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作流与平台的发展怪圈(一)


          昨天,也就是2006年7月22日,我邀请了北京的部分工作流厂商,大家第一次聚在一起,面对面的讨论workflow和platform。 详情可以访问我的主页上的聚会总结:http://javafox.vip.myrice.com/wfchina/20060722.htm 。

         首先说一些很有思考的现象,也也是我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根源。

         (现象一):老牌的工作流厂商不再坚持“独立的工作流系统”,信雅达这方面表现得不突出,似乎还主要偏重纯工作流,但西安协同则开始逐渐以他们的消息中间为中心,来并行发展工作流和数据总线,平且曾经一度试图引入智能电子表单系统,走向一种集成和平台化、整合化的发展路线。

        (现象二):传统的应用提供厂商,耗费精力,来研发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流系统。典型代表是有生博大炎黄盈动;甚至有个别公司,不惜花费巨资来购买别的独立工作流厂商的原码,来嵌入已有系统和平台中。

        (现象三):传统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已经开始往应用方面渗透。比如早期的思维加速(现更名为起步软件)已经开始发展“协同应用”。

  (现象四):传统的应用软件提供商,在应用和平台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往平台应用渗透,分食早期的平台提供商的市场。代表性的公司是浪潮楼上

        将上面几个现象归纳如下:
       (1)纯工作流应用厂商很难被应用提供商所认可、信任和接纳,这就造成国内很多应用提供商需要花费巨资和人力成本研发自己的工作流引擎。而同时,工作流厂商为了让应用厂商认可和接纳,就必须发展两条路:一条路是提供更加完善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工作流;另一方面是将工作流做的更庞大,以支持复杂和集成的应用。
         (2)传统的平台厂商,在平台应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认为具有自主的核心竞争力之后,开始往应用渗透。(当然,这似乎更多的不是平台厂商自发的,而是被市场逼迫的)
  (3)传统的应用厂商,在应用积累到一定程度,同时伴随着开发应用的平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对外公开其平台,分食平台供应商的市场。

  结果就会形成一个怪圈:工作流厂商要去做大,做成平台;平台厂商要去做应用;应用厂商也做自己的平台和工作流

  在国内,工作流需要做成平台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至少短时间(未来三四年间)这是肯定的。这是由于几个条件所决定:
  (1)目前国内的纯工作流厂商的研究能力和客户需求支持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即使目前国内的比较有实力的协同、信雅达、东兰这些公司,最长的也才5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没有自己的模型和基础,而是在国外的流程模型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扩展,来弥补国内的工作流应用场景的复杂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2)国内的客户,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系统,流程的应用差别非常大;即使是同样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其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都相差巨大,因此而带来的流程执行的不规范性和不规则性很大。所以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抽象。—— 国外工作流大师Alast先生发布的workflow pattern,其21种场景,却根本不能够涵盖国内的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 但很遗憾,国内工作流厂商和研究团体却很少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抽象化。
       (3)因为不同的工作流厂商,产品的行业特性和能力、定位差别很大,而对于一个客户来说,如何进行一个全面的衡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首先会考虑一个大而全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强而简的纯粹工作流—— 因为客户很难明确,当选择这个工作流引擎后,是否真的一定能满足客户的百分百需求:一方面Provider无法完整的抽象出客户的需求应用场景;而另一方面,工作流厂商也不能提供完整的可支配应用场景共Provider和客户选择。

       以上这三条,已经很明显的决定了工作流厂商的命运。当然不排除个别Provider和客户会在资金和客户支持能力上作出衡量后,选择一些纯粹工作流引擎。—— 这也是短时间内,国内的纯粹工作流引擎提供商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市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