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笔试--网络知识

1 568A 568B线序

568A 绿白 绿 橙白 蓝 蓝白 橙 棕白 棕

568B 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 绿 棕白 棕(以前大学用的都是这个的)

2 数据访问速度排序

CPU->内存->硬盘->磁盘

3 常用网络端口

UDP: DNS(53) TFTP(69) SNMP(161) 

TCP: SMTP(25) TELNET(23) HTTP(80) FTP(20 21)

4 IOS 7层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 四层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5 计算机中有多少个端口

 TCP 65535 UDP 65535 一共131072

6 cache与buffer的区别?

cache是缓存,由硬件构成;buffer是缓冲区,由RAM的软件实现。

7 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的种类:

    (1)RIP路由协议

  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2)OSPF路由协议

    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变量。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

  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间路由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方便。

    (3)BGP和BGP4路由协议

    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它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BGP更新信息包括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最新的BGP4中,还可以将相似路由合并为一条路由。

    (4)IGRP和EIGRP协议

    EIGRP和早期的IGRP协议都是由Cisco发明,是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是增强版的IGRP协议。它属于动态内部网关路由协议,仍然使用矢量-距离算法。但它的实现比IGRP已经有很大改进,其收敛特性和操作效率比IGRP有显著的提高。

    它的收敛特性是基于DUAL ( Distributed Update Algorithm ) 算法的。DUAL 算法使得路径在路由计算中根本不可能形成环路。它的收敛时间可以与已存在的其他任何路由协议相匹敌。

    Enhanced IGRP 与其它路由选择协议之间主要区别包括:收敛宽速(Fast Convergence)、支持变长子网掩模(Subnet Mask)、局部更新和多网络层协议。执行 Enhanced IGRP 的路由器存储了所有其相邻路由表,以便于它能快速利用各种选择路径(Alternate Routes)。如果没有合适路径,Enhanced IGRP 查询其邻居以获取所需路径。直到找到合适路径,Enhanced IGRP 查询才会终止,否则一直持续下去。

    EIGRP 协议对所有的 EIGRP 路由进行任意掩码长度的路由聚合,从而减少路由信息传输,节省带宽。另外 EIGRP 协议可以通过配置,在任意接口的位边界路由器上支持路由聚合。

    EIGRP 不作周期性更新。取而代之,当路径度量标准改变时,Enhanced IGRP 只发送局部更新(Partial Updates)信息。局部更新信息的传输自动受到限制,从而使得只有那些需要信息的路由器才会更新。基于以上这两种性能,因此 Enhanced IGRP 损耗的带宽比 IGRP 少得多。

    使用增强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一个路由器保持一份它的邻近路由器的路由表副本。如果它不能从这些表中找到一条到达目的地的路由,它向它的邻近路由器询问一个路由并且它们轮流询问它们的邻近的路由器直到找到一个路由。为了保持所有的路由器注意邻近路由器的状态,每个路由器定时发出“握手”信息包。一个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握手”信息包的路由器被认为是无效的。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指路由表由网络管理人员手动设定的一种路由方式。静态路由的好处是网络寻址快捷,适用于网络变动不大的网络系统。

    动态路由是指路由表不是由网络管理人员手动设定,而是由路由器通过端口进行地址学习自动生成路由表的方式。动态路由的好处是对网络变化的适应性强,适用于网络环境变化大的网络系统。

    在一个路由器中,可同时配置静态路由和一种或多种动态路由。它们各自维护的路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它路由表表项与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8 常用的备份方式

完全备份、差异备份、增量备份
    1、完全备份(Full Backup)

    备份全部选中的文件夹,并不依赖文件的存档属性来确定备份那些文件。在备份过程中,任何现有的标记都被清除,每个文件都被标记为已备份。换言之,清除存档属性

    完全备份就是指对某一个时间点上的所有数据或应用进行的一个完全拷贝。实际应用中就是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完全备份,包括其中的系统和所有数据。这种备份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用一盘磁带,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因此大大加快了系统或数据的恢复时间。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各个全备份磁带中的备份数据存在大量的重复信息;另外,由于每次需要备份的数据量相当大,因此备份所需时间较长。

    2、差异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备份自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有变化的数据。差异备份过程中,只备份有标记的那些选中的文件和文件夹。它不清除标记,也即备份后不标记为已备份文件。换言之,不清除存档属性

    差异备份是指在一次全备份后到进行差异备份的这段时间内,对那些增加或者修改文件的备份。在进行恢复时,我们只需对第一次全备份和最后一次差异备份进行恢复。差异备份在避免了另外两种备份策略缺陷的同时,又具备了它们各自的优点。首先,它具有了增量备份需要时间短、节省磁盘空间的优势;其次,它又具有了全备份恢复所需磁带少、恢复时间短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只需要两盘磁带,即全备份磁带与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差异备份磁带,就可以将系统恢复。

    3、增量备份 (Incremental Backup )

    备份自上一次备份(包含完全备份、差异备份、增量备份)之后有变化的数据。增量备份过程中,只备份有标记的选中的文件和文件夹,它清除标记,既:备份后标记文件,换言之,清除存档属性。

    增量备份是指在一次全备份或上一次增量备份后,以后每次的备份只需备份与前一次相比增加和者被修改的文件。这就意味着,第一次增量备份的对象是进行全备后所产生的增加和修改的文件;第二次增量备份的对象是进行第一次增量备份后所产生的增加和修改的文件,如此类推。这种备份方式最显著的优点就是:没有重复的备份数据,因此备份的数据量不大,备份所需的时间很短。但增量备份的数据恢复是比较麻烦的。您必须具有上一次全备份和所有增量备份磁带(一旦丢失或损坏其中的一盘磁带,就会造成恢复的失败),并且它们必须沿着从全备份到依次增量备份的时间顺序逐个反推恢复,因此这就极大地延长了恢复时间。
    常用的数据库备份类型汇总
  对数据库的备份是网站管理人员的必修课,那么常用的数据库备份方式有哪些呢?应如何选择?

  数据库备份有四种类型,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完全备份

  这是大多数人常用的方式,它可以备份整个数据库,包含用户表、系统表、索引、视图和存储过程等所有数据库对象。但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一般推荐一周做一次完全备份。

  2、事务日志备份

  事务日志是一个单独的文件,它记录数据库的改变,备份的时候只需要复制自上次备份以来对数据库所做的改变,所以只需要很少的时间。为了使数据库具有鲁棒性,推荐每小时甚至更频繁的备份事务日志。

  3、差异备份

  也叫增量备份。它是只备份数据库一部分的另一种方法,它不使用事务日志,相反,它使用整个数据库的一种新映象。它比最初的完全备份小,因为它只包含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所改变的数据库。它的优点是存储和恢复速度快。推荐每天做一次差异备份。

  4、文件备份

  数据库可以由硬盘上的许多文件构成。如果这个数据库非常大,并且一个晚上也不能将它备份完,那么可以使用文件备份每晚备份数据库的一部分。由于一般情况下数据库不会大到必须使用多个文件存储,所以这种备份不是很常用。

9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不同?

  从工作方式来看,集线器是一种广播模式,也就是说集线器的某个端口工作的时候其他所有端口都有名收听到信息,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当网络较大的时候网络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用什么方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交换机就能够起到这种作用,当交换相工作的时候只有发出请求的端口和目的端口之间相互响应而不影响其他端口,那么交换机就能够隔离冲突域和有效地抑制广播风暴的产生。

    从带宽来看,集线器不管有多少个端口,所有端口都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端口传送数据,其他端口只能等待;同时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对于交换机而言,每个端口都有一条独占的带宽,当两个端口工作时并不影响其他端口的工作,同时交换机不但可以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也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

10 IGP 与 EGP 的不同

IGP: 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专用于一个自治网络系统(比如:某个当地社区范围内的一个自治网络系统)中网关间交换数据流转通道信息的协议。
网络IP协议或者其他的网络协议常常通过这些通道信息来决断怎样传送数据流。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内部网关协议分别是:路由信息协议(RIP)和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OSPF)

EGP: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外部网关协议(EGP)是一种在自治系统的相邻两个网关主机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EGP 通常用于在因特网主机间交换路由表信息。

11.TCP 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第一次握手: Client 将标志位 SYN 置为 1 ,随机产生一个值 seq=J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 Server , Client 进入 SYN_SENT 

状态,等待 Server 确认。

第二次握手: Server 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 SYN=1 知道 Client 请求建立连接, Server 将标志位 SYN 和 ACK 都置为 1 ,

 ack=J+1 ,随机产生一个值 seq=K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 Client 以确认连接请求, Server 进入 SYN_RCVD 状态。

第三次握手: Client 收到确认后,检查 ack 是否为 J+1 , ACK 是否为 1 ,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 ACK 置为 1 , ack=K+1 ,

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 Server , Server 检查ack 是否为 K+1 , ACK 是否为 1 ,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 Client 和 Server 

进入ESTABLISHED 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 Client 与 Server 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第一次挥手: Client 发送一个 FIN ,用来关闭 Client 到 Server 的数据传送, Client进入 FIN_WAIT_1 状态。

第二次挥手: Server 收到 FIN 后,发送一个 ACK 给 Client ,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 (与 SYN 相同,一个 FIN 占用一个序号)

, Server 进入 CLOSE_WAIT 状态。

第三次挥手: Server 发送一个 FIN ,用来关闭 Server 到 Client 的数据传送, Server 进入 LAST_ACK 状态。

第四次挥手: Client 收到 FIN 后, Client 进入 TIME_WAIT 状态,接着发送一个 ACK 给 Server ,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 +1 , 

Server 进入 CLOSED 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实际中还会出现同时发起主动关闭的情况,即同时挥手,示意图如下:

TIME_WAIT 状态后需等待 2MSL( 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 ) 才能返回到 CLOSE 状态,因为我们必须假想网络是不可靠的,

有可以最后一个 ACK 丢失。所以 TIME_WAIT 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 ACK 报文。

TIME_WAIT状态存在的理由

----------------------------

TCP/IP协议就是这样设计的,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可靠地实现TCP全双工连接的终止

TCP协议在关闭连接的四次握手过程中,最终的ACK是由主动关闭连接的一端(后面统称A端)发出的,如果这个ACK丢失,对方(后面统称B端)

将重发出最终的FIN,因此A端必须维护状态信息(TIME_WAIT)允许它重发最终的ACK。如果A端不维持TIME_WAIT状态,而是处于CLOSED 状态,

那么A端将响应RST分节,B端收到后将此分节解释成一个错误(在java中会抛出connection reset的SocketException)。

因而,要实现TCP全双工连接的正常终止,必须处理终止过程中四个分节任何一个分节的丢失情况,主动关闭连接的A端必须维持TIME_WAIT状态 。

 

2)允许老的重复分节在网络中消逝 

TCP分节可能由于路由器异常而“迷途”,在迷途期间,TCP发送端可能因确认超时而重发这个分节,迷途的分节在路由器修复后也会被送到最终目的地,

这个迟到的迷途分节到达时可能会引起问题。在关闭“前一个连接”之后,马上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相同的IP和端口之间的“新连接”,“前一个连接”的迷途重复分组在“前一个连接”终止后到达,

而被“新连接”收到了。为了避免这个情况,TCP协议不允许处于TIME_WAIT状态的连接启动一个新的可用连接,因为TIME_WAIT状态持续2MSL,就可以保证当成功建立一个新TCP连接的时候,

来自旧连接重复分组已经在网络中消逝。

12.TCP 的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快重传和快恢复,超时重传

TCP 协议作为一个可靠的面向流的传输协议,其可靠性和流量控制由滑动窗口协议保证,而拥塞控制则由控制窗口结合一系列的控制算法实现。

滑动窗口协议: 1.  “窗口”对应的是一段可以被发送者发送的字节序列,其连续的范围称之为“窗口”; 2.  “滑动”则是指这段“允许发送的范围”是可以随着发送的过程而变化的,方式就是按顺序“滑动”。

流量控制,主要是接收方传递信息给发送方,使其不要发送数据太快,是一种端到端的控制。主要的方式就是返回的 ACK 中会包含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并且利用大小来控制发送方的数据发送。

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常用的方法就是:( 1 )慢开始、拥塞控制( 2 )快重传、快恢复。

数据在传输时不仅一个窗口协议,还有一个拥塞窗口来控制数据的流量,使得数据不会一下子都跑到网路中引起“拥塞”。拥塞窗口最初使用指数增长的速度来增加自身的窗口,直到发生超时重传,再利用拥塞避免算法和慢启动门限进行一次微调。

拥塞避免算法就是: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 RTT 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 +1 ,即让拥塞窗口缓慢地增大,按照线性规律增长;当出现网络拥塞,比如丢包时,将慢开始门限设为原先的一半,然后将 cwnd 设为 1 ,执行慢启动算法(较低的起点,指数级增长);

慢启动门限就是说,当拥塞窗口超过门限时,就使用拥塞避免算法,而在门限以内就采用慢启动算法。通常拥塞窗口记做 cwnd ,慢启动门限记做 ssthresh 。

慢开始和拥塞控制算法常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而快重传和快恢复则是为了减少因为拥塞导致的数据包丢失带来的重传时间,从而避免传递无用的数据到网络。

快重传的机制是:

1. 接收方如果发现一个包丢失,则对后续的包继续发送针对该包的重传请求;

2.  一旦发送方接收到三个一样的确认,就知道该包之后出现了错误,立刻重传该包;

3.  此时发送方开始执行“快恢复”算法:

*1.  慢开始门限减半;

*2. cwnd 设为慢开始门限减半后的数值;

*3.  执行拥塞避免算法(高起点,线性增长);

超时重传是 TCP 协议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其原理是在发送某一个数据以后就开启一个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得到发送的数据报的 ACK 报文,那么就重新发送数据,直到发送成功为止。

13.TCP/IP 结构及协议

网络接口层: Wi-Fi 、 ATM  、 GPRS 、 EVDO 、 HSPA 、 PPP 、   帧中继 等

网际层: IP 、 ICMP ( Ping 的时候用到)、 IGMP  、 ARP 、 RARP (这两个有争议,一般说 TCP/IP 中是网络层协议,在 OSI 模型中划分为数据链路层协议)

传输层: TCP 、 UDP 、 TLS 等

应用层: FTP 、 TELNET 、 DNS 、 SMTP (邮件传输)、 DHCP 、 HTTP 、 HTTPS 、 POP3 、 SSH 等。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 ) 。 ARP 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 IP 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 MAC 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14.IP 网络地址分布

IP 地址根据网络 ID 的不同分为 5 种类型, A 类地址、 B 类地址、 C 类地址、 D类地址和 E 类地址。 

1 . A 类 IP 地址:一个 A 类 IP 地址由 1 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3 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 0 ”,地址范围从 1.0.0.0  到 126.0.0.0 。可用的 A 类网络有126 个,每个网络能容纳 1 亿多个主机。 

2 . B 类 IP 地址:一个 B 类 IP 地址由 2 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2 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 10 ”,地址范围从 128.0.0.0 到 191.255.255.255 。可用的 B 类网络有 16382 个,每个网络能容纳 6 万多个主机 。 

3 . C 类 IP 地址:一个 C 类 IP 地址由 3 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1 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 110 ”。范围从 192.0.0.0 到 223.255.255.255 。 C 类网络可达 209 万余个,每个网络能容纳 254 个主机。 

4 . D 类地址用于多点广播: D 类 IP 地址第一个字节以“ lll0 ”开始,它是一个专门保留的地址。它并不指向特定的网络,目前这一类地址被用在多点广播( Multicast )中。多点广播地址用来一次寻址一组计算机,它标识共享同一协议的一组计算机。 

5 . E 类 IP 地址:以“ llll0 ”开始,为将来使用保留。 

在 IP 地址 3 种主要类型里,各保留了 3 个区域作为私有地址,其地址范围如下: 

A 类地址: 10.0.0.0 ~ 10.255.255.255 

B 类地址: 172.16.0.0 ~ 172.31.255.255

C 类地址: 192.168.0.0 ~ 192.168.255.255

另外 IPv6 地址长度为 128 位。

15. 子网划分 - 主机数

一个网络号 192.168.5.0/24 ,子网掩码是 255.255.255.248 ,可以构建的最大子网数和每个子网最多可容纳多少台机器?

题目给出的 IP 地址空间基于 CIDR 划分,前 24 位是网络号,后 8 位是主机号。子网掩码最后是  248 ( 1111 1000 )。相当于主机号又被分成两部分 ,  前 5 位是子网号 ,  后 3 位是主机号,所以 ,  子网个数是  2^5,  主机个数为  2^3.  另外,主机号全  0 代表本地主机 ,  全  1  表示广播 .  共  6  个有效的 .

16. 网络设备作用及所属层

( 1 )物理层

转发器 (repeater) :有源转发器将信号解调后再生放大,再调制后传输。

集线器 (hub) :实现星形拓扑的以太网,简单转发比特。  

网线、中继器、网关。

( 2 )数据链路层

适配器(网卡):又称网络接口卡,用于计算机和局域网的通信。

网桥 (bridge) :用于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根据 MAC 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和过滤。含有转发表。它隔离了冲突域,但不隔离广播域。

第二层交换机 (layer2 switch) :多接口的网桥,又称以太网交换机或第二层交换机。可实现虚拟局域网 VLAN(Virtual LAN) 。  

( 3 )网络层

第三层交换机 (layer3 switch) :能进行路由的交换机,具有一部分 路由器 功能。

路由器 (router) :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拥有路由选择处理机、交换结构、一组输入端口和一组输出端口。

17. 主机字节序与网络字节序

主机字节序一般分为大端和小端两种,在 X86 平台上一般采用小端模式。

“小端”和“大端”表示多字节值的哪一端 ( 小端或大端 ) 存储在该值的起始地址。小端存在起始地址,即是小端字节序;大端存在起始地址,即是大端字节序。

1. 小端法 (Little-Endian) 就是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端即该值的起始地址,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地址端。 

2. 大端法 (Big-Endian) 就是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端即该值的起始地址,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地址端。

网络字节序:网络上的数据流是字节流,对于一个多字节数值,在进行网络传输的时候,收到的第一个字节被当作高位看待,这就要求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字节应当是高位。而在发送端发送数据时,发送的第一个字节是该数字在内存中起始地址对应的字节。可见多字节数值在发送前,在内存中数值应该以大端法存放。网络字节序说是大端字节序。

18.TCP和UDP的区别?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传输,而UDP提供的是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

TCP传输单位称为TCP报文段,UDP传输单位称为用户数据报。

TCP注重数据安全性,UDP数据传输快,因为不需要连接等待,少了许多操作,但是其安全性却一般。

附:TCP对应的协议和UDP对应的协议

TCP对应的协议:

(1) FTP:定义了文件传输协议,使用21端口。

(2) Telnet:一种用于远程登陆的端口,使用23端口,用户可以以自己的身份远程连接到计算机上,可提供基于DOS模式下的通信服务。

(3) SMTP:邮件传送协议,用于发送邮件。服务器开放的是25号端口。

(4) POP3:它是和SMTP对应,POP3用于接收邮件。POP3协议所用的是110端口。

(5)HTTP:是从Web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UDP对应的协议:

(1) DNS:用于域名解析服务,将域名地址转换为IP地址。DNS用的是53号端口。

(2)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使用161号端口,是用来管理网络设备的。由于网络设备很多,无连接的服务就体现出其优势。

(3) TFTP(Trival File Tran敏感词er Protoca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该协议在熟知端口69上使用UDP服务。

题目:(by hnust_xiehonghao) 

1、在无盘工作站向服务器申请IP地址时,使用的是(     )协议。

A、ARP

B、RARP

C、ICMP

D、IGMP

解析:

 ARP工作机制 :

A的ARP表中没有B的IP MAC 对应条目则发送ARP广播包,请求B的MAC地址 在全网“呼叫” 当B听到有机器“嚎叫”就返回一个数据包告诉你“我的MAC是X”然后双方就可以通信了,在A“嚎叫”的时候,A需要把IP和MAC地址广播出去用于B返回信息, 之后AB更新自己的ARP表  网内其他主机则把你的“嚎叫”当作耳边风,不响应! 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ARP)工作机制: RARP是知道对方MAC来查询IP地址,基本上还是以上的过程,只不过你“嚎叫”的是MAC地址而已  但是RARP需要有服务器支持才能响应,不是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响应RARP的,当装有RARP服务器的主机收到请求,会搜索自己本地列表,发现对应的条目,然后给才能你分配地址,也就是说,RARP是个手动维护的协议,(由管理员手动维护)RARP在无盘上应用较多,平时极少碰到~~~
  1. 发送主机发送一个本地的RARP广播,在此广播包中,声明自己的MAC地址并且请求任何收到此请求的RARP服务器分配一个IP地址;
  2. 本地网段上的RARP服务器收到此请求后,检查其RARP列表,查找该MAC地址对应的IP地址;
  3. 如果存在,RARP服务器就给源主机发送一个响应数据包并将此IP地址提供给对方主机使用;
  4. 如果不存在,RARP服务器对此不做任何的响应;
  5. 源主机收到从RARP服务器的响应信息,就利用得到的IP地址进行通讯;如果一直没有收到RARP服务器的响应信息,表示初始化失败。
通常在一个网络上(例如一根电缆)要提供多个RARP服务器。  发送RARP请求的无盘系统一般采用最先收到的RARP应答。(也由可能造成多个服务器同时响应 但是概率小) 
需要注意:
ARP 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 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如果所要找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要通过 ARP 找到一个位于本局域网上的某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然后把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让这个路由器把分组转发给下一个网络。剩下的工作就由下一个网络来做。
只要主机或路由器要和本网络上的另一个已知 IP 地址的主机或路由器进行通信,ARP 协议就会自动地将该 IP 地址解析为链路层所需要的硬件地址。  
 
ANSWER:B

 RFC文档是下面哪一个标准化组织的工作文件(     )

AISO

BIETF

CITU

Request For Comments(RFC),是一系列以编号排定的文件。文件收集了有关互联网相关信息,以及UNIX和互联网社区的软件文件。目前RFC文件是由Internet Society(ISOC)赞助发行。基本的互联网通信协议都有在RFC文件内详细说明。RFC文件还额外加入许多的论题在标准内,例如对于互联网新开发的协议及发展中所有的记录。因此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标准都有收录在RFC文件之中。  是计算机网络中圣经

现在“RFC编辑者”则由一个工作小组来担任,这个小组受到“因特网社团”(Internet Society)的支持和帮助。
RFC编辑者负责RFC以及RFC的整体结构文档,并维护RFC的索引。internet协议族的文档部分(由Internet工程委员会“因特网工程师任务组” IETF以及IETF 下属的“因特网工程师指导组”IESG 定义),也做为RFC文档出版。因此,RFC在Internet相关标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个RFC文件在成为官方标准前一般至少要经历4个阶段【RFC2026】:
因特网草案(此阶段还不是RFC文档)、建议标准(从此阶段才是)、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

答案: B

物理层实现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出了物理层的(     ) 

A、比特流传输中的差错控制方法

B、机械特性

C、电器特性

D、功能特性

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相关的一些特性 

(1)机械特性  指明通信实体间硬件连接接口的机械特点,如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2)电气特性  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有关电路的特性 比如电压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物理接口各条信号线的用途

(4)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答案 BCD 

当路由器接收的IP报文的目的地址不是本路由器的接口IP地址,并且在路由表中未找到匹配的路由项,采取的策略是(     ) A、丢掉该分组 B、将该分组分片 C、转发该分组

路由器是一种多端口设备,它可以连接不同传输速率并运行于各种环境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 静态路由表: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径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径表。 动态路由表:动态(Dynamic)路径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径表。

路由选择包括两个基本操作,即最佳路径的判定和网间信息包的传送(交换)。

在确定最佳路径的过程中,路由选择算法需要初始化和维护路由选择表( routing table )。

路由选择表中包含的路由选择信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路由表中包括这样一些信息:目的网络地址,相关网络节点,对某条路径满意程度,预期路径信息等。 

路由器之间传输多种信息来维护路由选择表,修正路由消息就是最常见的一种。修正路由消息通常是由全部或部分路由选择表组成,路由器通过分析来自所有其他路由器的最新消息构造一个完整的网络拓扑结构详图。链路状态广播便是一种路由修正信息。

通过使用交换算法检查数据包的目的协议地址,路由器可确定其是否知道如何转发数据包。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节点,将丢弃该数据包;如果路由器知道如何转发,就把物理目的地址变换成下一个节点的地址,然后转发该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其物理地址发生变化,但协议地址总是保持不变。 分组转发过程: (1)  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站的 IP 地址 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 N。 (2)  若网络 N 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直接将数据报交付给目的站 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 (3)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  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将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答案A

以下属于传输层协议的是(     )多

A、TCP

B、X.25

C、OSPF

D、UDP

E、SPX

序列分组交换协议(SPX)是 Novell 早期传输层协议,为 Novell NetWare 网络提供分组发送服务。 x.25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

ANSWER:A、D、E

6

标准以太网使用(     )标准线缆

A、10 BASE-T

B、100 BASE-T

C、10 BASE-5

D、10 BASE-2

10 代表10M 

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  

T代表双绞线 

22 使用直径为0.2英寸、阻抗为50Ω细同轴电缆,也称细缆以太网,表示最大传输距离185米

5表示最大传输距离不超过500米。

ANSWER:A

7

LAN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     )

A、电信号

B、比特流

C、广播帧

D、数据包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传输单位是以太网帧

工作站发送和接收都是以最小单位帧,在以太中的广播通常我们都是以帧为单位的, 电信号与比特流相对于物理的线路来讲, 数据包以以网络层来讲的,而以太中的比如二层交换或HUB它们就不知到什么包的概念  

 

8  IP地址3.255.255.255是(   )。 A、   一个主机地址   B、   一个网段地址   C、一个有限广播地址   D、一个直接广播地址  广播地址:TCP/IP协议规定,主机地址各位均为“ 1”的I P地址用于广播之用。向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发送消息。

广播地址本身,根据广播的范围不同,又可细分为直接广播地址和有限广播地址。

有限广播地址也称为本地广播地址,TCP/IP协议规定 32字节全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用于 本网广播
在主机不知道本机所处的网络时(如主机的启动过程中),只能采用有限广播方式,通常由无盘工作站启动时使用,希望从网络IP地址服务器处获得一个IP地址。

直接广播地址  其指定了在一个特定网络中的“所有主机”。一个直接广播的单一拷贝被发送到一个指定的网络,在那里它被广播到在那个网络中的所有终端。 不一定是本地网络 可以指定别的网络    有限广播的数据包里不包含自己的ip地址,而直接广播地址里包含自身的ip地址。

答案:D

某公司申请到一个C类IP地址,但要连接6个的子公司,最大的一个子公司有26台计算机,每个子公司在一个网段中,则子网掩码应设为(   )。 A、255.255.255.0   B、255.255.255.128   C、255.255.255.192   D、255.255.255.224

要求是6个网络,每个网络最少容纳26台机器。把前三位化为子网地址:就是(2的3次幂减1)个网络,
后5位主机地址(2的5次幂减2)个主机正好符合你的要求。
把第四段的网络地址都设为1(包括最后一段的前3位),转换成10进制就是你要的子网掩码了
11100000  就是224  

故答案: D


10

完整的IPX地址包含多少个字节(   )。
A、4   B、6   C、8   D、10 

答案: D
这类的识知点有三个分别是:
IP地址: 32位,4个8位组,即4字节
IPX地址:80位,32们网络地址加48位主机地址, 10个8位组,即10字节
MAC地址:48位,6个8位组,即6字节


11

下列哪项是合法的IP主机地址?
A、127.2.3.5
B、1.255.255.2/24
C、255.23.200.9
D、192.240.150.255/24


A  是私有地址 即本机测试所用

B正确

C 第一个字段是255  E类地址(1111开头) 保留 尚未使用   D类地址是多播地址(1110开头)   A类地址(0)开头 B类地址(10开头) c类地址(110开头)

D  主机号全为1  是广播地址 不能作为IP主机地址

 


12

注意当使用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时 假如一个C类地址190.23.32网络向右借了一位 即子网掩码为25位  这时候每个子网的主机数千万不要以为是2的7次方、而应该再减去2    才对  因为要去除全0 全1的情况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