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形成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制约,实现公务、政务、商务、事务的一体化管理与运行。
电子政务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居民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2.电子政务的内容
在社会中,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3个,即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居民。
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事)业,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下面5个不同的、却又相互关联的领域。
(1)政府与政府
(2)政府对企(事)业
(3)政府对居民
政府对居民的活动实际上是政府面向居民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信息服务,户口、各种证件和牌照的管理等政府面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还包括公共部门,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公园等。
(4)企业对政府
企业面向政府的活动包括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按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报表,参加政府各项工程的竞、投标,向政府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等等。
(5)居民对政府
居民对政府的活动处理包括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和费用,按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表格,以及缴纳各种罚款等外,更重要的是开辟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3.电子政务的技术形式
当前,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有2个主要的特征:
(1)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构造和发展电子政务。
(2)就电子政务的内涵而言,更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包括政府对企业、对居民的服务以及政府和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
4.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
按照电子政务的应用结构,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可用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1)面向社会的应用,主要包括: 政府通过自己的网站向社会发布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面向社会的各类信访、建议、反馈以及数据收集和统计系统;各类公共服务性业务的信息发布和实施,如工商管理、税务管理、保险管理、城建管理等;面向社会的各类项目的申报、申请;相关文件、法规的发布。
(2)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主要包括:各级政府间的公文信息审核、传递系统;各级政府间的多媒体信息应用平台,如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交换等;同级政府间的公文传递、信息交换。
(3)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内部的公文流转、审核、处理系统;政府内部的各类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如日程安排、会议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政府内部面向不同管理层的统计、分析系统。
(4)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机要、秘密文件及相关管理系统;领导事务管理系统,如日程安排等;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决策处理系统;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5)政府电子化采购、也就是政府的电子商务。
(6)电子社区,即城市社区管理中信息手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