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使用,实际体验到底如何?

Apple 发布用于 Mac 的新一代处理器 Apple Silicon M1后,陆续发布了搭载该芯片的 13 寸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作为行业先锋的苹果再次迈出大胆一步。然而新的机器真的有发布会说的那么强吗?今天就来跟大家一起聊聊我手里这台 MacBook Pro,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使用,实际体验到底如何?

相信刚入手M1 mac后对新芯片的兼容性都有所迟疑,如果你只是用来日常办公娱乐,那么大可不用太过担心。小编测试了数十款日常使用的软件,大部分都能够流畅使用。

由于 M1 芯片采用了 ARM 架构,传统 x86 应用需要通过 Rosetta 编译运行,首次打开安装好的应用时需要大约数秒到数十秒的启动时间,再次打开时启动速度与原生应用无异。

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无法分辨原生应用与 Rosetta 的应用之间的区别。不过,如果有原生的版本可以选择的话,笔者更建议选择原生的版本,以 IINA 为例,官方的 x86 版本和三方通过源码编译的通用版本在性能表现上有着显著差异。播放同样的 10 bit 4k HDR 影片时,前者耗费的 CPU 性能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此外,得益于 M1 芯片所采用的 ARM 结构,搭载该芯片的 Mac 还能够原生运行 iOS 平台的应用,国内市场上,抖音、豆瓣、微博等应用都能够正常下载使用,不过偶有闪退假死的情况,总体上差强人意。

另外如果软件没有为桌面系统做适配,对于没有触摸屏的 Mac 如何进行交互成了一大挑战。大家可以选择通过鼠标点击来操作 APP,或者使用触摸板来进行 “触控替代”。对于部分游戏,可以使用外接手柄来操作游戏。不过目前来看,上架的游戏和应用数量还较少,想在 M1 上快乐王者或者吃鸡还得再等等。

在硬件方面,搭载 M1 芯片的新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均配备了两个雷电 3 / USB4 接口以及一个 3.5mm 模拟音频接口,能够与旧设备完美兼容。不过在某些场景下,两个雷电接口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对于有大量外设接入需求的用户,拓展坞可能是最佳选择。不同于 Intel 架构的 Mac,经过国内某苹果论坛的网友们测试,M1 的 Mac 能够免驱动使用 HP、DELL 的廉价雷电拓展坞。面对极致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很难不让人心动。

在新机器发布后,一直有关于蓝牙问题的消息爆出来。不过经过小编测试,手里的音频类设备(蓝牙耳机和音响)以及妙控鼠标 2 都能够正常使用,且无断连现象。

唯一出现问题的是我的 Xbox One 手柄(新蓝牙版)。系统能够正常识别并连接,但是在 Steam 的游戏中,以及 JAVA 版 Minecraft 中均不能被识别。

这部分最后,就不得不提一下令人最为头疼的外接显示器问题。由于 M1 Mac 采用了新的图像输出协议,这就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获取到不兼容显示器的信息。最终的结果就是,系统无法识别高分屏并提供 Retina 缩放。另外你也无法通过任何已知工具进行自定义分辨率或强制开启 HiDPI。截止完稿,macOS 11.2 并未修复该问题。如果你需要外接高分屏,目前某苹果论坛已经有网友自发收集显示器兼容情况,在购置前可以供参考。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Mac 进行专业工作,尤其是内容创作者。其中很多专业软件都对设备硬件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根据公开数据来看,大部分生产力软件都能够通过 Rosetta 运行,还有一部分像 Final Cut Pro X 这样的软件已经能够原生支持 ARM 架构,运行效率较高。

Adobe 已经放出基于 Apple Silicon 优化的 Photoshop、Audition、Premiere Pro、Media Encoder 和 Premiere Rush 测试版,另外 Lightroom 已经在早些时候正式适配 M1 Mac。

其余的软件除了 Dimension 和 Aero 外均能通过 Rosetta 使用,不过在实际体验中,偶有出现卡顿、闪退等现象。其中 Illustrator 和 inDesign 的问题较为严重,在两台同配置的 M1 设备中均出现了严重的卡顿和无响应的情况,甚至一度出现系统瘫痪和闪屏的现象。不过这些问题在关闭设置中的 GPU 加速后几乎完全消失,虽然会牺牲部分用户体验,但至少能够保证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说起游戏,就不得不提一下正在公测的云游戏 Start。要知道在 M1 芯片的电脑上模拟运行 ARM Windows 还不够稳定,更不必说巨大的性能损耗。这对于那有些需要在工作之余游戏的用户来说有些为难。然而通过云游戏的方式,能够在 Mac 上以高画质玩到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等游戏,不过云游戏对网络的要求比较高,在不稳定的网络环境下体验较差,这时候何不掏出你的 5G 手机打开热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快乐氪金打团。

搭载 M1 芯片的 Mac 刷新了 Mac 性价比的新高,同时又为新一代笔记本立下了标杆。在体验上,延续了 Mac 一贯相承的优点,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同时对 iOS 应用的支持又为用户提供了几分便利,可玩性也大大提高。在专业软件上,大部分专业软件都做到了第一时间适配,非原生应用虽然稳定性欠佳,但仍然可用。而在性能表现亮眼的同时,又有着惊人的续航,在同价位的笔记本中很难找到更为优秀的设备。

总的来说,如果追求稳定工作的话,那么持币观望,等待软件原生适配是个稳妥的选择。如果是主力办公,或许新 Mac 是一台适合你的电脑。不管怎样,成年人才做选择,适合自己买就完了。

内容概要:该论文聚焦于6G通信中20-100GHz频段的电磁场(EMF)暴露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可重构架构神经网络(RAWA-NN)的预测框架。该框架通过集成权重分析模块和优化模块,能够自动优化网络超参数,显著减少训练时间。模型使用70%的前臂数据进行训练,其余数据用于测试,并用腹部和股四头肌数据验证模型泛化能力。结果显示,该模型在不同参数下的相对差异(RD)在前臂低于2.6%,其他身体部位低于9.5%,可有效预测皮肤表面的温升和吸收功率密度(APD)。此外,论文还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涵盖数据预处理、权重分析模块、自适应优化模块、RAWA-NN模型构建及训练评估等内容。 适合人群:从事电磁兼容性研究、6G通信技术研发以及对神经网络优化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研究6G通信中高频段电磁暴露对人体的影响;②开发更高效的电磁暴露评估工具;③优化神经网络架构以提高模型训练效率和预测精度。 其他说明:论文不仅提出了理论框架,还提供了完整的代码实现,方便读者复现实验结果。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扩展到更高频段(如300GHz)的数据处理、引入强化学习优化超参数、以及实现多物理场耦合的智能电磁暴露评估系统。建议读者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需求调整模型架构和参数,并结合真实数据进行验证。
内容概要:本文是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发布的《基于数据空间的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研究报告》,探讨了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的现状、挑战和发展前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金融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挑战。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数据空间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尤其是可信数据空间(TDM)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文中还深入分析了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的典型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和方案架构,如数据访问控制、数据使用控制、智能合约、数据脱敏等。最后,文章展示了多个典型场景应用案例,如中信银行总分行数据流通管控、工银金租数据流通、银联安全生物特征支付等,并总结了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中存在的法规、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适用人群:金融行业从业者、数据安全管理人员、政策制定者、科技研发人员等。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的重要性和挑战;②学习可信数据空间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③探索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的具体实践案例;④了解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技术和应用分析,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有助于推动金融数据可信流通的健康发展。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金融数据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最佳实践,为相关政策和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