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happyrabbit456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阑铎迦池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大菩萨摩诃萨,无量百千人天大众,一心恭敬围绕而住。尔时,世尊为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尔时,摩揭陀主影胜大王,往竹林中礼世尊足,右绕三匝在一面坐。时,影胜王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唯愿世尊,哀愍为我分别解说。”尔时,世尊告影胜王曰:“大王当知,譬如...转载 2021-03-14 13:30:18 · 389 阅读 · 0 评论 -
佛说四十二章经(高丽版大藏经本)
佛说四十二章经(高丽版大藏经本)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 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转载 2021-03-13 16:37:17 · 6539 阅读 · 0 评论 -
《寒山诗》
《寒山诗》前 言寒山与拾得均是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诗僧。寒山长住于浙江天台山寒岩幽窟中,因其姓氏不详,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拾得传说十岁时被弃于路旁,为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拾来,此后一直留在国清寺中为僧,故名“拾得”。寒山、拾得与丰干禅师三者皆隐栖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又称“天台三圣”。寒山举止怪诞,与众不同。他经常戴着桦树皮编的帽子,穿着破衣,拖着木屐,游戏于山林间。有时独言独笑,有时望空谩骂,貌似疯颠。寒山诗具有鲜明的乐府民歌特色,其内容极其丰富,时而白描众生百态,时而讥讽转载 2021-03-11 11:44:59 · 16647 阅读 · 0 评论 -
丰干诗
丰干诗【壁上诗二首】丰干 丰干禅师,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舂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一日骑虎松径来,入国清巡廊唱道,众皆惊怖。尝于京辇为闾丘太守救疾,闾丘之任台州,便至国清问丰干禅院所在,云在经藏后,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闾丘至师院,开房惟见虎迹。今存房中壁上诗二首。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沈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论心...转载 2021-03-09 15:31:26 · 247 阅读 · 0 评论 -
守口摄意身莫犯
守口摄意身莫犯 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 如是行者可度世这四句偈颂,每一个出家人都应该记得;佛住世的时候,出家人每天都要念这四句偈颂,时刻不能忘失。所以,甚至想要出家的人,也应该把它记得;更何况是已经出家的人,更不可把它忘了。守口摄意身莫犯:口不能随便讲话,也不能随便说是说非。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什么都不可以说的,这个口要把它管住。摄意,就是把意念总收摄起来,不要叫它东跑西跑。身莫犯,身体不要犯戒,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个出家人,不要犯规矩,这叫守...转载 2021-03-09 15:02:49 · 937 阅读 · 0 评论 -
旷野里的杂草
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中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 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 ” 禅师依然微笑。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 ” 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 禅师说:“你们讲.转载 2021-03-07 21:39:50 · 172 阅读 · 0 评论 -
黄念祖:金刚经一滴
金 刚 经 一 滴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转载 2016-10-28 17:33:24 · 1337 阅读 · 0 评论 -
虚云法师: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虚云大师开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七日讲于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已举行几天了。这是很希有难得的。今天苇舫法师。妙真和尚。赵朴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虚云出来与各位说法。我想趁这个因缘。把念佛与参禅的关系随便谈谈。以便给初发心学佛的人作个参考。今天是和平法会念佛坛开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来讲的。他很客气的不讲。故由虚云出来与诸位谈谈。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转载 2016-10-26 13:16:37 · 1852 阅读 · 0 评论 -
信佛信什么?-本性具足
信佛信什么?-本性具足作者:刘欣信佛是我们不少同修都认同的,同时信佛到底是信什么却又模模糊糊。我们相信佛教中的什么?是相信佛菩萨神通广大会保佑我们,还是相信因为学佛下辈子我们会活的好点?这并不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更不是佛法教导我们最终要相信的东西。 《法华经》讲: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转载 2016-10-09 12:58:16 · 885 阅读 · 0 评论 -
唯心识观
转载:http://dzzc.com/5-2.html唯 心 识 观作者:刘欣 一 唯心识观-无相禅 二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三 远离诸幻 四 一切时,一切处 五 知唯是心 六 心净则佛土净 七 疯子和傻子一 唯心识观 -无相禅这个唯心识观是我们末法众生趣入大乘佛法的一个秘诀,一个诀窍。我们平时经常转载 2016-10-11 12:41:56 · 2527 阅读 · 1 评论 -
未曾有因缘经
未曾有因缘经白话撰述:刘欣《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是一部极好的佛学入门教材,经中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佛法的大意层层揭示给大家,能够让我们对佛法有的正确了解。平时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这部经里找到答案。 所以推荐大家学佛之初先学习这部经是十分有益的。这里我们用白话文讲述经文中的故事,大家可以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作为参考。 命子出家野转载 2016-09-22 12:31:45 · 4959 阅读 · 1 评论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转载 2016-09-19 13:08:52 · 1643 阅读 · 0 评论 -
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
第三圣谛的要义是:人类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得解脱、获解放、享自由。这圣谛名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槃。巴利文作Niana,但梵文的Nirvana更为人所广知。 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涅槃也叫做断爱。 你要问:可是什么是涅槃呢?为了答覆这个十分简单而自然的问题,已有人写了好几部书了。可惜这些书不但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它们愈趋复杂。惟一合理的答案是:这问题转载 2016-11-03 12:41:45 · 1091 阅读 · 0 评论 -
净空法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1 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就是迷,不管是什么念头,起念都是迷。2 我们一个念头都不起了,跟诸位说,一个念头都不起还是迷,这个事情难办!3 起念是什么?是妄念,是乱想。一个念头都没有是无明,这个事情麻烦。4 那个觉到底是什么样子?觉心,告诉诸位,没有念是样样清楚,它不是无明。5 过去、现在、未来都知道,心里头不起念头,这叫正念,这个是觉心。转载 2016-10-26 12:44:34 · 4286 阅读 · 0 评论 -
净空法师:同修净土与般若
△ 净土与般若,语别而义无别,净土由有门入,一般人以为净土著相,般若讲空,似相对又似矛盾,实在是相辅相成,正好两门合修,则道业日进。△ 般若与净土同修,关系非常重要。净土是一切法的归宿,任何法门均与净土脱不了关系。研习兴趣专于那一宗尽可由之,而舍弃净土则其所学不过世间学问而已。△ 念佛是生心,离相是无住,心中空空洞洞却能提起一句佛号,正是金刚经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 念佛人转载 2016-10-26 14:26:34 · 1121 阅读 · 0 评论 -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既无,
这是禅定时的法门.所谓“念”,指的是我们内心因境、因情等各种不同的状况而浮现出来的念头,这些念头既是入门时的大障碍,也是修成以后的资粮.其次,你要了解什么叫做“觉”,这里特指“觉知”,但是觉知很难解释,师父惯用的方法就是叫我们把手放在背后,五指伸开又合拢,如是数次,然后问我们,为何看不到却知道手掌的状态呢?这就是“觉知”了.所以,觉知是我们意识中那一点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状态,能够包含一切的明性,转载 2016-10-26 15:13:49 · 5617 阅读 · 0 评论 -
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作者:刘欣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密、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学佛的朋友经转载 2016-09-12 13:20:14 · 58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