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底层与MVCC

MySQL底层

图片

大体来说,MySQL 可以分为 Server 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

Server层

主要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等,涵盖 MySQL 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Store层

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它从 MySQL 5.5.5 版本开始成为了默认存储引擎。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create table时不指定表的存储引擎类型,默认会给你设置存储引擎为InnoDB。

SQL的执行过程

图片

  • 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的查询sql之后,先尝试从查询缓存中查询该sql是否已经有缓存的结果了,如果有则直接返回结果,如果没有则执行下一步;

  • 分析器拿到sql之后会尝试对sql语句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校验语法的正确性,通过之后继续往下执行;

  • 优化器拿到分析器的sql之后,开始继续解析sql,判断到需要走什么索引,根据实际情况重写sql,最终生成执行计划;

  • 执行器根据执行计划执行sql,执行之前会先进行操作权限校验;然后根据表存储引擎调用对应接口进行查询数据,这里的扫描行数就是指的接口返回的记录数,执行器拿到返回记录之后进一步加工。

1.连接器

图片

连接器负责跟客户端建立连接、获取权限、维持和管理连接。客户端通过mysql命令发起连接请求,完成 TCP 握手后,连接器就要开始认证使用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你的身份。

1、如果用户名或密码不对,你就会收到一个"Access denied for user"的错误,然后客户端程序结束执行。

2、如果用户名密码认证通过,连接器会到权限表里面查出你拥有的权限。之后,这个连接里面的权限判断逻辑,都将依赖于此时读到的权限。

这就意味着,一个用户成功建立连接后,即使你用管理员账号对这个用户的权限做了修改,也不会影响已经存在连接的权限。修改完成后,只有再新建的连接才会使用新的权限设置。用户的权限表在系统表空间的mysql的user表中。

图片

修改user密码

mysql> CREATE USER 'username'@'host' IDENTIFIED BY 'password'; //创建新用户

mysql>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 to 'username'@'%'; //赋权限,%表示所有(host)

mysql> flush privileges //刷新数据库

mysql> update user set password=password(”123456″) where user=’root’;(设置用户名密码)

mysql> show grants for root@"%"; 查看当前用户的权限

连接完成后,如果你没有后续的动作,这个连接就处于空闲状态,你可以在 show processlist 命令中看到它。文本中这个图是 show processlist 的结果,其中的 Command 列显示为“Sleep”的这一行,就表示现在系统里面有一个空闲连接,关闭连接 kill 。

图片

客户端如果长时间不发送command到Server端,连接器就会自动将它断开。这个时间是由参数 wait_timeout 控制的,默认值是 8 小时。

查看wait_timeout

mysql>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wait_timeout";

mysql>set global wait_timeout=28800; 设置全局服务器关闭非交互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秒数      

   

如果在连接被断开之后,客户端再次发送请求的话,就会收到一个错误提醒:Lost connection to MySQL server during query。这时候如果你要继续,就需要重连,然后再执行请求了。

数据库里面,长连接是指连接成功后,如果客户端持续有请求,则一直使用同一个连接。短连接则是指每次执行完很少的几次查询就断开连接,下次查询再重新建立一个。

开发当中我们大多数时候用的都是长连接,把连接放在Pool内进行管理,但是长连接有些时候会导致 MySQL 占用内存涨得特别快,这是因为 MySQL 在执行过程中临时使用的内存是管理在连接对象里面的。这些资源会在连接断开的时候才释放。所以如果长连接累积下来,可能导致内存占用太大,被系统强行杀掉(OOM),从现象看就是 MySQL 异常重启了。

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呢?

1、定期断开长连接。使用一段时间,或者程序里面判断执行过一个占用内存的大查询后,断开连接,之后要查询再重连。

2、如果你用的是 MySQL 5.7 或更新版本,可以在每次执行一个比较大的操作后,通过执行 mysql_reset_connection 来重新初始化连接资源。这个过程不需要重连和重新做权限验证,但是会将连接恢复到刚刚创建完时的状态。

2.查询缓存

常用的一些操作

mysql>show databases; 显示所有数据库
mysql>use dbname;打开数据库:
mysql>show tables; 显示数据库mysql中所有的表;
mysql>describe user; 显示表mysql数据库中user表的列信息);   

连接建立完成后,MySQL 拿到一个查询请求会先到查询缓存看看,之前是不是执行过这条语句。之前执行过的语句及其结果可能会以 key-value 对的形式,被直接缓存在内存中。key 是查询的语句,value 是查询的结果。如果查询能直接在这个缓存中找到 key,那么这个 value 就会被直接返回给客户端。如果语句不在查询缓存中,就会继续后面的执行阶段。执行完成后,执行结果会被存入查询缓存中。

大多数情况查询缓存就是个鸡肋,为什么呢?

因为查询缓存往往弊大于利。查询缓存的失效非常频繁,只要有对一个表的更新,这个表上所有的查询缓存都会被清空。因此很可能你费劲地把结果存起来,还没使用呢,就被一个更新全清空了。对于更新压力大的数据库来说,查询缓存的命中率会非常低。

一般建议大家在静态表里使用查询缓存,什么叫静态表呢?就是一般我们极少更新的表。比如,一个系统配置表、字典表,那这张表上的查询才适合使用查询缓存。好在 MySQL 也提供了这种“按需使用”的方式。你可以将my.cnf参数 query_cache_type 设置成 DEMAND。

my.cnf
#query_cache_type有3个值 0代表关闭查询缓存OFF,1代表开启ON,2(DEMAND)代表当sql语句中有SQL_CACHE关键词时才缓存
query_cache_type=2            

这样对于默认的 SQL 语句都不使用查询缓存。而对于你确定要使用查询缓存的语句,可以用 SQL_CACHE 显式指定,像下面这个语句一样:

mysql> select SQL_CACHE * from test where ID=5;             

查看当前mysql实例是否开启缓存机制

mysql>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_type%";              

监控查询缓存的命中率:

mysql> show status like'%Qcache%'; //查看运行的缓存信息              

   图片

  • Qcache_free_blocks:表示查询缓存中目前还有多少剩余的blocks,如果该值显示较大,则说明查询缓存中的内存碎片过多了,可能在一定的时间进行整理。

  • Qcache_free_memory:查询缓存的内存大小,通过这个参数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当前系统的查询内存是否够用,是多了,还是不够用,DBA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 Qcache_hits:表示有多少次命中缓存。我们主要可以通过该值来验证我们的查询缓存的效果。数字越大,缓存效果越理想。

  • Qcache_inserts: 表示多少次未命中然后插入,意思是新来的SQL请求在缓存中未找到,不得不执行查询处理,执行查询处理后把结果insert到查询缓存中。这样的情况的次数,次数越多,表示查询缓存应用到的比较少,效果也就不理想。当然系统刚启动后,查询缓存是空的,这很正常。

  • Qcache_lowmem_prunes:该参数记录有多少条查询因为内存不足而被移除出查询缓存。通过这个值,用户可以适当的调整缓存大小。

  • Qcache_not_cached: 表示因为query_cache_type的设置而没有被缓存的查询数量。

  • Qcache_queries_in_cache:当前缓存中缓存的查询数量。

  • Qcache_total_blocks:当前缓存的block数量。

mysql8.0已经移除了查询缓存功能

3.分析器

如果没有命中查询缓存,就要开始真正执行语句了。首先,MySQL 需要知道你要做什么,因此需要对 SQL 语句做解析。

分析器先会做“词法分析”。你输入的是由多个字符串和空格组成的一条 SQL 语句,MySQL 需要识别出里面的字符串分别是什么,代表什么。

MySQL 从你输入的"select"这个关键字识别出来,这是一个查询语句。它也要把字符串“T”识别成“表名 T”,把字符串“ID”识别成“列 ID”。

做完了这些识别以后,就要做“语法分析”。根据词法分析的结果,语法分析器会根据语法规则,判断你输入的这个 SQL 语句是否满足 MySQL 语法。

如果你的语句不对,就会收到“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的错误提醒,比如下面这个语句 from 写成了 "rom"。

mysql> select * fro test where id=1;
ERROR 1064 (42000): 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check the manual that corresponds to your MySQL server version for the right syntax to use near 'fro test where id=1' at line 1          

词法分析器原理

词法分析器分成6个主要步骤完成对sql语句的分析

1、词法分析

2、语法分析

3、语义分析

4、构造执行树

5、生成执行计划

6、计划的执行

下图是SQL词法分析的过程步骤:

   图片

SQL语句的分析分为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mysql的词法分析由MySQLLex[MySQL自己实现的]完成,语法分析由Bison生成。关于语法树大家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可以参考这篇wiki文章:https://en.wikipedia.org/wiki/LR_parser。那么除了Bison外,Java当中也有开源的词法结构分析工具例如Antlr4,ANTLR从语法生成一个解析器,可以构建和遍历解析树,可以在IDEA工具当中安装插件:antlr v4 grammar plugin。

经过bison语法分析之后,会生成一个这样的语法树

   图片

至此我们分析器的工作任务也基本圆满了。接下来进入到优化器

4.优化器

经过了分析器,MySQL 就知道你要做什么了。在开始执行之前,还要先经过优化器的处理。

优化器是在表里面有多个索引的时候,决定使用哪个索引;或者在一个语句有多表关联(join)的时候,决定各个表的连接顺序。比如你执行下面这样的语句,这个语句是执行两个表的 join:

mysql> select * from test1 join test2 using(ID) where test1.name=yangguo and test2.name=xiaolongnv;              

既可以先从表 test1 里面取出 name=yangguo的记录的 ID 值,再根据 ID 值关联到表 test2,再判断 test2 里面 name的值是否等于 yangguo。

也可以先从表 test2 里面取出 name=xiaolongnv 的记录的 ID 值,再根据 ID 值关联到 test1,再判断 test1 里面 name 的值是否等于 yangguo。

这两种执行方法的逻辑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执行的效率会有不同,而优化器的作用就是决定选择使用哪一个方案。优化器阶段完成后,这个语句的执行方案就确定下来了,然后进入执行器阶段。如果你还有一些疑问,比如优化器是怎么选择索引的,有没有可能选择错等等。

5.执行器

开始执行的时候,要先判断一下你对这个表 T 有没有执行查询的权限,如果没有,就会返回没有权限的错误,如下所示 (在工程实现上,如果命中查询缓存,会在查询缓存返回结果的时候,做权限验证。查询也会在优化器之前调用 precheck 验证权限)。

mysql>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id=1;              

如果有权限,就打开表继续执行。打开表的时候,执行器就会根据表的引擎定义,去使用这个引擎提供的接口。

比如我们这个例子中的表 test 中,ID 字段没有索引,那么执行器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1. 调用 InnoDB 引擎接口取这个表的第一行,判断 ID 值是不是 10,如果不是则跳过,如果是则将这行存在结果集中;

  2. 调用引擎接口取“下一行”,重复相同的判断逻辑,直到取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

  3. 执行器将上述遍历过程中所有满足条件的行组成的记录集作为结果集返回给客户端。

至此,这个语句就执行完成了。对于有索引的表,执行的逻辑也差不多。第一次调用的是“取满足条件的第一行”这个接口,之后循环取“满足条件的下一行”这个接口,这些接口都是引擎中已经定义好的。你会在数据库的慢查询日志中看到一个 rows_examined 的字段,表示这个语句执行过程中扫描了多少行。这个值就是在执行器每次调用引擎获取数据行的时候累加的。在有些场景下,执行器调用一次,在引擎内部则扫描了多行,因此引擎扫描行数跟 rows_examined 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bin-log归档

binlog是Server层实现的二进制日志,他会记录我们的cud操作。Binlog有以下几个特点:

1、Binlog在MySQL的Server层实现(引擎共用)

2、Binlog为逻辑日志,记录的是一条语句的原始逻辑

3、Binlog不限大小,追加写入,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如果,我们误删了数据库,可以使用binlog进行归档!要使用binlog归档,首先我们得记录binlog,因此需要先开启MySQL的binlog功能。

配置my.cnf

配置开启binlog
log-bin=/usr/local/mysql/data/binlog/mysql-bin
注意5.7以及更高版本需要配置本项:server-id=123454(自定义,保证唯一性);
#binlog格式,有3种statement,row,mixed
binlog-format=ROW
#表示每1次执行写入就与硬盘同步,会影响性能,为0时表示,事务提交时mysql不做刷盘操作,由系统决定
sync-binlog=1  

binlog命令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g_bin%'; 查看bin-log是否开启
mysql> flush logs; 会多一个最新的bin-log日志
mysql> show master status; 查看最后一个bin-log日志的相关信息
mysql> reset master; 清空所有的bin-log日志

查看binlog内容

mysql> /usr/local/mysql/bin/mysqlbinlog --no-defaults /usr/local/mysql/data/binlog/mysql-bin.000001 查看binlog内容              

binlog里的内容不具备可读性,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恢复的逻辑点位,怎么观察呢?看重点信息,比如begin,commit这种关键词信息,只要在binlog当中看到了,你就可以理解为begin-commit之间的信息是一个完整的事务逻辑,然后再根据位置position判断恢复即可。binlog内容如下:

图片

InnoDB存储引擎

事务与锁

数据库事务是指一组sql组成的逻辑处理单元,事务具有ACID属性。

  • 原子性:事务是一个原子操作,对数据的修改要么全成功要么全失败

  • 一致性:事务开始和完成时,数据都保持一致的状态。

  • 隔离性

  • 持久性

  • 乐观锁

  • 悲观锁

  • 读锁(共享锁)

  • 写锁(排它锁)

  • 表锁

  • 行锁

  • 间隙锁(Gap Locks):间隙锁用来封锁索引记录中的间隔。当在RR隔离级别下,使用普通索引锁定、使用多列唯一索引、使用唯一索引锁定多行记录都会产生间隙锁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并发访问数据造成的读写冲突,有读写冲突时不加锁,非阻塞地并发读。

  • 像select lock in share mode(共享锁), select for update ; update, insert ,delete(排他锁)这些操作都是一种当前读,为什么叫当前读?就是它读取的是记录的最新版本,读取时还要保证其他并发事务不能修改当前记录,会对读取的记录进行加锁。

  • 像不加锁的select操作就是快照读,即不加锁的非阻塞读;快照读的前提是隔离级别不是串行级别,串行级别下的快照读会退化成当前读;之所以出现快照读的情况,是基于提高并发性能的考虑,快照读的实现是基于多版本并发控制,即MVCC,可以认为MVCC是行锁的一个变种,但它在很多情况下,避免了加锁操作,降低了开销;既然是基于多版本,即快照读可能读到的并不一定是数据的最新版本,而有可能是之前的历史版本

     

    作者:爱情小傻蛋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845ddca3b23来源:简书

MVCC的原理

MVCC采用了undo日志、read view一致性视图、trx_id事务id、roll_pointer上一个版本的指针来保证快照读。为事务分配单向增长的时间戳,为每个修改保存一个版本,版本与事务时间戳关联,读操作只读该事务开始前的数据库的快照。

DB_TRX_ID:当前操作该事务的id

DB_ROLL_PTR:回滚指针,指向上一条记录

DB_ROW_ID:隐式主键id

undo日志:

  • insert undo log:插入新记录时产生,只在回滚时需要,事务提交后被丢弃

  • update undo log:更新和删除时产生,事务回滚和查询时需要,不能随便被删除。只有在快照读和事务回滚不涉及该日志时,对应的日志才会被purge线程统一清除

    purge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InnoDB的MVCC机制,更新或者删除操作都只是设置一下老记录的deleted_bit,并不真正将过时的记录删除。

    为了节省磁盘空间,InnoDB有专门的purge线程来清理deleted_bit为true的记录。为了不影响MVCC的正常工作,purge线程自己也维护了一个read view(这个read view相当于系统中最老活跃事务的read view);如果某个记录的deleted_bit为true,并且DB_TRX_ID相对于purge线程的read view可见,那么这条记录一定是可以被安全清除的。

     

    作者:爱情小傻蛋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845ddca3b23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我们开启事务在表中插入一条记录,这时的事务id假设是1且后续假设是递增的,因为只有一个事务所以目前回滚指针为null:

这时候新增了一个事务,事务id为2,在事务中修改这条数据的age为23,此时数据库会先给这条数据加排它锁,然后将这条数据拷贝到undo日志中,再修改age,并将回滚指针指向undo日志中拷贝的那个记录:

图片

此时又来一个新事务,修改age为24,同样的先加排它锁,然后将这条数据拷贝到undo日志中,两条拷贝记录串起来,再修改age,并将回滚指针指向undo日志中最新拷贝的那个记录,事务提交释放锁:

图片read view:在事务进行快照读时,会生成数据库当前的一个快照,记录并维护当前活跃的事务id,维护在一个列表中。通过这个列表来判断记录的某个版本是否对当前事务可见。

  • trx_ids_list:表示在生成readview时,当前系统中活跃的读写事务id列表

  • min_trx_id:表示在生成readview时,当前系统中活跃的读写事务中最小的事务id,也就是trx_ids_list中最小的值

  • max_trx_id:表示生成readview时,系统中应该分配给下一个事务的id值

  • creator_trx_id:表示生成该readview的事务的事务id

1、版本链中被访问版本的trx_id,与readview中的creator_trx_id值相同,表明当前事务在访问自己修改过的记录,该版本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2、版本链中被访问版本的trx_id,小于readview中的min_trx_id值,表明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在当前事务生成readview前已经提交,该版本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3、版本链中被访问版本的trx_id,大于或等于readview中的max_trx_id值,表明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在当前事务生成readview后才开启,该版本不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4、版本链中被访问版本的trx_id,值在readview的min_trx_id和max_trx_id之间,就需要判断trx_id属性值是不是在trx_ids_list列表中?

  • 如果不在:说明创建readview时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已经被提交,该版本可以被访问
  • 如果在:说明创建readview时生成该版本的事务还是活跃的,该版本不可以被访问

MVCC整体流程

  1. 接着上面undo log的例子,现在版本链中有事务id为1和2的记录:

     

    图片

  2. 现在事务A和事务B并发执行,事务A的id为6,事务B的id为7。那么:

    事务A的readview中,trx_ids_list为:[6,7],min_trx_id=6,max_trx_id=8,creator_trx_id=6;

    事务B的readview中,trx_ids_list为:[6,7],min_trx_id=6,max_trx_id=8,creator_trx_id=7。

  3. 如果此时事务A去读取数据,那么在版本链中,数据最新版本的事务 id 为 2,小于事务 A 的 ReadView 里 min_trx_id 的值,这表示这个数据的版本是事务 A 开启之前,其他事务提交的,因此事务 A 可以读取到,所以读取到的值是name为hjx的数据。

     

    图片

  4. 接着事务B去修改数据,将name修改为hhhh,先不提交事务。虽然不提交事务,但是仍然会记录一条undo log

    图片

  5. 然后事务A再次读取数据,在undo中最新的记录的事务id为7,7大于min_trx_id ,在[6,7]中,这表示这个版本的数据是和自己同一时刻启动的事务修改的,因此这个版本的数据,事务A 读取不到。所以需要沿着 undo log 的版本链向前找,接着会找到该行数据的上一个版本,也就是 trx_id=2 的版本,由于这个版本的数据的 trx_id=2,小于 min_trx_id 的值,因此事务 A 能读取到该版本的值,即事务 A 读取到的值是name为hjx的数据。

    图片

  6. 事务B  commit,活跃事务只有A了,但是因为在RR隔离级别下,只有在事务开启时生成read view,所以事务A的trx_ids_list还是为:[6,7],事务A再次读取查到的数据还是name为hjx的数据

  7. 然后开启事务C,事务id为9,事务C的readview中,trx_ids_list为:[6,9],min_trx_id=6,max_trx_id=10,creator_trx_id=10,然后事务 C将数据name修改为aaa,并提交事务,此时undo log中有事务id为1、2、7、9的事务记录

  8. 此时事务 A去读取数据,那么在 undo log 版本链中,数据最新版本的事务 id 为 9,由于此时事务 A 的 ReadView 中的 max_trx_id=8,9 大于8,这表示当前版本的数据时在事务 A 之后提交的,因此对于事务 A 肯定是不能读取到的。所以此时事务 A 只能根据 roll_pointer 指针,沿着 undo log 版本向前找,结果发现上一个版本的 trx_id=7,自己还是不能读取到,所以再继续往前找,最终可以读取到 trx_id=2 的版本数据,因此最终事务 A 只能读取到name为hjx的数据。

  9. 然后事务A修改数据name为666,记录undo log

  10. 事务A再次读取数据,发现最新记录为事务id为6的版本,和自己的事务id相等,所以也能读取到。

Innodb引擎SQL执行的BufferPool缓存机制

我们知道数据库的数据最终是存在磁盘上的,但是当我们操作数据时如果频繁地做磁盘IO,那性能可以说是相当差了,更不可能扛住高并发。所以在InnoDB中,引入了BufferPool,我们跟数据库的交互其实都在跟BufferPool交互。增删改操作会先从磁盘将数据所在的数据页中加载到BufferPool中,然后记录undo log方便之后回滚,然后才更新缓存数据且与此同时会记录redo log和bin log,bin log还会将事务的提交标记到redo log中以保证redolog和binlog中数据一致。redolog是为了防止数据未刷进磁盘而系统宕机产生的问题,此时可以利用redolog中的数据恢复BufferPool中的数据。

图片

数据页与缓存页

数据库中的数据在磁盘中都是按页存放的,每页大小默认16kb,一页可能包含多条数据,在BufferPool中,数据页称为缓存页,每个缓存页有对应的描述信息,描述了这个缓存页的表空间,缓存地址等等,所以默认BufferPool是128m,实际上可能多于128,多出来的就是那些缓存页的描述信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