 运行时异常通常是由程序逻辑错误导致的,如空指针引用、数组越界、除零异常等。

2. Error(错误):

  • Error 是 Java 中表示严重问题的类,通常是指虚拟机无法解决的问题。
  • ErrorException 不同,Error 表示系统级别的错误,通常无法恢复或者处理。
  • 例如:OutOfMemoryErrorStackOverflowError 等。
  • Error 不应该被程序捕获或者处理,因为它们通常表示程序无法继续运行的严重问题,应该由开发者修复程序逻辑或者增加系统资源。

总结区别:

  1. Exception(异常)

    • 表示程序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 包括编译时异常和运行时异常。
    • 编译时异常必须进行处理或者声明抛出,运行时异常不要求必须处理。
  2. Error(错误)

    • 表示系统级别的严重问题。
    • 通常无法恢复或者处理,应由开发者修复程序或者增加系统资源。
    • 不应该被程序捕获或者处理。

在 Java 编程中,通常建议处理和捕获 Exception 类型的异常,因为它们表示程序逻辑可能出现的问题,而 Error 类型的异常通常是由于系统环境或者虚拟机出现严重问题,无法通过程序解决,因此不应该被程序捕获或者处理。

29、单例模式的实现方式

单例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来访问这个唯一的实例。单例模式在需要全局访问点且只需要一个实例的情况下非常有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单例模式实现方式:

1. 饿汉式(Eager Initialization):

在类加载时就创建实例,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也能正确工作。

特点:
  • 线程安全。
  • 类加载时就创建实例,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2. 懒汉式(Lazy Initialization):

在第一次使用时才创建实例,延迟加载。

特点:
  • 线程不安全,需要考虑多线程环境下的同步问题。
  • 延迟加载,在第一次使用时创建实例,节约资源。
示例代码(线程不安全):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在多线程环境下,上面的懒汉式实现会存在线程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添加同步来解决: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但是这种方式在高并发环境下会有性能问题,因为每次调用 getInstance() 都会同步。

3. 双重检查锁定(Double-Checked Locking):

结合了懒汉式和同步的优点,延迟加载且线程安全。

特点:
  • 既实现了延迟加载,又保证了线程安全。
  • 双重检查是为了减少同步开销。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4. 静态内部类(Static Inner Class):

利用类加载的特性,当第一次加载类时,静态内部类不会被加载,只有在调用 getInstance() 方法时才会加载内部类并创建实例。

特点:
  • 线程安全。
  • 延迟加载,只有在第一次使用时才会创建实例。
  • 效率高,不会造成同步开销。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
}

5. 枚举(Enum):

枚举实现单例是最简洁、安全的方式,由 Java 本身保证实例的创建。

特点:
  • 线程安全。
  • 简洁明了,避免了线程安全和反射攻击等问题。
示例代码:
public enum Singleton {
    INSTANCE;
    
    // 可以添加其他方法和属性
}

在需要使用单例模式的场景下,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如果需要延迟加载、线程安全且不会出现反射攻击等问题,建议使用静态内部类或者枚举实现单例。

30、数据库的事务特性,原子性指的是什么,隔离性指的是什么
31、事务隔离级别,常用的是哪个,mysql默认的是哪个

32、spring的事务传播机制有哪些

Spring 的事务传播机制是用来定义在一个事务方法被另一个事务方法调用时,新的事务应该如何被创建的。Spring 提供了多种事务传播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行为。以下是常见的 Spring 事务传播机制:

1. REQUIRED(默认)

  •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 在 REQUIRED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将会在一个事务中执行。如果外部调用方法已经存在事务,调用方法将加入该事务,成为同一个事务;如果外部调用方法没有事务,则调用方法会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2. SUPPORTS

  •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以非事务方式执行。
  • 在 SUPPORTS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会按照调用方的事务行为来执行。如果外部调用方法已经存在事务,则调用方法将加入该事务;如果外部调用方法没有事务,则调用方法会以非事务方式执行。

3. MANDATORY

  •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 在 MANDATORY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必须在一个已有的事务中执行,否则会抛出异常。

4. REQUIRES_NEW

  • 每次都会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将当前事务挂起。
  • 在 REQUIRES_NEW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将会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外部调用方法已经存在事务,则调用方法的事务将会挂起,执行完毕后再恢复外部事务的执行。

5. NOT_SUPPORTED

  • 每次都以非事务方式执行操作,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将当前事务挂起。
  • 在 NOT_SUPPORTED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会以非事务方式执行。如果外部调用方法已经存在事务,则调用方法的事务会被挂起。

6. NEVER

  • 每次都以非事务方式执行操作,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 在 NEVER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不能在一个事务中执行,否则会抛出异常。

7. NESTED

  •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在嵌套事务内执行。嵌套事务是外部事务的一部分,但是有自己独立的保存点,并可以独立地进行提交或回滚。
  • 在 NESTED 传播机制下,调用方法将在一个嵌套的事务中执行。如果外部调用方法已经存在事务,则调用方法的事务将会嵌套在外部事务中,成为外部事务的一部分。

8. 关于事务传播的注意事项

  • 不同的传播行为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行为。
  • 在同一个方法中调用自身的事务方法时,事务传播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在使用事务传播行为时,要注意事务的边界和范围,避免产生意外的结果或数据不一致性。

通过合理地选择和配置事务传播行为,可以保证事务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常见的数据库锁有哪些

数据库的锁是用来管理并发访问的重要机制,它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事务的隔离性。常见的数据库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行级锁(Row-Level Lock)

  • 行级锁是最细粒度的锁,它锁定了表中的单个行记录。
  • 这种锁只影响被锁定的行,不会影响其他行的访问。
  • 适合处理高并发的场景,但会增加系统开销和资源消耗。

2. 表级锁(Table-Level Lock)

  • 表级锁是针对整个表的锁,会锁定整个表的读写操作。
  • 当一个事务获取了表级锁时,其他事务无法对该表进行任何操作。
  • 在高并发情况下,表级锁可能会导致性能瓶颈和并发度下降。

3. 页级锁(Page-Level Lock)

  • 页级锁是针对数据页的锁,锁定了一组连续的数据记录。
  • 当需要锁定多个相邻的行时,页级锁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
  • 不同数据库系统对页级锁的支持程度不同。

4. 共享锁(Shared Lock)

  • 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同一资源,但不允许有任何事务对该资源进行修改。
  • 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共享锁,但与排他锁(Exclusive Lock)互斥。

5. 排他锁(Exclusive Lock)

  • 排他锁(也称为独占锁)只允许一个事务对资源进行修改,其他事务无法读取或修改该资源。
  • 一个事务持有排他锁时,其他事务无法获取共享锁或排他锁。

6. 意向锁(Intent Lock)

  • 意向锁是为了协调不同级别的锁而设计的辅助锁。
  • 在获取表级锁或页级锁之前,数据库会先获取意向锁,以表明它希望在更高的层级上获取锁。

7. 行级共享锁和行级排他锁

  • 在某些数据库系统中,行级锁又细分为行级共享锁和行级排他锁。
  • 行级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同一行数据,但不允许有任何事务对该行进行修改。
  • 行级排他锁允许一个事务对行进行修改,其他事务无法读取或修改该行。

8.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和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

  • 乐观锁是一种基于版本控制的锁机制,在事务提交时检查是否有冲突。
  • 悲观锁则是默认情况下假设会有冲突,并在事务开始时就锁定资源。

9. 数据库的实现细节

  • 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在锁的实现上可能有差异,例如 MySQL 的 InnoDB 引擎使用行级锁来提高并发性能,而 PostgreSQL 的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机制也使用了锁来实现事务隔离。

10. 死锁(Deadlock)

  • 当两个或多个事务互相等待对方释放锁资源时,会导致死锁。
  • 数据库系统通常会检测到死锁并进行自动回滚或超时处理。

数据库锁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进行调优。合理的锁策略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和事务的隔离性,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死锁等问题。

34、联合索引abc,查的时候用ab会用到索引吗

对于联合索引 abc,如果查询条件中只涉及到索引的前缀列 a 和 b,而不涉及到后续列 c,那么查询语句仍然可以利用这个联合索引。
这种情况下,数据库系统可以利用联合索引的前缀顺序来进行查找,即使查询条件没有涉及到索引的后续列

35、sql调优

SQL 调优是指对数据库系统中的 SQL 查询语句进行优化,以提高查询性能和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下面是一些常见的 SQL 调优技巧和方法:

1. 使用合适的索引:

  • 确保表中经常使用的列上创建了合适的索引。
  • 分析查询语句的 WHERE 条件和 JOIN 条件,为经常用到的列创建索引。

2. 避免全表扫描:

  • 尽量避免在查询中使用 SELECT *,而是指定需要的列。
  • 使用 WHERE 子句,确保查询条件可以利用索引,避免全表扫描。

3. 使用 EXISTS 替代 IN:

  • 在子查询中,如果可能的话,使用 EXISTS 替代 INEXISTS 更高效。

4. 避免使用函数:

  • 在查询条件中避免对索引列使用函数,函数会导致索引失效。
  • 如果需要使用函数,可以考虑将函数应用到常量上,而不是索引列。

5. 调整查询顺序:

  • 分析查询语句中的表连接顺序,调整为更高效的顺序。
  • 将限制性条件尽早应用,以减少后续数据的数量。

6. 使用 UNION ALL 替代 UNION:

  • 如果查询中使用了 UNION 操作符,确保可以使用 UNION ALL 替代。
  • UNION ALL 不会去除重复的行,但比 UNION 效率更高。

7. 尽量避免使用 SELECT DISTINCT:

  •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除重复的行,尽量避免使用 SELECT DISTINCT
  • 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除重复,如使用 GROUP BY

8. 优化子查询:

  • 分析子查询的执行计划,确保子查询效率高。
  • 可以考虑将子查询的结果存储到临时表中,提高效率。

9. 注意数据库统计信息:

  • 定期更新数据库统计信息,确保数据库系统有最新的数据分布信息。
  • 不同数据库系统的统计信息更新方式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数据库系统进行调整。

10. 使用合适的存储引擎和配置:

  • 对于 MySQL 等数据库系统,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如 InnoDB、MyISAM)。
  • 根据应用场景调整数据库的缓存大小、连接数等参数。

11. 分析执行计划:

  • 使用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工具分析 SQL 查询的执行计划。
  • 确保查询使用了合适的索引,没有出现全表扫描等低效操作。

12. 使用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工具:

  • 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各种调优工具和分析器,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分析查询性能,找出潜在的性能问题。

13. 使用缓存:

  • 对于频繁查询的结果,可以考虑使用缓存机制,减少数据库查询压力。

14. 分批处理大量数据:

  • 当处理大量数据时,可以考虑分批处理,避免一次性查询过多数据导致性能下降。

15. 合理设计数据库结构:

  • 设计合理的表结构,避免冗余字段和表的过度关联。
  • 避免过度范式化,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设计适当的数据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 SQL 调优技巧和方法,实际调优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查询语句、数据库系统和数据量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整。常规的做法是先分析查询的执行计划,找出潜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36、数据库的锁有了解吗

数据库的锁是用来管理并发访问的重要机制,它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事务的隔离性。常见的数据库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行级锁(Row-Level Lock)

  • 行级锁是最细粒度的锁,它锁定了表中的单个行记录。
  • 这种锁只影响被锁定的行,不会影响其他行的访问。
  • 适合处理高并发的场景,但会增加系统开销和资源消耗。

2. 表级锁(Table-Level Lock)

  • 表级锁是针对整个表的锁,会锁定整个表的读写操作。
  • 当一个事务获取了表级锁时,其他事务无法对该表进行任何操作。
  • 在高并发情况下,表级锁可能会导致性能瓶颈和并发度下降。

3. 页级锁(Page-Level Lock)

  • 页级锁是针对数据页的锁,锁定了一组连续的数据记录。
  • 当需要锁定多个相邻的行时,页级锁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
  • 不同数据库系统对页级锁的支持程度不同。

4. 共享锁(Shared Lock)

  • 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同一资源,但不允许有任何事务对该资源进行修改。
  • 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共享锁,但与排他锁(Exclusive Lock)互斥。

5. 排他锁(Exclusive Lock)

  • 排他锁(也称为独占锁)只允许一个事务对资源进行修改,其他事务无法读取或修改该资源。
  • 一个事务持有排他锁时,其他事务无法获取共享锁或排他锁。

6. 意向锁(Intent Lock)

  • 意向锁是为了协调不同级别的锁而设计的辅助锁。
  • 在获取表级锁或页级锁之前,数据库会先获取意向锁,以表明它希望在更高的层级上获取锁。

7. 行级共享锁和行级排他锁

  • 在某些数据库系统中,行级锁又细分为行级共享锁和行级排他锁。
  • 行级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同一行数据,但不允许有任何事务对该行进行修改。
  • 行级排他锁允许一个事务对行进行修改,其他事务无法读取或修改该行。

8.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和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

  • 乐观锁是一种基于版本控制的锁机制,在事务提交时检查是否有冲突。
  • 悲观锁则是默认情况下假设会有冲突,并在事务开始时就锁定资源。

9. 数据库的实现细节

  • 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在锁的实现上可能有差异,例如 MySQL 的 InnoDB 引擎使用行级锁来提高并发性能,而 PostgreSQL 的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机制也使用了锁来实现事务隔离。

10. 死锁(Deadlock)

  • 当两个或多个事务互相等待对方释放锁资源时,会导致死锁。
  • 数据库系统通常会检测到死锁并进行自动回滚或超时处理。

数据库锁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进行调优。合理的锁策略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和事务的隔离性,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死锁等问题。

37、行锁怎么实现,处理不当会有什么问题

行锁是数据库中用来锁定单行记录的一种锁机制,它可以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事务能够对该行进行修改操作,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事务的隔离性。行锁的实现方式和处理方式可以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般情况下行锁的实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行锁的实现方式:

一般情况下,数据库系统实现行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数据库自动实现

    • 在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例如 MySQL 的 InnoDB 引擎和 PostgreSQL 等,行级锁是数据库自动实现的。
    • 当事务对某行数据进行修改时,数据库会自动对该行数据进行加锁,其他事务无法修改该行直到锁释放。
  2.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

    • 在一些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通过显式地使用 FOR UPDATELOCK IN SHARE MODE 等语句来实现行锁。
    • 当事务执行 SELECT ... FOR UPDATE 时,会对查询结果中的行加排他锁,其他事务无法修改这些行直到事务提交或回滚。
    •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则会对查询结果中的行加共享锁,其他事务可以读取这些行但无法修改。
  3.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

    • 乐观锁不是通过加锁来实现,而是在更新数据时根据版本号(或时间戳等)来进行判断是否发生冲突。
    • 在更新数据时,检查版本号是否和预期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数据已被其他事务修改,需要回滚或重新尝试更新。

处理不当可能出现的问题:

  1. 死锁(Deadlock)

    • 当多个事务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行锁时,可能会发生死锁。
    • 处理方法:数据库系统通常会检测到死锁并进行自动回滚或超时处理,但不同数据库系统的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2. 性能问题

    • 过多的行锁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尤其是在高并发的情况下。
    • 为了减少锁冲突,可以尽量缩小事务持有锁的范围,尽早释放不需要的行锁。
  3. 长时间锁定

    • 如果事务长时间持有行锁而不释放,可能会导致其他事务等待时间过长,影响整体性能。
    • 为了避免长时间锁定,建议在事务中尽快完成需要的操作并及时释放锁。
  4. 锁粒度不合适

    • 锁的粒度太细可能会导致大量的锁竞争和频繁的锁冲突,影响并发性能。
    • 锁的粒度太粗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长时间占用和不必要的等待。
  5. 锁升级问题

    • 有些数据库系统可能会出现锁升级的情况,例如将行级锁升级为表级锁。
    • 锁升级会增加系统开销和资源消耗,可能导致性能下降。

在使用行锁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库系统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锁粒度和锁类型,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同时,在编写事务代码时,也需要注意及时释放不需要的锁,并尽量减少锁的持有时间,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并发性能和响应速度。

38、微服务之间通信交互一般会设计几种状态,网络中断是什么状态,a服务请求b,超时该怎么处理

在微服务架构中,微服务之间的通信交互可以设计多种状态来描述不同的情况,以便于对通信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处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状态设计以及对网络中断和超时的处理方式:

1. 常见的通信状态设计

  • 成功(Success):表示通信请求成功完成,获取了需要的结果。
  • 失败(Failure):表示通信请求失败,无法获取预期结果。
  • 超时(Timeout):表示通信请求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需要等待时间过长。
  • 网络中断(Network Failure):表示在通信过程中发生了网络连接中断或通信失败。
  • 部分成功(Partial Success):表示通信请求部分成功,部分失败。
  • 重试(Retry):表示需要重复尝试通信请求以达到成功状态。

2. 网络中断是什么状态

  • 网络中断通常是指在微服务间通信的过程中,网络连接出现异常,导致通信无法继续或完成。
  • 这种情况可以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失败状态,例如 “网络中断” 或 “通信失败” 等状态。
  • 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可以尝试重新连接,或者返回给调用方相应的网络中断或通信失败的错误信息。

3. 服务A请求服务B,超时该怎么处理

  • 当服务 A 请求服务 B 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服务 B 的响应,就会发生超时情况。

  • 对于超时的处理方式取决于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设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式:

    a. 返回超时错误(Timeout Error)

    • 服务 A 可以向调用方返回一个标识超时的错误信息,例如 “请求超时” 或 “服务 B 无响应”。
    • 调用方可以根据这个错误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重试、降级处理等。

    b. 重试机制(Retry Mechanism)

    • 当发生超时时,服务 A 可以选择自动发起重试,重新向服务 B 发送相同的请求。
    • 重试的次数和间隔可以根据系统需求和服务性能进行配置。

    c. 降级处理(Fallback Mechanism)

    • 如果服务 B 的响应时间过长,可以在发生超时时返回一个预设的默认结果,而不是等待服务 B 的响应。
    •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等待时间过长导致服务 A 的性能下降,但要确保返回的默认结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d. 异步处理(Asynchronous Processing)

    • 将服务 A 请求服务 B 的操作设计为异步调用,即发送请求后不立即等待响应。
    • 服务 A 可以继续处理其他任务,等待服务 B 的响应在后续再处理。

    e. 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Timeout Setting)

    • 在设计微服务通信时,可以为每个请求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避免长时间等待导致系统资源浪费。
    • 超时时间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服务性能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处理服务 A 请求服务 B 超时的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用户体验等因素。同时,合适的监控和日志记录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处理超时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超时后,b服务执行成功了,会造成冗余数据吧

是的,当服务 A 向服务 B 发起请求,在超时后服务 B 实际上已经执行成功了,但是服务 A 并未收到响应或者因为超时而放弃了等待,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冗余数据的情况。

这种冗余数据一般是指在服务 B 执行成功后,但由于服务 A 不知道这一情况,因此无法及时进行清理或更新,导致数据不一致。

如何避免冗余数据问题:

  1. 消息队列机制

    • 可以考虑使用消息队列来解耦服务 A 和服务 B 的直接调用。
    • 当服务 A 向消息队列发送请求后,即使超时,消息队列也会将请求消息持久化,等待服务 B 处理。
    • 服务 B 处理完成后,再发送一个消息给服务 A,服务 A 收到消息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 这样即使服务 A 超时或者出现问题,服务 B 仍然能够处理请求,并最终保证数据一致性。
  2. 幂等性设计

    • 在服务 B 的设计中,可以考虑实现接口的幂等性,即多次请求同一个操作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 这样即使服务 A 发送了重复请求或者超时后重新发送请求,服务 B 的处理结果仍然是一致的,不会造成数据异常。
  3. 定时清理任务

    • 在服务 A 发送请求后,即使超时没有收到响应,也可以通过定时任务或者后台任务来清理这些过期的请求记录。
    • 例如,定期清理超过一定时间的未响应请求,避免积累过多的冗余数据。
  4. 超时机制优化

    • 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性能调整超时设置,避免超时时间过长导致数据堆积。
    • 合理的超时设置可以保证及时响应和避免过长的等待。
  5. 事务性处理

    • 在一些场景下,可以使用事务性的处理方式,确保请求和数据的一致性。
    • 当服务 A 发送请求后,即使超时,服务 B 的处理结果也可以保证在事务提交后才生效。
    • 使用分布式事务管理来确保跨服务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从而避免数据不一致
  6. 日志记录与监控

    • 在系统中加入详细的日志记录,可以帮助发现和排查冗余数据问题。
    • 同时建立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服务超时导致的冗余数据问题,确保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稳定性。选择适合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很重要的。

  • 32
    点赞
  • 4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4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