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小浪。
大家这两年刷朋友圈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呢?
好多人都在晒看演唱会、出去旅游的照片,可与此同时,又有好多人在哭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他们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呢?
其实是没钱的。
而且相比几年前,大家赚得更少了。
咱们肯定都跟身边朋友吐槽过公司里那些糟心事,什么裁员啦、降薪啦、延迟发薪啦,甚至公司都快倒闭了。
这可不是私企才有的情况,我有个朋友在半编制单位工作,在三四线城市,延迟发工资也是家常便饭。
还好他吃住都在家里,如果是在大城市,老板要是两三个月不发工资,房东可不会让你拖欠两三个月的房租啊。
经济学家香帅也说过,未来几年咱们会进入 “微利社会”,社会投资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就只有 3%,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可能无限接近于 0,很多公司都在微利甚至根本不赚钱的状态。
我姐姐做过餐饮,也做过保险,涉足私企和政务行业,她也说出了行业的真相:现在的行情就是大家互相欠钱,最后都发不出钱来。
裁员、降薪、失业,这可不是某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发展规律下的现象。
打工人以前那些好日子,像丰厚的奖金、每年 20% 的加薪,靠打工年入百万,以后恐怕都只能是回忆了。
副业经济悄然兴起
前阵子我队友跟我聊他们公司的业绩考核。
他们公司的考核有个很奇葩的地方,业绩最后一名要扣钱。
麻烦的是,大家本职工作的完成度都差不多,很难评判谁好谁坏,最后就只能看谁加班最少了。
可公司又没明确说加班会算进绩效考核里。
所以排在最后一名的那个人肯定就很不乐意啊,而我队友还得去跟人家谈判。
我就跟他说,直接说事实就好了:不是你做得少,是别人比你做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别看同事们嘴上都说要躺平,实际上人家下班之后可努力了,比你卷多了。
就像现在大家都在说行情不好,都不赚钱,实际上呢,每个人都在暗自努力赚钱,主业卷完卷副业。
大家心里都明白,不一定要做最好的那个,但至少不能做最差的那个。
在这种经济不断下滑的环境里,肯定会有一直往下掉的人。
这些人往往一是不关心时事,二是只知道埋头苦干,所以难免就成了业绩上的炮灰、裁员时的炮灰,最后沦为时代的炮灰。
和中年人的 “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保洁)以及 “铁人三项”(外卖、快递、司机)相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来开展副业。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经济模式,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像写作、运营、直播、卖货这些低成本的方式来灵活创业,多渠道赚钱,这样也能让自己的经济状况更稳定一些。
理性消费与享乐消费并行的现状
老百姓现在也渐渐清醒了。从理性消费的角度来说,买房不再是刚需,奢侈品也不是非买不可。
从享乐消费的角度看呢,拿不出 400 万的房款,但拿出 4000 块去看个演唱会,顺便旅个游还是可以的。
放在三年前,我要是看到大牌包包,可能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但现在呢,我会选择几十块的帆布包。
不是 LV 不好看了,而是这个价格和它给我带来的情绪价值不匹配了。
花几千甚至几万去买奢侈品,最后就只是得到一个比人还娇贵的东西,感觉就像是在供奉一个贡品似的。
这几千块钱,与其用来满足那种不切实际的虚荣心,还不如用来买一场能让自己情绪价值拉满的沉浸式体验呢。
就拿喜茶一杯 30 块的奶茶来说,我现在也会掂量掂量它能给我带来多少愉悦感。
我会想,我拿着这 30 块去菜市场,给自己做一顿糖醋排骨、蒜蓉空心菜,是不是会让我对生活的幸福感提升得更多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年轻人去旅游、去看演唱会呢?
其实是因为,和单纯的物质消费比起来,情绪价值已经成了新的消费趋势。
如果说广场舞是老年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乌托邦,那么演唱会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逃避职场 KPI 和压抑生活的一个出口。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8 - 34 岁的年轻群体是演出市场的消费主力。
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年轻人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更懂得犒劳自己了。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消费不只是为了消费,而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时,对身外之物的物欲就会降低,反而更愿意为精神上的需求付费了。
到最后,肯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到低成本的情绪价值获取方式上,比如看书、运动、学做饭、逛公园、看艺术展、逛博物馆之类的。
这时候资本可能也发现了,现在的年轻人可没那么好拿捏了。
👇点击关注【浪哥创业】
让我们每天第一时间相遇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