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新加坡,从国内互联网大厂到异国他乡,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文杰。作为一名前端工程师,他将和我们分享他在新加坡的工作生活体验,以及对AI时代下程序员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 文杰一些观点
这么捋下来,我已经工作了差不多十个年头,前前后后大中小型公司都待过,算是比许多小同学虚长几岁,阅历丰富一丢丢了,所以有一些关于前端职业与个人成长的观点挺想分享一下的,抛砖引玉吧。
Q: 前端天花板很低?🤔
有不少人觉得前端天花板很多,这个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以我为例,虽然已经工作了 10 年,但还有非常多不懂的东西,离所谓“天花板”还十万八千里呢。
其次,前端领域虽然比较少出现服务端那种高并发计算场景,但也有不少复杂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工程化、编辑器、可视化、 IDE 等等,这些方向每一个拆解下去又会有许多复杂的技术点,都值得长时间的投入、学习,也都能为你带来长远的职业发展空间。
所以,可能哪些一直鼓吹“前端天花板很低”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只是还处在 愚昧之巅 罢了。
Q: 遭遇职业迷茫,觉得自己潜力低,成长性差,怎么办?🤔
最近一年各种机缘巧合,跟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同学有过接触,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职业成长规划,没有想清楚自己当下该做些什么,未来该往那走,整体过的比较迷茫也比较焦虑。
归根结底,我认为这些同学不是不想,而是实在不能或者不会,这里面有些是工作 太忙 了,消耗了大部分精力,无暇思考;有些是对行业缺乏必要 认知,不懂得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适的判断与选择;还有很多是严重 缺乏自信,过度妄自菲薄踌躇不前,等等。
咋说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展开来值得另外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所以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
设定一个具体、时间粒度合适的目标(参考 Star 原则),例如在 3 年内到达 xx 职级;
倒推回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不是技能),做出哪些成果?包括技术上的、软素质上的、管理上的,画成一个思维导图;
再倒推回来,就着这些能力与成果设定若干时间粒度更小(双月)的里程碑,定期 Review、纠偏。
每一个步骤都并不容易,特别是,怎么锻炼能力?有两个思路,一是找一份完全匹配你能力水平与成长目标的工作,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容易;二是在日常业务工作之外主动学习、主动争取机会、主动创造场景,主动去做一些别人并没有要求你必须做,但你又觉得正确的事。
Q: 我当下做什么,收益最大?🤔
讲真,我哪知道。。。不过有一个比较通用的思路: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是几年我面试微信被拒时,面试官送给我的话,当时有种很强烈的醍醐灌顶的感觉,在此之后我才算是有耐心去做一些长久的事情。
其实有很多同学 —— 特别是哪些刚毕业没多久的,都会觉得技术栈全一点,能力模型立体一点,会更有市场,所以啥都会去学一下,雨露均沾。但事实恰恰相反,优秀团队对人才的画像基本上都首先是深度,在具备足够深度的基础上才会考虑广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面试动辄追问实现原理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往那个方向努力,实在憋不出所谓的职业规划,可以考虑先找到自己最最擅长的技术点,然后花足够多的时间扎扎实实学深学透,
关于这方面,之前有位同学的文章已经总结的比较详细了:https://juejin.cn/post/7139158428785737758 。
Blabla~~,太多了,就不往下写了🤐🤐🤐,有兴趣跟我继续探讨,或者处于职业迷茫期的同学也可以 加我微信聊聊。
🦀 成长建议
最后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还比较有用的建议:
🦑 保持职业敏感度,不要轻易放过你遇到的大大小小问题,持续折腾持续迭代,做一个有技术追求的人;
🐠 做正确的事 —— 不是难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事,是正确的事!!!
🦈 当断则断,假若工作真的无法给你带来成长,或者给你造成过大的内耗,就趁早做决定吧;
🦞 深度远比广度重要的多,你应该优先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看到啥新奇的东西都往上凑;
🦐 走出去,主动了解这个行业,多找老江湖聊聊,了解什么阶段的人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的技术水平,个人达到什么状态之后职业安全性会更强,等等;
🐙 人在事前,保持开放,多交点朋友;
🐡 坚持不一定都会达成预期目标,但如果你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那就沉下心来先做好一件事吧;
🐟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自学,不过最好旁边偶尔能有人点拨一两句;
🫕 注意身体,保持锻炼💪,保持乐观🥳,时不时可以来一句:新年快乐🧨🧨🧨~
没了,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 emoji 了。
今天我们将探讨以下话题:
🌏 从熟悉到陌生:跨国工作生活的转变之路
💼 税率调整下的新加坡科技人生存现状
🤖 AI工具如何重塑程序员的日常工作
🔮 与AI共处:程序员的未来发展之路
【本期新加入主播】字节,前端,现在在coze,平常喜欢写文章,最近调到新加坡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