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Reducer环形缓冲区实现思路-环形队列数据结构

本文介绍了一个使用Scala语言实现的环形队列数据结构。主要内容包括队列的基本操作,如添加元素(addNum)、获取元素(getNum)、判断队列是否为空(isEmpty)及是否已满(isFull),以及队列的遍历(show)等。通过具体实现展示了环形队列的工作原理。

环形队列实现-scala语言描述

package datastructer.queue

/**
 * ClassName:CircleArrayQueue
 * Package:datastructer.queue
 * Description: 环形队列
 * Datetime:2020-10-21   12:34
 */
object CircleArrayQueue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
}
class ArrayQueue2(arrMaxSize:Int){
  val maxSize = arrMaxSize
  val arr = new Array[Int](maxSize)
  // 初始化为0 ,队列的头部,指向队列的第一个元素
  var front = 0
  // 初始化为0 ,队列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var tear = 0
  // 判断空
  def isEmpty():Boolean={
    front == tear
  }
  // 判断满
  def isFull():Boolean={
    (tear +1)%maxSize == front
  }
  // 添加数据到队列
  def addNum(num:Int):Unit={
    if(isFull()){
      println("队列满,添加失败")
      return
    }
    // 添加数据
    arr(tear) = num
    // 移动尾部指针
    tear = (tear+1) % maxSize
  }

  def getNum():Any={
    if(isEmpty()){
      new Exception("队列空,取数据失败")
    }
    // 先将数值保存到临时变量
    val num = arr(front)
    // front 指针后移
    front = front +1
    num
  }

  /**
   * 思路:1.从front开始打印,打印多少个元素
   * 2.统计该队列有多少个有效元素
   */
  // 遍历显示元素
  def show():Unit={
    if(isEmpty()){
      println("队列空,无数据")
    }
    for(i <- front until getSize()){
      printf("arr(%d)=%d \t",(i%maxSize),arr(i%maxSize))
    }
  }


  def getSize():Int = {
    /**
     * 多出来的+原来的长度 - 现在取到的地方 就是剩下的还在队列中的元素  这些元素可能在队列的不同下标位置,所以需要取模运算获取到具体位置
     */
    (tear+maxSize-front)%maxSize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