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分层模式案例

架构模式是什么

软件架构模式,诞生于软件开发的最大难题——需求变更。由于需求变更,导致了大量项目因为超出预算的人力、时间而归于失败。软件开发成本有限的,但需求变更似乎是无限的,这成为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软件需求变更的结果,基本上就是对于软件代码的修改。而软件代码的修改却是程序员们最头疼的事情。因为一些大型系统,其代码根本就无法完全看懂,即便能了解部分细节,在着手修改的时候,也会碰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有些功能的修改,需要修改整个系统的很多部分,导致了无穷的BUG。


另外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在紧迫的时间内,对于代码的修改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程序员,只有他们对系统是最熟悉的。但是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几乎无法让更多的程序员参与进来,其他人只能干瞪眼。一旦熟悉系统的程序员离职,有可能就代表了整个系统无法维护。即便是系统能分割给几个人负责,在“集成”几个部分的代码的时候,其调试和除错的工作,又常常是旷日持久的,因为那些从来没协作过的代码,隐藏着大量的误解和不兼容问题。——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系统中对于“代码耦合”的结构问题。糟糕的代码耦合让整个系统变得难以理解、难以修改、难以分工、难以集成。


针对代码耦合的问题,软件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最后发现: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改善耦合的最好方式。架构设计的本质,就是:

  1. 划分耦合的单位——也就是划分模块。系统应该划分成什么样的模块,代表了设计者对于系统应对的需求的基本理解。一旦能清晰的划分出模块了,其代码耦合就有了最基本的范围。而模块本身也是提示程序员理解系统的基本单位。


2. 规范耦合的形式——代码耦合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直接调用、事件响应、消息队列等等,这些形式提供了代码耦合的不同特征。直接调用的代码在静态阅读的时候非常容易理解,而事件响应则提供了运行时耦合的好处。耦合的形式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代码耦合的规范:那些模块之间应该直接耦合,哪些不能耦合,是否应该加入中间层次等等。

这两个关于耦合的设计,就形成了各种架构设计。


在软件界多年的架构设计工作之后,人们总结出一些经验,这些经验被成为“架构模式”。架构模式包含了“名称”“适应场景”“模块定义”“模块关系”这几个部分。没有任何一种架构模式是万能的,所以每个模式都必须有“适应场景”。而模式本身的内容,就是通过“模式定义”和“模块关系”两个层面的规定来表现出来。除了模式的本身内容,为了理解某种特定的架构模式,人们还会附带上一些应用案例,好让学习者能通过实例来理解这种设计的真谛。


最后,还会有些关于某种设计模式的实现手段——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下,往往会使用一种或者多种“设计模式”来作为实现。当然只要是符合架构模式的耦合规定的,都可以成为某种架构模式的实践,但是使用软件业常见的“设计模式”,还是能比较轻松的去用代码来实现这些架构。



分层模式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个架构模式的介绍,先看一个案例:


【此案例并非完全真实情况,有一定提炼修改成分】

这是一个有着复杂功能的多人在线社区,其服务器端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这个产品的服务器端必须满足多样的功能:玩家移动到不同的场景中,玩家可以换上不同的服装,可以互相加好友并且聊天,同时还有广播频道的聊天,每个玩家还有自己的资料库和背包,另外还有各种运营活动。


在最初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针对每个需要开发的功能,建立了一个模块。这些模块通过单独和客户端、数据库的操作,完成所需功能。如果要开发新功能,就重新写一个这样的模块。这种架构设计在一开始是非常有效的,产品功能被不断的开发出来,模块的数量也在增多,但是也潜藏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爆发是随着一个叫做“任务系统”的功能而出现的。因为任务系统本质上是需要很多其他模块的功能提供支持。如需要玩家去某个场景(场景模块),获得某个东西(背包模块),然后添加一个好友(好友模块),或者换上某个服装,说一句话等等……这样的任务功能的实现,被迫要修改很多个模块的代码,因为每个模块都只有最基本的“自由使用”功能的代码,编程接口都仅仅是面向客户端的,而数据结果都是直接SQL到数据库的。这种需要组合的功能请求,以及获得功能的结果状况,都是其接口上没有的。这导致了非常复杂的,持续的代码修改。因为任务的内容可是时常会变化的哦!


在分析了问题之后,我们决定重构整个架构,我们把架构从一字排开的设计,修改成为可以多个层次互相调用的模块。这些模块直接的接口,有面向客户端的,也有面向其他模块的,这样我们就能直接调用那些现成的功能,组合开发出更复杂强大的功能。不管任务系统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不用重写那些已经实现的功能,这让整个系统成为可以应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关键。


实际上,这样的架构正是一个著名的架构模式——分层模式。

分层模式的规定非常简单而有效:

1. 每个模块都必须属于某个层次,提供给“第N+1层”(上层)服务;同时委派任务给“第N-1层”的模块。

2. 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得逆层次调用:属于第N层的模块,不得调用(耦合)第N+1层或以上层次的模块。

3. 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得跨层调用:属于第N层的模块,不应该调用第N-2层或更下层的模块。


分层模式是架构中最基本的模式,但是也是我们开发中最被忽视的模式。我们开发中往往没有去定义代码的“层次”,仅仅以“功能”纵向划分模块,没有按实现层次横向切分。

门面模式、策略模式都常常用来实现分层架构。

上文所说的例子,后来改造成了分层模型:

1)重复代码减少了,功能开发更快了——一顶层开发只需要学习下层类库,就可以开始开发;近似功能模块被统一,修BUG覆盖面更好。

2)性能提升代码能更好的覆盖了——集中了通用实现代码,也集中了优化部分

3)可以并行开发,资深人员负责底层,一般人员负责上层

总结一下分层模式:

“模式的模式”——强大同时灵活

★ 适应:集成不同类型功能 ——当我们需要把很多不同功能的代码集成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提供了最合理的结构。能让我们的代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应对需求变更。

★ 不适应:简单业务模型——如果系统本身不复杂(或者叫做可预期的修改很少),建立各种层次,然后为了符合层次间调用的规定,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代码,陷入过度设计的泥坑。

★ 方法论:以业务逻辑特征建模 ——使用分层模式,往往需要我们在大脑里对问题领域进行层次抽象,这种抽象最可信赖的原则,就是按照业务逻辑去做。比如现实业务中有一个角色,我们就建立一个角色的模块;如果我们有一个场景,就以此为名建立一个这样的模块……。以业务逻辑建立的模块,本身也会让系统更容易被理解,因为在代码里能找到和现实中一一对应的概念。

★ 设计模式实现:

★ 门面模式 ——我们对于每个模块或者每个层次都会设计一个“门面”来降低耦合的复杂程度。

★ 策略模式——抽象层次会隐藏底层的实现细节,这就是策略模式最基本的设计,我们往往会把上层作为功能接口,下层作为可选的策略来实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