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x学习笔记_08 Flex的事件机制_事件架构

本文详细介绍了AS3.0中的事件机制,探讨了事件如何成为交互性程序实现数据驱动的主要方式,并对比了与AS1.0和AS2.0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同之处。此外,还介绍了EventDispatcher和IEventDispatcher的角色及其提供的核心功能。

8.1 一切从事件开始

8.1.1 关于事件

事件有大有小,简单或者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派发一个信号,然后等待程序来处理。
事件是交互性程序实现数据驱动的主要运作方式。
事件机制:将程序主体功能细化的有力工具,为各个功能块之间的通信提供桥梁,最大程度地保证程序的各个部分协调运行。
所有组件都会派生自己的事件,为组件指定了相应的事件侦听方法,一旦事件发生,监听方法就被调用。
每个组件可以注册多个监听,可以由多方共同处理同一事件。派发的事件包含了目标对象传递的信息,监听收到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处理。
AS3.0 的事件机制基于DOM(Document Object Model)3事件模型:DOM3标准的一部分,有W3C 维护和发展。

8.1.2 和以往事件机制的区别

AS1.0 和 2.0有多种事件处理方式。on、onClipEvent、回调方式、事件对象监听方式、事件监听方式。

AS 3.0的事件机制采用单一方式,全部采用 addEventListener 方法来注册监听器,且监听器必须是函数,监听器的作用域和监听器所在对象的作用域一致。


8.1.3 AS3.0 的可视化对象架构和事件机制

AS 3.0 所有可视化对象已经内建了事件机制:

EventDispatcher 和 IEventDispatcher 是 Flash Player 内建的功能对象,负责实现事件模型,它们同属于flash.events 包(包含了 Flash Player 的所有系统事件)。
IEventDispatcher :定义了一个事件模型应该具备的基本方法:派发事件和注册监听器的接口。
EventDispatcher :IEventDispatcher的一个具体实现,提供了3个关键点函数来运作事件机制:
  • addEventListener():注册事件监听器
  • removeEventListener():移除事件监听器
  • dispatchEvent():派发事件

为了让视觉元素独立出来,首先创建了 DisplayObject 这个抽象类,将所有可以显示的对象包括进来,然后按照功能将DisplayObject 再分成7大类:
  • AVM1Movie:AS3.0之前的SWF文件或MC,使用AVM1来解释执行。主要用来加载早期的SWF
  • Bimap:位图对象,可以通过代码创建,也可以从外部载入
  • InteractiveObject:可以接受用户交互的对象,抽象类,无法通过代码创建
    • DisplayObjectContainer:抽象的可视化对象容器,和容器类控件相似,可以添加其他可视化对象:
      • Loader:加载所有的外部数据
      • Sprite:场景,位于显示层的顶部,包括程序中所有的可视元素
        • MovieClip:扩展了Sprite,依然和早期的MC一样,功能最多最庞杂
      • Stage:AS 3.0可视化元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专门用来处理代码的部件
    • SimpleButton:处理按钮的对象
    • TextField:处理动态文本
  • MorphShape:形变图形,在Flash 创建形变动画时,Flash Player 自动生成,不可以通过代码生成
  • Shape:形状元件,可以使用AS创建,通过绘图函数来绘制图形
  • StaticText:在Flash 中使用静态文本时会自动创建,不可通过代码创建
  • Video:视频对象,专门用来播放来自文件或网络的视频,可以由程序创建
【源码免费下载链接】:https://renmaiwang.cn/s/mz20w ### 数字万用表二极管档测试原理与使用技巧详解#### 一、测试原理概览数字万用表的二极管档是专为检测半导体元件如二极管设计的功能之一,它能准确判断二极管的好坏以及测量其正向压降。与传统的模拟式万用表相比,数字万用表的这一功能更为精确和直观。其工作原理基于向二极管施加一定电压并测量流过的电流,从而判断二极管的导通状态。#### 二、数字万用表二极管档的工作原理在讨论具体工作原理之前,我们先了解数字万用表二极管档与普通电阻档的区别。普通电阻档提供的测试电流较小,不足以充分激活半导体元件的PN结,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然而,二极管档设计时考虑了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测试电流,确保了对半导体元件特性的有效评估。以DT830型数字万用表为例,其二极管档电路设计巧妙,提供约2.8V的基准电压,通过精密的分压电路确保电流适中,既不会损坏二极管也不会导致测量失准。具体电路中,基准电压源通过一系列电阻(如R17、R18等)分压后,向被测二极管VD提供测试电流。在没有接入二极管的情况下,电路中的A、B两点电压会稳定在特定值;一旦接入二极管,A点电压会被箝位至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大约0.7V(硅管)或0.3V(锗管)。此时,流入二极管的电流约为1mA(硅管)或1.3mA(锗管),足以激活二极管而不致于损害它。#### 三、安全保护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万用表在设计二极管档时还融入了安全保护机制。例如,当误将二极管档用于测量市电电压(AC220V)时,电路中设置的保护元件(如热敏电阻PTC和晶体管Q1、Q2)会启动,限制电流,避免对仪表造成损害。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仪表的可靠性,也增强了操作者的安全性。#### 四、二极管档的使用技巧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发挥数字万用表二极管档优势的关键。以下是使用步骤:1. **连接仪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比较了9种智能优化算法——CGO(混沌引力优化)、SCA(正弦余弦算法)、GWO(灰狼优化)、CSA(冠状病毒优化)、SSA(麻雀搜索算法)、HHO(哈里斯鹰优化)、WOA(鲸鱼优化算法)、PSO(粒子群优化)和TSO(穿越沙漠优化),并通过Matlab代码实现对这些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文章重点展示了各算法在不同测试函数下的收敛速度、寻优能力及稳定性,并提供了完整的代码资源,便于读者复现实验结果。此外,文档还附带多个相关科研方向的技术支持介绍,涵盖机器学习、路径规划、信号处理、电力系统优化等多个领域,突出了智能优化算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9种优化算法比较】CGO、SCA、GWO、CSA、SSA、HHO、WOA、PSO、TSO智能优化算法比较(Matlab代码实现)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Matlab编程基础,从事智能优化算法研究或应用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正在开展算法改进与仿真实验的相关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对比分析主流智能优化算法的性能差异,选择最适合特定问题的优化方法;②学习如何在Matlab中实现并测试优化算法,用于解决调度、路径规划、参数优化等实际科研与工程问题;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逐项运行实验,深入理解每种算法的迭代机制与参数设置,同时参考文中提到的其他资源扩展应用场景,强化算法设计与调参能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