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线程知识深入解析

Java线程知识深入解析

一般来说,我们把正在计算机中执行的程序叫做"进程"(Process) ,而不将其称为程序(Program)。所谓"线程"(Thread),是"进程"中某个单一顺序的控制流。新兴的操作系统,如Mac,Windows NT,Windows 95等,大多采用多线程的概念,把线 程视为基本执行单位。线程也是Java中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甚至最简单的Applet也是由多个线程来完成的。在Java中,任何一个Applet的paint()和update()方法都是由AWT(Abstract Window Toolkit)绘图与事件处理线程调用的,而Applet 主要的里程碑方法——init(),start(),stop()和destory() ——是由执行该Applet的应用调用的。

    单线程的概念没有什么新的地方,真正有趣的是在一个程序中同时使用多个线程来完成不同的任务。某些地方用轻量进程(Lightweig ht Process)来代替线程,线程与真正进程的相似性在于它们都是单一顺序控制流。然而线程被认为轻量是由于它运行于整个程序的上下文内,能使用整个程序共有的资源和程序环境。 

    作为单一顺序控制流,在运行的程序内线程必须拥有一些资源作为必要的开销。例如,必须有执行堆栈和程序计数器在线程内执行的代码只在它的上下文中起作用,因此某些地方用"执行上下文"来代替"线程"。 

    线程属性 

    为了正确有效地使用线程,必须理解线程的各个方面并了解Java 实时系统。必须知道如何提供线程体、线程的生命周期、实时系统如何调度线程、线程组、什么是幽灵线程(Demo nThread)。 

    (1)线程体 

    所有的操作都发生在线程体中,在Java中线程体是从Thread类继承的run()方法,或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中的run()方法。当线程产生并初始化后,实时系统调用它的run()方法。run()方法内的代码实现所产生线程的行为,它是线程的主要部分。 

    (2)线程状态 

    附图表示了线程在它的生命周期内的任何时刻所能处的状态以及引起状态改变的方法。这图并不是完整的有限状态图,但基本概括了线程中比较感兴趣和普遍的方面。以下讨论有关线程生命周期以此为据。 


    ●新线程态(New Thread) 

    产生一个Thread对象就生成一个新线程。当线程处于"新线程"状态时,仅仅是一个空线程对象,它还没有分配到系统资源。因此只能启动或终止它。任何其他操作都会引发异常。

    ●可运行态(Runnable) 

    start()方法产生运行线程所必须的资源,调度线程执行,并且调用线程的run ()方法。在这时线程处于可运行态。该状态不称为运行态是因为这时的线程并不总是一直占用处理机。特别是对于只有一个处理机的PC而言,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处于可运行态的线程占用处理 机。Java通过调度来实现多线程对处理机的共享。 

    ●非运行态(Not Runnable) 

    当以下事件发生时,线程进入非运行态。
    ①suspend()方法被调用; 
    ②sleep()方法被调用; 
    ③线程使用wait()来等待条件变量; 
    ④线程处于I/O等待

    ●死亡态(Dead) 

    当run()方法返回,或别的线程调用stop()方法,线程进入死亡态 。通常Applet使用它的stop()方法来终止它产生的所有线程。 

    (3)线程优先级 

    虽然我们说线程是并发运行的。然而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正如前面谈到的,当系统中只有一个CPU时,以某种顺序在单CPU情况下执行多线程被称为调度(scheduling)。Java采用的是一种简单、固定的调度法,即固定优先级调度。这种算法是根据处于可运行态线程的相对优先级来实行调度。当线程产生时,它继承原线程的优先级。在需要时可对优先级进行修改。在任何时刻,如果有多条线程等待运行, 系统选择优先级最高的可运行线程运行。只有当它停止、自动放弃、或由于某种原因成为非运行态低优先级的线程才能运行。如果两个线程具有相同的优先级,它们将被交替地运行。 

    Java实时系统的线程调度算法还是强制性的,在任何时刻,如果一个比其他线程优先级都高的线程的状态变为可运行态,实时系统将选择该线程来运行。 

    (4)幽灵线程 

    任何一个Java线程都能成为幽灵线程。它是作为运行于同一个进程内的对象和线程的服务提供者。例如,HotJava浏览器有一个称为" 后台图片阅读器"的幽灵线程,它为需要图片的对象和线程从文件系统或网络读入图片。幽灵线程是应用中典型的独立线程。它为同一应用中的其他对象和线程提供服务。幽灵线程的run()方法一般都是无限循环,等待服务请求。 

    (5)线程组 

    每个Java线程都是某个线程组的成员。线程组提供一种机制,使得多个线程集于一个对象内,能对它们实行整体操作。譬如,你能用一个方法调用来启动或挂起组内的所有线程。Java线程组由ThreadGroup类实现。当线程产生时,可以指定线程组或由实时系统将其放入某个缺省的线程组内。线程只能属于一个线程组,并且当线程产生后不能改变它所属的线程组。

多线程程序 

    对于多线程的好处这就不多说了。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某些新的麻烦。只要在设计程序时特别小心留意,克服这些麻烦并不算太困难。 

    (1)同步线程

    许多线程在执行中必须考虑与其他线程之间共享数据或协调执行状态。这就 需要同步机制。在Java中每个对象都有一把锁与之对应。但Java不提供单独的lock和unlock操作。它由高层的结构隐式实现, 来保证操作的对应。(然而,我们注意到Java虚拟机提供单独的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指令来实现lock和unlock操作。) 

    synchronized语句计算一个对象引用,试图对该对象完成锁操作, 并且在完成锁操作前停止处理。当锁操作完成synchronized语句体得到执行。当语句体执行完毕(无论正常或异常),解锁操作自动完成。作为面向对象的语言,synchronized经常与方法连用。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如果某个变量由一个线程赋值并由别的线程引用或赋值,那么所有对该变量的访问都必须在某个synchromized语句或synchronized方法内。

    现在假设一种情况:线程1与线程2都要访问某个数据区,并且要求线程1的访问先于线程2, 则这时仅用synchronized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在Unix或Windows NT中可用Simaphore来实现。而Java并不提供。在Java中提供的是wait()和notify()机制。使用如下: 

synchronized method-1(…){ call by thread 1. 
∥access data area; 
available=true; 
notify() 

synchronized method-2(…){∥call by thread 2. 
while(!available) 
try{ 
wait();∥wait for notify(). 
}catch (Interrupted Exception e){ 

∥access data area 

    其中available是类成员变量,置初值为false。如果在method-2中检查available为假,则调用wait()。wait()的作用是使线程2进入非运行态,并且解锁。在这种情况下,method-1可以被线程1调用。当执行 notify()后。线程2由非运行态转变为可运行态。当method-1调用返回后。线程2 可重新对该对象加锁,加锁成功后执行wait()返回后的指令。这种机制也能适用于 其他更复杂的情况。 

    (2)死锁 

    如果程序中有几个竞争资源的并发线程,那么保证均衡是很重要的。系统均衡是指每个线程在执行过程中都能充分访问有限的资源。系统中没有饿死和死锁的线程。Java并不提供对死锁的检测机制。对大多数的Java程序员来说防止死锁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最简单的防止死锁的方法是对竞争的资源引入序号,如果一个线程需要几个资源,那么它必须先得到小序号的资源,再申请大序号的资源。 

    小结 

    线程是Java中的重要内容,多线程是Java的一个特点。虽然Java的同步互斥不如某些系统那么丰富,但适当地使用它们也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Java多线程编程基础之线程和多线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编程模型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但多线程编程模型是目前计算机系统架构的最终模型。随着CPU主频的不断攀升,X86架构的硬件已经成为瓶,在这种架构的CPU主频最高为4G。事实上目前3.6G主频的CPU已经接近了顶峰。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更新当前CPU的架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太可能),那么继续提高CPU性能的方法就是超线程CPU模式。那么,作业系统、应用程序要发挥CPU的最大性能,就是要改变到以多线程编程模型为主的并行处理系统和并发式应用程序。

  所以,掌握多线程编程模型,不仅是目前提高应用性能的手段,更是下一代编程模型的核心思想。多线程编程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CPU资源",当某一线程的处理不需要占用CPU而只和I/O,OEMBIOS等资源打交道时,让需要占用CPU资源的其它线程有机会获得CPU资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多线程编程的最终目的。

  第一需要弄清的问题

  如同程序和进程的区别,要掌握多线程编程,第一要弄清的问题是:线程对象和线程的区别。

  线程对象是可以产生线程的对象。比如在java平台中Thread对象,Runnable对象。线程,是指正在执行的一个指点令序列。在java平台上是指从一个线程对象的start()开始,运行run方法体中的那一段相对独立的过程。

  鉴于作者的水平,无法用更确切的词汇来描述它们的定义。但这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请初学者细细体会,随着介绍的深入和例程分析的增加,就会慢慢明白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天下难事必始于易,天下大事必始于细。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单线程"来入手:(1)带引号说明只是相对而言的单线程,(2)基于java。

1 class BeginClass{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5   for(int i=0;i<100;i++)

7   System.out.println("Hello,World!");

9   }
10 
11   }
12 
13

    如果我们成功编译了该java文件,然后在命令行上敲入:

1 java BeginClass

  现在发生了什么呢?每一个java程序员,从他开始学习java的第一分钟里都会接触到这个问题,但是,你知道它到底发生发什么?

  JVM进程被启动,在同一个JVM进程中,有且只有一个进程,就是它自己。然后在这个JVM环境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以线程来运行。JVM最先会产生一个主线程,由它来运行指定程序的入口点。在这个程序中,就是主线程从main方法开始运行。当main方法结束后,主线程运行完成。JVM进程也随之退出。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主线程在运行main方法,这样的只有一个线程执行程序逻辑的流程我们称之为单线程。这是JVM提供给我们的单线程环境,事实上,JVM底层还至少有垃圾回收这样的后台线程以及其它非java线程,但这些线程对我们而言不可访问,我们只认为它是单线程的。

  主线程是JVM自己启动的,在这里它不是从线程对象产生的。在这个线程中,它运行了main方法这个指令序列。理解它,但它没有更多可以研究的内容。

  接触多线程

1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3   public void run(){

5   System.out.println("Thread say:Hello,World!");

7   }

9   }
10 
11   public class MoreThreads{
12 
1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4 
15   new MyThread();
16 
17   new MyThread().start();
18 
19   System.out.println("Main say:Hello,World");
20 
21   }
22 
23   }
24 
25

  执行这个程序,main方法第一行产生了一个线程对象,但并没有线程启动。

  main方法第二行产生了一个线程对象,并启动了一个线程。

  main方法第三行,产生并启动一个线程后,主线程自己也继续执行其它语句。

  我们先不研究Thread对象的具体内容,稍微来回想一下上面的两个概念,线程对象和线程。在JAVA中,线程对象是JVM产生的一个普通的Object子类。而线程是CPU分配给这个对象的一个运行过程。我们说的这个线程在干什么,不是说一个线程对象在干什么,而是这个运行过程在干什么。如果一时想不明白,不要急,但你要记得它们不是一回事就行了。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1):线程简介

一、线程概述

    线程是程序运行的基本执行单元。当操作系统(不包括单线程的操作系统,如微软早期的DOS)在执行一个程序时,会在系统中建立一个进程,而在这个进程中,必须至少建立一个线程(这个线程被称为主线程)来作为这个程序运行的入口点。因此,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任何程序都至少有一个主线程。

    进程和线程是现代操作系统中两个必不可少的运行模型。在操作系统中可以有多个进程,这些进程包括系统进程(由操作系统内部建立的进程)和用户进程(由用户程序建立的进程);一个进程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线程。进程和进程之间不共享内存,也就是说系统中的进程是在各自独立的内存空间中运行的。而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可以共享系统分派给这个进程的内存空间。

    线程不仅可以共享进程的内存,而且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存空间,这段内存空间也叫做线程栈, 是在建立线程时由系统分配的,主要用来保存线程内部所使用的数据,如线程执行函数中所定义的变量。

    注意:任何一个线程在建立时都会执行一个函数,这个函数叫做线程执行函数。也可以将这个函数看做线程的入口点(类似于程序中的main函数)。无论使用什么语言或技术来建立线程,都必须执行这个函数(这个函数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但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函数)。如在Windows中用于建立线程的API函数CreateThread的第三个参数就是这个执行函数的指针。

    在操作系统将进程分成多个线程后,这些线程可以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并发执行,从而大大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虽然线程的执行从宏观上看是多个线程同时执行,但实际上这只是操作系统的障眼法。由于一块CPU同时只能执行一条指令,因此,在拥有一块CPU的计算机上不可能同时执行两个任务。而操作系统为了能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在一个线程空闲时会撤下这个线程,并且会让其他的线程来执行,这种方式叫做线程调度。我们之所以从表面上看是多个线程同时执行,是因为不同线程之间切换的时间非常短,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切换非常频繁。假设我们有线程A和B.在运行时,可能是A执行了1毫秒后,切换到B后,B又执行了1毫秒,然后又切换到了A,A又执行1毫秒。由于1毫秒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感知的,因此,从表面看上去就象A和B同时执行一样,但实际上A和B是交替执行的。

    二、线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如果能合理地使用线程,将会减少开发和维护成本,甚至可以改善复杂应用程序的性能。如在GUI应用程序中,还以通过线程的异步特性来更好地处理事件;在应用服务器程序中可以通过建立多个线程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线程甚至还可以简化虚拟机的实现,如Java虚拟机(JVM)的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lector)通常运行在一个或多个线程中。因此,使用线程将会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改善我们的应用程序:

    1. 充分利用CPU资源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计算机只有一块CPU.因此,充分利用CPU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当执行单线程程序时,由于在程序发生阻塞时CPU可能会处于空闲状态。这将造成大量的计算资源的浪费。而在程序中使用多线程可以在某一个线程处于休眠或阻塞时,而CPU又恰好处于空闲状态时来运行其他的线程。这样CPU就很难有空闲的时候。因此,CPU资源就得到了充分地利用。

    2. 简化编程模型

    如果程序只完成一项任务,那只要写一个单线程的程序,并且按着执行这个任务的步骤编写代码即可。但要完成多项任务,如果还使用单线程的话,那就得在在程序中判断每项任务是否应该执行以及什么时候执行。如显示一个时钟的时、分、秒三个指针。使用单线程就得在循环中逐一判断这三个指针的转动时间和角度。如果使用三个线程分另来处理这三个指针的显示,那么对于每个线程来说就是指行一个单独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开发人员对程序的理解和维护。

    3. 简化异步事件的处理

    当一个服务器应用程序在接收不同的客户端连接时最简单地处理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客户端连接建立一个线程。然后监听线程仍然负责监听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如果这种应用程序采用单线程来处理,当监听线程接收到一个客户端请求后,开始读取客户端发来的数据,在读完数据后,read方法处于阻塞状态,也就是说,这个线程将无法再监听客户端请求了。而要想在单线程中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就必须使用非阻塞的Socket连接和异步I/O.但使用异步I/O方式比使用同步I/O更难以控制,也更容易出错。因此,使用多线程和同步I/O可以更容易地处理类似于多请求的异步事件。

    4. 使GUI更有效率

    使用单线程来处理GUI事件时,必须使用循环来对随时可能发生的GUI事件进行扫描,在循环内部除了扫描GUI事件外,还得来执行其他的程序代码。如果这些代码太长,那么GUI事件就会被“冻结”,直到这些代码被执行完为止。

    在现代的GUI框架(如SWING、AWT和SWT)中都使用了一个单独的事件分派线程(event dispatch thread,EDT)来对GUI事件进行扫描。当我们按下一个按钮时,按钮的单击事件函数会在这个事件分派线程中被调用。由于EDT的任务只是对GUI事件进行扫描,因此,这种方式对事件的反映是非常快的。

    5. 节约成本

    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一般有三种方法:

    (1)增加计算机的CPU个数。

    (2)为一个程序启动多个进程

    (3)在程序中使用多线程。

    第一种方法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同时也是最昂贵的。这种方法不需要修改程序,从理论上说,任何程序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提高执行效率。第二种方法虽然不用购买新的硬件,但这种方式不容易共享数据,如果这个程序要完成的任务需要必须要共享数据的话,这种方式就不太方便,而且启动多个进程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第三种方法恰好弥补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而又继承了它们的优点。也就是说,既不需要购买CPU,也不会因为启太多的进程而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在默认情况下,一个线程所占的内存空间要远比一个进程所占的内存空间小得多),并且多线程可以模拟多块CPU的运行方式,因此,使用多线程是提高程序执行效率的最廉价的方式。

    三、Java的线程模型

    由于Java是纯面向对象语言,因此,Java的线程模型也是面向对象的。Java通过Thread类将线程所必须的功能都封装了起来。要想建立一个线程,必须要有一个线程执行函数,这个线程执行函数对应Thread类的run方法。Thread类还有一个start方法,这个方法负责建立线程,相当于调用Windows的建立线程函数CreateThread.当调用start方法后,如果线程建立成功,并自动调用Thread类的run方法。因此,任何继承Thread的Java类都可以通过Thread类的start方法来建立线程。如果想运行自己的线程执行函数,那就要覆盖Thread类的run方法。

    在Java的线程模型中除了Thread类,还有一个标识某个Java类是否可作为线程类的接口Runnable,这个接口只有一个抽象方法run,也就是Java线程模型的线程执行函数。因此,一个线程类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类是否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run方法,也就是说,拥有线程执行函数的类就是线程类。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Java中建立线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继承Thread类,另一种是实现Runnable接口,并通过Thread和实现Runnable的类来建立线程,其实这两种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方法,即都是通过Thread类来建立线程,并运行run方法的。但它们的最大区别是通过继承Thread类来建立线程,虽然在实现起来更容易,但由于Java不支持多继承,因此,这个线程类如果继承了Thread,就不能再继承其他的类了,因此,Java线程模型提供了通过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法来建立线程,这样线程类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继承和业务有关的类,而不是Thread类。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2):用Thread类创建线程

Java中创建线程有两种方法:使用Thread类和使用Runnable接口。在使用Runnable接口时需要建立一个Thread实例。因此,无论是通过Thread类还是Runnable接口建立线程,都必须建立Thread类或它的子类的实例。Thread类的构造方法被重载了八次,构造方法如下:

public Thread( );
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t);
public Thread(String name);
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t, String name);
public Thread(ThreadGroup group, Runnable target);
public Thread(ThreadGroup group, String name);
public Thread(ThreadGroup group, Runnable target, String name);
public Thread(ThreadGroup group, Runnable target, String name, long stackSize);

    Runnable target

    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要注意的是Thread类也实现了Runnable接口,因此,从Thread类继承的类的实例也可以作为target传入这个构造方法。

    String name

    线程的名子。这个名子可以在建立Thread实例后通过Thread类的setName方法设置。如果不设置线程的名子,线程就使用默认的线程名:Thread-N,N是线程建立的顺序,是一个不重复的正整数。

    ThreadGroup group

    当前建立的线程所属的线程组。如果不指定线程组,所有的线程都被加到一个默认的线程组中。关于线程组的细节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讨论。

    long stackSize

    线程栈的大小,这个值一般是CPU页面的整数倍。如x86的页面大小是4KB.在x86平台下,默认的线程栈大小是12KB.

    一个普通的Java类只要从Thread类继承,就可以成为一个线程类。并可通过Thread类的start方法来执行线程代码。虽然Thread类的子类可以直接实例化,但在子类中必须要覆盖Thread类的run方法才能真正运行线程的代码。下面的代码给出了一个使用Thread类建立线程的例子:

  001  package mythread;
  002  
  003  public class Thread1 extends Thread
  004  {
  005      public void run()
  006      {
  007          System.out.println(this.getName());
  008      }
  009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10      {
  011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012          Thread1 thread1 = new Thread1();
  013          Thread1 thread2 = new Thread1 ();
  014          thread1.start();
  015          thread2.start();
  016      }
  017  }

    上面的代码建立了两个线程:thread1和thread2.上述代码中的005至008行是Thread1类的run方法。当在014和015行调用start方法时,系统会自动调用run方法。在007行使用this.getName()输出了当前线程的名字,由于在建立线程时并未指定线程名,因此,所输出的线程名是系统的默认值,也就是Thread-n的形式。在011行输出了主线程的线程名。

    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main
Thread-0
Thread-1

    从上面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第一行输出的main是主线程的名子。后面的Thread-1和Thread-2分别是thread1和thread2的输出结果。

    注意:任何一个Java程序都必须有一个主线程。一般这个主线程的名子为main.只有在程序中建立另外的线程,才能算是真正的多线程程序。也就是说,多线程程序必须拥有一个以上的线程。

Thread类有一个重载构造方法可以设置线程名。除了使用构造方法在建立线程时设置线程名,还可以使用Thread类的setName方法修改线程名。要想通过Thread类的构造方法来设置线程名,必须在Thread的子类中使用Thread类的public Thread(String name)构造方法,因此,必须在Thread的子类中也添加一个用于传入线程名的构造方法。下面的代码给出了一个设置线程名的例子:

  001  package mythread;
  002  
  003  public class Thread2 extends Thread
  004  {
  005      private String who;
  006  
  007      public void run()
  008      {
  009          System.out.println(who + ":" + this.getName());
  010      }
  011      public Thread2(String who)
  012      {
  013          super();
  014          this.who = who;
  015      }
  016      public Thread2(String who, String name)
  017      {
  018          super(name);
  019          this.who = who;
  020      }
  02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22      {
  023          Thread2 thread1 = new Thread2 ("thread1", "MyThread1");
  024          Thread2 thread2 = new Thread2 ("thread2");
  025          Thread2 thread3 = new Thread2 ("thread3");
  026          thread2.setName("MyThread2");
  027          thread1.start();
  028          thread2.start();
  029          thread3.start();
  030      }
  031

    在类中有两个构造方法:

    第011行:public sample2_2(String who)

    这个构造方法有一个参数:who.这个参数用来标识当前建立的线程。在这个构造方法中仍然调用Thread的默认构造方法public Thread( )。

    第016行:public sample2_2(String who, String name)

    这个构造方法中的who和第一个构造方法的who的含义一样,而name参数就是线程的名名。在这个构造方法中调用了Thread类的public Thread(String name)构造方法,也就是第018行的super(name)。

    在main方法中建立了三个线程:thread1、thread2和thread3.其中thread1通过构造方法来设置线程名,thread2通过setName方法来修改线程名,thread3未设置线程名。

    运行结果如下:

thread1:MyThread1
thread2:MyThread2
thread3:Thread-2

    从上面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thread1和thread2的线程名都已经修改了,而thread3的线程名仍然为默认值:Thread-2.thread3的线程名之所以不是Thread-1,而是Thread-2,这是因为在024行建立thread2时已经将Thread-1占用了,因此,在025行建立thread3时就将thread3的线程名设为Thread-2.然后在026行又将thread2的线程名修改为MyThread2.因此就会得到上面的输出结果。

    注意:在调用start方法前后都可以使用setName设置线程名,但在调用start方法后使用setName修改线程名,会产生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可能在run方法执行完后才会执行setName.如果在run方法中要使用线程名,就会出现虽然调用了setName方法,但线程名却未修改的现象。

    Thread类的start方法不能多次调用,如不能调用两次thread1.start()方法。否则会抛出一个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异常。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3):使用Runnable接口创建线程

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必须使用Thread类的实例才能创建线程。通过Runnable接口创建线程分为两步:

    1. 将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实例化。

    2. 建立一个Thread对象,并将第一步实例化后的对象作为参数传入Thread类的构造方法。

    最后通过Thread类的start方法建立线程。

    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Runnable接口来创建线程: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Runnable t1 = new MyRunnable();
        MyRunnable t2 = new MyRunnable();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t1, "MyThread1");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t2);
        thread2.setName("MyThread2");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MyThread1
MyThread2 

Jav 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4):线程的生命周期

与人有生老病死一样,线程也同样要经历开始(等待)、运行、挂起和停止四种不同的状态。这四种状态都可以通过Thread类中的方法进行控制。下面给出了Thread类中和这四种状态相关的方法。

    // 开始线程
    public void start( );
    public void run( );

    // 挂起和唤醒线程
    public void resume( );     // 不建议使用
    public void suspend( );    // 不建议使用
    public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public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int nanos);

    // 终止线程
    public void stop( );       // 不建议使用
    public void interrupt( );

    // 得到线程状态
    public boolean isAlive( );
    public boolean isInterrupted(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nterrupted( );

    // join方法
    public void join( )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一、创建并运行线程

    线程在建立后并不马上执行run方法中的代码,而是处于等待状态。线程处于等待状态时,可以通过Thread类的方法来设置线程不各种属性,如线程的优先级(setPriority)、线程名(setName)和线程的类型(setDaemon)等。

    当调用start方法后,线程开始执行run方法中的代码。线程进入运行状态。可以通过Thread类的isAlive方法来判断线程是否处于运行状态。当线程处于运行状态时,isAlive返回true,当isAlive返回false时,可能线程处于等待状态,也可能处于停止状态。下面的代码演示了线程的创建、运行和停止三个状态之间的切换,并输出了相应的isAlive返回值。

package chapter2;

public class LifeCycle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int n = 0;
        while ((++n) < 100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LifeCycle thread1 = new LifeCycle();
        System.out.println("isAlive: " + thread1.isAlive());
        thread1.start();
        System.out.println("isAlive: " + thread1.isAlive());
        thread1.join();  // 等线程thread1结束后再继续执行 
        System.out.println("thread1已经结束!");
        System.out.println("isAlive: " + thread1.isAlive());
    }
}

    要注意一下,在上面的代码中使用了join方法,这个方法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线程的run方法完成后程序才继续运行,这个方法将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绍

    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

isAlive: false
isAlive: true
thread1已经结束!
isAlive: false

二、挂起和唤醒线程

    一但线程开始执行run方法,就会一直到这个run方法执行完成这个线程才退出。但在线程执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个方法使线程暂时停止执行。这两个方法是suspend和sleep.在使用suspend挂起线程后,可以通过resume方法唤醒线程。而使用sleep使线程休眠后,只能在设定的时间后使线程处于就绪状态(在线程休眠结束后,线程不一定会马上执行,只是进入了就绪状态,等待着系统进行调度)。

    虽然suspend和resume可以很方便地使线程挂起和唤醒,但由于使用这两个方法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因此,这两个方法被标识为deprecated(抗议)标记,这表明在以后的jdk版本中这两个方法可能被删除,所以尽量不要使用这两个方法来操作线程。下面的代码演示了sleep、suspend和resume三个方法的使用。

package chapter2;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class Sleep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leep(2000);
            }
            catch (Exception e)
            {
            }
        }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System.out.println(new java.util.Date().getTi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SleepThread sleepThread = thread.new SleepThread();
        sleepThread.start(); // 开始运行线程sleepThread
        sleepThread.join();  // 使线程sleepThread延迟2秒
        thread.start();
        boolean flag = false;
        while (true)
        {
            sleep(5000);  // 使主线程延迟5秒
            flag = !flag;
            if (flag)
                thread.suspend(); 
            else
                thread.resume();
        }
    }
}

    从表面上看,使用sleep和suspend所产生的效果类似,但sleep方法并不等同于suspend.它们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可以在一个线程中通过suspend方法来挂起另外一个线程,如上面代码中在主线程中挂起了thread线程。而sleep只对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起作用。在上面代码中分别使sleepThread和主线程休眠了2秒和5秒。在使用sleep时要注意,不能在一个线程中来休眠另一个线程。如main方法中使用thread.sleep(2000)方法是无法使thread线程休眠2秒的,而只能使主线程休眠2秒。

    在使用sleep方法时有两点需要注意:

    1. sleep方法有两个重载形式,其中一个重载形式不仅可以设毫秒,而且还可以设纳秒(1,000,000纳秒等于1毫秒)。但大多数操作系统平台上的Java虚拟机都无法精确到纳秒,因此,如果对sleep设置了纳秒,Java虚拟机将取最接近这个值的毫秒。

    2. 在使用sleep方法时必须使用throws或try{……}catch{……}.因为run方法无法使用throws,所以只能使用try{……}catch{……}.当在线程休眠的过程中,使用interrupt方法(这个方法将在2.3.3中讨论)中断线程时sleep会抛出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sleep方法的定义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public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三、终止线程的三种方法

    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终止线程。

    1.  使用退出标志,使线程正常退出,也就是当run方法完成后线程终止。

    2.  使用stop方法强行终止线程(这个方法不推荐使用,因为stop和suspend、resume一样,也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结果)。

    3.  使用interrupt方法中断线程。

    1. 使用退出标志终止线程

    当run方法执行完后,线程就会退出。但有时run方法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如在服务端程序中使用线程进行监听客户端请求,或是其他的需要循环处理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将这些任务放在一个循环中,如while循环。如果想让循环永远运行下去,可以使用while(true){……}来处理。但要想使while循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退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一个boolean类型的标志,并通过设置这个标志为true或false来控制while循环是否退出。下面给出了一个利用退出标志终止线程的例子。

package chapter2;

public class ThreadFlag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latile boolean exit = fals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exi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Flag thread = new ThreadFlag();
        thread.start();
        sleep(5000); // 主线程延迟5秒
        thread.exit = true;  // 终止线程thread
        thread.join();
        System.out.println("线程退出!");
    }
}

    在上面代码中定义了一个退出标志exit,当exit为true时,while循环退出,exit的默认值为false.在定义exit时,使用了一个Java关键字volatile,这个关键字的目的是使exit同步,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来修改exit的值,

    2. 使用stop方法终止线程

    使用stop方法可以强行终止正在运行或挂起的线程。我们可以使用如下的代码来终止线程:

thread.stop();

    虽然使用上面的代码可以终止线程,但使用stop方法是很危险的,就象突然关闭计算机电源,而不是按正常程序关机一样,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因此,并不推荐使用stop方法来终止线程。

    3. 使用interrupt方法终止线程

    使用interrupt方法来终端线程可分为两种情况:

    (1)线程处于阻塞状态,如使用了sleep方法。

    (2)使用while(!isInterrupted()){……}来判断线程是否被中断。

    在第一种情况下使用interrupt方法,sleep方法将抛出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例外,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线程将直接退出。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在第一种情况下使用interrupt方法。

package chapter2;

public class ThreadInterrupt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leep(50000);  // 延迟50秒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Interrupt();
        thread.start();
        System.out.println("在50秒之内按任意键中断线程!");
        System.in.read();
        thread.interrupt();
        thread.join();
        System.out.println("线程已经退出!");
    }
}

    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在50秒之内按任意键中断线程!

    sleep interrupted
    线程已经退出!

    在调用interrupt方法后, sleep方法抛出异常,然后输出错误信息:sleep interrupted.

    注意:在Thread类中有两个方法可以判断线程是否通过interrupt方法被终止。一个是静态的方法interrupted(),一个是非静态的方法isInterrupted(),这两个方法的区别是interrupted用来判断当前线是否被中断,而isInterrupted可以用来判断其他线程是否被中断。因此,while (!isInterrupted())也可以换成while (!Thread.interrupted())。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5):join方法的使用

在上面的例子中多次使用到了Thread类的join方法。我想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join方法的功能是什么了。对,join方法的功能就是使异步执行的线程变成同步执行。也就是说,当调用线程实例的start方法后,这个方法会立即返回,如果在调用start方法后后需要使用一个由这个线程计算得到的值,就必须使用join方法。如果不使用join方法,就不能保证当执行到start方法后面的某条语句时,这个线程一定会执行完。而使用join方法后,直到这个线程退出,程序才会往下执行。下面的代码演示了join的用法。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Join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static volatile int n = 0;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n++)
            try
            {
                sleep(3);  // 为了使运行结果更随机,延迟3毫秒
            }
            catch (Exception 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 threads[] = new Thread[100];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建立100个线程
            threads[i] = new JoinThread();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运行刚才建立的100个线程
            threads[i].start();
        if (args.length > 0)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100个线程都执行完后继续
                threads[i].join();
        System.out.println("n=" + JoinThread.n);
    }
}

    在例程2-8中建立了100个线程,每个线程使静态变量n增加10.如果在这100个线程都执行完后输出n,这个n值应该是1000.

    1.  测试1

    使用如下的命令运行上面程序:

java mythread.JoinThread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

n=442

    这个运行结果可能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有一些差异,但一般n不会等于1000.从上面的结果可以肯定,这100个线程并未都执行完就将n输出了。

    2.  测试2

    使用如下的命令运行上面的代码:

    在上面的命令行中有一个参数join,其实在命令行中可以使用任何参数,只要有一个参数就可以,这里使用join,只是为了表明要使用join方法使这100个线程同步执行。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

n=1000

无论在什么样的运行环境下运行上面的命令,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n=1000.这充分说明了这100个线程肯定是都执行完了,因此,n一定会等于1000.

#########重要地方#########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6):慎重使用volatile关键字

volatile关键字相信了解Java多线程的读者都很清楚它的作用。volatile关键字用于声明简单类型变量,如int、float、boolean等数据类型。如果这些简单数据类型声明为volatile,对它们的操作就会变成原子级别的。但这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下面的例子中的n就不是原子级别的: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Join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static volatile int n = 0;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try
        {
                n = n + 1;
                sleep(3); // 为了使运行结果更随机,延迟3毫秒

            }
            catch (Exception 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 threads[] = new Thread[100];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建立100个线程
            threads[i] = new JoinThread();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运行刚才建立的100个线程
            threads[i].start();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100个线程都执行完后继续
            threads[i].join();
        System.out.println("n=" + JoinThread.n);
    }
}

    如果对n的操作是原子级别的,最后输出的结果应该为n=1000,而在执行上面的代码时,很多时侯输出的n都小于1000,这说明n=n+1不是原子级别的操作。原因是声明为volatile的简单变量如果当前值由该变量以前的值相关,那么volatile关键字不起作用,也就是说如下的表达式都不是原子操作:

n = n + 1;
n++;

    如果要想使这种情况变成原子操作,需要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如上的代码可以改成如下的形式: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Join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static int n = 0;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inc()
    {
        n++;
    }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try
            {
                inc(); // n = n + 1 改成了 inc();
                sleep(3); // 为了使运行结果更随机,延迟3毫秒

            }
            catch (Exception 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 threads[] = new Thread[100];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建立100个线程
            threads[i] = new JoinThread();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运行刚才建立的100个线程
            threads[i].start();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 100个线程都执行完后继续
            threads[i].join();
        System.out.println("n=" + JoinThread.n);
    }
}

    上面的代码将n=n+1改成了inc(),其中inc方法使用了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方法同步。因此,在使用volatile关键字时要慎重,并不是只要简单类型变量使用volatile修饰,对这个变量的所有操作都是原子操作,当变量的值由自身的上一个决定时,如n=n+1、n++等,volatile关键字将失效,只有当变量的值和自身上一个值无关时对该变量的操作才是原子级别的,如n = m + 1,这个就是原级别的。所以在使用volatile关键时一定要谨慎,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可以使用synchronized来代替volatile.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7):向线程传递数据的三种方法

在传统的同步开发模式下,当我们调用一个函数时,通过这个函数的参数将数据传入,并通过这个函数的返回值来返回最终的计算结果。但在多线程的异步开发模式下,数据的传递和返回和同步开发模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线程的运行和结束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在传递和返回数据时就无法象函数一样通过函数参数和return语句来返回数据。本文就以上原因介绍了几种用于向线程传递数据的方法,在下一篇文章中将介绍从线程中返回数据的方法。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一般在使用线程时都需要有一些初始化数据,然后线程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返回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最先要做的就是向线程中传递数据。

    一、通过构造方法传递数据

    在创建线程时,必须要建立一个Thread类的或其子类的实例。因此,我们不难想到在调用start方法之前通过线程类的构造方法将数据传入线程。并将传入的数据使用类变量保存起来,以便线程使用(其实就是在run方法中使用)。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如何通过构造方法来传递数据: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MyThread1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MyThread1(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hello " +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1("world");
        thread.start();        
    }
}

    由于这种方法是在创建线程对象的同时传递数据的,因此,在线程运行之前这些数据就就已经到位了,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在线程运行后才传入的现象。如果要传递更复杂的数据,可以使用集合、类等数据结构。使用构造方法来传递数据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果要传递的数据比较多时,就会造成很多不便。由于Java没有默认参数,要想实现类似默认参数的效果,就得使用重载,这样不但使构造方法本身过于复杂,又会使构造方法在数量上大增。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就得通过类方法或类变量来传递数据。

    二、通过变量和方法传递数据

    向对象中传入数据一般有两次机会,第一次机会是在建立对象时通过构造方法将数据传入,另外一次机会就是在类中定义一系列的public的方法或变量(也可称之为字段)。然后在建立完对象后,通过对象实例逐个赋值。下面的代码是对MyThread1类的改版,使用了一个setName方法来设置name变量: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MyThread2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hello " +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2 myThread = new MyThread2();
        myThread.setName("world");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myThread);
        thread.start();
    }
}

三、通过回调函数传递数据

    上面讨论的两种线程中传递数据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但这两种方法都是main方法中主动将数据传入线程类的。这对于线程来说,是被动接收这些数据的。然而,在有些应用中需要在线程运行的过程中动态地获取数据,如在下面代码的run方法中产生了3个随机数,然后通过Work类的process方法求这三个随机数的和,并通过Data类的value将结果返回。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返回value之前,必须要得到三个随机数。也就是说,这个value是无法事先就传入线程类的。

package mythread;

class Data
{
    public int value = 0;
}
class Work
{
    public void process(Data data, Integer numbers)
    {
        for (int n : numbers)
        {
            data.value += n;
        }
    }
}
public class MyThread3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Work work;

    public MyThread3(Work work)
    {
        this.work = work;
    }
    public void run()
    {
        java.util.Random random = new java.util.Random();
        Data data = new Data();
        int n1 = random.nextInt(1000);
        int n2 = random.nextInt(2000);
        int n3 = random.nextInt(3000);
        work.process(data, n1, n2, n3);   // 使用回调函数
        System.out.println(String.valueOf(n1) + "+" + String.valueOf(n2) + "+"
                + String.valueOf(n3) + "=" + data.val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3(new Work());
        thread.start();
    }
}

    在上面代码中的process方法被称为回调函数。从本质上说,回调函数就是事件函数。在Windows API中常使用回调函数和调用API的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因此,调用回调函数的过程就是最原始的引发事件的过程。在这个例子中调用了process方法来获得数据也就相当于在run方法中引发了一个事件。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8):从线程返回数据的两种方法

从线程中返回数据和向线程传递数据类似。也可以通过类成员以及回调函数来返回数据。但类成员在返回数据和传递数据时有一些区别,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区别在哪。

    一、通过类变量和方法返回数据

    使用这种方法返回数据需要在调用start方法后才能通过类变量或方法得到数据。让我们先来看看例程2-13会得到什么结果。

package mythread;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tring value1;
    private String value2;

    public void run()
    {
        value1 = "通过成员变量返回数据";
        value2 = "通过成员方法返回数据";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System.out.println("value1:" + thread.value1);
        System.out.println("value2:" + thread.value2);
    }
}

    运行上面的代码有可能输出如下的结果:

value1:null
value2:null

    从上面的运行结果看很不正常。在run方法中已经对value1和value2赋了值,而返回的却是null.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调用start方法后就立刻输出了value1和value2的值,而这里run方法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到为value1和value2赋值的语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等run方法执行完后才执行输出value1和value2的代码。因此,我们可以想到使用sleep方法将主线程进行延迟,如可以在thread.start()后加一行如下的语句:

sleep(1000);

    这样做可以使主线程延迟1秒后再往下执行,但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知道要延迟多长时间。在这个例子的run方法中只有两条赋值语句,而且只创建了一个线程,因此,延迟1秒已经足够,但如果run方法中的语句很复杂,这个时间就很难预测,因此,这种方法并不稳定。

    我们的目的就是得到value1和value2的值,因此,只要判断value1和value2是否为null.如果它们都不为null时,就可以输出这两个值了。我们可以使用如下的代码来达到这个目的:

while (thread.value1 == null || thread.value2 == null);

    使用上面的语句可以很稳定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但这种方法太耗费系统资源。大家可以设想,如果run方法中的代码很复杂,value1和value2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赋值,这样while循环就必须一直执行下去,直到value1和value2都不为空为止。因此,我们可以对上面的语句做如下的改进:

while (thread.value1 == null || thread.value2 == null)
    sleep(100);

    在while循环中第判断一次value1和value2的值后休眠100毫秒,然后再判断这两个值。这样所占用的系统资源会小一些。

    上面的方法虽然可以很好地解决,但Java的线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join方法。在前面已经讨论过,join的功能就是使用线程从异步执行变成同步执行。当线程变成同步执行后,就和从普通的方法中得到返回数据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可以使用如下的代码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thread.start();
thread.join();

    在thread.join()执行完后,线程thread的run方法已经退出了,也就是说线程thread已经结束了。因此,在thread.join()后面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MyThread类的任何资源来得到返回数据。

    二、通过回调函数返回数据

    其实这种方法已经在《向线程传递数据的三种方法》中介绍了。在《向线程传递数据的三种方法》一文的例子中通过Work类的process方法向线程中传递了计算结果,但同时,也通过process方法从线程中得到了三个随机数。因此,这种方法既可以向线程中传递数据,也可以从线程中获得数据。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10):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步类方法

要想解决“脏数据”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来使run方法同步,代码如下: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un()
{
     
}

    从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只要在void和public之间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就可以使run方法同步,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Java类的对象实例,run方法同时只能被一个线程调用,并当前的run执行完后,才能被其他的线程调用。即使当前线程执行到了run方法中的yield方法,也只是暂停了一下。由于其他线程无法执行run方法,因此,最终还是会由当前的线程来继续执行。先看看下面的代码:

    sychronized关键字只和一个对象实例绑定

  class Tes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
   
  public class Sync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Test test;
       public void run()
       {
            test.method();
       }
       public Sync(Test test)
       {
           this.test =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est test1 =  new Test();
           Test test2 =  new Test();
           Sync sync1 = new Sync(test1);
           Sync sync2 = new Sync(test2);
           new Thread(sync1).start();
           new Thread(sync2).start(); 
       }
   }

    在Test类中的method方法是同步的。但上面的代码建立了两个Test类的实例,因此,test1和test2的method方法是分别执行的。要想让method同步,必须在建立Sync类的实例时向它的构造方法中传入同一个Test类的实例,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Sync sync1 = new Sync(test1);

    不仅可以使用synchronized来同步非静态方法,也可以使用synchronized来同步静态方法。如可以按如下方式来定义method方法: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

    建立Test类的对象实例如下:

Test test = new Test();

    对于静态方法来说,只要加上了synchronized关键字,这个方法就是同步的,无论是使用test.method(),还是使用Test.method()来调用method方法,method都是同步的,并不存在非静态方法的多个实例的问题。

    在23种设计模式中的单件(Singleton)模式如果按传统的方法设计,也是线程不安全的,下面的代码是一个线程不安全的单件模式。

package test;

// 线程安全的Singleton模式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sample;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sample == null)
        {
            Thread.yield(); // 为了放大Singleton模式的线程不安全性
            sampl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sample;
    }
}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Singleton singleton = Singleton.get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hashCod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s[] = new Thread[5];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threads[i] = new MyThread();
        for (int i = 0; i < threads.length; i++)
            threads[i].start();
    }
}

    在上面的代码调用yield方法是为了使单件模式的线程不安全性表现出来,如果将这行去掉,上面的实现仍然是线程不安全的,只是出现的可能性小得多。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

25358555
26399554
7051261
29855319
5383406

    上面的运行结果可能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上有所有同,但一般这五行输出不会完全相同。从这个输出结果可以看出,通过getInstance方法得到的对象实例是五个,而不是我们期望的一个。这是因为当一个线程执行了Thread.yield()后,就将CPU资源交给了另外一个线程。由于在线程之间切换时并未执行到创建Singleton对象实例的语句,因此,这几个线程都通过了if判断,所以,就会产生了建立五个对象实例的情况(可能创建的是四个或三个对象实例,这取决于有多少个线程在创建Singleton对象之前通过了if判断,每次运行时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要想使上面的单件模式变成线程安全的,只要为getInstance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即可。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

    当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定义Singleton变量时就建立Singleton对象,代码如下: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sample = new Singleton();

    然后在getInstance方法中直接将sample返回即可。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不知在getInstance方法中创建Singleton对象灵活。读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单件模式。

在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时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1.  synchronized关键字不能继承。

    虽然可以使用synchronized来定义方法,但synchronized并不属于方法定义的一部分,因此,synchronized关键字不能被继承。如果在父类中的某个方法使用了synchronized关键字,而在子类中覆盖了这个方法,在子类中的这个方法默认情况下并不是同步的,而必须显式地在子类的这个方法中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才可以。当然,还可以在子类方法中调用父类中相应的方法,这样虽然子类中的方法不是同步的,但子类调用了父类的同步方法,因此,子类的方法也就相当于同步了。这两种方式的例子代码如下:

    在子类方法中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

class Paren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
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

    在子类方法中调用父类的同步方法

class Paren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
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
    public void method() { super.method();   }
}

    2.  在定义接口方法时不能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

    3.  构造方法不能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但可以使用下节要讨论的synchronized块来进行同步。

    4.  synchronized可以自由放置。

    在前面的例子中使用都是将synchronized关键字放在方法的返回类型前面。但这并不是synchronized可放置唯一位置。在非静态方法中,synchronized还可以放在方法定义的最前面,在静态方法中,synchronized可以放在static的前面,代码如下: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synchronized public void method();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void method();
synchronized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

    但要注意,synchronized不能放在方法返回类型的后面,如下面的代码是错误的:

public void synchronized method();
public static void synchronized method();

    synchronized关键字只能用来同步方法,不能用来同步类变量,如下面的代码也是错误的。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n = 0;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int n = 0;

    虽然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步方法是最安全的同步方式,但大量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以及性能损失。虽然从表面上看synchronized锁定的是一个方法,但实际上synchronized锁定的是一个类。也就是说,如果在非静态方法method1和method2定义时都使用了synchronized,在method1未执行完之前,method2是不能执行的。静态方法和非静态方法的情况类似。但静态和非静态方法不会互相影响。看看如下的代码:

package test;

public class MyThread5 extends Thread
{
    public String methodName;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s);
        while (true)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1()
    {
        method("非静态的method1方法");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2()
    {
        method("非静态的method2方法");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3()
    {
        method("静态的method3方法");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4()
    {
        method("静态的method4方法");
    }
    public void run()
    {
        try
        {
            getClass().getMethod(methodName).invoke(this);
        }
        catch (Exception 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MyThread1 myThread1 = new MyThread1();
        for (int i = 1; i <= 4; i++)
        {
            myThread1.methodName = "method" + String.valueOf(i);
            new Thread(myThread1).start();
            sleep(100);
        }
    }
}

    运行结果如下:

非静态的method1方法
静态的method3方法

    从上面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method2和method4在method1和method3未结束之前不能运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在类中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来定义非静态方法,那将影响这个中的所有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定义的非静态方法。如果定义的是静态方法,那么将影响类中所有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定义的静态方法。这有点象数据表中的表锁,当修改一条记录时,系统就将整个表都锁住了,因此,大量使用这种同步方式会使程序的性能大幅度下降。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11):使用Synchronized块同步方法

synchronized关键字有两种用法。第一种就是在《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步类方法》一文中所介绍的直接用在方法的定义中。另外一种就是synchronized块。我们不仅可以通过synchronized块来同步一个对象变量。也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块来同步类中的静态方法和非静态方法。

    synchronized块的语法如下:

public void method()
{
    … …
    synchronized(表达式)
    {
        … …
    }
}

    一、非静态类方法的同步

    从《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步类方法》一文中我们知道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来定义方法就会锁定类中所有使用synchronzied关键字定义的静态方法或非静态方法,但这并不好理解。而如果使用synchronized块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了。如果想使用synchronized块来锁定类中所有的同步非静态方法,需要使用this做为synchronized块的参数传入synchronized块,代码如下:

    通过synchronized块同步非静态方法

  001  public class SyncBlock
  002  {
  003      public void method1()
  004      {
  005          synchronized(this)  // 相当于对method1方法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
  006          {
  007              … …
  008          }
  009      }
  010      public void method2()
  011      {
  012          synchronized(this)  // 相当于对method2方法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
  013          {
  014              … …
  015          }
  016      }
  017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3()  
  018      {
  019          … …
  020      }
  021  }

    在上面的代码中的method1和method2方法中使用了synchronized块。而第017行的method3方法仍然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来定义方法。在使用同一个SyncBlock类实例时,这三个方法只要有一个正在执行,其他两个方法就会因未获得同步锁而被阻塞。在使用synchronized块时要想达到和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样的效果,必须将所有的代码都写在synchronized块中,否则,将无法使当前方法中的所有代码和其他的方法同步。

    除了使用this做为synchronized块的参数外,还可以使用SyncBlock.this作为synchronized块的参数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内类(InnerClass)的方法中使用synchronized块来时,this只表示内类,和外类(OuterClass)没有关系。但内类的非静态方法可以和外类的非静态方法同步。如在内类InnerClass中加一个method4方法,并使method4方法和SyncBlock的三个方法同步,代码如下:

    使内类的非静态方法和外类的非静态方法同步

public class SyncBlock
{
    … …
    class InnerClass
    {
        public void method4()
        {
            synchronized(SyncBlock.this)
            {
                … … 
            }
        }
    }
    … …
}

    在上面SyncBlock类的新版本中,InnerClass类的method4方法和SyncBlock类的其他三个方法同步,因此,method1、method2、method3和method4四个方法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方法执行。

    Synchronized块不管是正常执行完,还是因为程序出错而异常退出synchronized块,当前的synchronized块所持有的同步锁都会自动释放。因此,在使用synchronized块时不必担心同步锁的释放问题。

二、静态类方法的同步

    由于在调用静态方法时,对象实例不一定被创建。因此,就不能使用this来同步静态方法,而必须使用Class对象来同步静态方法。代码如下:

    通过synchronized块同步静态方法

   public class StaticSyncBlock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1()
       {
           synchronized(StaticSyncBlock.class)  
           {
               … …
           }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2()  
       {
           … …
       }
   }

    在同步静态方法时可以使用类的静态字段class来得到Class对象。在上例中method1和method2方法同时只能有一个方法执行。除了使用class字段得到Class对象外,还可以使用实例的getClass方法来得到Class对象。上例中的代码可以修改如下:

    使用getClass方法得到Class对象

public class StaticSyncBlock
{
    public static StaticSyncBlock instance; 
    public StaticSyncBlock()
    {
        instance = this;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1()
    {
       synchronized(instance.getClass())
       {
            
       }
    }
     
}

    在上面代码中通过一个public的静态instance得到一个StaticSyncBlock类的实例,并通过这个实例的getClass方法得到了Class对象(一个类的所有实例通过getClass方法得到的都是同一个Class对象,因此,调用任何一个实例的getClass方法都可以)。我们还可以通过Class对象使不同类的静态方法同步,如Test类的静态方法method和StaticSyncBlock类的两个静态方法同步,代码如下:

    Test类的method方法和StaticSyncBlock类的method1、method2方法同步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StaticSyncBlock.class)
           {
                
           }
       }
   }

    注意:在使用synchronized块同步类方法时,非静态方法可以使用this来同步,而静态方法必须使用Class对象来同步。它们互不影响。当然,也可以在非静态方法中使用Class对象来同步静态方法。但在静态方法中不能使用this来同步非静态方法。这一点在使用synchronized块同步类方法时应注意。

Java多线程初学者指南(12):使用Synchronized块同步变量

  我们可以通过synchronized块来同步特定的静态或非静态方法。要想实现这种需求必须为这些特性的方法定义一个类变量,然后将这些方法的代码用synchronized块括起来,并将这个类变量作为参数传入synchronized块。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如何同步特定的类方法:

  001  package mythread;
  002  
  003  public class SyncThread extends Thread
  004  {
  005      private static String sync = "";
  006      private String methodType = "";
  007  
  008      private static void method(String s)
  009      {
  010          synchronized (sync)
  011          {
  012              sync = s;
  013              System.out.println(s);
  014              while (true);
  015          }
  016      }
  017      public void method1()
  018      {
  019          method("method1");
  020      }
  021      public static void staticMethod1()
  022      {
  023          method("staticMethod1");
  024      }
  025      public void run()
  026      {
  027          if (methodType.equals("static"))
  028              staticMethod1();
  029          else if (methodType.equals("nonstatic"))
  030              method1();
  031      }
  032      public SyncThread(String methodType)
  033      {
  034          this.methodType = methodType;
  035      }
  03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037      {
  038          SyncThread sample1 = new SyncThread("nonstatic");
  039          SyncThread sample2 = new SyncThread("static");
  040          sample1.start();
  041          sample2.start();
  042      }
  043  }

    运行结果如下:

method1
staticMethod1

    看到上面的运行结果很多读者可能感到惊奇。在上面的代码中method1和staticMethod1方法使用了静态字符串变量sync进行同步。这两个方法只能有一个同时执行,而这两个方法都会执行014行的无限循环语句。因此,输出结果只能是method1和staticMethod1其中之一。但这个程序将这两个字符串都输出了。

    出现这种结果的愿意很简单,我们看一下012行就知道了。原来在这一行将sync的值改变了。在这里要说一下Java中的String类型。String类型和Java中其他的复杂类型不同。在使用String型变量时,只要给这个变量赋一次值,Java就会创建个新的String类型的实例。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String s = "hello";
System.out.println(s.hashCode());
s = "world";
System.out.println(s.hashCode());  

    在上面的代码中。第一个s和再次赋值后的s的hashCode的值是不一样的。由于创建String类的实例并不需要使用new,因此,在同步String类型的变量时要注意不要给这个变量赋值,否则会使变量无法同步。

    由于在013行已经为sync创建了一个新的实例,假设method1先执行,当method1方法执行了013行的代码后,sync的值就已经不是最初那个值了,而method1方法锁定的仍然是sync变量最初的那个值。而在这时,staticMethod1正好执行到synchronized(sync),在staticMethod1方法中要锁定的这个sync和method1方法锁定的sync已经不是一个了,因此,这两个方法的同步性已经被破坏了。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当然是将013行去掉。在本例中加上这行,只是为了说明使用类变量来同步方法时如果在synchronized块中将同步变量的值改变,就会破坏方法之间的同步。为了彻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定义同步变量时可以使用final关键字。如将上面的程序中的005行可改成如下形式: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sync = ""; 

    使用final关键字后,sync只能在定义时为其赋值,并且以后不能再修改。如果在程序的其他地方给sync赋了值,程序就无法编译通过。在Eclipse等开发工具中,会直接在错误的地方给出提示。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synchronized块。如果从类方法的角度来理解,可以通过类变量来同步相应的方法。如果从类变量的角度来理解,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块来保证某个类变量同时只能被一个方法访问。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利用类变量来获得同步锁,通过同步锁的互斥性来实现同步。

    注意:在使用synchronized块时应注意,synchronized块只能使用对象作为它的参数。如果是简单类型的变量(如int、char、boolean等),不能使用synchronized来同步。

浅析Java多线程技术中所使用的方法

一、run()和start()

    这两个方法应该都比较熟悉,把需要并行处理的代码放在run()方法中,start()方法启动线程将自动调用 run()方法,这是由Java的内存机制规定的。并且run()方法必须是public访问权限,返回值类型为void.

    二、关键字Synchronized

    这个关键字用于保护共享数据,当然前提是要分清哪些数据是共享数据。每个对象都有一个锁标志,当一个线程访问该对象时,被Synchronized修饰的数据将被“上锁”,阻止其他线程访问。当前线程访问完这部分数据后释放锁标志,其他线程就可以访问了。

public Thread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un(){

for(int i=0;i<10;i++)

{

System.out.println(" " + i);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 r1 = new ThreadTest();

Runnable r2 = new ThreadTest();

Thread t1 = new Thread(r1);

Thread t2 = new Thread(r2);

t1.start();

t2.start();

}

}

    以上这段程序中的 i 变量并不是共享数据,也就是这里的Synchronized关键字并未起作用。因为t1,t2两个线程是两个对象(r1,r2)的线程。不同的对象其数据是不同的,所以r1和r2两个对象的i变量是并不是共享数据。

    当把代码改成如下:Synchronized关键字才会起作用

Runnable r = new ThreadTest();

Thread t1 = new Thread(r);

Thread t2 = new Thread(r);

t1.start();

t2.start();

    三、sleep()

    使当前线程(即调用该方法的线程)暂停执行一段时间,让其他线程有机会继续执行,但它并不释放对象锁。也就是如果有Synchronized同步块,其他线程仍然不同访问共享数据。注意该方法要捕获异常

    比如有两个线程同时执行(没有Synchronized),一个线程优先级为MAX_PRIORITY,另一个为MIN_PRIORITY,如果没有Sleep()方法,只有高优先级的线程执行完成后,低优先级的线程才能执行;但当高优先级的线程sleep(5000)后,低优先级就有机会执行了。

    总之,sleep()可以使低优先级的线程得到执行的机会,当然也可以让同优先级、高优先级的线程有执行的机会。

    四、join()

    join()方法使调用该方法的线程在此之前执行完毕,也就是等待调用该方法的线程执行完毕后再往下继续执行。注意该方法也要捕获异常。

    五、yield()

    它与sleep()类似,只是不能由用户指定暂停多长时间,并且yield()方法只能让同优先级的线程有执行的机会。

    六、wait()和notify()、notifyAll()

    这三个方法用于协调多个线程对共享数据的存取,所以必须在Synchronized语句块内使用这三个方法。前面说过Synchronized 这个关键字用于保护共享数据,阻止其他线程对共享数据的存取。但是这样程序的流程就很不灵活了,如何才能在当前线程还没退出Synchronized数据块时让其他线程也有机会访问共享数据呢?此时就用这三个方法来灵活控制。

    wait()方法使当前线程暂停执行并释放对象锁标志,让其他线程可以进入Synchronized数据块,当前线程被放入对象等待池中。当调用 notify()方法后,将从对象的等待池中移走一个任意的线程并放到锁标志等待池中,只有锁标志等待池中的线程能够获取锁标志;如果锁标志等待池中没有线程,则notify()不起作用。notifyAll()则从对象等待池中移走所有等待那个对象的线程并放到锁标志等待池中。

Java多线程编程的常见陷阱

1、在构造函数中启动线程

    我在很多代码中都看到这样的问题,在构造函数中启动一个线程,类似这样:

public class A{
   public A(){
      this.x=1;
      this.y=2;
      this.thread=new MyThread();
      this.thread.start();
   }
   
}

    这个会引起什么问题呢?如果有个类B继承了类A,依据java类初始化的顺序,A的构造函数一定会在B的构造函数调用前被调用,那么thread线程也将在B被完全初始化之前启动,当thread运行时使用到了类A中的某些变量,那么就可能使用的不是你预期中的值,因为在B的构造函数中你可能赋给这些变量新的值。也就是说此时将有两个线程在使用这些变量,而这些变量却没有同步。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将A设置为final,不可继承;或者提供单独的start方法用来启动线程,而不是放在构造函数中。

    2、不完全的同步

    都知道对一个变量同步的有效方式是用synchronized保护起来,synchronized可能是对象锁,也可能是类锁,看你是类方法还是实例方法。但是,当你将某个变量在A方法中同步,那么在变量出现的其他地方,你也需要同步,除非你允许弱可见性甚至产生错误值。类似这样的代码:

class A{
  int x;
  public int getX(){
     return x;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tX(int x)
  {
     this.x=x;
  }
}

    x的setter方法有同步,然而getter方法却没有,那么就无法保证其他线程通过getX得到的x是最新的值。事实上,这里的setX的同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int的写入是原子的,这一点JVM规范已经保证,多个同步没有任何意义;当然,如果这里不是int,而是double或者long,那么getX和setX都将需要同步,因为double和long都是64位,写入和读取都是分成两个32位来进行(这一点取决于jvm的实现,有的jvm实现可能保证对long和double的read、write是原子的),没有保证原子性。类似上面这样的代码,其实都可以通过声明变量为volatile来解决。

    3、在使用某个对象当锁时,改变了对象的引用,导致同步失效。

    这也是很常见的错误,类似下面的代码:

synchronized(array[0])
{
   ......
   array[0]=new A();
   ......
}

    同步块使用array[0]作为锁,然而在同步块中却改变了array[0]指向的引用。分析下这个场景,第一个线程获取了array[0]的锁,第二个线程因为无法获取array[0]而等待,在改变了array[0]的引用后,第三个线程获取了新的array[0]的锁,第一和第三两个线程持有的锁是不一样的,同步互斥的目的就完全没有达到了。这样代码的修改,通常是将锁声明为final变量或者引入业务无关的锁对象,保证在同步块内不会被修改引用。

4、没有在循环中调用wait()。

    wait和notify用于实现条件变量,你可能知道需要在同步块中调用wait和notify,为了保证条件的改变能做到原子性和可见性。常常看见很多代码做到了同步,却没有在循环中调用wait,而是使用if甚至没有条件判断:

synchronized(lock)
{
   if(isEmpty()
     lock.wait();
   
}

    对条件的判断是使用if,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在判断条件之前可能调用notify或者notifyAll,那么条件已经满足,不会等待,这没什么问题。在条件没有满足,调用了wait()方法,释放lock锁并进入等待休眠状态。如果线程是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条件被改变之后被唤醒,那么没有任何问题,条件满足继续执行下面的逻辑操作。问题在于线程可能被意外甚至恶意唤醒,由于没有再次进行条件判断,在条件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线程执行了后续的操作。意外唤醒的情况,可能是调用了notifyAll,可能是有人恶意唤醒,也可能是很少情况下的自动苏醒(称为“伪唤醒”)。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条件没有满足就执行后续操作的情况,需要在被唤醒后再次判断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进入等待状态,条件满足,才进行后续操作。

synchronized(lock)
{
   while(isEmpty()
     lock.wait();
   
}

    没有进行条件判断就调用wait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在等待之前可能notify已经被调用,那么在调用了wait之后进入等待休眠状态后就无法保证线程苏醒过来。

    5、同步的范围过小或者过大。

    同步的范围过小,可能完全没有达到同步的目的;同步的范围过大,可能会影响性能。同步范围过小的一个常见例子是误认为两个同步的方法一起调用也是将同步的,需要记住的是Atomic+Atomic!=Atomic.

   Map map=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if(!map.containsKey("a")){
            map.put("a", value);
   }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map是线程安全的,containskey和put方法也是线程安全的,然而两个线程安全的方法被组合调用就不一定是线程安全的了。因为在containsKey和put之间,可能有其他线程抢先put进了a,那么就可能覆盖了其他线程设置的值,导致值的丢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扩大同步范围,因为对象锁是可重入的,因此在线程安全方法之上再同步相同的锁对象不会有问题。

       Map 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synchronized (map) {
            if (!map.containsKey("a")) {
                map.put("a", value);
            }
        }

    注意,加大锁的范围,也要保证使用的是同一个锁,不然很可能造成死锁。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使用的锁是map本身,因此没有问题。当然,上面的情况现在更推荐使用ConcurrentHashMap,它有putIfAbsent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满足线程安全性。

    同步范围过大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在同步块中new大对象,或者调用费时的IO操作(操作数据库,webservice等)。不得不调用费时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超时时间,例如通过URLConnection去invoke某个URL时就要设置connect timeout和read timeout,防止锁被独占不释放。同步范围过大的情况下,要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前提下,将不必要同步的操作从同步块中移出。

6、正确使用volatile

    在jdk5修正了volatile的语义后,volatile作为一种轻量级的同步策略就得到了大量的使用。volatile的严格定义参考jvm spec,这里只从volatile能做什么,和不能用来做什么出发做个探讨。

    volatile可以用来做什么?

    1)状态标志,模拟控制机制。常见用途如控制线程是否停止: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stopped;
public void close(){
   stopped=true;
}

public void run(){

   while(!stopped){
      //do something
   }
   
}

    前提是do something中不会有阻塞调用之类。volatile保证stopped变量的可见性,run方法中读取stopped变量总是main memory中的最新值。

    2)安全发布,如修复DLC问题,具体参考http://www.javaeye.com/topic/260515http://www.javaworld.com/javaworld/jw-02-2001/jw-0209-double.html

    private volatile IoBufferAllocator instance;
    public IoBufferAllocator getInsntace(){
        if(instance==null){
            synchronized (IoBufferAllocator.class) {
                if(instance==null)
                    instance=new IoBufferAllocator();
            }
        }
        return instance;
    }

    3)开销较低的读写锁

public class CheesyCounter {
    private volatile int value;

    public int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increment() {
        return value++;
    }
}

    synchronized保证更新的原子性,volatile保证线程间的可见性。

    volatile不能用于做什么?

    1)不能用于做计数器

    public class CheesyCounter {
        private volatile int value;

        public int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int increment() {
            return value++;
        }
    }

    因为value++其实是有三个操作组成的:读取、修改、写入,volatile不能保证这个序列是原子的。对value的修改操作依赖于value的最新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将increment方法同步,或者使用AtomicInteger原子类。

    2)与其他变量构成不变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定义一个数据范围,需要保证约束lower<upper.

public class NumberRange {
    private volatile int lower, upper;

    public int getLower() { return lower; }
    public int getUpper() { return upper; }

    public void setLower(int value) { 
        if (value > uppe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lower = value;
    }

    public void setUpper(int value) { 
        if (value < lowe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upper = value;
    }
}

    尽管讲lower和upper声明为volatile,但是setLower和setUpper并不是线程安全方法。假设初始状态为(0,5),同时调用setLower(4)和setUpper(3),两个线程交叉进行,最后结果可能是(4,3),违反了约束条件。修改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将setLower和setUpper同步:

public class NumberRange {
    private volatile int lower, upper;

    public int getLower() { return lower; }
    public int getUpper() { return upper;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tLower(int value) { 
        if (value > uppe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lower = valu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tUpper(int value) { 
        if (value < lowe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upper = value;
    }
}

构建多线程Java 应用程序

 大多数服务端应用程序都需要同时处理任务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性能并增加硬件资源的利用。在早期的Java版本(1.4或更早的)中,开发者需要完成并发(concurrent)应用程序——包括线程池逻辑—他们自己使用的是低层次语言结构和Java Thread API。但是结果却总是不理想。Java Thread API的特性会导致不知情的编程者开发一些难以调试的编程错误的代码。

  在Java5.0中,Sun公司采用了Java concurrency功能(JSR-166)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提供了一套标准的APIs来创建并开发应用程序。本文探究了一些Java concurrency package提供的特性并使用这些功能来演示编写并发应用程序的技术。

  Concurrent Programming的挑战

  自从它发布以来,Java就提供了Thread类和低层次语言结构,例如synchronized 和volatile用来开发独立平台的并发应用程序。但是,用这些特性来构建并发应用程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开发者要面对以下的挑战:

  不正确的编程会导致一些困境,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程都等待永远被锁住的对方。

  在Java语言中没有机制用于写wait-free, lock-free算法。开发者必须使用本地代码。

  开发者必须编写他们复杂的线程池逻辑,这样会很棘手并且容易出错。

  Java Concurrency Utilities的概述

  JSR-166(Java concurrency utilities),是Java5.0的一部分,通过着重在宽度并提供跨域大范围并发编程风格的重要功能,大大简化了在Java中并发应用程序的开发。

  Java concurrency utilities提供了多种功能,开发者可以应用于更快更有预见性的并发应用程序的开发。这些功能让开发者从通过写自定义代码来重新发明wheel中解放出来。一些JSR-166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标准的接口和构架来定义自定义线程子系统。

  是一种机制用于规范调用,时序安排,执行和异步任务的控制,这是根据在Executor构架中的一套执行政策。

  是一种机制通过类用于线程协调,例如semaphore, mutexe, barrier, latche和 exchangers。

  非阻碍FIFO列队执行(ConcurrentLinkedQueue类)用于可升级的,有效的线程安全操作。

  阻碍列队执行类来涵盖最常见的使用情况,对于生成者/消费者方法,信息,并行任务和相关的并发设计。

  是一种构架用于锁定和等待不同于内置同步和监测器的条件。

  随时准备使用的类用于在单个变量上的锁定自由,线程安全的编程。

  开发一个Concurrent Java Application

  本节是演示如何使用Java concurrency utility API来开发一个多线程的在线订单程序的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生效并授权命令之后,把它们放在订单处理列队(java.util.concurrent.BlockingQueue)。订单处理器线程池不断的对订单进行测验,而且当这些订单可以使用时进行处理。

  解耦应用程序的订单处理代码提供了增加和减少订单处理率的灵活性,通过改变线程池的大小。在一个并发BlockingQueue中放入订单对象确保一个处理器处理一个订单,而且它要照顾自动同步。

  在以下小节中的代码段是截取于伴随本文中的应用程序源代码。

扩展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接口只规定了一个方法并从任务如何运行中解耦任务提交。ExecutorService子接口规定了额外的方法用于提交并追踪异步任务,以及关闭线程池。ThreadPoolExecutor类是ExecutorService接口的一个具体的执行,应该足以用于大多数订单处理应用程序的需求。

  ThreadPoolExecutor也提供有用的连接方法(e.g., beforeExecute),可以覆盖定制目的。在Listing 1中的CustomThreadPoolExecutor类扩展了ThreadPoolExecutor类并覆盖了beforeExecute, afterExecute和 terminated 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afterExecute(Runnable r, Throwable t) {

  super.afterExecute(r, t);

  Logger.log("After calling afterExecute() method for a thread "

  + r);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rminated() {

  super.terminated();

  Logger.log("Threadpool terminated");

  }

  该覆盖方法只需登陆复写信息,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中,它们能做更有用的事情。例如,terminated方法可以发送一个在这个池中的所有线程都死锁的警告。要正确构建多重覆盖,通常你应该从在子类中的各个方法中调用主类的覆盖方法。

  Java concurrency API还提供了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接口,可以扩展ExecutorServiceInterface,而且在一个特定延迟或是定期的执行之后能够安排任务进行运行。ScheduledExecutorThreadPool是这个接口的具体执行。

  确定异步任务执行

  Executor 执行提交异步任务,这些任务执行实际的业务逻辑。向executor提交一个任务,ExecutorService接口提供重载的submit方法,可以接受Runnable 或是Callable 对象类型。

  Runnable任务类型在以下情况下市非常有用的:

  任务完成时不需要返回任何结果。

  如果run()方法遇到一个例外,没有必要抛出一个特定程序检查例外。

  移植现有的legacy 类来实施Runnable接口是必需的。

  Callable任务类型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并提供了下列的优点:

  任务可以返回用户定义对象作为结果。

  任务可以抛出用户定义的检查例外。

  你需要分别为Runnable 和Callable任务类型执行run() 和call()方法。

在Listing 2中的OrderProcessorCallable类执行Callable接口并指定一个Integer作为结果对象。Constructor把任务对象名称和BlockingQueue当做检索命令来处理。call()方法继续为订单值对象调查BlockingQueue,并且处理任何所它所发现的事情。如果没有订单处理,call()方法会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工作。

  Call方法的无限循环在这个应用程序方案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因为没有必要一次又一次为每个订单对象去创建并提交新的任务到ThreadPoolExecutor中。

   

      public Integer call() throws OrderProcessingException { 

  while (running) {

  // check if current Thread is interrupted

  checkInterruptStatus();

  // poll for OrderVO from blocking queue and do

  // order processing here

  ...

  }

  // return result

  return processedCount;

  }

  请注意异步任务执行不断的为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运行。在大多数程序中,异步任务执行会进行必要的操作并立即返回。

  处理线程中断

  Call方法执行使用checkInterruptStatus方法在执行线程中断上进行经常性检查。这是必需的因为为了迫使任务取消,ThreadPoolExecutor会向线程发送一个interrupt。否则检查中断状态会导致特定线程再也无法返回。以下的checkInterruptStatus方法检查运行线程的中断状态,如果线程被中断会抛出OrderProcessingException。

   

      private void checkInterruptStatus() throws 

  OrderProcessingException {

  if (Thread.interrupted()) {

  throw new OrderProcessingException("Thread was interrupted");

  }

  }

  作为任务的实施,它是抛出一个异常并在运行线程被中断的时候终止任务执行的一个非常好的练习。但是,基于订单处理的应用程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忽略线程中断是非常恰当的。

Java中断线程的方法

Thread.stop, Thread.suspend, Thread.resume 和Runtime.runFinalizersOnExit 这些终止线程运行的方法已经被废弃,使用它们是极端不安全的!

    现在,如果你要安全有效地终止一个线程,应该采用以下这些方法:

    1 线程正常执行完毕,正常结束。

    也就是让run方法执行完毕,该线程就会正常结束。

    2 监视某些条件,结束线程的不间断运行。

    然而,常常有些线程是伺服线程。它们需要长时间的运行,只有在外部某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关闭这些线程。

    通常,它们执行在一个while(true)的死循环中。

    如:

publicvoid run() {

       

       while(true){

           someWork();

           if(finished){

              break;

           }

           try {

              Thread.sleep(1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自动生成 catch 块

               *

               */

              e.printStackTrace();

           }

       }

 

   }

    我们可以在while死循环内,每次循环时,察看外部条件,看看是否需要关闭当前线程。如果是,就break,跳出死循环,或者是抛出异常,跳出死循环,结束线程。

    3 捕获InterruptedException 运行时异常,中断当前线程。

    有些执行伺服任务的线程,在while(true)这样的死循环内部,是一个阻塞中的方法。此时,就不能采用第二种方法了。因为,当该方法没有返回时,该线程一直处于阻塞当中,根本无法执行其他语句。

    此时,就需要调用该线程的interrupt方法,产生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运行时异常,是阻塞中的那个方法抛出这个异常,从而让我们有机会结束这个线程的执行。 

    如:

publicvoid run() {

while(true){

           try {

// getSendMessages 是BlockingQueue类。它的take方法将会阻塞!

              responseMessage = this.getSendMessages().tak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1) {

    

              thrownew RuntimeException();

//或者break;

           }

           someWork();

       

    }

    一个外部的Thread 对象 指向这个线程。 需要结束这个线程时,只需要调用thread对象的interrupt() 方法,就会在responseMessage = this.getSendMessages()。take();

    这条语句中产生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从而结束该线程的阻塞状态,通过抛出异常,或者break跳出死循环,结束这个线程。

一个最简单的Socket通信例子

所谓socket通常也称作"套接字",用于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个通信链的句柄。应用程序通常通过"套接字"向网络发出请求或者应答网络请求。        Socket和ServerSocket类库位于java.net包中。ServerSocket用于服务器端,Socket是建立网络连接时使用的。在连接成功时,应用程序两端都会产生一个Socket实例,操作这个实例,完成所需的会话。对于一个网络连接来说,套接字是平等的,并没有差别,不因为在服务器端或在客户端而产生不同级别。不管是Socket还是ServerSocket它们的工作都是通过SocketImpl类及其子类完成的。

    下面给出一个最简单的Socket通信的例子供初学者参考: 

    服务器端:ServerDemo.java

package com.lanber.socket;

import java.io.Data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Data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et.ServerSocket;
import java.net.Socket;

public class ServerDemo {

    /**
     * 注意:Socket的发送与接收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即客户端发送一条信息,服务器必需先接收这条信息,
     *      而后才可以向客户端发送信息,否则将会有运行时出错。
     * @param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rverSocket ss = null;
        try {
            ss = new ServerSocket(8888);
            //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后,创建与此客户端对话的Socket
            Socket socket = ss.accept();
            //用于向客户端发送数据的输出流
            DataOutputStream dos = new DataOutputStream(socket.getOutputStream());
            //用于接收客户端发来的数据的输入流
            DataInputStream dis = new DataInputStream(socket.getInputStream());
            System.out.println("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dis.readUTF());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连接成功确认信息
            dos.writeUTF("接受连接请求,连接成功!");
            //不需要继续使用此连接时,关闭连接
            socket.close();
            ss.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客户端:ClientDemo.java

package com.lanber.socket;

import java.io.Data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Data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net.Socket;
import java.net.UnknownHostException;

public class ClientDemo {

    /**
     * @param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cket socket = null;
        try {
            socket = new Socket("localhost",8888);
            //获取输出流,用于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
            DataOutputStream dos = new DataOutputStream(socket.getOutputStream());
            //获取输入流,用于接收服务器端发送来的数据
            DataInputStream dis = new DataInputStream(socket.getInputStream());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
            dos.writeUTF("我是客户端,请求连接!");
            //打印出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
            System.out.println(dis.readUTF());
            //不需要继续使用此连接时,记得关闭哦
            socket.close();
        } catch (UnknownHos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J2ME中实现多线程技术总结

我们知道,在操作系统级别上软件的运行一般都是以进程为单位,而在每个进程的运行过程中允许同时并发执行多个不同线程,这就使得一个程序能同时执行不同的操作。使用多线程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CPU资源。JAVA程序字节码最终是在JVM虚拟机下运行的,同一虚拟机进程中的不同操作都是通过多线程来运行的。在JAVA虚拟机中,线程常用有单线程和多线程,单线程指程序执行过程只是一个有效操作的序列,不同操作都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而多线程允许同时进行着不同的操作,这些不同的操作同时并发进行着,并由CPU时钟频率根据不同的调度方式对他们进行执行调度。

    在JAVA语言中提供了丰富的多线程操纵接口,提供了各类不同的线程实现方法供我们选择,功能非常强大。在手机软件设计中,由于同样需要执行网络连接(基于HTTP的高级Internet协议通讯)、UI调度等待、UI显示幻化、游戏控制等操作需要通过后台的数据运算或UI不断更新等操作。因此在J2ME中,KVM虚拟机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多线程API,使我们同样能在J2ME中实现线程的并发运算。

    在J2ME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实现多线程。

    一、继承Thread类(java.lang.Thread)

    通过编写线程类继承Thread类并重写Thread类中的run()方法实现线程,当线程对象被运行时候将会自动执行run方法中的实体内容,从而开辟一个单独的线程并运行起来。

         如:public class ThreadSimple extends Thread{
                  public ThreadSimple()
                  {
                        //constructor
                   }
                  public void run()
                  {
                        //run code entity
                  }
         }

    线程实例使用,直接创建对象并调用start()方法即可运行线程。

    new ThreadSimple()。start();当执行start方法时候,将会自动运行run方法,但是执行start方法时候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线程转化为可执行状态,然后等待操作系统进行调度并运行,因此无法保证线程能立即启动。在JAVA中,Thread类实现了Runnable接口,因此run方法是通过实现接口Runnable中的抽象方法。

    二、直接实现Runnable多线程接口(java.lang.Runnable)

    线程接口Runnable中只有一个抽象方法run,通过实现Runnable接口中的方法的类即可创建出有多线程特征的对象,但该对象并无法使其启动线程,需要作为参数并借助Thread的构造方法构造创建对象并调用start方法对线程进行启动。

         如:public class RunnablSimple implements Runnable{
                  public RunnableSimple()
                  {
                         //constructor
                  }
                  public void run(){
                        //run code entity
               }
      }

    实现类型的对象使用:

    RunnableSimple rs = new RunnableSimple();

    new Thread(rs).start();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通过Thread的start来启动线程的,实际上所有的线程操作都是封装在Thread这个类中,由Thread对象调用各种接口来控制线程。

    J2ME中线程中主要方法:void setPriority(int newPriority),设置线程优先级,在操作系统中线程的调度是不确定性的,可以通过该方法设置相应线程的优先级别。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线程中静态方法,用于让线程进入休眠状态,执行该方法将会让线程在指定时间millis毫秒内休眠。

    void start(),使现在进入可执行状态。

    void run() ,线程执行主体。

    void join(),等待该线程终止。

    boolean isAlive(),用于判断线程是否出于Alive状态。

    static void yield() ,尽量让其他线程先执行。

三、使用任务组合实现多线程

    在J2ME中,同样具有JAVA中的任务处理组合类,他们分别为Timer和TimerTask,可以使用他们实现多线程,简单说就是定时实现任务。

    Timer是JAVA中的一个定时器,可以实现在某一时间做某件事或者在某一时间段做某些事,分别通过方法schedule(TimerTask tt,long millis)和schedule(TimerTask tt,long start,long off)。

    TimerTask是一个任务类,通过继承该类并覆盖方法run即可创建一个任务。

      如:public class TimerTaskS extends TimerTask{
               public TimerTaskS(){
                     //constructor
               }
               public void run(){
                    //run code entity
         }
      }

    任务调用:

    Timer timer = new Timer();

    //3秒钟后执行任务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S(),3000);

    //3秒钟后执行任务并且之后每5秒钟执行一次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S(),3000,5000);

    有此可见在使用计时任务可以达到实现线程的效果,分别执行不同的并发操作,通过Timer类对象来操作TimerTask对象,通过schedule方法来计时执行任务,在结束任务的时候,通常使用cancel()来实现。

    通常情况下,在J2ME软件中我们通过手机按键来触发一系列相应的操作,在程序响应处理过程中较多会涉及网络操作、数据存储等相对消耗时间和资源的操作,而这些操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处理按键响应过程中通常我们需要建立线程处理,避免程序出现死机现象。

      public void commandAction(Command c, Displayable s) {
 if(c==do1Com){
  //创建实现接口线程
  new Thread(new RunnableSimple()).start();
 }
 else if(c==do2Com){
  //创建继承Thread线程
        new ThreadSimple().start();
 }
     else{
       //创建任务线程
       new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S(),3000,20);
   }
}

在Java平台上进行多线程编程的缺陷

Java 语言的并发编程 

  就其自身来说,并发编程是一种技术,提供了操作的同时执行,不论是在单一系统上还是分布在大量系统上。这类操作实际是一些指令顺序,例如单独某个顶级任务的子任务,这类操作能够并行执行,或者是作为线程,或者是作为进程。线程和进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进程通常是独立的(例如独立的地址空间),所以只能通过系统提供的进程间通信机制进行交互,而线程通常共享单一进程的状态信息,能够直接共享系统资源和内存中的对象。

  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法之一,通过多个进程来实现并发。第一种方法是在同一个处理器上运行进程,由操作系统处理进程之间的上下文环境切换。(可以理解,这种切换要比同一进程内多线程之间的上下文环境切换更慢。)第二种方法是构建大规模的并行和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在不同的物理处理器上运行多个进程。

  从内建支持的角度来说,Java 语言通过线程提供并发编程;每个 JVM 都能支持许多线程同时执行。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在 Java 语言中创建线程:

  继承 java.lang.Thread 类。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重写的子类的 run() 方法必须包含实现线程运行时行为的代码。要执行这个代码,需要实例化子类对象,然后调用对象的 start() 方法,这样就可以在内部执行 run() 方法了。

  创建 Runnable 接口的定制实现。这个接口只包含一个 run() 方法,在这个方法中,要放置应用程序代码。要执行这个代码,需要实例化实现类的对象,然后在创建新 Thread 时,把对象作为构造函数的参数传入。然后调用新创建的线程对象的 start() 方法,开始执行控制的新线程。

  线程安全性和同步

  如果 Java 对象中的某个方法能够安全地运行在多线程环境中,那么就称该方法是 线程安全的。要获得这种安全性,必须有一种机制,通过该机制,运行同一方法的多个线程就能够同步其操作,这样,在访问相同的对象或代码行时,就会只允许一个线程被处理。这种同步要求线程使用叫作 信号 的对象彼此进行沟通。

  有一种类型的信号叫作 互斥信号 或 互斥体。顾名思义,这个信号对象的拥有权是互斥的,也就是说,在任意指定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拥有互斥体。其他想获得所有权的线程会被阻塞,它们必须等待,直到拥有互斥体的线程释放互斥体。如果多个线程按顺序排队等候同一互斥体,那么在当前拥有者释放它的时候,只有一个等候线程能够得到它;其他线程将继续阻塞。

  在 1970 年代初,C.A.R. Hoare 和其他人共同开发了一个叫作 监视器 的概念。一个 监视器 就是一个代码主体,它的访问受到互斥体的保护。任何想执行这个代码的线程,都必须在代码块顶部得到关联的互斥体,然后在底部再释放它。因为在指定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拥有互斥体,所以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只有拥有它的线程才能执行监视器的代码块。(受保护的代码不需要相邻 —— 例如,Java 语言中的每个对象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监视器。)

  任何想在 Java 语言中进行线程编程的开发人员,都会立即把上面的内容当成 synchronized 关键字所带来的效果。可以确保包含在 synchronized 块中的 Java 代码在指定时间只被一个线程执行。在内部,可以由运行时将 synchronized 关键字转换成某一种情况:所有的竞争线程都试图获得与它们(指线程)正在操作的对象实例关联的那个(惟一的一个)互斥体。成功得到互斥体的线程将运行代码,然后在退出 synchronized 块时释放互斥体。

 等候和通知

  wait/notify 构造在 Java 语言的线程间通信机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本的想法是:一个线程需要的某个条件可以由另外一个线程促成。这样,条件的 wait 就可以得到满足。一旦条件为真,那么引发条件的线程就会 notify 等候线程苏醒,并从中止的地方继续进行。

  wait/notify 机制要比 synchronized 机制更难理解和判断。要想判断出使用 wait/notify 的方法的行为逻辑,就要求判断出使用它的所有方法的逻辑。一次判断一个方法,把该方法和其他方法隔离开,是对整体系统行为得出错误结论的可靠方式。显然,这样做的复杂性会随着要判断的方法的数量增长而迅速提高。

  线程状态

  我前面提到过,必须调用新创建的线程的 start() 方法来启动它的执行。但是,仅仅是调用 start() 方法并不意味着线程会立即开始运行。这个方法只是把线程的状态从 new 变成 runnable。只有在操作系统真正安排线程执行的时候,线程状态才会变成 running (从 runnable)。

  典型的操作系统支持两种线程模型 —— 协作式和抢占式。在协作式 模型中,每个线程对于自己对 CPU 的控制权要保留多久、什么时候放弃有最终意见。在这个模型中,因为可能存在某个无赖线程占住控制权不放,所以其他线程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运行。在 抢占式 模型中,操作系统本身采用基于时钟“滴答”的计时器,基于这个计时器,操作系统可以强制把控制权从一个线程转移到另外一个线程。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哪个线程会得到下一次控制权的调度策略就有可能基于各种指标,例如相对优先级、某个线程已经等待执行的时间长短,等等。

  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处在 running 状态的线程需要等候某个资源(例如,等候设备的输入数据到达,或者等候某些条件已经设定的通知),或者在试图获得互斥体的时候被阻塞,因此线程决定睡眠,那么这时它可以进入 blocked 状态。当睡眠周期到期、预期输入到达,或者互斥体当前的拥有者将其释放并通知等候线程可以再次夺取互斥体时,阻塞的线程重新进入 runnable 状态。

  当线程的 run() 方法完成时(或者正常返回,或者抛出 RuntimeException 这样的未检测到异常),线程将终止。这时,线程的状态是 dead。当线程死亡时,就不能通过再次调用它的 start() 方法来重新启动它,如果那么做,则会抛出 InvalidThreadStateException 异常。

  四个常见缺陷

  正如我已经展示过的,Java 语言中的多线程编程是通过语言支持的大量精心设计的构造实现的。另外,还设计了大量设计模式和指导原则,来帮助人们了解这种复杂性带来的许多缺陷。除此之外,多线程编程会很容易地在不经意间把细微的 bug 带进多线程代码,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类问题分析和调试起来非常困难。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用 Java 语言进行多线程编程时将会遇到(或者可能已经遇到过)的最常见问题的一个列表。

  争用条件

  据说 争用条件 存在于这样的系统中:多个线程之间存在对共享资源的竞争,而胜出者决定系统的行为。Allen Holub 在他撰写的文章 “programming Java threads in the real world” 提供了一个带有这样 bug 的简单的多线程程序示例。在冲突的访问请求之间进行不正确同步的另一个更可怕的后果是 数据崩溃,此时,共享的数据结构有一部分由一个线程更新,而另一部分由另一个线程更新。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行为不是按照胜出线程的意图进行,系统根本不按照任何一个线程的意图行动,所以两个线程最后都将以失败告终。

  死锁

  死锁 的情况是指:线程由于等候某种条件变成真(例如资源可以使用),但是它等候的条件无法变成真,因为能够让条件变成真的线程在等候第一个线程“做某件事”。这样,两个线程都在等候对方先采取第一步,所以都无法做事。

  活动锁

  活动锁 与 死锁 不同,它是在线程实际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但这时还没有完成工作。这通常是在两个线程交叉工作的时候发生,所以第一个线程做的工作被另一个线程取消。一个简单的示例就是:每个线程已经拥有了一个对象,同时需要另外一个线程拥有的另外一个对象。可以想像这样的情况:每个线程放下自己拥有的对象,捡起另外一个线程放下的对象。显然,这两个线程会永远都运行在上锁这一步操作上,结果是什么都做不成。(常见的真实示例就是,两个人在狭窄的走廊相遇。每个人都礼貌地让到另一边让对方先行,但却在相同的时间都让到同一边了,所以两个人还都没法通过。这种情况会持续一些时间,然后两个人都从这边闪到那边,结果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

资源耗尽

  资源耗尽,又称为 线程耗尽,是 Java 语言的 wait/notify 原语无法保证 live-ness 的后果。Java 强制这些方法要拥有它们等候或通知的对象的锁。在某个线程上调用的 wait() 方法在开始等候之前必须释放监视器锁,然后在从方法返回并获得通知之后,必须再次重新获得锁。因此,Java 语言规范在锁本身之外,还描述了一套与每个对象相关的 等候集(wait set)。一旦线程释放了对象上的锁(在 wait 的调用之后),线程就会放在这个等候集上。

  多数 JVM 实现把等候线程放在队列中。所以,如果在通知发生的时候,还有其他线程在等候监视器,那么就会把一个新线程放在队列尾部,而它并不是下一个获得锁的线程。所以,等到被通知线程实际得到监视器的时候,通知该线程的条件可能已经不再为真,所以它不得不再次 wait。这种情况可能无限持续下去,从而造成运算工作上浪费(因为要反复把该线程放入等候集和从中取出)和线程耗尽。

  贪心哲学家的寓言

  演示这种行为的原型示例是 Peter Welch 教授描述的“聪明人没有鸡肉”。在这个场景中考虑的系统是一所由五位哲学家、一位厨师和一个食堂组成的学院。所有的哲学家(除了一位)都要想想(在代码示例中,考虑的时间是 3 秒)之后才去食堂取饭。而“贪心的”哲学家则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思考上 —— 相反,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食堂,企图拿到鸡肉来吃。

  厨师按照一批四份的定量准备鸡肉,每准备好一批,就送到食堂。贪心的哲学家不断地去厨房,但他总是错过食物!事情是这样的:他第一次到的时候,时间太早,厨师还没开火。因此贪心的哲学家只好干等着(通过 wait() 方法调用)。在开饭的时候(通过 notify() 方法调用),贪心的哲学家再一次回到食堂排队等候。但是这次,在他前来等候的时候,他的四位同事已经到了,所以他在食堂队列中的位置在他们后面。他的同事们把厨房送来的一批四份鸡肉全部拿走了,所以贪心的哲学家又要在一边等着了。 可怜(也可能是公平的) ,他永远处在这个循环之外。

  验证的问题

  一般来说,很难按照普通的规范对 Java 编程的多线程程序进行验证。同样,开发自动化工具对于常见的并发问题(例如死锁、活动锁和资源耗尽)进行完整而简单的分析也不太容易——特别是在任意 Java 程序中或者在缺乏并发的正式模型的时候。

  更糟的是,并发性问题出了名的变化多端、难于跟踪。每个 Java 开发人员都曾经听说过(或者亲自编写过)这样的 Java 程序:经过严格分析,而且正常运行了相当一段时间,没有表现出潜在的死锁。然后突然有一天,问题发生了,结果弄得开发团队经历许多的不眠之夜来试图发现并修补根本原因。

  一方面,多线程 Java 程序容易发生的错误非常不明显,有可能在任意什么时候发生。另一方面,完全有可能这些 bug 在程序中从不出现。问题取决于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多线程程序的复杂本质,使得人们很难有效地对其进行验证。没有一套现成的规则可以找出多线程代码中的这类问题,也无法确切地证明这些问题不存在,这些导致许多 Java 开发人员完全避开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即使用并发和并行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建模会非常棒,他们也不使用多线程。

  确实想进行多线程编程的开发人员通常准备好了以下一个或两个解决方案(至少是一部分):

  长时间艰苦地测试代码,找出所有出现的并发性问题,诚心地希望到应用程序真正运行地时候已经发现并修复了所有这类问题。

  大量运行设计模式和为多线程编程建立的指导原则。但是,这类指导原则只在整个系统都按照它们的规范设计的时候才有效,没有设计规则能够覆盖所有类型的系统。

  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对于编写(然后验证)正确的多线程应用程序这一问题,还有第三个选项。使用称为通信顺序进程( 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CSP)的精确的线程同步的数学理论,可以在设计时最好地处理死锁和活动锁之类的问题。CSP 由 C.A.R. Hoare 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设计,CSP 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证明用它的构造和工具构建的系统可以免除并发的常见问题。

  结束语

  在这份面向 Java 程序员的 CSP 全面介绍中,我把重点放在克服多线程应用程序开发常见问题的第一步上,即了解这些问题。我介绍了 Java 平台上目前支持的多线程编程构造,解释了它们的起源,讨论了这类程序可能会有的问题。我还解释了用正式理论在任意的、大型的和复杂的应用程序中清除这些问题(即竞争冒险、死锁、活动锁和资源耗尽)或者证明这些问题不存在的困难。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