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桥接模式

1. 桥接模式的定义

桥接模式是一种很实用的结构型设计模式,如果软件系统中某个类存在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通过该模式可以将这两个维度分离出来,使两者可以独立扩展,让系统更加符合“单一职责原则”。与多层继承方案不同,它将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设计为两个独立的继承等级结构,并且在抽象层建立一个抽象关联,该关联关系类似一条连接两个独立继承结构的桥,故名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又称为柄体(Handle and Body)模式或接口(Interface)模式。

2. 经典案例

实例准备:
我们假设有一座桥,桥左边为A,桥右边为B。有A1,A2,A3等,表示桥左边的三个不同地方。B有B1,B2,B3等,表示桥右边的三个不同地方。假设我们要从桥左侧A出发到桥的右侧B,我们可以有多重方案,A1到B1,A1到B2,A1到B3,A2到B1…等等,以此为例。

UML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代码如下:
桥接口:Qiao

public interface Qiao {
     //目的地B
     void targetAreaB();
 }

目的地B1,B2,B3:

/**
 * 目的地B1
 */
public class AreaB1 implements Qi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argetAreaB() {
        System.out.println("我要去B1");
    }

}

/**
 * 目的地B2
 */
public class AreaB2 implements Qi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argetAreaB() {
        System.out.println("我要去B2");
    }

}

/**
 * 目的地B3
 */
public class AreaB3 implements Qi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argetAreaB() {
        System.out.println("我要去B3");
    }

}

抽象来源地A:AreaA

public abstract class AreaA {
    //引用桥接口
    Qiao qiao;
    //来源地
    abstract void fromAreaA();
}

来源地A1,A2,A3:

/**
 * 来源地A1
 */
public class AreaA1 extends AreaA {

    @Override
    void fromAreaA() {
        System.out.println("我来自A1");
    }
    
}

/**
 * 来源地A2
 */
public class AreaA2 extends AreaA {

    @Override
    void fromAreaA() {
        System.out.println("我来自A2");
    }

}

/**
 * 来源地A3
 */
public class AreaA3 extends AreaA {

    @Override
    void fromAreaA() {
        System.out.println("我来自A3");
    }

}

测试类:Clienter

public class Client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eaA a = new AreaA2();
        a.qiao = new AreaB3();
        a.fromAreaA();
        a.qiao.targetAreaB();
    }
}

运行结果:

我来自A2
我要去B3

现在,我们应该看出了桥接模式的好处了。现在我们要添加来源地和目的地,只要继续继承AreaA和实现Qiao即可。

注意点:

  1. 定义一个桥接口,使其与一方绑定,这一方的扩展全部使用实现桥接口的方式。
  2. 定义一个抽象类,来表示另一方,在这个抽象类内部要引入桥接口,而这一方的扩展全部使用继承该抽象类的方式。

此处抽象化与实现化分别指代实例中的双方,而且实现化对应目的地方(通过实现桥接口进行扩展),抽象方对应来源地方(通过继承抽象类来进行扩展),如果我们不使用桥接模式,我们会怎么想实现这个实例呢?很简单,我们分别定义来源地A1、A2、A3类和目的地B1、B2、B3,然后具体的实现就是,A1到B1一个类,A1到B2一个类,等,如果我们要扩展了A和B ,要直接增加An类和Bn类,如此编写不说类内部重复性代码多,而且还会导致类结构的急剧膨胀,最重要的是,在通过继承实现路径的时候,会造成双方耦合性增大,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扩展的复杂性。使用桥结构模式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重在解耦

3.桥接模式总结

桥接模式是设计Java虚拟机和实现JDBC等驱动程序的核心模式之一,应用较为广泛。在软件开发中如果一个类或一个系统有多个变化维度时,都可以尝试使用桥接模式对其进行设计。桥接模式为多维度变化的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且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

3.1. 主要优点

  1. 分离抽象接口及其实现部分。桥接模式使用“对象间的关联关系”解耦了抽象和实现之间固有的绑定关系,使得抽象和实现可以沿着各自的维度来变化。所谓抽象和实现沿着各自维度的变化,也就是说抽象和实现不再在同一个继承层次结构中,而是“子类化”它们,使它们各自都具有自己的子类,以便任何组合子类,从而获得多维度组合对象。
  2. 在很多情况下,桥接模式可以取代多层继承方案,多层继承方案违背了“单一职责原则”,复用性较差,且类的个数非常多,桥接模式是比多层继承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法,它极大减少了子类的个数。
  3. 桥接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在两个变化维度中任意扩展一个维度,都不需要修改原有系统,符合“开闭原则”。

3.2. 主要缺点

  1. 桥接模式的使用会增加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由于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一开始就针对抽象层进行设计与编程。
  2. 桥接模式要求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因此其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正确识别两个独立维度也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3.3. 适用场景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桥接模式:

  1. 如果一个系统需要在抽象化和具体化之间增加更多的灵活性,避免在两个层次之间建立静态的继承关系,通过桥接模式可以使它们在抽象层建立一个关联关系。
  2. “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可以以继承的方式独立扩展而互不影响,在程序运行时可以动态将一个抽象化子类的对象和一个实现化子类的对象进行组合,即系统需要对抽象化角色和实现化角色进行动态耦合。
  3. 一个类存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且这两个(或多个)维度都需要独立进行扩展。
  4. 对于那些不希望使用继承或因为多层继承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急剧增加的系统,桥接模式尤为适用。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