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10.17

Redis

重新理解一下rehash。

  • dictht ht[2]:在字典dict的内部有两张哈希表,作用是一对滚动数组。

rehash就是让哈希表的负载因子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哈希表保存的键值对数量太多或者太少。dt[0]是旧表,dt[1]是新表,当哈希表的大小需要动态改变的时候,旧表的元素就往新表中迁移,新表变成旧表,从而达到资源的复用和效率的提升。

Rehash源码:

int dictRehash(dict *d, int n) {

    // 只可以在 rehash 进行中时执行
    if (!dictIsRehashing(d)) return 0;

    // 进行 N 步迁移
    // T = O(N)
    while(n--) {
        dictEntry *de, *nextde;

        /* Check if we already rehashed the whole table... */
        // 如果 0 号哈希表为空,那么表示 rehash 执行完毕
        // T = O(1)
        if (d->ht[0].used == 0) {
            // 释放 0 号哈希表
            zfree(d->ht[0].table);
            // 将原来的 1 号哈希表设置为新的 0 号哈希表
            d->ht[0] = d->ht[1];
            // 重置旧的 1 号哈希表
            _dictReset(&d->ht[1]);
            // 关闭 rehash 标识
            d->rehashidx = -1;
            // 返回 0 ,向调用者表示 rehash 已经完成
            return 0;
        }

        /* Note that rehashidx can't overflow as we are sure there are more
         * elements because ht[0].used != 0 */
        // 确保 rehashidx 没有越界
        assert(d->ht[0].size > (unsigned)d->rehashidx);

        // 略过数组中为空的索引,找到下一个非空索引
        while(d->ht[0].table[d->rehashidx] == NULL) d->rehashidx++;

        // 指向该索引的链表表头节点
        de = d->ht[0].table[d->rehashidx];
        /* Move all the keys in this bucket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hash HT */
        // 将链表中的所有节点迁移到新哈希表
        // T = O(1)
        while(de) {
            unsigned int h;

            // 保存下个节点的指针
            nextde = de->next;

            /* Get the index in the new hash table */
            // 计算新哈希表的哈希值,以及节点插入的索引位置
            h = dictHashKey(d, de->key) & d->ht[1].sizemask;

            // 插入节点到新哈希表
            de->next = d->ht[1].table[h];//节点始终插在表头
            d->ht[1].table[h] = de;

            // 更新计数器
            d->ht[0].used--;
            d->ht[1].used++;

            // 继续处理下个节点
            de = nextde;
        }
        // 将刚迁移完的哈希表索引的指针设为空
        d->ht[0].table[d->rehashidx] = NULL;
        // 更新 rehash 索引
        d->rehashidx++;
    }

    return 1;
}

跳跃表

跳跃表的存在是为了更快的访问节点。结构图如下所示。

跳跃表节点数据结构

/*
 * 跳跃表节点
 */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成员对象
    robj *obj;

    // 分值
    double score;

    //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跨度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level数组大小代表节点的层数。level数组可以包含很多元素,每个元素都包含一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程序可以通过这些层来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一般来说,层的数量越多,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就越快。level的大小是根据幂次定律(越大的数出现的概率越小)随机生成。为什么要随机生成呢?

参考:https://blog.csdn.net/qpzkobe/article/details/80056807。理想的跳跃表如下图所示。但是如果要插入或者删除一个元素,结构就会变化,那么要维持这个理想的跳跃表结构会很麻烦,所以不如每次插入元素的时候都通过概率计算出这个节点的层数。这里是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作为level数组的大小,作为层的“高度”。

è¿éåå¾çæè¿°

  • 前进指针。指向表尾方向的下一个节点,可以跨越多个节点。
  • 跨度。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 后退指针。从表尾向表头方向访问节点,每次只能后退至前一个节点。
  • 分值和成员。跳跃表中的节点按照分值从小到大排序,如果分值一样,按照成员对象的字典序从小到大排序,各个节点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

跳跃表数据结构

/*
 * 跳跃表
 */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表中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
    int level;

} zskiplist;

跳跃表API

创建跳跃表

/*
 * 创建一个层数为 level 的跳跃表节点,
 * 并将节点的成员对象设置为 obj ,分值设置为 score 。
 *
 * 返回值为新创建的跳跃表节点
 *
 * T = O(1)
 */
zskiplistNode *zslCreateNode(int level, double score, robj *obj) {
    
    // 分配空间
    zskiplistNode *zn = zmalloc(sizeof(*zn)+level*sizeof(struct zskiplistLevel));

    // 设置属性
    zn->score = score;
    zn->obj = obj;

    return zn;
}
/*
 * 创建并返回一个新的跳跃表
 *
 * T = O(1)
 */
zskiplist *zslCreate(void) {
    int j;
    zskiplist *zsl;

    // 分配空间
    zsl = zmalloc(sizeof(*zsl));

    // 设置高度和起始层数
    zsl->level = 1;
    zsl->length = 0;

    // 初始化表头节点
    // T = O(1)
    zsl->header = zslCreateNode(ZSKIPLIST_MAXLEVEL,0,NULL);
    for (j = 0; j < ZSKIPLIST_MAXLEVEL; j++) {
        zsl->header->level[j].forward = NULL;
        zsl->header->level[j].span = 0;
    }
    zsl->header->backward = NULL;

    // 设置表尾
    zsl->tail = NULL;

    return zsl;
}

释放跳跃表及节点

/*
 * 释放给定的跳跃表节点
 *
 * T = O(1)
 */
void zslFreeNode(zskiplistNode *node) {

    decrRefCount(node->obj);

    zfree(node);
}

/*
 * 释放给定跳跃表,以及表中的所有节点
 *
 * T = O(N)
 */
void zslFree(zskiplist *zsl) {

    zskiplistNode *node = zsl->header->level[0].forward, *next;

    // 释放表头
    zfree(zsl->header);

    // 释放表中所有节点
    // T = O(N)
    while(node) {

        next = node->level[0].forward;

        zslFreeNode(node);

        node = next;
    }
    
    // 释放跳跃表结构
    zfree(zsl);
}

生成节点层数随机函数

/* Returns a random level for the new skiplist node we are going to create.
 *
 * 返回一个随机值,用作新跳跃表节点的层数。
 *
 * The return value of this function is between 1 and ZSKIPLIST_MAXLEVEL
 * (both inclusive), with a powerlaw-alike distribution where higher
 * levels are less likely to be returned. 
 *
 * 返回值介乎 1 和 ZSKIPLIST_MAXLEVEL 之间(包含 ZSKIPLIST_MAXLEVEL),
 * 根据随机算法所使用的幂次定律,越大的值生成的几率越小。
 *
 * T = O(N)
 */
int zslRandomLevel(void) {
    int level = 1;

    while ((random()&0xFFFF) < (ZSKIPLIST_P * 0xFFFF))
        level += 1;

    return (level<ZSKIPLIST_MAXLEVEL) ? level : ZSKIPLIST_MAXLEVEL;
}

这里的random()不加参数会返回一个0到最大随机数的任意整数,这个数&0xFFFF实际上是高位清零,那么结果必为0到65535之间的一个数。即前半部分是产生一个0-65535的随机数。

后面是一个参数乘以65535。如果前一个数小于后面这个数,层数加一,即层数加一的概率为ZSKIPLIST_P。这里是模拟幂次定律,越大层数生成的概率越小。这里ZSKIPLIST_P设置的是0.25,但是为什么设为0.25也是一个问题。好像是比较随意设置的。查了好久也没查出来,看来不是啥重要的东西,不要在小问题钻牛角尖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