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拥有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交互式生成式AI(如ChatGPT)成为技术热点。在使用体验上,许多人认为ChatGPT无可替代。然而,我认为,国内优秀产品的实际表现已经不逊色于ChatGPT,甚至在一些场景下更加适合中国用户。
国内AI技术与产业链优势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快速跟进能力,更得益于强大的产业链支持。即便假设国内完全依赖模仿ChatGPT,也能依托完备的供应链实现技术落地。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企业在生成式AI领域展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还是百度的“文心一言”,抑或是商汤的“商量”,这些产品都证明国内企业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交互设计上具备强大的生产力。
如果说创新能力还有争议,国内在生产力上的领先地位却无可置疑。从模型训练到硬件生产,再到市场化推广,国内AI生态的运作效率极高,能够快速缩短技术差距。
使用体验的实际感受
结合我的日常使用体验,我发现国内的AI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科技类和代码问题,我倾向于使用“通义千问”,其他生活类或通用问题则使用“豆包”。即便遇到国内产品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我切换到ChatGPT后,有时也未必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很多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完全依赖工具本身。重新梳理思路,换种提问方式,往往能让国内产品给出更好的答案。这表明,国内产品的能力与ChatGPT的差距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如想象中大。
国内AI产品的未来展望
交互式生成式AI已经从技术突破阶段进入到快速迭代和优化阶段。从这个角度看,ChatGPT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唯一选择。国内产品不仅技术上追赶迅速,而且在本地化、用户习惯和场景适配上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它们对中文的理解能力、对本地政策法规的适配,往往优于ChatGPT。这些特点使得国内用户能够在更契合的环境中使用AI工具。
当然,国内产品仍有改进空间,比如进一步提升多语言能力,增强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但整体来看,当前国内AI产品已经是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如果一时无法获得ChatGPT的使用权,不必执着于“翻墙”寻找,用好国内的产品一样能高效工作和学习。
结语
中国企业在生成式AI领域的表现已经足够令人信服。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具备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本地产品诞生。与其一味追求海外技术,不如多关注和支持国内产品。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